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栩
(作品:《哦,香雪》,铁凝 著,收录于《新中国70年优秀文学作品文库:短篇小说卷·第二卷》<梁鸿鹰 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5月)
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台儿沟拢共只有十几户人家,他们好似遗落在人间的弃儿,就算刻意的去寻找,“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怎么”一词强调出世间对台儿沟在遗忘层面的粗暴,它化作来自大山的阻隔,阻隔出一副贫瘠、落后的山乡风貌。
山区的贫瘠与落后令火车都不愿在此多做停留。“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这让火车在此地的短暂停靠都显出了一种心疼似的怜悯。怜悯山区的贫穷,并非在于它是个小站。“小”在作者厚道的描写下,隐去了对贫穷直观的感受,发散出透过村庄的“小”所褒扬的村民那未曾受到外界熏染的心境。这份心境当属一个纯朴的民风,它在铁凝创作这篇小说的年代亦是值得珍视的价值指向。
当铁轨铺进深山,一股传自外界的清新之风卷走了台儿沟的沉寂。这原本属于大山的命令式的沉寂随着火车的到来渐次剥离了往日里的习惯。台儿沟人不再于吃过晚饭后就钻被窝,而是有了一个企盼,这个企盼也叫做改变,在火车途经台儿沟停靠的一分钟时间内接受新事物、新风尚的洗礼与磨合。
妇女头上的金圈圈,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在台儿沟姑娘们贪婪、专注地仰望下,聚焦出对外界的好奇和向往。这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天吃过晚饭,就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火车带给她们的除了惊奇和艳羡,还有对大山外面那个世界充满渴求的探询。随着探询的深入,香雪的发现突显出她不同于其它姑娘的精神气质。
在看火车的场景设置里,凤娇的新发现无一不注目在火车上的妇女新颖的穿戴、别致的打扮上面,那是令她感到新鲜有趣的来自山外的信息,足以让看火车的这一分钟的时间在凤娇心里充实而珍贵。香雪却发现了另一样弥足珍贵的东西,“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人造革学生书包,声气中难抑兴奋的惊叹。这声惊叹没能让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产生兴趣,却由此在叙述的转折里预示出了一种改变的开始。
这种改变在铁凝的叙述中显得小心翼翼,仍然可以窥见一股新的、跃动着自由的风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台儿沟姑娘们惯有的心性。她们不再拘谨,胆子愈发大了起来。姑娘们旁若无人的开着火车上年轻乘务员的玩笑,言语里洋溢着温厚、纯挚的热情。她们中的一个,在看火车的一分钟里老是爱一惊一乍的,被姐妹们取笑为想引起那个绰号叫做“北京话”的乘务员的注意。凤娇丝毫不介意这样的取笑,反而在心里为这个长得白白净净的乘务员抱不平。姐妹们私下里笑话“北京话”的脸是在火车车厢里捂白的,凤娇却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
温厚而纯挚的热情塑就朴实无华的内心,那里,就连最隐秘的心理活动也蕴含着令人可敬的善意。凤娇在心里纠正着姐妹们对“北京话”无伤大雅的玩笑,这份默默的好正是山里人家滋生自大山的温存的真实写照。温存中,台儿沟的姑娘们开始挎上长方形柳条篮子,装满核桃、鸡蛋、大枣,同火车上的旅客们做起了买卖。买卖在姑娘们的纯朴里开启了以物易物的模式。她们用整筐的鸡蛋、红枣换回挂面、火柴,换回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这些都在火车停靠台儿沟一分钟的时间里发生着,它改变了山里人家的生活习惯,往日里沉寂着的大山就此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在这生机盎然的一分钟里,香雪除了抓紧时间和旅客们做着买卖,同时,她还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这个外面,在香雪眼里,是火车来时的地方。它有一个神圣的名字——北京。它代表了大学,代表了可以坐着火车到处跑的心愿。这个心愿同铁凝在小说里所设置的“一分钟”即景互为观照,浓缩在一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上,通过“物”的表征寄寓出对新时期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在小说里作为一个小巧的所指,作者对其赋予了储藏知识的象征。这一象征的赋予在香雪将擦脸油放进铅笔盒里去的一刻,以铅笔盒真的属于她了的欣悦铺展开这个初中女生宛若童话般的心境。香雪的心境以她洁净的面孔为底蕴,向世间展露着无私的信任。这份信任尽管在公社的中学里受到过同学们不甚友好的戏弄,可香雪依然对他人抱持着与生俱来的朴素和善意。
