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31贴子:205,729

[吧务]传统文化吧长期灌水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统文化吧刷经验、等级贴。主题内容不限。禁止人身攻击、引战、涉政、色情等等违规或擦边内容。欢迎大家来此灌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13 10:34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14 12:46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6-15 10:3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6-15 13:27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6-15 13:4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15 14:23
            回复
              为什么有人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无耻的伪君子?!

              另类文史
              大鱼号
              06-07
              为什么有人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无耻的伪君子?!
              此事是典型的“孩子没娘,说来话长”。
              儒学从基因来讲,就有万古不变的虚伪性和不确定性。
              孔子当初创立儒学的初衷是想惩恶扬善,弘扬仁义道德的主旋律,然而他生不逢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必须富国强兵,哪有机会搞这些没用的,所以他周游列国,想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却屡屡碰壁,“惶惶然若丧家之犬”。
              以今人的眼光,就好像他一个人在街上裸奔,被路人围观嘲弄。

              到了西汉,有个叫叔孙通的人,得到了刘邦的崇信,开始讲儒学大行其道,其实就是搞一些“恢复周礼”的仪式感,好满足刘邦的虚荣心,之后到汉武帝时期,为维护封建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唯一正确光明的思想。
              从此儒学开始野蛮生长,皇帝需要用儒学标榜自己“仁泽天下”“宽怀济世”,臣子们也乐意用“三纲五常”给自己贴标签,所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儒学都大行其道,开花结果。

              到了宋代,儒学更是野蛮生长,几近变异。
              可以说,儒学发展到宋代,萌生出的怪胎“理学”,已经属于是变异品种,因为她对人性的压制和禁锢,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例如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都是枉顾人类生存权利的地狱咆哮,已经与孔子当初的“仁德”思想背道而驰。

              他们作为古人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不好说明问题,我们就以今人做参照吧。
              本拉登、萨达姆都是虔诚的信徒,他们都是自律很好的人,不抽烟不喝酒,堪比清教徒,但他们所有的粉饰都是伪善的,虚伪的,因为他们滥杀无辜,戕害平民,杀死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对他们而言,只是挥一挥手就能作出决定,根本不考虑“人命关天”这回事。

              说道题目中的朱熹,和这些恐怖分子头目也差不多。
              他在学术上著作等身,亲自注解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儒家学习典籍,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本。
              然而一个人学问再好,也不是他成为人渣的理由,就像近代的郭沫若,是个大才子,也是个大书法家,然而那厮真的人品欠佳,玩弄女青年无数,其中还有一对亲姐妹,一个因为他发疯致死,另一个看清他本来面目后也自缢身亡。

              而朱熹本尊,和郭沫若相比也不遑多让,他自己提倡“孝养双亲,可事实上自己却懒得和母亲多说一句话,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可事实上却让两个美貌尼姑和他结伴出行,在路上将之灌醉做出苟且之事,后来竟公然纳之为妾,他为了独吞弟弟的家产,竟动员弟媳改嫁……
              说一套,做一套,在中国不乏其人,例如朱熹。

              现在还有很多人为朱熹“鸣不平”,例如于丹,例如余秋雨,例如陈果,然而这些贩卖毒鸡汤的学棍可曾想到,人类有生以来,生命权是一切的根本,而尊严是自己给的,并不能通过变态的禁锢压制被铸成君王们想要看到的形状。
              也即是说,我们首先是人,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考虑其他。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6-15 16:47
              回复
                干春松:人心惟恶的时代 谁知绍兴刘蕺山的寂寞?
                凤凰网国学
                06-02 18:44

                一、蕺山与刘宗周
                绍兴城里有三座小山,府山、塔山、王家山。府山,又名龙山,因曾作为越王句践的都城,故又称古越龙山,一般喜欢绍兴黄酒的人一定是很熟悉的。塔山在城南,因山上有塔而著称。王家山的大名是蕺山,虽然山不甚高,但因为山脚下曾是王羲之的故宅,现在又被开发为书圣故里,而为人所熟知。不过,另一位与这座山关系密切的绍兴人,即使居住在绍兴的人也未必很了解。一位以这座山而为世人记住的思想家刘宗周,他开创的蕺山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身为绍兴人是幸福的,因为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个划时代的人物的身影“叠嶂”之中,这些构成了绍兴的城市气质和绍兴人自豪自信的精神面貌的一部分。但作为绍兴人也是“不幸”的,因为总有一些伟大的人物让你仰望。而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士,纵是史有所传,却在故乡难以获得应有的“敬意”,纵然是阳明先生这样的五百年一遇的伟大思想家,很长时间因种种原因也难获认同,几十年前他的坟茔居然荒芜在杂树之中,而难觅香火。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儒学研究的人,看见有一本诗集名之曰《蕺山草》,心里的触动或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因为在这座山上,曾经有一位老儒在这里聚徒讲道,而学生中有黄宗羲、陈确这些在随后的时代中不断产生影响的人。
                在世间争说王阳明的今天,刘宗周是寂寞的,善于跟风的人大多不甚愿意理会他对那些曲解阳明思想的“警示”。为了告诫世人,他希望他办的书院有更多的听众,并给那些听者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他在绍兴开证人书院的时候,听众日增,以至于跟他合作办书院的人认为过于喧闹,而要另辟幽静之地。刘宗周却说思想需要传播,坚持在人口稠密的城里开班授课。


