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14,550贴子:72,611,430

离谱的认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了这几天的讨论,我算是发现了,你让历史吧的谈谈帝王将相的功绩与野史轶事还行,让这些人论经就是胡扯,别说马克思,孔子儒学都论不明白。
我提个周诰殷盘,可能有人还能想到韩愈的“周诰殷盘,诘屈聱牙”
再提个刑罚世轻世重,有些人就得百度了,到了刑三国,用三典的理论,有些人就不知所云了。
这几个都出自尚书,儒家研习的经典。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0-20 11:13回复
    这些有什么用?一看就是故弄玄虚,不然为什么我们不叫周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0-20 11:34
    收起回复
      史吧的长项确实是帝王将相、野史轶事。讨论哲学、社会学就有点废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0-20 11:52
      收起回复
        我的水平确实不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0-20 12:01
        收起回复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与吴于廑的《世界史》算是权威教材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0-20 12:04
          回复
            中国古代史怎么说孔子?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0-20 12:13
            回复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他探究过夏、商、周三代因革的历史,得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结论。他非常崇拜周公的政治,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在孔子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所谓"正名",就是以"周礼"为准则,正定名分,即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自己的本分,不越位,不僭礼。怎样实现"正名"呢?孔子认为不能单靠政治手段,在"政"、"刑"之外必须借助"德"、"礼",而且把"德"、"礼"视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从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所以,孔子是希望用法先王、行德治的方法,使当时动乱的社会恢复稳定,人民所受的痛苦得以减轻。
              仁和礼的学说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究竟"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孔子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仁"进行解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仁"从人从二,指人与人的关系,"仁者爱人",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孔子把"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都当作是"为仁之方"。他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进而推广到被统治阶级,他主张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那就是"仁"的极致,甚至可以称之为"圣"了。因此,孔子认为从政者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①。孔子主张"爱人",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不过,在人民大众受压迫被剥削的阶级社会中,孔子提出"爱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毕竟是有进步意义的。他这种思想,承继和发展了西周以降重民重人的思潮。
              孔子提倡"仁"的终极目的还在于"克己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动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做到这一步,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人民也因受统治阶级的所谓恩惠而消解其反抗的斗志。所以孔子倡导的"仁"学,是以调整阶级关系为出发点的。他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由此而形成的伦理政治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孔子宣扬天命,但是对鬼神却持存疑态度,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都反映了这种思想。这种现象是与他的政治立场分不开的。在孔子看来,天命在天上就是"上帝之命",在人间就是周天子之命,至于鬼神则不是"正宗",敬而远之也就可以了,而对于怪力乱神那就不屑一提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大半生的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总结了很多有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0-20 12:13
              回复
                的符合认识规律的东西,值得加以批判地继承。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他推广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是有贡献的。他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口号的提出,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历史趋势的发展,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孔子促使"私学"走向兴盛,并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他反对不懂装懂,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此,他主张学习要有"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精神,即是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主张"毋意(不凭主观臆测)、毋必(不武断)、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惟我正确)"。孔子还重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育学生要"不耻下问",孔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经常请教别人。学生称颂他是学无常师。在他的影响下,学生曾子提出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见解。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诬罔,即受欺),思而不学则殆(疑惑)",这是学与思结合求得知识的必要方法;复习也是巩固知识、增长新知所不可少的,"学而时习之"①、"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这个意思。知识的获得建基于经常的练习与复习,这无疑是正确的。
                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是孔子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不到急于求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孔子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用"能近取譬"的比喻法,帮助学生理解困难问题。
