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烟吧 关注:142贴子:53,592

回复:夷陵大战后的吴蜀交往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参照《三国志》和,《华阳国志》我们可以遗憾的看出,此时曹魏也面临断粮局面,背后又有鲜卑大军虎视眈眈,有被南北夹击危险,以司马懿的深算,撤退其实是迟早问题,如果曹魏一旦撤退,凉州自然都归了蜀汉,
但蜀汉这里也苦不堪言,当时下起了大雨,负责运送粮食的李严恐怕“漕运不给”,才想出了假传圣旨的招数,事实此时从后方看着,蜀汉后方军粮应该很充足,否则李严也不会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了
而诸葛亮给李严的三策中上策很毒辣,诸葛亮其实是想让李严统帅其部队配合执行,如果李严切实执行上策,曹魏败局很难避免,
司马懿进军途中,张颌劝其分兵设防雍、郿,确保后方“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司马懿拒绝了张郃。可见在实际军事经验上,司马懿不如张郃久经沙场,事后证明,诸葛亮确实想打击关中后方,卤城之战后给李严三策的上策就是“上计断其后道。”可惜李严没有采用,否则雍、郿无防或弱防,那么局面就不是仅仅凉州丢失那么简单了,整个关中都有丢掉的可能。


IP属地:上海149楼2019-03-10 17:36
收起回复
    魏国由于诸葛亮抢收麦子而 “陇右无谷”,郭淮又从少数族那里通过某些手段搞到了一些粮食。《郭淮传》“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但陇右的户口参考,秦州:“统郡六,县二十四,户三万二千一百”。陇右本身只能养13000左右的兵力,现在司马懿魏军主力集结在这里,仅靠当地麦和少数族临时接济,不是长久之计。雨水影响到后方补给。所以粮食耗尽也是意料之中。
    但李严可不是郭淮那样为国谋划,他的小算盘可想不到那么远,更不想把自己从江州带到汉中的几万援军投入关中战场,非但不执行诸葛亮给的上策,连中策都不给诸葛亮机会,李严并不是积极的想法子带头运粮。
    本来按诸葛亮中策,就是拼到曹魏粮食耗尽自然就赢了, 期间,魏国再次派出了援军,卫臻带队。这支援军不是去陇右直接支援司马懿,而是从故道入,企图截断蜀军粮道。但在老谋深算的诸葛亮面前自然是失败。


    IP属地:上海150楼2019-03-10 17:54
    收起回复

      先知先觉的美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3月8日的通知
      建议美国官员不要于3月10日抵达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国际机场或是从此处起飞


      IP属地:上海151楼2019-03-11 15:38
      收起回复
        在此次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中,司马懿曾经给诸葛亮来信,借用他在曹魏和黄权交谈时候,黄权对诸葛亮的赞誉来大灌迷魂汤,当然诸葛亮保持沉默,因为大灌迷魂汤往往没好事,想当初陆逊也曾经给关羽大灌迷魂汤,吕蒙才得手的…………
        黄权投降曹魏后,为曹魏君臣上下器重,都认为他是正人君子,当时有传言,因为黄权投曹,所以黄权全家被刘备杀害了,黄权说不可能,当着曹丕面大赞刘备向来仁义,不会做此事,结果后来证实黄权有先见之明,曹魏上下叹服
        在刘备去世后,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唯独黄权无一丝笑意。曹丕察觉到黄权有器量,想故意吓吓他,于是派人召见他。黄权还在路上,前来催促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在道路上交错奔驰,黄权的下属官员、侍从都吓得魂飞魄散,而黄权却举止自若。
        后来,黄权领益州刺史,迁进河南。司马懿十分器重他,问黄权:"蜀中像您这样的人有多少?"黄权笑着回答:"没想到被您如此看重。"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书信中说:"黄公衡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坐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你,这种谈论总不离口。"
        另外随同黄权一起投降曹魏的封候的庞林也有声誉,庞林是庞统的弟弟


