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吧 关注:2,464贴子:88,263
  • 9回复贴,共1

【补档】襄樊之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4-11-14 21:19回复
    关羽北伐时机:
    汉水的突然暴溢,提前了关羽北伐的时间,亦或者说因为汉水的突然暴溢,进而导致关羽临时起意发动“北伐”,毕竟在此之前并没有关羽大规模正式进攻曹魏的记载。无论是关羽还是曹仁、于禁军都没有想到洪水来的如此凶猛。镇守襄樊的关羽尚且没有料到,身处益州的刘备就更不可能料到。
    ——————————————————————————————————————————
    《武帝纪》【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建安二十三年)
    这里的“初”是之前的意思,【曹仁讨关羽】意思是曹仁为讨关羽做准备而屯兵樊城。后面的【是月】指的是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所以,整段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建安二十三年宛守将侯音等在宛反,绑架了南阳太守,又劫掠地方官吏和百姓。于是派曹仁包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曹仁破宛,斩侯音。之所以派曹仁是因为之前曹仁为了讨伐关羽而屯兵樊城。所以,这里的【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只是解释为什么派曹仁处理这件事表追述原因。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二十四年春正月,处理完侯音之后,曹仁回到樊城【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这之后发生了夏侯渊阵亡于阳平,三月曹操出斜谷亲自征刘备于阳平。此次行动是自建安二十年起的汉中之战的延续,只不过中途曹操离开过,刘夏侯渊镇汉中。在夏侯渊阵亡后,且曹操迁民的战略目的达成后,再次亲征。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拔出原驻扎在汉中的魏军,回到了长安。七月曹操立卞夫人为王后。庚子,刘备自称汉中王。截止此时,曹仁、关羽两边都没有大的军事行动。
    随后,曹操派于禁协助曹仁讨关羽。襄樊区域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大霖雨】、【霖雨水长】,导致汉水暴溢【汉水溢,平地水数丈】,屯兵城外的于禁军被洪水淹没,而被关羽军所擒。按《于禁传》描述【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于禁与一部分将领一开始并没有被洪水冲泡,而是在一处高地躲避。但是高地面积肯定不会很大,所以导致关羽在乘船攻击避水的于禁等人时,于禁等无法躲避攻击,只能投降【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而庞德亦在其中,只有庞德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继续跟关羽死磕【惟庞德不屈节而死】,甚至用弓箭射中了关羽脑门【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如《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庞德之所以没有立即投降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庞德善于射箭,而关羽乘船攻击站在大堤上避水的于禁等人时,亦用的是弓箭【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庞德亦用弓箭与关羽军互相射击【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而不善于射箭,甚至没有弓箭的诸将则都选择了投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后来庞德等人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条小船,打算乘小船回樊城大本营的时候,因为洪水越来越大,掀翻了小船,导致丢了弓箭,失去了与关羽军对抗的武器,只得抱着小船,此时庞德等人再无能力与乘坐大船的关羽军对抗,所以被擒。仅仅庞德几个用弓箭的人和关羽军却打了很长时间,【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平旦是指太阳刚刚与地平线平齐的时间,一直打到午后【日过中】,整整打了整个上午。而在这期间,洪水越来越大,水淹越来越高,所以魏军吏士陆续投降了【水浸盛,吏士皆降】。
    由此可见,汉水暴溢是发生在平旦之前,也就是天将亮未亮之时,而屯兵樊城以北十里的魏军被洪水突然袭击,导致一大部分士兵被水所冲散、淹没。而一部分将领则临时找到了一块高地暂时避开洪水,但因为没有选射武器弓箭或弓弩,所以无法对抗从关羽军大船上射来的弓箭,只得投降。而庞德及其麾下数人因有弓矢,所以坚持对抗了半天。在这种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关羽尚不能速取庞德,可见,若没有汉水暴溢,关羽军根本无法突破曹魏守备的襄樊,很简单,因为战斗力不如魏军。
    至于说“关羽谋划、决堤了汉水”。我只能说这纯属《演义》看多了,把脑子看坏了。
    《三国志》说的很清楚【大霖雨,汉水溢】、【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关羽传》,显然是大自然导致的,是长期下大雨导致了汉水决堤,而非人为。其次,关羽有这个脑子和能力,他前面十年怎么没想到?前面十年怎么没这么干?抢功劳抢到“大自然”头上了?