                图注: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浙江山阴(今属绍兴市)人,明末大儒,因讲学于蕺山书院,后人称其为蕺山先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陈洪绶、祁彪佳等均出其门下,世称“蕺山学派”。
                刘宗周的性格是执拗的,他一生在事功上少有作为,不似阳明之屡建功业。他并不是没有机会,几次重要的关头,面对皇帝的问计,他总是强调修心为上,以至于被讥为迂阔。他坚信政治的基础在于道德意识,不过晚明的政治则是另外的逻辑,如此这般,回乡办学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他说:“天地晦冥,人心灭息,吾辈惟有讲学明伦,庶几留民彝于一线乎!”他认为明代之衰败,在于人心之恶,而人心之恶,在于人们不能认识到人心中的“惟危”而不知自省。
                他学宗阳明,但不满于阳明学在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流弊,他试图通过强调“慎独”和诚意的工夫来纠偏。他说:“阳明子言良知,最有功于后学,然只传孟子教法,于《大学》之说,终有未合。”他的学生黄宗羲评论说:“山阴(即刘宗周)慎独宗旨,暴白于天下,不为越中之旧说所乱者,先生有摧陷廓清之功焉。”“越中之旧说”指的是阳明后学中的放诞之风,他要复归儒门圣学本源之清。
                刘宗周在学问上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蕺山脚下又聚集了四方求学之子,门下不仅包括像黄宗羲这样能够深刻反思中华政治文化的学者,也有像陈洪绶这样的画家。“蕺山学派”印合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古语,刘宗周让这座绍兴城里的小山成为儒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牟宗三在《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序文中写道:“夫宋明儒学要是先秦儒家之嫡系,中国文化生命之纲脉。随时表而出之,是学问,亦是生命。自刘蕺山绝食而死后,此学随明亡而亦亡。自此以后入清,中国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遭受重大之曲折,因而遂陷于劫运。”直将刘宗周之死视为中华文化生命之重大曲折。

                图注:刘宗周讲学的蕺山书院,清末改为山阴县学堂。
                在拿到这部诗稿的时候,我并不认识诗人本尊,但我看到他对于刘宗周不食周粟的忠贞气节的赞赏,由此,我认为他要以这座并不高大的山来作为绍兴文化的符号,他应该是十分看重刘宗周身上的节操的,这可以视作军旅诗人于这种品质的珍视。所以,他的《蕺山》诗是这么说的:
                岑草茵茵覆蕺山,
                塔影摩云池冷然。
                不食周粟壮节义,
                漫山梅花自斑斓。
                在今年十月初的一次见面中,我和诗人聊到了刘宗周,一起慨叹刘宗周之死,并谈到秋瑾等人壮怀激烈的人生态度,觉得这些已成为绍兴人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为信仰而死,既是最为崇高的气节,也是一种生命价值最为酣畅的呈现。刘宗周在殉难日所作的绝命辞说:
                留此旬**,少存匡济意。
                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
                慷慨与从容,何难亦何易。
                世人多对绍兴的精神有误解,或以“师爷”“刀笔吏”目之,只有对绍兴的历史文化深有了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绍兴人身上那种“倔强”和“宁折不弯”的精神。这大概是具有军旅背景的诗人最能体会的。在他的笔下,起首就是“雪耻之国”的浩气。
                雪耻国里浩气盛,
                江山代有英雄嗣。
                登高临风长啸处,
                愧怍往圣泪沾臆。
                ——《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6-18 13:42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6-18 20:23
                  回复
                    名”的更为彻底的解脱态度。说实在的,我一直不愿意把绍兴人归入江南文化中的软糯之风,我喜欢绍兴文化中的激越之气,对此鲁迅先生有精确的概括:“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善生俊异,后先络骚,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苦之风,同句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卓然足以自理。”这样的精神气质,固然有越文化基因中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所激发的抗争精神,但也有作为南北特质交汇地的精神重塑。这样的感觉,在诗人的作品中也时时有所流露,比如在《忆越中》中说:“北客南栖效越鸟,雪落易水满寒云。”而诗人也从绍兴的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在《读〈王阳明大传〉》一诗中,作者就道出其体会阳明思想之所得,我心光明,坦荡做人。
                    麈尾拂尘垢,此心原光明。
                    知乃行之始,行非知之终。
                    收束不羁心,抛却不伦行。
                    常诵守仁诀,山宁海波平。
                    作为一本诗集的导语,写如此多的絮叨话已然属于续貂,然因与诗人有一见如故之感,亦以身为绍兴人,每次说到绍兴总会产生言之唯恐不尽之“自扰”,故而起兴而难自持。古人说,诗者,持也,那么就以陆游《风雨夜坐》中的诗句“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来了结这次赏析之旅。沉吟诗中绍兴之景物、风物与人物,恍若身处稽山鉴水之中,颇起“卖剑买牛真欲老”、回乡沽酒品老茶之意。
                    2019年10月于北京大学

