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可签
7
级以上的吧
50
个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1月03日
漏签
0
天
历史吧
关注:
4,033,693
贴子:
72,960,371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13
回复贴,共
1
页
<返回历史吧
>0< 加载中...
中国军事通史节选1(古史传说时代的战争)
取消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准备看一部大部头的书,长期更新,算是划重点的笔记。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中国军事通史链接
网盘链接
提取码:o9e1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送TA礼物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楼
2024-12-16 18:38
回复
偶尔使用、迷路艾非、.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在传说中,这时最活跃的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集团。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2楼
2024-12-16 18:40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华夏集团主要代表是黄帝和炎帝,其先世均发祥于西北地区,后来子孙昌盛、四散开来,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有的成为戎狄的先祖,有的则成为华夏族的核心。如周代的骊戎、狐戎;白狄的鲜虞和黄帝一样都为姬姓,分布于西北广大地区的古羌族则与姜姓的炎帝同源共祖。黄帝后裔中著名的氏族有帝尧陶唐氏、夏后氏、有扈氏、斟寻氏、斟戈氏等,后来崛起于西陲的先周也为姬姓,是这个古族留在陕西的分支发展而来的。属于炎帝族系的有共工氏,还有进入东夷集团分布区的“炎帝之孙”逢伯陵。原属华夏集团、又与东夷集团关系密切的是颛顼、有虞氏、祝融等,祝融的后裔一支迁往江汉地区,成为楚人的先祖。东夷集团主要代表人物有太昊、少昊、蚩尤,晚一些的皋陶也属于这 一集团。苗蛮集团最著名的代表是三苗。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3楼
2024-12-16 18:45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华夏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中游,一般认为他们是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的创造者。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是东夷集团的文化遗存。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长江中游,包括很多氏族部落,是高度发达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创造者。考古学资料表明,当时并非仅有三大部族集团,如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岭南的石峡文化等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并 繁荣一时,与上述三大部族集团也有很多交往和相互影响。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4楼
2024-12-16 18:45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莫如勤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后来司马迁“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藕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貂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5楼
2024-12-16 18:49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由于两汉之际,曾对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进行了一次大整理,此后记载中多见“炎帝神农氏”的用语,因此近人提出这场大战应是“炎黄之战”,这实为历史的误会。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看,西汉以前的传说中,炎帝与神农氏本不是一个人。还有研究者认为黄帝、炎帝既然同源共祖,姬、姜两姓又世为婚姻,因而不应自相火并,阪泉之战与黄帝对阵的不是炎帝,而是伐灭了炎帝并袭用其名的蚩尤,或说阪泉之战就是涿鹿之战在传说中的讹传。然而,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某些记载即使有相通之处,也不能论定就是一场战争。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7楼
2024-12-16 18:56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关于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地点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隶保定说”①;河北南部的“巨鹿说”②;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说”或其附近的“延庆说”③,以及在江苏徐州的“彭城说”④等。联系稍后发生的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发生在华夏集团活动地域的东半部,较靠近东夷集团分布区 的推断可能较接近史实。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8楼