香雪手上的铅笔盒是她用四十个鸡蛋和火车上的一个女学生换来的。这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女学生执意要送给香雪。“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山里人家的朴素让香雪将鸡蛋留在了火车上,然后迅速下车,她要趁夜走回去,揣着山里的女孩子汲取自大山深处的力量,这力量让香雪的步子迈得愈加坚定。她毫不后悔自己跳上火车的决定。当她扒住窗框,看清了那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她就做出了用鸡蛋换回铅笔盒的打算。
因为香雪有四十个鸡蛋。这些鸡蛋托起了香雪的盼望。她盼望第二天上学时,接受同学们的盘问,而那时,她已经拥有了和同学们一样的铅笔盒。这个铅笔盒不同于当木匠的父亲给香雪制作的小木盒,前者是一个能达成无数心愿的宝盒,后者则是关于台儿沟贫穷的印记。贫穷在火车到来之际,于外界传来的信息的洗礼下,逐渐突显出尴尬的本貌。香雪有信心改变它,因为她有了铅笔盒,台儿沟的人终于可以跟上新时期的步伐,如同香雪那般在枕木上迈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走在铁轨上的香雪,憧憬着能变成“这样的”台儿沟。不再央求别人,不再回答别人的再三盘问,火车能在台儿沟停上十分、八分,而不是这短暂的一分钟。香雪的憧憬里,是一个褪去了贫穷的台儿沟,它是一个看得见的改变,在铁轨铺进大山的一刻,就同新时期有了交集和联结。
这“一分钟”即景的叙述里,铁轨和火车打破了大山的阻隔,让原本沉寂在大山深处的台儿沟直面鲜活与丰润。台儿沟的姑娘们最早迎来了应运而生的改变,她们用自己强韧的适应力适应生活不期而至的惊喜。从当初对火车的好奇到和和气气的与旅客做买卖,山外的世界在山里的这些姑娘眼里渐次失去了曾经的神秘。当被大山阻隔的那个世界对这些山里人家敞开了宽容的怀抱,姑娘们中的佼佼者,村里唯一考上初中的香雪意识到,唯有改变贫穷,才能迎来山外的世界对山里人真正的接纳。那时,停靠在台儿沟的火车,“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车上的人,“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香雪的憧憬并非一个童话般的梦。月光下的铁轨作证,“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这一路上香雪的心绪是高昂的,路的前方传来台儿沟姐妹们欢乐的呐喊。“高昂”和“呐喊”不容忽视的刻划出作者的寄寓,它们是迎接新时期的展望,一个山乡巨变的开端和发轫。
(全文完。作于2021年12月17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作品:《哦,香雪》,铁凝 著,收录于《新中国70年优秀文学作品文库:短篇小说卷·第二卷》<梁鸿鹰 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5月)
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台儿沟拢共只有十几户人家,他们好似遗落在人间的弃儿,就算刻意的去寻找,“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怎么”一词强调出世间对台儿沟在遗忘层面的粗暴,它化作来自大山的阻隔,阻隔出一副贫瘠、落后的山乡风貌。
山区的贫瘠与落后令火车都不愿在此多做停留。“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这让火车在此地的短暂停靠都显出了一种心疼似的怜悯。怜悯山区的贫穷,并非在于它是个小站。“小”在作者厚道的描写下,隐去了对贫穷直观的感受,发散出透过村庄的“小”所褒扬的村民那未曾受到外界熏染的心境。这份心境当属一个纯朴的民风,它在铁凝创作这篇小说的年代亦是值得珍视的价值指向。
当铁轨铺进深山,一股传自外界的清新之风卷走了台儿沟的沉寂。这原本属于大山的命令式的沉寂随着火车的到来渐次剥离了往日里的习惯。台儿沟人不再于吃过晚饭后就钻被窝,而是有了一个企盼,这个企盼也叫做改变,在火车途经台儿沟停靠的一分钟时间内接受新事物、新风尚的洗礼与磨合。
妇女头上的金圈圈,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在台儿沟姑娘们贪婪、专注地仰望下,聚焦出对外界的好奇和向往。这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天吃过晚饭,就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火车带给她们的除了惊奇和艳羡,还有对大山外面那个世界充满渴求的探询。随着探询的深入,香雪的发现突显出她不同于其它姑娘的精神气质。
在看火车的场景设置里,凤娇的新发现无一不注目在火车上的妇女新颖的穿戴、别致的打扮上面,那是令她感到新鲜有趣的来自山外的信息,足以让看火车的这一分钟的时间在凤娇心里充实而珍贵。香雪却发现了另一样弥足珍贵的东西,“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人造革学生书包,声气中难抑兴奋的惊叹。这声惊叹没能让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产生兴趣,却由此在叙述的转折里预示出了一种改变的开始。
