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许久,我终于在一位僧人的话语中找到了答案:
他指出:“是社会订出了善恶的标准。在此地认为是善,到其他方也许就被判为恶。我们应建立一个新的又较为恰当的认识,那就是——行善是善,行恶是恶。”
---注:他指的是泰国隆波田禅师。
把对事物善、恶的考查,从结果转向我们在做这个事的初发心上,在这里才能真正地考查善、恶。也只有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到“知行合一”。如果是好心,就会有善行;如果存了不良的心,所行的只会是恶。
所以,源头在“心”。此心不动时,无善无恶;心动意生时,有善有恶;此善恶,唯有“良知”知其是善、或是恶。
哎呀呀,原来所谓的心学,只是要我们在初发心上去格物,而非是在已成的繁杂事物上去找。这个初发心的状态,就在“喜怒哀乐之未发”和“发而皆中节”之间。
心学,心学,心学,心,心,心。
行善是善,行恶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