2024-12-16 18:57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战争的经过早已不得而知,“三战,然后得其志”说明曾经多 次较量,双方互有胜负,最后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值得注意的是在传说中没有残酷杀戮的记忆,和涿鹿之战、伐三苗的战争有很大区别,这或与黄帝、炎帝属于远缘亲属部落有关。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9楼
2024-12-16 18:58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以后,“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逸周书·尝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 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涿鹿之战不同于阪泉之战,它是在两个部族集团之间进行的,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反映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旱魃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而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 大旱数年。
涿鹿之战以黄炎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传说黄帝进入东夷活动地区“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还有一种流传更广的传说,蚩尤被黄帝擒杀了,其氏族和部分亲属部落引而远去,将蚩尤的英雄故事带向四面八方。仍居少昊之地的先民,举清继任领袖,以地命氏,称少昊清。这场战争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黄帝一方打败蚩尤,回到自己的原居地后,两大部族集团尽释前嫌,重又相安相处,甚至解仇结盟。相传“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③。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蚩尤都享祭于东夷之地,在今山东东平县和巨野县,有传说中的蚩尤冢和他的肩髀冢,因为他被黄帝所杀,身体异处,所以人们用两个高七丈的土冢作他的纪念碑,并常在十月于蚩尤冢前举行祭祀。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0楼
2024-12-16 19:02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颛顼与共工的战争
涿鹿之战以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加速了融合。公元前4000多年时,分别代表华夏、东夷两集团的“仰韶人”、“大汶口人”体质特征有一定差别,分属同一种系的两个古代不同“族群”,到了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的这时(庙底沟二期文化)居民体质特征和上述两个“族群”都有了密切关系,应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约在距今4500年前,颛顼与共工进行了一场大战。关于这场战争,文献上有两种说法:一说“颛顼尝与共工争矣”,“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再一种说法是“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自视很高、目空一切的共工氏首领面对颛顼挑战十分恼怒,很可能是不顾一切地利用治水积累的经验,借洪水反击颛顼,有研究者认为,文献记载“共工振荡洪水,以薄空桑”的“空桑”,就是《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的颛顼“实处空桑”之地,在帝丘西南,所以上述记载反映了共工曾利用洪水冲淹黄河故道西南的空桑沃野。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楼
2024-12-16 19:07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尧舜禹伐三苗的战争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详,但可知尧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蛮集团的居地范围在洞庭、鄱阳湖之间,北 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个南阳盆地。
传说中还有三苗的领袖人物参与过中原权力之争的线 索。如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还传说“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都反映了在尧的联合体议事会中或他的近亲氏族中,曾有权力之争的失败者,远遁丹水之浦,充任了土著的领袖人物。
战争于尧时拉开了序幕,文献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可知尧所征伐的“南蛮”就是“有苗”,亦即“三苗”。丹水即今丹江。
尧以后,舜继续与三苗作斗争。鉴于三苗的强大,舜采取了大修武事、文教的两手策略,一方面是用战争的手段,如文献所载“舜伐三苗”、“杀三苗于三危”②,另一方面是积蓄力量、发展自己,推动中原文化的南渐,加强对三苗文化的影响渗透。即所谓“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日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舜修武事文教为伐三苗奠定了基础,待到其后继者禹时,随着华夏集团力量的进一步强大,两集团间终于发生一场大战,这就是《墨子·非攻下》所载的,“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于)市,夏冰(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雷)电诱(谆)祗(振),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溢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2楼