这种改变在铁凝的叙述中显得小心翼翼,仍然可以窥见一股新的、跃动着自由的风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台儿沟姑娘们惯有的心性。她们不再拘谨,胆子愈发大了起来。姑娘们旁若无人的开着火车上年轻乘务员的玩笑,言语里洋溢着温厚、纯挚的热情。她们中的一个,在看火车的一分钟里老是爱一惊一乍的,被姐妹们取笑为想引起那个绰号叫做“北京话”的乘务员的注意。凤娇丝毫不介意这样的取笑,反而在心里为这个长得白白净净的乘务员抱不平。姐妹们私下里笑话“北京话”的脸是在火车车厢里捂白的,凤娇却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
温厚而纯挚的热情塑就朴实无华的内心,那里,就连最隐秘的心理活动也蕴含着令人可敬的善意。凤娇在心里纠正着姐妹们对“北京话”无伤大雅的玩笑,这份默默的好正是山里人家滋生自大山的温存的真实写照。温存中,台儿沟的姑娘们开始挎上长方形柳条篮子,装满核桃、鸡蛋、大枣,同火车上的旅客们做起了买卖。买卖在姑娘们的纯朴里开启了以物易物的模式。她们用整筐的鸡蛋、红枣换回挂面、火柴,换回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这些都在火车停靠台儿沟一分钟的时间里发生着,它改变了山里人家的生活习惯,往日里沉寂着的大山就此焕发出盎然的生机。
在这生机盎然的一分钟里,香雪除了抓紧时间和旅客们做着买卖,同时,她还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这个外面,在香雪眼里,是火车来时的地方。它有一个神圣的名字——北京。它代表了大学,代表了可以坐着火车到处跑的心愿。这个心愿同铁凝在小说里所设置的“一分钟”即景互为观照,浓缩在一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上,通过“物”的表征寄寓出对新时期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在小说里作为一个小巧的所指,作者对其赋予了储藏知识的象征。这一象征的赋予在香雪将擦脸油放进铅笔盒里去的一刻,以铅笔盒真的属于她了的欣悦铺展开这个初中女生宛若童话般的心境。香雪的心境以她洁净的面孔为底蕴,向世间展露着无私的信任。这份信任尽管在公社的中学里受到过同学们不甚友好的戏弄,可香雪依然对他人抱持着与生俱来的朴素和善意。
香雪手上的铅笔盒是她用四十个鸡蛋和火车上的一个女学生换来的。这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女学生执意要送给香雪。“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山里人家的朴素让香雪将鸡蛋留在了火车上,然后迅速下车,她要趁夜走回去,揣着山里的女孩子汲取自大山深处的力量,这力量让香雪的步子迈得愈加坚定。她毫不后悔自己跳上火车的决定。当她扒住窗框,看清了那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她就做出了用鸡蛋换回铅笔盒的打算。
因为香雪有四十个鸡蛋。这些鸡蛋托起了香雪的盼望。她盼望第二天上学时,接受同学们的盘问,而那时,她已经拥有了和同学们一样的铅笔盒。这个铅笔盒不同于当木匠的父亲给香雪制作的小木盒,前者是一个能达成无数心愿的宝盒,后者则是关于台儿沟贫穷的印记。贫穷在火车到来之际,于外界传来的信息的洗礼下,逐渐突显出尴尬的本貌。香雪有信心改变它,因为她有了铅笔盒,台儿沟的人终于可以跟上新时期的步伐,如同香雪那般在枕木上迈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走在铁轨上的香雪,憧憬着能变成“这样的”台儿沟。不再央求别人,不再回答别人的再三盘问,火车能在台儿沟停上十分、八分,而不是这短暂的一分钟。香雪的憧憬里,是一个褪去了贫穷的台儿沟,它是一个看得见的改变,在铁轨铺进大山的一刻,就同新时期有了交集和联结。
这“一分钟”即景的叙述里,铁轨和火车打破了大山的阻隔,让原本沉寂在大山深处的台儿沟直面鲜活与丰润。台儿沟的姑娘们最早迎来了应运而生的改变,她们用自己强韧的适应力适应生活不期而至的惊喜。从当初对火车的好奇到和和气气的与旅客做买卖,山外的世界在山里的这些姑娘眼里渐次失去了曾经的神秘。当被大山阻隔的那个世界对这些山里人家敞开了宽容的怀抱,姑娘们中的佼佼者,村里唯一考上初中的香雪意识到,唯有改变贫穷,才能迎来山外的世界对山里人真正的接纳。那时,停靠在台儿沟的火车,“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车上的人,“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香雪的憧憬并非一个童话般的梦。月光下的铁轨作证,“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这一路上香雪的心绪是高昂的,路的前方传来台儿沟姐妹们欢乐的呐喊。“高昂”和“呐喊”不容忽视的刻划出作者的寄寓,它们是迎接新时期的展望,一个山乡巨变的开端和发轫。
(全文完。作于2021年12月17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