        IP属地:上海152楼2019-03-25 11:37
        收起回复
          附录 :在黄权之前还有一位刘备老部下也是如此忠贞,获得曹操父子敬重,他就是袁涣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东汉末年官员,出身"陈郡袁氏",为司徒袁滂之子。
          刘备任豫州牧时,推荐袁涣为秀才。刘备
          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
          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袁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败于曹操,为其所杀。袁涣转而跟随曹操。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袁涣去世。曹操为袁涣的死流下眼泪,赏赐谷物两千斛,一份叫"以太仓谷一千斛赐与郎中令家",一份叫"用垣下谷一千斛送给曜卿家",外人不明白他的意思。曹操下教令说:"用太仓谷,是依据官法;用垣下谷,是因为他是我亲密的老部下啊。"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听说袁涣过去抗拒吕布的事情,问袁涣的堂弟袁敏:"袁涣在勇敢怯懦方面是怎样的?"袁敏回答说:"袁涣貌似平和柔顺,但他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IP属地:上海153楼2019-03-25 11:47
          收起回复
            历史上诸葛亮和曹魏彼此来信其实不少,但许多散失了,流传至今有如下信件:
            《全三国文》中的曹操全集里却有一条微妙的文件,是曹操写给诸葛亮的便条:“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
            这个鸡舌香具体含义现在还待考
            但三国时期赠送东西往往却是有含义,比如姜维母亲在曹真收复天水后再次落到曹魏手里,曹魏让姜维母亲劝降,姜维母亲给姜维的信就是一个例子,姜维母亲让姜维去找当归,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IP属地:上海154楼2019-03-25 11:53
            收起回复
              孟达在和诸葛亮通信时,孟达曾经赠送过诸葛亮东西,被解读破译了
              司马彪记载:太和元年,诸葛亮从成都到汉中,达又欲应亮,遗亮玉玦、织成鄣汁、苏合香。亮使郭摸诈降过魏。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摸语仪言:「玉玦者,谋已决;织成者,言谋已成;苏合香者,言事已合。」〔《太平御览》三百五十九〕
              既然苏合香者,言事已合 那么曹操给诸葛亮鸡口香也未必没名堂,但此种隐语比较难破…………在此不做解读


              IP属地:上海155楼2019-03-25 12:02
              收起回复
                无论如何,由于撤兵旨意的到来,诸葛亮的撤退是注定了。但诸葛亮撤退并不狼狈,殿后的部队有诸葛连弩,对付骑兵绰绰有余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意思是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张郃奉命迎敌,当诸葛亮退至木门的时候,张郃率军追击,双方激战,正在这时,张郃被一箭射中了右膝盖,战死沙场。另外据《魏略》记载,张郃早就料到了诸葛亮会安排伏兵,本不想追击,可是司马懿强行下令,他只能率兵前往。
                《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IP属地:上海156楼2019-04-01 18:48
                收起回复
                  在用兵上,张郃颇有用兵经验,而司马懿先前并没有太多和蜀汉交战的经验,在战术上和张郃屡屡出现分歧。
                  第一次分歧是针对是否分兵。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司马懿到达前线后“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而张郃则建议分兵驻雍、郿,然而司马懿却不同意分兵,执意合兵西进。
                  结果,诸葛亮采取灵活的战术“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一路牵着司马懿的鼻子走,并趁机收割了魏军的小麦,使得魏军颇为被动,只得“敛军依险”,采取守势。
                  第二次是针对如何应对蜀军。在初次交战失利后,张郃凭借多年来对蜀作战的经验向司马懿指出:
                  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这里张郃的见解在我看来是非常正确的,张郃深知蜀汉后勤补给困难,利在急战,因此想要取胜,一方面需要与蜀军对峙,另一方面则应分兵袭击蜀军补给线,这样能够针对蜀军的软肋,给蜀军以致命打击。这可谓多年对蜀作战经验的总结,也类似许攸当年劝袁绍分兵袭击许都、曹操当年奇兵袭击乌巢的战术。
                  但是司马懿一开始就不赞成分兵,交战失利后改为守势。等到“夏,五月,辛已”,司马懿又突然改变了坚守的战术,“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居然主动寻找蜀军主力决战,结果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
                  从这两次的分歧上看,张郃的主张始终是分兵、奇袭,而司马懿的主张则是合兵,却在攻与守二者之间徘徊。


