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383,208贴子:3,289,928
  • 13回复贴,共1

大明宝船今犹在,不见当年平秀吉——大明帝国明威级战列舰(架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基于此前的孤拔代舰案进一步完善了技术细节和草图,不过设定上改由架空大明的福州船政局(历史上该局的平远号铁甲舰就有浓厚的法系风格,诺曼底/里昂级的设计师夏尔·多利亚也曾在该局任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下承建(因为法国人自己八成造不起......)
以下所有数据设定均经由Spring Sharp软件模拟得出
明威级战列舰
1号舰:邓子龙号
2号舰:郑成功号
开工:1931年 服役:1936年
标准排水量:35557公吨;正常排水量:37379公吨,满载排水量:38837公吨(和纳尔逊一样是守约绅士,真的一吨也没超的那种)
全长:235.74米;水线长:231.11米;水线最宽处:32.22米;正常吃水:9.2米,最大吃水:9.48米,方型系数:0.541(正常)0.545(最大),长宽比7.17:1,稳心高2.1米。
武备:2座经诺曼底/里昂式炮塔放大改良而来的四联装406毫米主炮,以740米/秒的初速发射1078公斤的重弹,全舰主炮备弹656枚。该弹配备较为圆钝的被帽和长延时引信,并使用独具一格的法式双风帽改善水下弹道。(三十年代后期加装延时线圈改善散布)
2座四联装+4座双联装130毫米高平两用炮呈六边形分布(该炮直接引进自法国),其中,中轴线上的两座四联装有重甲保护,其余四座双联装则仅能防御弹片。
近程防空武器未定,但初步设想配备8-10座37毫米/40毫米双联自动防空机炮。(二战中全部换成40毫米博福斯)
防护方面,内置主装甲带高5米左右,外板与主装之间填充发泡水泥等轻质材料(设定上法国人不愿出口秘制泡沫橡胶)。主装320毫米内倾18度,正常吃水时其从水线以下0.5米处开始逐步削薄至160毫米。主装以下还有0.7米左右内倾18度的76毫米特殊处理钢补救一下水中弹防御。主水平装甲方面,主副炮弹药库顶板160毫米,动力舱顶板124毫米,装甲盒内部还有一层16-22毫米的薄穹甲挡水和防崩落(主炮塔和诺曼底级一样采用上药下弹布局+分隔设计)。舰首有40毫米的水线平甲,还设有一个塞满防水钢管的大舱保持浮力,舰尾有一直覆盖到舵机、高2.3米、侧壁厚140毫米、顶板厚100毫米(舵机顶板150毫米)的次级装甲盒保护轴系和浮力。防雷壁厚度总和85毫米,TDS最大宽度7.5米左右。
动力系统完全照搬敦刻尔克级(不是黎姐的增压锅炉!),但采用更细致的交错分舱布局,有四个轮机-锅炉一体舱和一个独立的锅炉舱。正常极速28节,过载极速29.5节,续航力7000海里/15节。
造价近5600万美元,相当于衣阿华级战列舰单价的56%
更多细节见附图。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7-26 09:26回复
    SPS模拟结果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7-26 09:32
    回复
      关于四联装炮塔的尺寸数据,题主不敢自己拍脑袋,而是直接参照了一战前沙俄布勃诺夫案图纸中16寸四联装炮塔的尺寸并加以移植。主炮塔段的TDS宽度约为4-4.5米,不算出彩但也还可以接受。本舰的四联装炮塔采用了诺曼底级的基本结构,即同侧共鞍+上药下弹。其实敦刻尔克/黎塞留的四联装明显是超重的。对比另两款典型的双联/四联炮塔重量(KGV是900对1557,诺曼底是1000对1500),前者大概是后者的60%。因此题主认为沿用诺曼底级炮塔结构的四联低速重弹16寸完全可以控制在2500吨以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7-26 09:34
      收起回复
        帝俄布勃诺夫案模型,可见其舰首的四联16寸主炮
        楼主架空的四联装16寸炮塔的尺寸就参照了该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7-26 09:38
        收起回复
          基本背景设定:1927年,正当大英帝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在万众瞩目中建成服役之际,大明帝国也在认真考虑自己的下一代战列舰方案。根据1922年签订的《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明、法、意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为3:3:2:1:1。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启动变法图强并击败日本和沙俄的扩张以来,大明国力扶摇直上,至一战结束时其工业产值已达美国的55%且差距还在进一步缩小中,美英不得不承认大明水师在西太平洋事实上的优势地位。
          根据条约,大明分得了350000吨的主力舰吨位。但受各种因素限制,截止条约签订时,大明水师并未有16寸炮主力舰计划。且受同期国内和平思潮和政界清流势力(如科道言官)的阻挠,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开工新的主力舰。在这一背景下,大明水师索性将新一代战列舰推迟至1927年(条约许可大明在1927、1929、1931年建造新的主力舰)。根据大明南京兵部下属造舰技术司的设想,届时大明将充分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一举建造出超越所有西方现役战列的新式主力舰。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7-26 09:41
          回复