                孔子还善于"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①。这是就程度说的。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给他讲授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难于理解的知识传授给他,还应针对各人的个性特点施以不同教育。孔子培养了"德行、言词、政事、文学"等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才,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在培养目标上,孔子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就打破商周以来选才任官上的贵族性宗法性,为广大学有专长的下层人士参与国家管理开辟了道路;同时主张出仕后还要不断学习,提出了终身受教育的思想。这是春秋后期社会下层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反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这些文献大部分经过他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的话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说明孔子把六经当作从教治国的重要工具。这些文献现在仍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宝贵资料。孔子在整理、保存我国文化遗产方面是有功绩的。
                两千多年来,孔子倡导的和谐、友爱、克己、为人、团结、凝聚的群体主义伦理道德,孔子倡导的三大教育观,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影响。孔子已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对孔子思想,我们应认真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0-20 12:13
                回复
                  北方十六国的情况与东晋则不相同,那里的学者仍笃守汉代经学,许多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者也支持这种经学。刘渊自幼从经学家学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春秋左氏传》,深通汉代经学,而且博通子、史。他的族侄刘曜在位时在首都建立太学和小学,选百姓年13至25中可教者1 500人,让通经宿儒加以教育。慕容就也建立学校,招收学生千余人,他还亲自"每月临观,考试优劣"。苻坚自幼好学,即位后兴太学,选通经学者为博士。"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他还明确坚持儒学的正统,"禁老、庄、图谶之学。"①苻坚对博士说,他的目标就是要继承汉武帝、汉光武帝尊崇儒学的传统。羌族出身的后秦君主姚兴也在首都长安立太学,请通经的名儒教授经学,从各地远来的学生数目达到一万几千人。有一个时期,洛阳有一位名儒讲学,很受学生欢迎。关中的一些学生也要去洛阳学习。可是当时洛阳还不属于姚兴统治,进出关是有限制的。姚兴给守关的军官下了命令说:"诸生咨访道艺,修己砺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②于是学者们都受了他的鼓励,后秦的儒学更加兴盛了。甚至以残暴著称而又不识字的石勒,在即位后也建立了太学、小学,亲自去主持考试,对于经义学得好的学生都给以奖赏。
                  北方少数民族出身的君主们奖赏儒家经学,当然是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统治。他们为什么要用儒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因为他们对儒学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了解,并且对之产生了一种信心。也可以说,他们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了儒学的影响。他们设立太学和小学,所教的学生不仅有汉族学生,而且有他们本族的贵族公卿的子弟。这也就是说,他们继续在扩大并加深儒学在各族人中的影响。以上所说的匈奴、鲜卑、羯、氏、羌各族出身的君主对于儒学的推广,在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晋代北方的民族迁徙和混战,在许多方面都与日耳曼各族在西罗马帝国境内的情形相似。但是,在日耳曼人中,没有刘渊、慕容就、苻坚、姚兴这一类的人物,也没有与儒学类似的学术的传播。以后中国历史与罗马历史发展中的差异,看来与上述情况是不无关系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0-20 12:20
                  收起回复
                    世界史认为推崇儒学促进了北朝政权的封建化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0-20 12:25
                    收起回复
                      历史吧都是英雄史观,然后代入帝王将相视角
                      然后立场比事实,逻辑更重要
                      你指望他们谈这些?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10-20 13:01
                      收起回复
                        史吧里正常讨论历史的人少的可怜,连正常史观都没几个。全搞历史虚无主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0-20 13:03
                        收起回复
                          他们什么都不懂,说是反孔,其实反儒,而孔子本身的思想,与儒家并不一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10-20 16:03
                          收起回复
                            你的观察非常准确。在历史吧或类似的论坛中,人们往往更熟悉和热衷于讨论历史事件、人物和野史轶事,而对于经学、哲学等深层话题的讨论往往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领域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为陌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关于你提到的几个例子,周诰殷盘是《尚书》中的一篇,是周公告诫殷商贵族的话。刑罚世轻世重则是《周礼》中的记载,强调刑罚的使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而非一成不变。这些内容确实比较专门和深奥,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或兴趣去深入了解。
                            此外,你提到的韩愈的“周诰殷盘,诘屈骜牙”是一句描述《尚书》难读难懂的诗句。这也反映出《尚书》的语言和内容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总的来说,人们的兴趣和研究领域会有所不同。在讨论中,我们可以尽力拓宽视野,涵盖更多话题,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背景和兴趣。在讨论中,如果有人对某个话题不熟悉或没有兴趣,我们也不应该强迫他们去深入探讨。而是应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便让讨论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IP属地:广东20楼2023-10-20 16:12
                            收起回复
                              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他本人的思想哲学,而是流毒多年被篡改的思想,对于这方面不极端一点总会有人扯旗子,喊口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10-20 17: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