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120贴子:297,181
  • 11回复贴,共1

杜车别:统计《元世祖本纪》“饥”字数量,和明太祖实录对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粉可以试着反驳一下杜车别老师的这篇文章


IP属地:广东1楼2024-10-17 08:22回复
    看《元世祖本纪》(以下称忽必烈本纪),突出的印象,有两件事频繁出现,一个是饥,不是这里饥,就是那里饥,还有同时多处饥;另一个是打仗,这里打,那里打,甚至同时多处打,不仅宋亡以前各处打,宋亡之后依旧不断在打。
    打仗先不必说,这频繁出现的“饥”,就很触目。按我的印象,读明太祖实录时,并没感觉到“饥”字这么频繁地跳出来。
    不过说不定这是因为我特别留心蒙元弊端,造成的主观错觉。
    毕竟国家这么大,不时有地方闹饥荒也正常。
    比较客观的办法是把忽必烈本纪里“饥”字出现的次数,和明太祖实录对比一下,这样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元史》是明初修的,或有人担心元史刻意夸大蒙元的阴暗面。
    这就完全多虑了。
    正如我在上文里说过的那样,这帮编修文人对蒙元感情好得很,他们的心理可能还停留在蒙军就是天下无敌。朱元璋多半只暂时得势。其行文措辞似乎预备蒙元统治者随时打回来,他们好把这本《元史》献上去表忠心。
    书中对蒙元过恶百般掩盖淡化,对其“功绩”吹捧近于肉麻。
    所以这本修了一年不到的《元史》,只会掩盖缩小蒙元不光彩的那一面,不必担心夸大。
    其本纪里出现饥,几乎都是为了表彰蒙元头目赈济饥民的仁德。所谓“于宗戚则有岁赐,于凶荒则有赈恤,大率以亲亲爱民为重。”(《元史》志第四十二,食货一)
    这也意味着真实发生过的饥荒次数只会多于《元史》中列举的。不必担心对蒙元统治者不公正。
    至于《明实录》实质是明代奏疏档案的整理汇编,对涉及民生情况的奏疏,收集呈现,向来没什么阻碍。所以也不会出现故意缩减饥荒的情况。
    当然,我在比较之前,对结果也有些吃不准。


    IP属地:广东2楼2024-10-17 08:23
    收起回复
      毕竟拿《本纪》,去和《实录》比,体量差距太大了。这样的比较对朱元璋反而不公正。《明太祖实录》里记载的内容会比《本纪》详细琐碎得多。
      虽然阅读时直觉忽必烈本纪里出现饥的频率非常高,但也许因为明太祖实录体量更大,总字数更多,最后检索统计下来,“饥”字出现的总次数更多,也是说不定的。
      比较的结果究竟如何,我确实也不知道。
      先动手再说吧。
      把txt版的两者都各自复制到word文档里,两个都是标点版。
      忽必烈本纪,15万3千多字。明太祖实录,116万四千多字
      后者是前者的7.6倍,体量远超。
      再分别检索“饥”字,忽必烈本纪得232个结果,明太祖实录得133个结果,前者是后者的1.74倍。
      有点出乎我意料。
      我本来觉得只要是相差不多,就可说明一些问题。毕竟明太祖实录字数多得多,收录事件更多,想不到饥字出现的次数少了将近一半。
      和“饥”意思相近的还有“乏食“,也分别检索一下,忽必烈本纪有20个结果,而明太祖实录有12个结果,后者也只是前者的60%。
      有人会说忽必烈在位多出五年,时间跨度更长,这比较不公平。那么好,尽量用相同时间尺度比较。
      忽必烈本纪,把中统年号以及更前面的纪录都拿走,截取至元元年正月到至元三十一年五月,,字数为13万5千多字,检索饥字,222个结果。
      明太祖实录的时间段截取在洪武元年正月到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死),字数为101万1千多,检索饥字共119个结果。
      时长几乎一样了,实录字数7.5倍,结果,忽必烈本纪中饥字是朱元璋时期1.86倍。差距反而有所扩大。
      南宋杭州朝廷是在1276年(至元十三年)灭亡。到(1279年)至元十六年,崖山海战结束,元完全吞并南宋。
      不妨就再截取十六年到三十一年这个时间段来比较。
      这是双方统治都更稳定,治国措施更落实的时期,。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忽必烈本纪,至元十六年到三十一年这个时间段,字数8万3千多字,“饥”字出现178次。
      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六年到洪武三十一年这个时间段,字数41万2千字,“饥”字出现61次。
      忽必烈时期是朱元璋时期的2.91倍,接近三倍了。
      至此,三个时间段的比较结果出来。
      全部时间的比较,133:232,明太祖实录中出现“饥”的次数是忽必烈本纪的57%
      洪武元年到三十一年,对至元元年到三十一年,是119:222,前者是后者的53%
      洪武十六年到三十一年,对至元十六年到三十一年,是61:178,前者只有后者34%,
      再看自身比较,洪武后半程出现饥,占整个太祖实录的46%,而忽必烈时期后半段出现饥,占据整个忽必烈本纪的76%多。
      也就是随着朱元璋治国时间的加长,饥的出现次数降低,而随着忽必烈治理时间的增长,饥出现增多,双方的差距越随着时间推移就越大。
      太祖实录记述远比忽必烈本纪详尽得多,洪武十六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实录里出现的61个饥,不少是回忆性质。