    又问“洪水怎么只淹于禁军,没淹关羽军”?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和上面那条问题内核一样。关羽自建安十三年出荆州那时就一直有大船和水军,在躲避曹操追杀时,刘备走陆路,而关羽则乘船走的水路【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关羽出兵的时间点,是根据汉水暴溢而定的”,反过来说就是“倘若汉水没有暴溢,没有平地被水淹没数丈,关羽是不会出兵的”!所以,从关羽出兵的那一刻,他就是乘船出兵的。在汉水暴溢之前,关羽没有派兵从陆地进攻,所以关羽军没有被水淹。关羽军从一开始就没有落地,一直在船上,水怎么淹关羽军?能这么问的纯属根本没搞清关羽出兵的时间点。再说明白点,就是关羽是“趁人之危”,借洪水水势、借自然威力,进攻于禁军,进而包围了襄樊。没有洪水,关羽根本不敢大规模出兵。
    当然,看《演义》的蜀粉绝对不愿意接受这点,所以才前说“汉水是关羽故意为之的”后又说“否则,水怎么只淹于禁军,而不淹关羽军?”这两个问题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蜀粉想证明“关羽不是趁人之危、不是借老天之力,而是他自己的战术。”噗,关羽故意放水淹于禁,那是小说!小说!小说!蜀粉是看小说把脑壳看坏了。
    《温恢传》说的很清楚【“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
    至此,这是襄樊之战的第一阶段,以于禁军被擒为第一阶段“节点”。
    ————————————————————————————————————————————
    《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
    《曹仁》【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庞德》【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于禁》【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徐晃》【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
    《满宠》【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
    《关羽》【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IP属地:江苏2楼2024-11-14 21:45
    回复
      —————————————第二阶段————————————————
      【魏讽事件】
      于禁军被擒、庞德被斩对局势影响颇大,原本派去协助曹仁讨关羽的于禁军被擒后,屯兵在樊城内的魏军就仅剩曹仁直接统率的数千人,此时樊城内也被淹了,只剩一些高于水面数尺的地方没有被淹【城不没者数板(一板等于二尺)】,可见水位很高,前面水高于平地数丈已经说明了此时洪水的水位很高。于禁被擒后,关羽发动了快速攻击【羽急攻樊城】,以船包围樊城(襄阳没有被淹的记载,只是北岸的樊城淹的很厉害)。在发洪水之前,船是无法开到陆地上包围樊城的,但是洪水高于平地数丈之后,平地被淹没,所以大船得以里里外外包围樊城。此时,有人向曹仁提议请曹仁趁着关羽水军乘船没有彻底合围之前,还有逃生的缺口的空档,趁夜色坐小船离开【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这点也说明,于禁不是在曹仁被包围之后到的,而是于禁被擒之后,关羽才趁水势包围了曹仁所在的樊城,因为此时关羽的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合围,还是有机会逃出的。到了【羽乘船临城】,里里外外围了几圈【围数重】时,包围圈彻底合围,樊城的情况则是【外内断绝】。
      此时的关羽才得以一时【威震华夏】,此时关羽借助天时势力强盛,一些内心自命不凡的暗影就蠢蠢欲动,比如魏讽。史书对于魏讽事件直接定义为“谋反”,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对于整个事件细节记载不多,怎么谋反的没记载,但是牵连甚广,因他而被连坐的多达数十人。相国钟繇也因此被免,王粲的两个儿子被杀,张绣儿子张泉因参与谋反被杀,侯国也被除;杨俊左迁。刘廙本来也是会被杀的,被曹操救下了。文钦因为和魏讽交好,下狱被抽打了几百下,差点也被杀,又被曹操救了。
      魏相国府西曹掾魏讽趁曹操大军在外,反于邺。《世语》说是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没到约定的时间,陈祎突然害怕了,于是自首并告发了魏讽,当时坐镇邺的是魏太子曹丕,曹丕大概也是吓到了,所以在揪出牵连者之后,不等曹操回朝,能杀的都尽快处决了,比如王粲仅有的两个儿子。虽然不少人在分析这个事件时,习惯将其与建安二十三年正月的太医吉本等人欲绑架献帝结合起来,并参照《三辅决录》所说的【关羽强盛】、【南援刘备】而误以为,此次魏讽谋逆也是因关羽在襄樊强盛,而作为内应,策应关羽。但事实上,这个理解本身毫无根据,纯粹乱结合,为了吹捧关羽襄樊强盛而瞎联想。之所以这么联想,全因【关羽强盛】四个字。但按记载,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前后,关羽势力并没有强盛,依然毫无军事行动。【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是在于禁被擒、庞德被斩之后,所以《三辅决录》这点记载本身就失实了,这个失实的记载导致读者误以为魏国建安后两年,一有内部谋逆就是与策应关羽有关,但根据目前记载看,魏讽事件是一件独立事件,与襄樊的关羽并无关系,只不过魏讽瞅准时机,趁着曹操大军在外未归,襄樊战事危急而打算发动的突然袭击。
      《刘表传》注引《傅子》【傅巽......及在魏朝,魏讽以才智闻,巽谓之必反,卒如其言。】
      《刘晔传》注引【傅子曰:初,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刘廙》《廙别传》【曰:初,廙弟伟与讽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脩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
      按傅巽、刘晔、刘廙的预言看,魏讽早有谋反之心,而且早被眼光毒辣的人看穿【不脩德行,专以鸠合为务】,只不过有些人依然会被其才智吸引而与其交友。刘晔【一见讽云必反】,说明魏讽入仕之初就显现出其“能搞事、不安分”的特点,而与关羽无关,是魏讽这人的本质、性格就是喜欢搞事情的。类似现在的网绿,获得名气之后【有重名】,就飘了,仗着自己粉丝多就飘了【务合党众】,就想搞点事情。
      所以,魏讽事件是关羽围攻襄樊期间,突发的独立事件,与关羽没有任何关联、互动。
      在诸人口中与建安末年魏讽常并提及的是曹伟,按《王昶传》注引《世语》的说法他在黄初年间,曾经扮成白衣于江上暗通孙权使者,将曹魏的情报卖给东吴方面而求钱财,并打算用这些钱财结交京师权贵。按这段表述来说,曹伟此人也并非东吴方面主动联系的奸细,而是曹伟一方更加主动,为的是求财,以财通权门。
      所以说,倘若魏讽与关羽联动,作为策应,那么总会留有蛛丝马迹的记载,但很可惜并没有。
      整个事件是留守在邺的曹丕一手处理的,所以曹操没来得及救下王粲的两个儿子,按他回朝之后免去了刘廙、文钦的死罪看,【“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当也是句实话。实际上,按曹操回朝之后,对该案的免罪、复位看,似乎不是一件特别重大、危害特别严重的事件。所以,该事件可能仅仅是因为曹丕刚刚坐上太子之位,就遇到这种谋逆事件,一时紧张而处罚过重造成了【坐死者数十人】。当然,不排除曹丕借此铲除了一批在夺嗣事件上与自己唱反调的人。
      当然,也不能因为曹操对牵涉该案的人员有免罪,就认为此事件危害不重,实际上它对当时及后世的告诫作用更大,大于事件本身。
      如董昭【“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刘廙【“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王昶【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郑袤【:“讽奸雄,必以祸终,子宜绝之”】。对于后世亦有训诫作用,如《周史 张轨传》、《北史 张轨传》并云【子肃早有才名,性颇轻猾,时人比之魏讽。卒以罪考竟终。】
      ——————————————————————————————————————————
      PS:之于袁宏的《后汉纪》说【丞相掾魏讽谋诛曹操】纯粹是误以为自己的《后汉纪》是古今唯一一本史书,所以张嘴就来,搞得好像曹操在邺城一样。曹操说了“老子不在家,有事电话联系。”