                    *本文系柴祥群诗集《蕺山草》的序言,作者干春松,北京大学教授,原标题《闭门谁共处 枕藉蕺山诗》。凤凰网国学受权发布,插图为本文作者干春松和诗集作者柴祥群提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薛彤 PFO014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6-18 20:24
                    回复
                      水水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06-19 16:3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06-19 19:52
                        回复
                          最近喜欢的小说完结了,写个东西纪念下
                          占卜家:抛下一枚硬币,追寻命运的指引。
                          小丑:佩戴滑稽的面具,只是掩藏内心的孤寂。
                          魔术师:表演盛大的魔术,献给即将蜕变的世界。
                          无面人:扮演着芸芸众生,淡忘自己旅人的身份。
                          秘偶大师:**纵他人如操作提线木偶一般,同样我也是命运的木偶。
                          诡法师:万物潜藏恐惧,用恐惧治愈世人。
                          历史学家:看到的只是历史的虚影,真实的故乡已然凋零。
                          奇迹师:能满足他人奇迹的祂?我只是一名流浪者。
                          诡秘侍者:我侍奉的不过是自己,至始至终的是那个自己。
                          愚者:愚弄着世间万物,就如同一路上命运始终愚弄我一般。
                          各位,我困了,希望我醒来时能看见那一轮明月。说的有点多,晚安。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0-06-19 20:06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06-19 20:59
                            回复
                              什么是人性的弱点?《史记》这个故事,很短却值得我们深思

                              读书有恒
                              大鱼号
                              05-30
                              关注
                              齐威王继位后,不理朝政,把大小事务都委托给卿大夫处理。九年后,召见两位大夫,奖一个,煮(杀)一个,从此齐国大治!
                              奖一个,杀一个,就能把国家治理好?效果为什么这么显著?
                              齐威王先是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为什么自从你上任以来,天天有人说你的坏话?”
                              即墨大夫说:“这……臣不知!”
                              齐威王说:“你当然不知道,因为你不懂为官之道。”
                              即墨大夫沉着地说:“请我王指教!”
                              齐威王生气地说:“太让我生气了!因为你不懂得贿赂我左右近侍,请他们帮你说好话,所以,我听到关于你的,没有一件好事。于是,我派人去即墨调查,却发现,你治理下的即墨,人们开荒垦地,生活富足,衙门尽职尽责,百姓安居乐业!”
                              齐威王一口气痛快地说完,心情好了不少,然后狠狠地奖励了即墨大夫。

                              接着,齐威王面带怒容地召见东阿大夫。
                              齐威王沉声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自从你上任以来,天天有人跟我说你的好话吗?”
                              东阿大夫面露喜色,挺起胸膛说:“因为我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我名声远播,所以传到了大王您的耳朵里啊!”
                              齐威王大怒:“无耻之极!我派人去调查了,东阿人民忍饥挨饿,贫穷不堪。赵国攻打甄城,你也不派兵援救,魏国攻占雪岭你也不知道……你还有脸说治理的井井有条?你用优厚的礼物贿赂我的左右近侍,所以他们才帮你说好话,你以为我不知道?!”
                              齐威王的唾沫星子都喷到东阿大夫的脸上了,东阿大夫不断后退,终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齐威王发泄完怒火,大喊一声:“来人,把东阿大夫拉出去,煮了!”
                              士兵拽住坐在地上如一滩烂泥的东阿大夫就要走,齐威王挥手说:“慢着,把他们也带走!一起煮了!”
                              齐威王的近侍还没来得及求饶,就被士兵粗暴地堵上嘴巴拖走了。

                              这是《史记》中的一个故事,齐威王一奖一罚,让齐国震动,人人不敢再睁着眼说瞎话了,人人都努力务实,表现自己的忠诚,于是齐国大治,诸侯二十年都没敢去招惹齐国。
                              《史记》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史记》中的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警示:
                              【一】天天在你身边说好话的人,未必是为你着想的人,他可能收了别人的好处或者冲着你的好处才这么说,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为什么说、为谁说。所以,别把领导当傻子,也别把下属当蠢材。

                              【二】那些诋毁你朋友的人,未必是为你好,记住“亲贤臣、远小人”。评价别人的话,尤其是从第三者嘴里说出来,你一定不要轻易听信,了解事实更重要。
                              【三】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同事、上级、客户、朋友怎么说,还要亲自去了解一下,听其言、察其行,毕竟大多数人都难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这是人性,不由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四】识人、用人、结交人,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你听到的未必是真的,别轻易给一个人下结论。
                              我们不欺人,但不能被当傻子。知世故,却不世故;知道人性的弱点,但不要让自己陷入其中,通人性,方能明事理,做到明智睿达,我们在跟人交往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李子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0-06-20 10: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