      IP属地:广东3楼2024-10-17 08:23
      回复
        比如这条:
        “开封府钧州民张宗鲁,四岁失明,二十遭乱,负母路氏逃难。其妻扶掖以行,岁饥,宗鲁卖卜以为养。日给不足,则妻采野菜以继之,天下既定……”
        这是回忆元朝时期的情况。
        一条是说劫掠边地的西番部族,“牛马饥瘦”
        一条是说旌表孟县孝子李德,“元末避兵新安时,兵饥掠人以食”(新安在河南,这里的吃人的兵应是元兵)
        一条是洪武十八年,徐达生病死掉,记述徐达生平提到攻庐州时城中敌兵饥困。
        一条是侍臣劝朱元璋不要太劳累,朱元璋说“上曰吾岂好劳而恶安,向者天下未宁,吾饥不暇食,倦不暇寝。”
        一条是朱元璋说上古圣人时期(先王之世)“野无不耕之民,室无不蚕之女,水旱无虞,饥寒不至”
        一条是朱元璋说“朕思微时,兵荒饥馑,日食藜藿”
        一条是朱元璋教导即将做官的国子监生,“凡一郡一邑之民,必有饥寒不得其所者”,如果“饥寒者无由获济”,那就是失职。这一条两个饥。
        一条是汤和回乡,朱元璋给他的敕谕里回忆汤和过去带兵打仗,“饥不期食,渴不时饮”。
        一条是朱元璋让官员要做好储蓄工作,“岁或不登,民无饥色,以储蓄有素故”
        一条是命天下种桑种枣时“上谓工部臣曰:人之常情安于所忽,饱即忘饥”
        一条是上元县典史隋吉上书朱元璋,建议乡村农民结成互助社,这样有人生病,其他人也可以帮助他家干农活,“请命乡里小民或二十家或四五十家团为一社,每遇农急之时有疾病,则一社协力助其耕耘,庶田不荒芜,民无饥窘,百姓亲睦而风俗厚矣。”
        一条是朱元璋给朱棣的敕书里说兵法:“兵法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尔其察之”


        IP属地:广东4楼2024-10-17 08:24
        回复
          扣除以上14条,那从洪武十六年到洪武三十一年和某地因灾而饥相关的只有47条。
          剩下47条里,还不乏重复,比如某地出现灾情,官员上报,朱元璋批复,一次饥情,重复出现,有的甚至重复三四次。
          比如这条:“○丙戌复遣安庆侯仇成赈山东饥,先是青州府饥,朝廷既遣官赈之,而东昌府东平诸州县旱饥,亦如青州。”这青州因为旱灾而饥,实录里前面就提了两次,这里又提一次。
          还有如孝感县民饥,上报请求赈济,朱元璋对户部官员发表一段讲话,要求地方遇到饥荒,先发粮食赈济,然后再报告:“朕尝捐内帑之资,付天下耆民籴粟以储之,正欲备荒歉,以济饥民也。若岁荒民饥,必候奏请,道途往返远者动经数月,则民之饥死者多矣。尔户部即谕天下有司:自令凡遇岁饥,则先发仓廪以贷民,然后奏闻。著为令。”
          光是这一段讲话里就出现四个饥字,但也都计算进去了。
          而元世祖本纪里出现饥,大多就是某地民饥。我们不妨抽取至元二十九年开始的前十条饥的记录作为样本


          IP属地:广东5楼2024-10-17 08:24
          回复
            (二月)
            “戊戌,清州饥”
            “己酉,兴州之兴安、宜兴两县饥”
            “壬子,桓州至赤城站户告饥”
            “乙丑,给辉州、龙山、里州、和中等县饥民粮一月”
            己巳,太阴犯毕。发通州、河西务粟,赈东安、固安、蓟州、宝坻县饥民
            :”(戊寅)赈德州、齐河、清平、泰安州饥民”
            壬辰,山东廉访司申:“棣州境内春旱且霜,夏复霖涝,饥民啖藜藿木叶,
            (三月)
            丙午,中书省臣言:“京畿荐饥,宜免今岁田租。
            戊申,以威宁、昌等州民饥,给钞二千锭赈之
            隆兴府路饥,给钞二千锭,复发粟以赈之
            这种大多是直截了当纪录某地饥,或多地合并一处说饥,赈济之类,比明太祖实录简略。
            考虑明太祖实录更详尽,而且元史里纪录饥大多是为表彰元廷头目放粮赈济,忽必烈时期真正民饥的频率可能是朱元璋的六倍以上,甚至可能更高。
            忽必烈时期,不仅饥出现的次数高,在其他朝代经济发达的京畿地区,和粮食最高产,商业发达的江浙地区也经常陷入饥饿中,需要官府赈济。