                  IP属地:上海157楼2019-04-01 18:52
                  收起回复
                    面对诸葛亮一次次的攻势,一位曹氏宗亲再也坐不住了,亲自给魏明帝写了封荡气回肠的请战书:
                    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今臣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将,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减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


                    IP属地:上海158楼2019-05-08 18:30
                    收起回复
                      魏明帝对其态度是“很好 很好,不过您还是呆在原地吃吃喝喝比较好…………
                      这位上《求自试表》的就是皇叔曹植
                      在曹丕代汉期间,曹植曾经发生过一个让人感天动地的事件,就是按《三国志 苏则传》记载: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在听到魏王曹丕接受禅让,正式建立魏国的时候,临菑侯曹植和大臣苏则不约而同地穿上丧服为汉献帝和汉朝哭泣。按理说曹植一向和曹丕不对付,他哭情有可原,而苏则是曹丕一手提拔起来的,像其他大臣听说禅让一事的时候都是弹冠相庆,高兴得不得了,偏偏就是苏则不走寻常路。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曾被举荐为孝廉和茂才,做过酒泉太守和武都太守。曹操收编张鲁后,苏则被派出去安抚下辩地区的氐族诸部,打通河西的通路,并被改任为金城太守。苏则对内抚慰流散民众,鼓励耕种,流民回归的逐渐增多,郡内很快得到了较好的治理。苏则还善于招抚笼络羌胡诸部,在平定叛乱时得到了羌胡诸部的支持,受到了曹操和曹丕的赞扬,曹丕时被任命为护羌校尉。魏文帝时期,河西地区叛乱,苏则不等诏书和大军到来,临机处置,采取不同方法和策略各个击破,很快平定了叛乱,被晋封为都亭侯。不久,苏则被征召进入朝廷,被任命为侍中。
                      苏则为汉献帝发丧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IP属地:上海159楼2019-05-08 18:41
                      收起回复
                        魏文帝当时只听说曹植是这样,却不曾听说苏则也是这样。曹丕在洛阳曾从容地问群臣说:“我上应天命禅代汉统,然而却听说有人为此而痛哭,这是为什么?”苏则以为自己被魏文帝问上了,须髯都怒张了起来,正想要用坚持正统的论议答对,侍中傅巽,用胳膊捅了一下苏则说:“这不是说您。”于是苏则才停止了答对。
                        随后文帝问苏则说:“前些时候攻破酒泉郡、张掖郡,和西域互通使节,敦煌郡献来直径一寸的大珠,还能不能再从市场上买到呢?”苏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国内治理得和睦融洽,使德化流布到沙漠地区,宝珠就会不求自来;如果求了,然后得到,那么也就算不得珍贵了。”曹丕听了,默默无语。
                        苏则为什么敢于打算向魏文帝理论呢?这是与他的性格和为人分不开的,史书说他“刚直疾恶,常慕汲黯之为人”。


                        IP属地:上海160楼2019-05-08 18:46
                        收起回复
                          但魏书这段记载,澄清了刘备去清白,历史上曾经有人指责魏文帝没有杀死汉献帝,刘备没有核实汉献帝好活着就自己称帝行为,实际当时确实有传言魏文帝杀死了汉献帝的传言,才有了苏则为汉献帝发丧之举,刘备称帝也是因为听到了这个传言。
                          那么曹植是不是哭汉献帝呢?开始都那么认为确实是,所以都誉之为大汉朝中曹家忠臣,如果他继承曹操王位,大汉就保住了,但后来随着郭沫若先生的考证 ,事情似乎走向了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曹植是为自己没有获得王位继承权而哭泣…………