      又之于萧常的《续后汉书》将魏讽、陈祎、张泉称为【义勇之士......谋袭邺诛操】更是胡扯加胡扯,胡扯给胡扯开门。书名叫《续后汉书》其实写的是爽文小说,毫无史实,完全没可信度。
      ———————————————————————————————————————————
      《武帝纪》【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注引《世语》【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锺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王昶家诫曰“济阴魏讽”,而此云沛人,未详。】(应该是济阴人)
      《刘表传》注引《傅子》【傅巽......及在魏朝,魏讽以才智闻,巽谓之必反,卒如其言。】
      《张绣传》【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徐奕传》【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太祖叹曰:“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
      《钟繇传》【坐西曹掾魏讽谋反,策罢就第。】
      《王璨》【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注引【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钟会》引《博物记》【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又引【魏氏春秋曰:文帝既诛粲二子,以业嗣粲。】
      《董昭传》【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
      《刘晔传》注引【傅子曰:初,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刘廙》魏讽反,廙弟伟为讽所引,当相坐诛。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注引【廙别传曰:初,廙弟伟与讽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脩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伟不从,故及於难。】徙署丞相仓曹属。廙上疏谢曰:“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於寒灰之上,生华於已枯之木。物不答施於天地,子不谢生於父母,可以死效,难用笔陈。”
      《陈群》【太祖时,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
      《杨俊》【太祖征汉中,魏讽反於邺。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
      《王昶》【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
      裴松之【魏讽、曹伟,事陷恶逆】
      《毌丘俭》引《魏书》文钦【魏讽反,钦坐与讽辞语相连,及下狱,掠笞数百,当死,太祖以稷故赦之。】
      《尹默》注引【魏略曰:(宋仲子)其子与魏讽谋反,伏诛。】
      徐广《晋记》【徐广《晋记》曰:相国掾魏讽有盛名,同郡任览与讽友善。郑袤谓览曰:“讽奸雄,必以祸终,子宜绝之。”後讽果败。 】
      《晋书 郑袤传》【时济阴魏讽为相国掾,名重当世,袤同郡任览与结交。袤以讽奸雄,终必为祸,劝览远之。及讽败,论者称焉。】
      袁宏《后汉纪》【丞相掾魏讽谋诛曹操,发觉,伏诛。讽有威名,潜结义士,坐死者数十(千)人。】(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作“ 数十人”,黄本同。然通鉴亦作“数千人”。通鉴显然采用了袁《纪》的说法,故意抹黑。)
      《周书 张轨》子肃【早有才名,性颇轻猾,时人比之魏讽。卒以罪考竟终。】《北史 张轨》同。


      IP属地:江苏4楼2024-11-28 01:34
      回复
        【战事篇————尔虞我诈,羽死谁手】
        在曹仁被包围之前,曹操拔出了汉中军【夏五月,引军还长安】,另派了任务给徐晃,就是令徐晃前去协助曹仁讨关羽【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又派赵俨以议郎身份参曹仁军事。不久后听闻汉水暴溢,曹仁被围困在樊城、于禁被擒。于是徐晃和赵俨并行至樊,到了地方之后发现关羽的包围圈围的严严实实,而徐晃这边还有大部分兵力没到,当时徐晃所率的以新兵居多,无论数量还是经验,都不足以解围。所以需要等个十天左右,才能正式开始破围,曹操的命令也如此。
        《徐晃传》【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
        《赵俨传》【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於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舆平寇将军徐晃俱前。既到,羽围仁遂坚,馀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俨谓诸将曰:"......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
        吴蜀联盟其实早在刘备东征之后彻底名存实亡了,友谊的小船虽然不是说翻就翻的,但也是在经历过刘备屡次的sao操作而沉底的。不过,双方都是影帝,面子上虚伪的合作关系还是需要维持的,以待时机。当周围都是影帝时,关羽这个“老实人”就显得很突兀了。原本联姻无论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军事联盟目的,都算是件喜事,老实人关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终究是把一件喜事变成了射向自己的利箭。关键的时候,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能压死骆驼,毕竟,在一纸盟约下,打不打狗还得看狗主人三份薄面。
        《关羽传》【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如果关羽不冒然进攻襄樊,围攻曹仁,擒于禁三万兵力,趁天时地利而突然做大,估计孙权是不会下定决心动他的。但是,关羽做大,以关羽的性格,若放任不管,让关羽势力做大,那以后孙权的日子更不好过,还不知道怎么揶揄、嘲讽、打压东吴。当然,嘲讽是小,势力做大最可能的后续是关羽有可能会反制东吴。站在东吴立场,这种事想想都不可能让他发生。
        在关羽前面的是曹魏,在关羽后面的是东吴,如果东吴联手曹魏,会怎么样?当然,孙权是不会绕到关羽面前,代替曹魏硬杠关羽的。这种引火烧身的事,只有傻子会干,何况那虚伪的盟约还要维持下去。东吴要的是悄悄夺取关羽的大后方,既不引起刘备的注意,也不引起关羽的注意,并且嘱咐曹操也秘而不宣,毕竟孙权、吕蒙连自己人如全琮都瞒着的。有人捅关羽后门,曹操当然乐意,于是答复许诺若孙权成功,将江南之地封之。名存实亡的吴蜀盟约在私底下由东吴补刀彻底撕毁,而悄悄的暂时缔结魏吴同盟。
        《吴主传》【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全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
        孙权呈给曹魏的方案是【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
        好家伙,孙权这意思就是:曹操你继续做火腿肠给关羽咬着,我悄悄拿走二城,你千万别出声,等关羽反应过来发现丢了二城,就进退失据了,只能逃亡,这样樊城就解围了。
        曹操一听笑了:你是当我是***?我帮你吸引火力,你悄悄得实惠,万一关羽反应不过来呢?万一你一直秘密下去呢?我还傻子一样帮你吸引火力,让他还继续咬我,我要你自效何用?逃亡?他要是不逃亡呢?万一关羽认为他那二城坚固的很,你攻不下来呢,他还不是继续咬着我?我可没耐性给你兜着,我要的是关羽现在、立刻、马上***。
        其实襄樊之战最有趣的地方早就不是怎么打关羽了,而是在魏、吴两方策谋玩弄“老实人”的同时,还暗藏互相制约的招式。关羽的败亡不过是时间问题,没有过度讨论的必要,因为一眼看到底的结局是不会改变的,需要设计的是关羽死在谁手里?怎么个死法?