            IP属地:广东6楼2024-10-17 08:24
            回复
              至元十八年二月,“浙东饥”
              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大都饥,发官米低其价粜贫民。”
              至元二十五年正月:杭、苏二州连岁大水,赈其尤贫者。”
              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尚书省臣言 :“近以江淮饥,命行省赈之,吏与富民因结为奸,多不及于贫者。今杭、苏、湖、秀四州复大水,民鬻妻女易食”
              同年十月”桑哥请明年海道漕运江南米须及百万石。”(一边是江南最发达地区大水,卖妻女换食,另一边海道漕运要增加到百万石)
              至元二十六年闰十月:通州河西务饥,民有鬻子、去之他州者
              至元二十六年十一月:戊申,敕尚书省发仓赈大都饥民。
              至元二十七年二月,“浙东诸郡饥,给粮九十日”
              至元二十八年三月,“杭州、平江等五路饥”,“溧阳、太平、徽州、广德、镇江五路亦饥”
              至元二十八年五月辛亥,“太原及杭州饥。”
              至元二十八年七月:乙巳,大都饥,出米二十五万四千八百石赈之
              至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中书省臣言 :“京畿荐饥,宜免今岁田租
              至元二十九年闰六月“太平、宁国、平江、饶、常、湖六路民艰食”。
              至元三十年九月“壬寅,敕减米直,粜京师饥民,”
              平江就是明代的苏州府,本是经济最富庶地区,


              IP属地:广东7楼2024-10-17 08:25
              收起回复
                杭州、平江、湖州等地,基本就是江南经济最发达,商业网络最发达,粮食也最高产的地区。这些地方在忽必烈统治下也能连年陷入饥荒状态,那是大部分粮食和民财都被搜刮到官府和蒙元大小头目手里的结果。
                或许有人说这些地方发生饥荒应该是发生水灾之类。
                可问题是江南就算一部分地区发生水灾,如果民间储蓄宽裕,商业发达,其他地区的粮食也能很快调运过来,仍旧不至于发生饥荒。
                类似明太祖实录也记载有苏州、杭州等地遭遇大水、海潮损失,官府对百姓损失给予免租和赈济,也并没因此出现民饥的情况。
                忽必烈时期这种江南地区连片民饥,应是该地区百姓平时被蒙元官府抢劫剥削得穷困潦倒所致。
                这种残酷的经济剥削,即便在竭力给蒙元头子涂脂抹粉的忽必烈本纪里,也是有所披露。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庚辰,月兒鲁等言 :“纳速剌丁灭里、忻都、王巨济党比桑哥,恣为不法,楮币、铨选、盐课、酒税,无不更张变乱之。衔命江南理算者,皆严急输期,民至嫁妻卖女,祸及亲邻。维杨、钱塘,受害最惨,无故而陨其生五百余人。”


                IP属地:广东8楼2024-10-17 08:25
                回复
                  所谓陨其生五百余人,只怕这个数字乘以一千倍都不止。
                  蒙元对江南的经济剥削太残酷,导致不仅江南连年陷于饥荒,而且民变四起,遍地狼烟。
                  忽必烈时期的江南已经到处都是起义反抗。
                  这是忽必烈本纪的一些记载
                  比如至元二十年五月乙卯,御史中丞崔彧言 :“江南盗贼相继而起,皆缘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本之役,宜姑止之。江南四省应办军需,宜量民力,勿强以土产所无,凡给物价及民者必以实。召募水手,当从所欲。伺民之气稍苏,我之力粗备,三二年复东征未晚 。”
                  忽必烈对此的态度是“不从”。
                  蒙元奴才是不敢夸张的,连奴才都要说江南民不聊生,真实情况只会更惨。
                  “至元二十二年二月戊辰,车驾幸上都。帝问省臣 :“行御史台何故罢之?”安童曰 :“江南盗贼屡起,行御史台镇遏居多,臣以为不可罢……”