2024-12-16 19:13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传说时代就生存技术的发展而言,相当于整个石器时代,不过它的晚期,即文明初曙的英雄时代已处于由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阶段,故又称铜石并用时代。距今5000多年前,我们祖 先已发现了铜,并用于制作小件铜器,稍后出现了金属冶铸,如铜刀。可见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以及所谓“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等等,反映了真实历史的影子。当然还有“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器”的传说,但是至今尚未发现英雄时代的青铜兵器,因此可以判定整个英雄时代的兵器基本上仍是石、骨、木制的。当时的防御设施主要是出现了设防的军事城堡,并获得不断的发展,反映在传说中则有“鲧筑城以卫君”之说,这种城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及战争性质变化的重要标志,正如恩格斯那段著名论断所说的:“在新的设防城市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濠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3楼
2024-12-16 19:16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在英雄时代,作战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有斧钺、矛和弓矢。
斧是十分古老的砍伐工具。田野考古已发现距今6000~4000年间的木柄石斧实物、模型、图画近,还有大量已失去斧柄的石斧,从而可知这时的石斧一般厚重窄长,长10~15厘米,宽6厘米上下,柄长35 厘米上下。在距今四五千年间还出现了长柄大型石斧,如江苏吴县澄湖湖底出土了一件良渚文化木柄石斧,柄长约76厘米,前端柄径5~7厘米,石斧为梯形棒状,长约20厘米,宽约7厘米,厚约4厘米,类似长大的石斧比较少见。这时工具和武器开始分化,出现了扁薄宽刃的玉石钺,既作实战的兵器,又是军权的象征,其中有一部分制作十分精致的玉钺,已是完全作为权力象征的礼仪之器了,这类钺也是长柄的,通长在70~80厘米之间。
矛也是十分古老的狩猎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不仅制作技术大大提高,而且数量和类型也很多。而通过考古发掘,今所见到英雄时代使用和制作的实物主要是石矛和骨矛,如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石矛是长叶形,刃锋双面对磨,有短铤,长14.5厘米。骨矛用兽肢骨制成,磨出锐利的刃尖,多10~15厘米长,一端穿孔,以便系缚。也有体长达20 厘米上下的。到了龙山文化时代,矛身断面呈三角形或菱形,更兼精磨形成长而锋利的前锋。
弓箭在中华大地出现,不晚于3万年前,传说庖牺氏时代“弦木为弓,剡木为矢”。在距今 二万八千多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发现了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的石镞,证实了庖牺氏时代已有了弓矢的传说。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更为进步的复合弓。例如本世纪初,活动于外兴安岭的鄂伦春人制造的最原始的弓,弓体仅用弹性较大的落叶松或榆木一片,修整成形、缚上鱼膘或鹿筋的弓弦即成单体弓。而活动于鄂尔古纳河畔的鄂伦春人制作的弓体是用落叶松作表层、韧性大的黑桦木作里层,两层木胎之间夹垫鹿或猝的筋,再用细鳞鱼皮熬胶粘牢。这种复合弓较单体弓有更好的弹性,当它被坚韧的弦牵紧、再用力张弓时,弓身能最大限度改变形状而不致折断,从而把更大的能量储存进去,使射出的箭有更大的杀伤力和更远的射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镞的变化很大,在龙山文化以前,大量的镞是骨制的,因为加工磨制比较容易,最初主要是用三角形骨片磨出侧刃和前锋,形成扁平三角形镞,以后镞身演化成圆锥形,前端磨出锐利的尖锋,尾部逐渐分化出镞铤,这些变化都有利于减小飞行中的阻力,而增强弓箭的力度。进入龙山文化时代以后,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箭镞种类、形式很多,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出现了一批通体磨制的石镞。这时最锋利的镞已从简单的圆锥形发展成有三个 刃棱、剖面呈三角形的镞锋,从而大大增加了杀伤力。在发明了弓箭的基础上,经长期实践我们祖先又发明了弩,最 早是简单的以木、骨、角制作的原始弩。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4楼
2024-12-16 19:23
回复
收起回复
大氵共流
魏武挥鞭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从民族学资料看,原始的甲胄是用藤木、皮革制成的。台湾兰屿的耶美人使用过原始的藤甲,以藤条、藤皮编成,用于护卫胸背,还有藤皮编成的头盔。傈僳族用过原始牛皮甲,是用整张生牛皮剪成一定形状缝合而成。由于这种整张牛皮甲穿用不便,以后才出现了按照身体部位的不同,将皮革裁制成大小不同的革片,联缀成甲的作法,而在更早可能是把整张兽皮披在身上。甲骨文中有“虎”,即现代汉字中的“蒙”,据考证,古代作战勇士“经常披虎皮之衣,用作伪装,以逞勇猛,乃 谓之蒙。”古代驱兽作战的传说,“乃是勇士作战蒙猛兽之皮,以为伪装”。关于蚩尤的传说,如牛首兽身,实际上是身披兽皮头戴牛角,这种将人伪装成猛兽冲锋陷阵的作法不仅见于上古,甚至到南北朝还有其孑遗,不仅见于中国,也流行于外国,如玛雅人就有类似习俗。总之,文献所载蚩尤之时已有了原始甲胄的传说是可信的。
IP属地:浙江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5楼
2024-12-16 19:25
回复
收起回复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热议榜
1
胖东来公布员工结婚执行标准
1910400
2
华东政法大学一女生撞人后逃逸
1467806
3
尹锡悦逮捕令停止执行
1345008
4
美国主播说中国六代机不隐形
1130031
5
国际乒联成立工作组解决球员关切
848276
6
黑神话获IGN人民选择奖
837975
7
易烊千玺演脑瘫被批消费苦难
724776
8
《Ave Mujica》首集观感如何
723741
9
Doinb回归赛场
550462
10
起点神作榜上演投票大战
399042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