        就在徐晃、赵俨等待的十多天里,魏吴共识达成了,孙权希望曹魏继续吸引火力,帮他保密,方便东吴军悄悄夺城。曹魏方面为了迅速解围、稳定被包围的魏军,决定依董昭的建议往包围圈和关羽军屯中发传单,一方面为了泄露东吴的计划,试图让关羽调转矛头,解围樊城;另一方面为了稳定被围困的军心。不过董昭也料到了,即便这么做了,关羽恐怕也不会立刻离开。总之,你不让我说,我偏说,我要把你的阴谋变成阳谋,剩下的就看关羽信哪头。
        《董昭传》【及关羽围曹仁於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IP属地:江苏5楼2024-12-13 23:41
        回复
          东吴那边,在关羽出兵围攻襄樊之后不久,吕蒙谎称有病回家了。吕蒙这一举动的目的是让关羽放松警惕,把守备兵力也调往襄樊【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因为,关羽虽然出兵围攻襄樊,但并没有将大后方的守备兵力全部撤掉,因为他也担心东吴,对东吴还不完全信任,毕竟之前的种种不得不让他有所警惕,防止被东吴趁火打劫,抄了老底【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所以,当关羽得知吕蒙因病回去之后,果然将原本守备南郡的兵力悉数调往了前线【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也就是说,实际上,吕蒙自打接替鲁肃之后,就一直将关羽视为必须铲除的敌人,伺机而动。关羽早在发兵之初,就走进了别人的棋局,而且极有可能是场死局,只是关羽并不知道。毕竟“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吕蒙离开后,陆逊代替吕蒙继续忽悠关羽。陆逊到了陆口之后就开始给关羽写信,大吹特吹,吹的天花乱坠,把关羽吹的云里雾里,关羽看着书信特别开心,心情愉悦。心想这东吴小将会说话,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满满的崇拜之情,太真实了,找不到一丝虚情假意的痕迹。这下关羽彻底放心了,往日与东吴的不开心彻底烟消云散。
          《陆逊传》【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览逊书,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第一份信大概率写在关羽出兵包围之时。第二封信大约写在于禁被擒且徐晃已驻军阳陵陂之时。可见,吕蒙之谋,在关羽出兵之时就启动了,吕蒙托病回到了建业,换来了陆逊坐镇。
          所以,“老实人”关羽被人抓到性格特征就犹如捏住了他的死穴,陆逊就会在他的死穴上疯狂做文章,涂麻药,最后一锥子下去,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太惨了,被人忽悠卖了,还笑得像多花。
          这么一对比,曹魏显得仁慈多了,好歹还以飞书形式告诉关羽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告诉他现在所有的吹捧都是镜花水月,特别虚伪,你在东吴人眼里没那么美好,东吴人是想干你后门,让你进退失据,身死异乡......关羽得到消息之后果然犹豫了一秒钟,最后他坚定的选择相信那个在他死穴上涂麻药的东吴。
          不久后,曹操派遣将军徐商、吕建等到屯兵在阳陵陂的徐晃那报到,并令徐晃军暂时别动【须兵马集至,乃俱前】。此时,关羽屯兵在偃城。徐晃诈使关羽以为他要断其后路,于是烧了屯走人,徐晃进军拿下了偃城,两面连营,距离关羽本屯三丈所的地方停下来,未进攻。这时,曹操又派了殷署、朱盖等,前后共计十二营诣徐晃。十二营,按汉制一营满编七八百人,所以此时徐晃手上大概有一万人不到、大几千的熟练兵。这时,原本淹没陆地的水稍微退了一些【徐晃救至,水亦稍减】,关羽此时占据头围、四冢,徐晃扬言攻击头围屯,而秘密攻四冢。关羽见四冢将要崩坏,于是亲自率领五千步骑兵从屯中出来迎战,被徐晃击退。徐晃军紧追其后,与关羽军一并入屯围,大破关羽军。关羽军见徐晃军势不可挡,四处逃窜,有很多蜀兵慌不择路,自投沔水,企图从水中逃跑,奈何有些不会游泳淹死了,亦或者投水的人太多,人叠人,游不起来,也溺死了。
          这战打的很漂亮,因此获得了曹操的盛赞。从曹操令可知,当时关羽屯围外有鹿角十重,然而这些都对徐晃军来说都没用,毕竟在真正的作战实力面前,任何虚的都无效。曹操之所以如此称赞,因为看上去打的太轻松了。仿佛那个在洪水来临之际“威震华夏”的关羽突然消失了一样,毫无“威震”可言,找不到一丁点“威震”的样子,仿佛那就是个美丽的谣传。
          《徐晃传》【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曹仁军破围而出,满宠与外面的徐晃军并势大战击退了关羽军。曹仁想乘胜追击,认为此时的关羽【危惧,必可追禽也】,赵俨阻拦并解释了缘由,他说:当初孙权想趁关羽跟曹魏交战的空挡,偷袭关羽后方,但又担心关羽突然调转枪口,回去揍自己,又怕若关羽真调头打自己了,曹魏方面看见鹬蚌相争,趁机配合关羽打自己,那东吴就完了。所以,孙权提前给曹操上书说自己要帮曹操打关羽。先稳住曹操,让曹操知道自己是跟曹操站一边的,万一自己偷袭关羽后方,被关羽回头揍了,曹操不至于落井下石。你看孙权多精,如今关羽已经是一匹落难的孤狼了,应该留着关羽让他去找孙权麻烦,如果我们深入追杀关羽,我们就是明面上的坏人,关羽又傻,孙权又精,孙权再忽悠一下关羽,反而是在给我们自己找麻烦。曹操一定也是这么考虑的。
          《曹仁传》【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
          《满宠传》【会徐晃等救至,宠力战有功,羽遂退。】
          这么一说,曹仁明白了,放弃追杀关羽了。最终选择让东吴诛杀关羽。这么一看,关羽死在谁手上的结论就出来了。
          《赵俨传》【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禽也。"俨曰:"『权邀羽连兵之难,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於彼,将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所以,至此关羽VS曹魏这边的战事就可以宣告结束了。