                  IP属地:广东9楼2024-10-17 08:25
                  回复
                    至元二十四年十一月
                    己酉,诏议弭盗。桑哥、玉速帖木兒言:“江南归附十年,盗贼迄今未靖者,宜降旨立限招捕,而以安集责州县之吏,其不能者黜之 。”
                    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广东贼董贤举等七人皆称大老,聚众反,剽掠吉、赣、瑞、抚、龙兴、南安、韶、雄、汀诸郡,连岁击之不能平
                    至元二十五年七月
                    “南安、瑞、赣三路连岁盗起,民多失业”
                    至元二十六年二月,玉吕鲁奏“江南盗贼凡四百余处,宜选将讨之”
                    “三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台州贼杨镇龙聚众宁海,僭称大兴国,寇东阳、义乌,浙东大震”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戊午,禁江南民挟弓矢”
                    至元二十六年闰十月:广东贼钟明亮复反,以众万人寇梅州,江罗等以八千人寇漳州,又韶、雄诸贼二十余处皆举兵应之,声势张甚。
                    同年同月“婺州贼叶万五以众万人寇武义县,杀千户一人,江淮省平章不邻吉带将兵讨之”
                    至元二十六年十二月
                    绍兴·路总管府判官白絜矩言 :“宋赵氏族人散居江南,百姓敬之不衰,久而非便,宜悉徙京师 。”
                    至元二十七年三月:
                    “甲子,杨震龙余众剽浙东,总兵官讨贼者,多俘掠良民”
                    至元二十七年四月
                    江淮行省言 :“近朝廷遣白絜矩来,与沙不丁议,令发兼并户偕宋宗族赴京,人心必致动摇,江南之民方患增课、料民、括马之苦,宜俟它日行之 。”
                    至元二十七年五月
                    江西行省言 :“吉、赣、湖南、广东、福建以禁弓矢,贼益发,乞依内郡例,许尉兵持弓矢
                    至元二十七年六月
                    庚子,从江西省请,发各省戍兵讨贼
                    至元二十七年十一月 “江淮行省平章不怜吉带言 :“福建盗贼已平,惟浙东一道,地极边恶,贼所巢穴。……初用土兵,后皆与贼通,今以高邮、泰两万户汉军易地而戍。”
                    至元二十七年十一月:“甲子,御史台言 :“江南盗起,讨贼官利其剽掠,复以生口充赠遗,
                    请给还其家 。”


                    IP属地:广东10楼2024-10-17 08:25
                    回复
                      至元二十七年十二月:处州青田贼刘甲乙等集众万余人寇温州平阳。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庚子,江西行省左丞高兴言 :“江西、福建汀、漳诸处连年盗起,百姓入山以避”
                      至元二十九年闰六月
                      左江总管黄坚言 :“其管内黄胜许聚众二万据忠州,乞调军万人、土兵三千人,命刘国杰讨之。臣愿调军民万人以从 。
                      至元二十九年九月
                      九月己未朔,治书侍御史裴居安言 :“月的迷失遇盗起不即加兵,盗去乃延诛平民 。”
                      至元三十年二月
                      江西行院官月的迷失言 :“江南豪右多庇匿盗贼,宜诛为首者,余徙内县 。”从之。申严江南兵器之禁。
                      某些人曾经拿着放大镜去搜索明太祖实录里所谓的人民起义,据说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八年,被出搜罗了一百次以上,然后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地断言道“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爆发了这么多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云云。
                      他们这所谓的一百次大抵是把元末战乱遗留的各种土匪山寇,还有蛮族土司的劫掠杀人,野心者为自己贪欲的冒险都算进去了。当然也确实有属于官吏军人不法导致的民变,朱元璋惩办这些官员军人后,民变很快就平息。
                      这统计是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八年,不妨再放宽一点。拉长到洪武三十一年,就算再翻一倍,那就是两百起。
                      然而,按蒙元头目和奴才的自供,蒙元在一年内,同一个时间段里“江南盗贼凡四百余处”.
                      这所谓盗贼当然就是江南反抗蒙元经济剥削的人民起义。


                      IP属地:广东11楼2024-10-17 08:26
                      回复
                        一年内的起义数量就是洪武元年到十八年总和的四倍。忽必烈整个统治时期,人民起义数量,保守低估应该超过五千以上
                        则他们一惊一乍所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纯属无知的梦呓了。
                        回到正题、光是以上本纪中所记载的忽必烈时期江南饥荒不断,人民被逼得冒死反抗不断的情形来看。对照《元史.食货志》中的吹嘘
                        “世祖立法,一本于宽”,
                        “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
                        “其爱民之仁,于此亦可见矣”
                        不是极为讽刺么?
                        原来所谓的忽必烈轻徭薄赋,家给人足导致的结果就是江南人卖妻卖女,遍地“盗贼”。
                        元末文人还能把忽必烈时期吹嘘成太平盛世,现代某些文人还能吹嘘蒙元吞并江南后“一切未征”,给人民留下了美好记忆,以至这种集体记忆传承到了现代,都让人念念不忘,回想忽必烈时代那个轻徭薄赋,宽仁自由的王道乐土。
                        只能说集体记忆真是太容易虚构了。


                        IP属地:广东12楼2024-10-17 0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