            1922年,即大明绍庆十年,大明兵部尚书向造舰技术司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技术指标:
            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560公吨,装备8~9门406mm主炮,在正常交战距离免疫本舰主炮,航速不低于25节,续航力自持力足以支持在西太平洋有效遂行作战行动。
            造舰技术司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初步设计草案,其中有相当部分明显参照了英国最新式的纳尔逊级战列舰,将三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布置在舰首。虽然大明设计师没能抄到戴因考特的图纸,但无孔不入的锦衣卫还是搞来了不少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技术细节。
            然而,大明兵部甚至是皇帝本人都看不上纳尔逊级。且不说高速轻弹的拉胯已被造舰技术司的测试所证明,在他们看来,纳尔逊还是太慢了,防护有注水的嫌疑,政治上也不太正确(纳尔逊级的鞋拔子舰桥很容易让大明百姓产生某些不好的联想)。无论如何,造舰技术司的结论是清晰的——在条约吨位限制下,采用纳尔逊级布局就必须牺牲航速——但兵部显然拒绝接受任何速度方面的妥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7-26 09:44
            收起回复
              就在设计工作陷入僵局之际,1926年,英国维克斯公司首席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在《布雷塞海军舰船年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推销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方案,其中一个名为892方案的小型战列舰设计引起了造舰技术司的兴趣。892方案基本上是一个缩水版的纳尔逊级战列舰,装备六门406毫米主炮,航速可达26节。虽然大明水师不可能装备小型战列舰,但瑟斯顿案的布局还是给造舰技术司带来不小的启发。
              同年,大明水师代表团访问法国。虽然1881年大明和法国在中南半岛发生了一系列小摩擦(最后以双方在越南北方和南方各自扶持代理人告终),但两国经贸关系还是逐步实现了正常化。一战后损失惨重的法国更迫切需要来自大明的市场和订单,两国签订了一系列技术转让和贸易协定。当时已经退休的法国海军前造舰总监夏尔·多利亚曾在大明三大造船中心之一的福州船政局担任技术顾问。或许是出于未能在本国实现诺曼底/里昂级设计的遗憾,在私人会面中,他极力向大明代表团推荐法国海军主力舰的四联装炮塔,这一新颖大胆的工程设计引发了随行水师技术人员的极大关注,当时的造舰技术司正在为如何进一步给新型战列舰减重绞尽脑汁,四联装炮塔无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于是代表团团长陈绍宽拍板将四联装炮塔连同法式新型舰用锅炉一同列入了大明水师的国外技术引进名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7-26 09:47
              回复
                诺曼底/里昂级的四联装主炮塔,后来成为大明新一代战列舰主炮塔的技术原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7-26 09:50
                收起回复
                  好巧不巧,次年也就是1927年,大明遭遇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经济危机,户部被迫厉行财政紧缩政策,在当年建造战列舰的计划也因此告吹。虽然时运不济,但新式战列舰的技术预研工作仍在稳步推进。在引进四联装炮塔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很快结合瑟斯顿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大胆设想:装备两座全前置四联装406毫米主炮。虽然兵部对四联装主炮塔的减重效果极为欣赏,但亦对两座紧挨布置的全前置主炮的冗余性颇感疑虑。此时身为战列舰爱好者的绍庆帝本人在平台召对时,询问将其中一座四联主炮塔移至舰尾的可能性。水师技术司经过论证认为这是可行且合理的,问题就这样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7-26 09:58
                  收起回复
                    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7-26 10:30
                    回复
                      本吧没了吧主以后真是什么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全是一言不合张口就喷,问他论据半点没有,我虽然萌新好歹是软件+作图模拟过的,某些人要喷好歹也给点干货啊,一个劲扣帽子复读机算什么本事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3-07-26 11:35
                      收起回复
                        按某些人的说法,中轴副炮=精日
                        那就烦请他们鉴定下图是不是精日作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3-07-26 13:00