          《武帝纪》【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
          赵俨的这番解释,算是对孙权为何突然上书自效?是孙权自效在先,还是曹操为避其锐【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等问题做了清晰的解释。毕竟,站在曹魏立场看,若你孙权要选边站、要立功,应该明确跟关羽翻脸,声势浩大的出兵,只有这样你孙权才能帮我吸引火力,解樊城之围。而不是秘密进行,生怕这个知道,那个知道。不符合逻辑事,通常都有深层次、不可宣之于口的原因。深层次原因就是孙权并不想帮曹操,自荐于曹操只是稳住曹操的借口。他也没打算让关羽知道自己偷袭,相反,他怕的就是是万一关羽调头揍自己,而曹操又趁机得利。东吴更希望的是关羽和曹操一直打下去,打到他把地盘都收回了才好。当然,曹魏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甘愿做火腿肠,吸引关羽,让你孙权得便宜的。吸引火力解围这事,就不指望你了,关羽能听劝调头最好,若不调头,水稍退,徐晃也可以解围。若徐晃军不够,还有张辽,总之在曹魏立场看,这樊城的围还得自己解开。至于解围之后,关羽败退之后,追杀关羽的坏人就你孙权做了。毕竟你曾经也确实想坑我来着。
          因为《蒋济传》【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
          (《关羽传》、《晋书 宣帝纪》类似)让人误以为关羽此时实力极大,威震华夏,吓到曹操要迁都,所以,蒋济、司马懿建议曹操找孙权帮忙。这纯属陈寿的文字游戏,他在《魏书十四》吹关羽已经是明显到瞎子都看的懂的地步。【可遣人劝蹑其后】,孙权悄悄蹑其后,对曹魏有什么好处吗?没有。关羽不知道孙权的小动作,就不可能调头,不调头就不可能解樊城之围,所以这个注意绝不是曹魏的意思,而是孙权自己的意思。陈寿将孙权方的意思加在曹魏人身上,利用曹魏人之口暗戳戳的吹关羽如何“威震华夏”,曹魏恐惧到要迁都,要找孙权帮忙。事实上,在解襄樊之围的问题上,东吴并没有帮到什么。因为只要【水亦稍减】关羽就根本不是徐晃的对手。所以,关羽不可能突进到根本没有被淹的许昌附近。没有洪水,关羽什么都做不了。曹操或许只是随口问了一句要不要迁都,就被有心之人肆意夸张了。毕竟,空穴还能来风。
          所以,襄樊之战最好看的是魏吴之间的尔虞我诈,互相算计,并不是一个二愣子开着几十、上百艘大船包围樊城。你关羽打又打不进城【惟城未拔】,大船顶着城墙,往上够不到围墙,翻不了墙。往下,潜不进城门,没有救生圈、没有潜水用的氧气瓶。卡墙上的傻子有什么好看的?在关羽还在沾沾自喜的时候,魏吴早就给他的命运下了定论了,早就被玩弄在股掌之间了,他已经沦为魏吴互相博弈的棋子了,很快就会变成弃子。
          徐晃打的非常漂亮,一战定胜负。不怕击不垮你关羽,就怕你关羽龟缩着不敢出来。事实说明关羽没有吹的那么难以对付,都是虚胖。『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钟繇的《贺捷表》就到了,恭喜徐晃、曹仁扑灭了关羽。


          IP属地:江苏6楼2024-12-13 23:42
          回复
            关于《欧阳修集》质疑《贺捷表》的【已被矢刃】另一个贴有说过,一并整理至此:
            《贺捷表》【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险冒寒。臣以无任,不获扈从,企仰悬情,无有宁舍。即日长史逯充宣示令,命知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并力扑讨,表里俱进,应期克捷,馘灭凶逆,贼帅关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祸淫,不终厥命。奉闻嘉憙,喜不自胜。望路载笑,踊跃逸豫。臣不胜欣庆,谨拜表因便宜上闻。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臣繇上。】
            质疑内容:右钟繇法帖者,曹公破关羽贺捷表也。其后书云“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南蕃东武亭侯钟繇上”。集贤校理孙思恭精于历学,余问孙君建安二十四年闰在何月,思恭为余以汉家所用四分乾象历推之,是岁己亥,二历皆闰十月。而陈寿《三国志》所书时月虽为简略,然以思恭言考之则合。按《魏志》,是岁冬十月,军还洛阳,其下遂书孙权请讨关羽自效,于《吴志》则书闰月权讨羽。以魏、吴二《志》参较,是闰十月矣。《吴志》又书十二月权获羽及其子平,《魏志》明年正月乃书权传羽首至洛阳。『盖二《志》相符,乃权以闰十月方征羽,至十二月获之,明年正月始传首至洛,理可不疑。然则钟繇安得于闰十月先贺捷也?由是此表可疑为非真』。而今世盛行,复有两本,字大小不同,小字差类繇书,然不知其果是否。姑并存之,以俟识者。治平元年七月二十六日书。一一欧阳修《文忠集》
            关于质疑部分纯粹属于欧阳修自己【脑补过度!理解偏差!】,谁告诉他【矢刃=被杀】??矢刃代表刀箭,整个句意思是关羽被徐晃击败。征南将军指的是曹仁。与徐晃并力,内外击退关羽军。与《三国志》描述相符,无非是欧阳修以为【已被矢刃】=被杀。又质疑征南将军是谁,【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赵俨》,事实也是满宠与徐晃并力,而满宠是曹仁属下,自然算曹仁的。
            自己理解错误,还觉得此表非真,我看他脑子才是非真。幸好欧阳修没有重写三国史,否则还不知道写成什么鬼样子。毕竟,欧阳修那会儿,对于曹魏已经带着很厚的有色眼镜了。
            +++++++++++++++++++++++++++++++++++++++++++++++++++++++++++++++
            《六艺之一录》:
              今考魏志是年十月曹操自汉中还洛阳孙权上书乞讨羽自效王军靡陂至正月始还孙权传羽首至呉志称闰月权征羽十二月获之按操以闰十月南征以正月还洛往复正当寒际此繇表所谓履险冐寒正是也操未至而闰月中徐晃已破羽走之此繇表所谓征南将军与徐晃并力而羽已被矢刃者正是也则此表与魏志所书者正合非伪也征南将军即权耳【被矢刃者谓羽为晃破虽未即杀之而羽已被创矣】至十二月权始追获之盖徐晃之破羽在闰十月孙权之杀羽在十二月【今繇以闰十月上操表乃贺是月之破羽非贺十二月杀羽也】因此致疑则此【表与史书正合非伪明甚】又按古人牋启多不用年至表奏则用年者有之若刘琨上晋元帝表称建兴元年是也又魏志是年九月相国钟繇免故闰十月表但称东武亭侯耳【皆与史合】其曰南蕃者蕃音皮谓南蕃郡也东武南蕃之属故并着之或读为蕃镇之蕃误矣【东观余论】
            (原文就没有句读)
            《六艺之一录》认为征南将军是孙权,当然是错的。但是后面一句说的没问题【被矢刃者谓羽为晃破虽未即杀之而羽已被创矣......今繇以闰十月上操表乃贺是月之破羽非贺十二月杀羽也】,直指欧阳修根本就不懂【被矢刃者】是什么意思。钟繇的《贺捷表》祝贺的是曹魏这边击退了关羽,而非祝贺孙权杀关羽。
            因此,如我前文所说“至此关羽VS曹魏这边的战事就可以宣告结束了”!结束了,当然得贺一下。


            IP属地:江苏9楼2024-12-28 00:38
            回复
              第二阶段总结:
              按《温恢传》【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事实上,从一开始曹魏这边就没有完全寄托于东吴那边,主打一个自力更生,解围还得靠自己。所以【潜等缓之】,温恢解释了缓之的原因,【不欲惊动远众】,这里的“远众”不仅指关羽军也包括东吴军。
              【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曹操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曹操军摩陂。】曹魏这边破关羽太快,以至于张辽还没到地方,包围就解除了,太不禁打,有点无趣。讲实话,交战过程徐晃打的很精彩,但有种杀鸡用宰牛刀的感觉,还没有马超渭南有趣。(有趣的意思就是有惊有险)
              ——————————————————————
              双方兵力:
              曹魏
              徐晃:
              《徐晃传》“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按《汉官仪》曰“屯骑、越骑、步兵、射声各领士【七百人。】”这还是满编的情况。
              《后汉书 西羌传》“后遣任尚为中郎将,将羽林、缇骑、【五营子弟三千五百人】,代班雄屯三辅。”
              徐晃的十二营满编9600人。再加上之前徐晃手上的新兵差不多也就一万多,即便【征南将军运田单之奇,厉愤怒之众,与徐晃同势】曹操依然觉得少,毕竟曹仁在樊城内的才千人,而在城外的于禁、庞德的兵力都被擒了。否则就不会又调裴潜、豫州刺史吕贡、又调张辽的,不断往襄樊聚集兵力。
              要知道,在大水之前,曹操打算派曹仁率庞德、满宠等讨关羽的,于禁三万也是稍后派去参与曹仁讨伐关羽的。徐晃、赵俨则是在收到关羽包围曹仁之后派去的。赵俨、徐晃先行,兵力后到。所以当时徐晃手上的新兵大概率就是原属于徐晃的,但并不是为解围带去的,而是本身就跟着徐晃的。所以这部分兵力不可能太多,顶多两三千。
              大水之前,曹魏集结征讨关羽的预估“投入”兵力大概也是在五万、六万的样子,起码数量上要势均力敌。但是,在洪水淹过之后,曹魏兵力就只剩樊城内曹仁的千人,吕常未知,及后来接到消息领着一众新兵赶去的徐晃,就这么多兵力。
              从《孙子》角度看,包围和攻守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包围一定是关羽军远多于曹魏军(这里是发生了洪水之后,曹魏剩余的兵力数,而非一开始曹魏打算投入的兵力数)。
              《孙子 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关羽:
              《诸葛亮》(建安十三年)【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当初,从刘表那出来的时候,关羽就有水军精甲万人,刘琦这边江夏战士万人不论后期有没有被刘备带入蜀,关羽的水军万人是肯定跟着关羽的,否则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手上没个数万人,还叫什么大将。
              《吴主》(建安二十年)【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这里可以明确关羽是能拿出三万兵力的,而这三万也不是关羽全部兵力,毕竟前方打仗,后方还是需要防守的。
              《先主》(建安二十年)【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刘备五万加上关羽的三万,准备八万跟东吴开战,兵力上也合情合理。
              于禁被俘的兵力是三万,所以,关羽兵力只可能更多、不可能少于三万。又按【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关羽军粗略估计至少五、六万,是远多于徐晃所督十二营的,所以曹操才对桓阶说【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曹操不担心曹仁、徐晃等对局势把握不准,也不担心徐晃不尽全力,唯一担心的是徐晃的兵力少,关羽兵力多。进而一边陆续调兵去增援徐晃,一边自己又想亲征。
              《桓阶》【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此外,史料一直不断提及的【仁等处重围】【羽围仁遂坚......晃所督不足解围】,按《孙子》【十則圍之】(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关羽仅仅用来包围樊城的水军至少一万多。