                          IP属地:上海161楼2019-05-08 18:53
                          收起回复
                            郭沫若的考证还是比较精彩的,这里把相关这段发在此
                            抑丕扬植的人主要就注重在篡位这一点,以为曹丕篡了位便是不忠,曹植如做了太子,便一定不会篡位。这真是扬之可至青天,抑之可至黄泉的话。但他们这样恭维曹植自然也有相当的根据。根据是什么呢?就是在曹丕篡位的时候,曹植曾经有“发服悲哭”的一件事。
                            《魏志·苏则传》“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行文过于简略,俨如苏则和曹植真是汉代的遗臣。但据《魏略》却更能得其实际:“初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后闻其在,自以不审,意颇默然。临菑侯自伤失先帝意,亦怨激而哭”。据此可知发丧的是苏则,怨哭的是曹植,而且都是各有来由。苏则是闹笑话,他自己后来都明白了,可以不用说。曹植呢是在哭他自己做不成皇帝,不是在哭献帝。这点我们是应该弄明白的。
                            曹植的失宠,事在前。他既擅开司马门使他父亲大伤其感情,在手令中不惜屡次的提说(见《裴注》所引《魏武故事》)。他又和杨修勾结,阴伺他父亲的意旨,以便先意承志,被他父亲怀疑而泄漏了,终致弄巧反拙。再经过他父亲一番考验,“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者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就因为这样,“修遂以交构赐死”。(《裴注》引《世语》。)据这看来,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曹操,在鉴别丕与植的优劣上的确是费了权衡的。曹植的飞扬跋扈,不守纪律,真是足以惊人。曹操要杀杨修,黜曹植,都是经过再三权衡的结果。请问:曹植要那样听杨修的话到底为的什么?不是为的争继承权吗?要说他心“在王室”,能“以天下让”,真是天晓得。
                            杨修分明是一位惯弄权术的人,他的被赐死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魏志》说:“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正是这位老英雄的深谋远虑,怕在自己身死之后,杨修会拥戴起曹植捣乱。足见得曹操生前,丕与植分朋争位的形势已经是很明显的。“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这在曹植要算是咄咄逼人的重重不幸,你教他那样多感的人怎么不“怨激而哭”呢?他哭的实情就是这样。真是天理良心,那里为的是忠于汉室!


                            IP属地:上海162楼2019-05-10 18:17
                            收起回复
                              要说他忠于汉室吧,在他父亲一代已经是权倾天子,不曾见他反对或讽谏过一次。而如《七启》一文,更堂哉皇哉地把他父亲恭维了一大篇,誉为“同量乾坤,等曜日月,玄化参神,与灵合契”的“圣宰”,是空前绝后的一位伟大超人。这把汉室和汉帝是摆在什么地方的呢?
                              再看《丹霞蔽日行》吧。“汉祚之兴,秦阶之衰,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忽灭无遗”,明明是蔑视汉朝,说他不行王道,不配南面,故而和秦代一样灭绝。而丁晏却评为“此痛炎汉之亡,心事如见”,不知所“见”的是何等“心事”!
                              《文帝诔》里面也有同样的见解:“汉氏乃因,弗求古训,嬴政是遵。王纲帝典,閴尔无闻。末光幽昧,道究运迁”。这说得更鲜明一些,好为说辞的人,在这儿似乎也不便再为曲解了。
                              还有《汉二祖优劣论》系评论汉高祖与光武帝二人,虽盛称光武,而却痛贬高祖,竟斥之为“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御览》四百十七所引。)这也是大有悖于古时的所谓人臣的口吻。
                              《毁鄄城故殿令》是敕毁汉武帝殿。对于先朝旧物毫不顾惜,大概当时已经有人反对,故在令中竟说出了这样的话:“汉氏绝业,大魏龙兴,只人尺土,非复汉有”。这样跋扈的口吻,就连他的父亲所谓盖世的“奸雄”都是不曾有的,然而在曹植却偏偏得意忘形,这样也还能说是“不忘汉室”吗?


                              IP属地:上海163楼2019-05-10 18: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