                        回复
                          关于历史背景设定啥的大家别太较真哈,本来就是为技术部分服务的无心之作,楼主也不想借此表达任何特定观点,大家看个乐呵就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3-07-26 14:01
                          收起回复
                            关于本架空战列舰技术疑点的解释性说明
                            首先提请各位看官注意,这不是在自问自答,而是针对近日来有关本架空战列舰某些技术疑点的集中回应。
                            其一,关于架空符合华约标准的条约战列舰(标排35560公吨,主炮16寸以内)时超标与否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作为设计师还是应该力求节省每一吨重量。因为能否超标、超标多少那是军政界大佬考虑的事情,设计师要做的只是在条约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优化每一吨重量的用途。(当然能超标偷吨位那再好不过)应当这样想,原始设计越紧凑,一旦允许超标,其性能增益潜力岂不越大?比方说本舰如果能超标到黎姐的水平(超标2000吨左右),各方面性能无疑能达到一个相当令人满意的水准。
                            其二,很多人一看四联16寸就觉得不可能,理由是就算条约战列舰标杆如黎姐也只能上四联15寸。其实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依我个人看法,法系新式四联装(敦刻尔克/黎塞留)超重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其实不能完全反映四联装炮塔的重量规律。比方说敦刻尔克的四联装13寸主炮塔重达1497吨,而KGV的四联装14寸主炮塔不过1557吨。从同款主炮双联/四联重量对比来看,英系14寸Mark7是900.5吨对1557吨,早期的法制M1912型340毫米主炮是1000吨对1500吨,可以看出同款主炮,双联装重量一般是四联装的57.8%到66.7%,而黎塞留级那重达2476吨的15寸四联炮塔就非常迷了,因为就算公认偏重的德系双联15寸炮塔也才1052公吨,后者仅为前者的42.5%,可以看出黎姐主炮塔相比其他四联设计超重到了何种地步(我不知道法国人究竟玩了什么花活超重成这样,可能是出于冗余性和安全性考虑吧)。若按之前所述比较正常的重量比例,一座四联16寸主炮塔的重量完全可以控制在2200吨左右(这已经是按最重的德系双联16寸算了)。至于座圈直径,按照作者自己对沙俄布勃诺夫案图纸的测量,应该在15.5米左右。总之以上估计都是有所依据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如果采用同侧共鞍的紧凑简化设计还可以进一步降低难度)我觉得既然造船拉胯如毛子都敢在一战前设想四联16寸(那可是官方案,标排35000,三座四联16寸,航速25节!果然明斯克魔法是有传统的),我们这些21世纪的架空者反倒想都不敢想,魄力未必小了一些。
                            其三,很多人说设计完美如黎姐也会超标,我这个指标完全是放卫星。其实不然,我的设计这么省吨位,肯定是有猫腻的(话说条约舰谁家没有呢?)本案干舷比黎姐低,速度比黎姐慢,续航比黎姐小,主炮备弹量比黎姐少,反舰副炮火力比黎姐弱,水平防护全面不如,垂直防护看起来强一些但水下延伸不足(和纳尔逊一样的纸裤裆问题),也没有桥楼结构直接平甲板,这些都省了很多重量,再考虑四联16寸的减重部分,控制在条约范围内是完全可能的。当然如果允许超标以上问题都可以改善。
                            其四,我注意到很多人诟病中轴线上两座四联副炮的布局,认为浪费装甲带长度。对这一点,恕我不能苟同。需要注意的是,四联副炮塔下方是副炮弹药库,这个弹药库的体积是一定的,是少不了的,也就是说哪怕四联副炮的那个位置啥都不放,也无法节约装甲带长度——总不能把下面的弹药库也一起砍了。有人问能不能学美战把副炮弹药库叠加在轮机舱上方,可以当然可以,但我认为这样做是有安全隐患的(以前战列舰吧里貌似有大佬论述过)。现实中这样的中轴布置不乏其例,如大和/阿拉斯加都有采用,而中轴副炮的好处也是巨大的,首先是射界优良,一座炮可以当两座炮用,其次是隔开了主炮塔和上层建筑的距离,减轻了主炮暴风对观瞄设备的影响(同样优化了两座主炮的射界)。至于对主炮弹药库安全性的影响,只要仔细设计基本可以避免(参照大和和加斯科涅)
                            其五,有人认为前后平均布置主炮落后时代需求。其实吧,蒙大拿和前卫算末代战列舰了吧?她们的主炮不一样是前后平均分布吗?依个人看法这个其实不算太大问题,特别是考虑到本案舰尾主炮前向射界非常优良。
                            最后是设定时间的问题,我再次提请各位注意本舰开工时间是1931年,这个时间点的子系统水平是无法与真正的末代新锐(如南达)匹敌的,我们在架空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比如本案锅炉性能就不如后来黎姐上的增压锅炉(否则极速能上30节的),我认为在这样的限制下,本案已经做到了条约框架内的极致。
                            如果各位还有什么疑问或建议欢迎补充,我唯一希望的是大家讨论时能理性对话,无论拿出什么观点都做到有理有据,用数据和事实就事论事,而不是复读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甚至搞人身攻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3-07-26 2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