              襄阳方面,【围将军吕常於襄阳】吕常那边多少兵力不知道,按史料从头到尾没有提及襄阳淹水,可知襄阳城大概率是没有水的。若吕常在襄阳的兵力五千算,【十则围之】关羽是多少兵力?即便没有十倍,关羽军在襄阳也远远多于吕常,所以关羽才能包围襄阳,大概率不会低于五倍,因为《孙子》又说【五則攻之】,如果关羽军仅是吕常军的五倍,那就直接打。除非关羽不懂兵法,非要包围。
              襄阳那边没法计算,但也一定多过吕常,若吕常是三五千兵力守襄阳,那关羽至少也是三万围之。合计,关羽用在襄、樊前线的总兵力至少、至少5-6万,甚至可能更多一些。考虑到关羽不可能100%把守备大本营的兵全部征发到前线,所以留万余守备几个城池也是正常。所以,关羽当时在荆州拥有的兵力起码7-8万。
              关羽在荆州经营那么多年,不可能只有建安十三年带去的那点兵,必定也会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兵力。如果兵力就两三万,早就被隔壁的东吴打穿了,东吴又不少,看人数多少决定是否下手。所以,在吕蒙、陆逊取得关羽信任,让关羽将守备兵力稍撤以赴樊之后,才开始抄底,毕竟对付一两万不是难事。
              ————————————————————————————————
              襄樊之战说穿了,就是关羽擅自发动的一场随即战役。
              为什么这么说?
              1、因为天气。没有突然的天降暴雨,关羽是不可能出兵的。当时,没有气象卫星,不能准确算出具体哪天大雨。更不可能算出大雨是否会导致河口决堤,大雨常有,但不一定每次都会造成决堤的洪灾。按记载,关羽在荆州差不多十年,没有一次对曹魏形成威胁,甚至连攻伐曹魏边境郡县的记载都没有,只能说明若没有洪水暴溢,淹没了樊城,大水助攻了关羽,关羽是不太可能真正对曹魏动武的,以卵击石的后果是什么?他有不是不知道。当然,后来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包围了樊城、擒了于禁、射杀庞德,再加上陆逊不断吹捧,直接飘了,飘到认不清自己,飘到最后身首异处了。
              2、没有事先与刘备取得联系,系统策划攻襄樊。仅仅是因汉水暴溢,趁着水势的冒然进攻。一如《廖立》说的那样【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可惜很多人粉丝滤镜太厚,根本不愿意相信廖立的话。正因为关羽没有事先和刘备商议贸然行动,才造成了他喊不动刘封、孟达。打仗不是打群架,一嗓子招呼就有小弟来帮忙。刘封、孟达令的是刘备的命令,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任务,怎么可能因为你关羽一句话,就去帮你的忙?这就好比曹仁被包围了,但他也调不动张辽、徐晃,还得老大曹操来安排,不是说你级别高,就可以乱调兵的,否则还要虎符干嘛?【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所以,关羽为什么不找刘备,不向刘备请示,让刘备派增援?不是路途远的问题,他有空【连呼封、达】一次次呼叫刘封、孟达,没空派人找刘备?只能说明,刘备根本就不知道他出兵攻襄樊!他就属于廖立说的【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本就违反军法,没有获得刘备的同意、指令就出兵,就是无法无天。别说刘备救他了,搞不好刘备会先把他骂一顿。所以,他当然不敢去找刘备。所以,他当然没有获得更多增援。而曹魏方面还在不断往襄樊调兵。若说【天时地利人和】他只等到了“天时”——大雨造成的汉水暴溢,“地利”周围一片汪洋,但是,他却失了“人和”——刘备不知情,刘封、孟达不搭理,蜀中没有增援,东吴暗自联合了曹魏,只这一条,他就必亡。因此,关羽败亡的结局是明确清晰毫无悬念的。
              3、性格自大。一吹就飘,一有点小成绩就抖,性格这个问题几乎无解,说他知进不知退、不懂见好就收......这些问题其实没法解决。因为自从他出兵开始,以他的性格就不可能自己退的,何况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樊城根本拿不下、东吴早想杀他、陆逊说的都是童话骗人的......众所周知,你可以发动一场战争,但战火一旦点燃,如何蔓延,很多时候就不再是你能控制的了。失去了对战役的主导权,结局可想而知。所以,知兵者,不会轻易用兵,毕竟兵者凶器。


              IP属地:江苏10楼2025-01-11 03:13
              收起回复
                ++++++++++++++++++++++++++++++第三阶段+++++++++++++++++++++++++++++++++++++
                【吕蒙白衣渡江,关羽首身异处】
                按钟繇的《贺捷表》建安廿四年闰月九日(十月九日)徐晃已破关羽,前后满打满算仅用九日。同月,孙权派吕蒙袭取公安,东吴开始抄底了。
                东吴抄底其实很顺利,因为此时关羽后方守备很少了,几乎全部调往襄樊前线。但是,少归少,城门如果不开也很难进入。东吴是绝不可能攻城的,因为前面说过东吴要的效果是悄悄攻入夺取关羽大后方,而不引起关羽的注意。那么怎么进入才呢?很简单,白衣渡江,装作商人送米即可。
                话说这还是关羽给的“理由”,一个绝佳的理由。关羽说“我俘虏了于禁军三万,总要吃饭吧。”吃饭就需要米,米从哪来?关羽决定【擅取】湘关。
                事实上《吕蒙传》对于这事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逻辑顺序清晰:关羽缺米,就假借俘虏要吃饭的理由,擅自劫取了湘关来的米。孙权知道后就“见招拆招”,让吕蒙假扮成卖米的商人,给关羽“送米”。无论这米关羽是付钱还是不付钱的直接劫取,对于孙权、吕蒙来说,都是对手给出的绝佳的“切入点”。借着送米这个理由,吕蒙轻而易举的通过了条条关卡,接近了关羽的后方大本营。《吴主传》【闰十月,孙权征关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
                另一个顺利的原因就是关羽这个人的性格有缺陷(跟张飞一样,张飞也很快因性格而亡),在处理与属下的人际关系上绝对是低能。除了糜芳、士仁与关羽有矛盾【与羽有隙,叛迎孙权】(《季汉辅臣赞》),当时刘备任命的荆州治中潘濬也和关羽有矛盾【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糜竺传》附《糜芳传》说糜芳【私好携贰,叛迎孙权】,《关羽传》说糜芳、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又【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总之,错误都是别人的,关羽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为什么关羽和潘濬也有矛盾?
                其实,士仁、糜芳有没有抵抗一下?我认为陈寿根本不知道细节,他知道的就是他们投降了,投的很快、很轻松,所以认定他们和关羽一定是有矛盾的。但是,《吕蒙传》注引韦曜的《吴书》说士仁还是抗拒了一下的【仁在公安拒守】,于是吕蒙派虞翻游说士仁【蒙令虞翻说之】,于是虞翻就写了封信给士仁【仁得书,流涕而降......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按《江表传》潘濬在各方都投降之后没有立刻投降,而是一直等到孙权到来。可见,他本身是不愿意投降的,但对关羽也不抱希望,所以也不阻止其他人投降。一句话说就说关羽后方大本营人心已经散了。
                https://tieba.baidu.com/p/7240664742 湘水之盟和湘关米)


                IP属地:江苏13楼2025-01-25 16:13
                回复
                  马克一下,防止忘记,明天更新


                  IP属地:江苏14楼2025-02-06 21:05
                  回复
                    东吴方面白衣渡江的看点在于【将计就计】,从上帝视角看,自从关羽俘虏了于禁三万兵将开始,他就入了“死局”。正因为这三万俘虏的存在,导致他需要增加粮食供应,因为需要粮食,导致他不得不去擅取湘关来的米,进而给了东吴一个绝佳的理由,以送米的名义潜入关羽后方。
                    由此再次说明,关羽一开始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如果他自己储存的粮食足够多,就不会擅取米,不擅取就不会给东吴送米的借口。一方面,战前他跟东吴的矛盾已经闹的足够深,另一方面,开打后又想依靠东吴在粮食上的支援,我都不知道这人的脸皮是有多厚,才有脸认为在矛盾日益加深后还能得到被自己羞辱的一方的支持。用现在的话是,他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认为人人都该为他做贡献。若北伐成功,功劳是关羽的,挨打挨骂是别人的,别人还要成就你.......真的无耻又无畏。所以,曹魏方面才揣度【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曹魏对于蜀、吴的关系、关羽和东吴之间的关系看的清清楚楚。
                    说到底,关羽打了一场毫无准备的仗,且是一场败局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来的仗,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赢的可能。
                    从战略及地理位置角度看,关羽盘踞在最适合防守的绝佳地点【居国上流】,这本身就让东吴很不爽。换句话说,关羽挡在了东吴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位置,挡着别人的路了【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这里说到了一个东吴一直以来都想实现的战略上的国策就是【全据长江】,想到这一点的显然不止吕蒙一个,甘宁也想到了【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说明当时的局势,唯有全据长江,才能进一步北伐,退一步说亦可据江自保。
                    然而,因为鲁肃的原因,将关羽放置在了长江沿线最要命的点上,对关羽来说往北可北伐,往西可策应,往动势逼东吴,这么好的位置被关羽占据,犹如往东吴心脏边上插了一把匕首,稍微动一动东吴就很难受。所以,摆脱关羽、拔掉这把匕首,才是鲁肃死后东吴方面最要紧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吕蒙和孙权的对话,早在鲁肃还活着的时候就密谋了,只不过顾及鲁肃颜面,没有具体实施。顾及鲁肃只是表面一种说法,哪有一国为了一个臣子的颜面该干不干的?实则是在等待一个时机。这点,东吴就比葛亮聪明很多,东吴不会刻意制造“时机”而是在等,等待的时候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稳住关羽【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一旦时机到来,立刻能做出反应。
                    【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有这个打算了,一旦关羽“犯混”就联手干掉他。单看东吴方面,自鲁肃死后,关羽的每一步都落入了东吴的“圈套”之中,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东吴喜闻乐见的,如果关羽性格再好点,八面玲珑一点,低调自谦一些,东吴也很难实施计划。脑子不好,蛮力来凑的结果就是【首身异处】。


                    IP属地:江苏15楼2025-02-08 2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