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学吧 关注:169贴子:1,372
  • 9回复贴,共1

鸟类今朝列传——3,孤岛密林的小隐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列传的第三篇,是雀形目部分的第一篇。在这篇列传里,我们将来到孤悬海外的新西兰,在这里,有一类身材圆滚小巧的雀鸟——刺鹩科鸟类,它们现存物种数量稀少,外表朴实无华,毫不起眼,然而它们却是雀形目演化树的基底,地位非凡。我们将要走入新西兰的密林,以及南岛的高山灌丛,去一睹这原始鸣禽的生活形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12 17:42回复
    本贴顺序
    1.概述
    2.分布
    3.分类地位
    4.演化
    5.行为生态
    6.繁殖生态
    7.生存现状
    8.与人类的接触历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13 09:06
    回复
      1.概述
      刺鹩科是相当小型的鸟类,仅有2属2个现存物种,同时还有2属2个近代灭绝物种,以及3属3个亚化石物种。它们的身材矮胖而圆,腿脚发达健壮,翅短圆,为林栖鸣禽典型的高翼载荷低展弦比翼形,同时几乎没有尾羽,体羽柔软。刺鹩( Rifleman )是新西兰最小的鸟。现存种类的体长约7到10厘米不等,体重则在 5.5-22克之间。所有曾被人类见过的刺鹩科物种都有暗淡的绿色和棕色羽毛。斯蒂芬岛异鹩( Stephens island wren)和丛异鹩( Bushwren)雌雄的羽色相似,而岩异鹩( New Zealand rock wren )的羽毛表现出轻微的性二态性,刺鹩则是显著的性二态羽毛着色。
      岩异鹩和刺鹩也表现出体型上的性二态,不寻常的是,对于刺鹩,雌性大于雄性。雌性还表现出与雄性的其他不同之处,例如喙比雄性略有上翻,后爪较大。
      刺鹩科在没有哺乳动物的情况下进化了数百万年,而很明显的是,这个家族正在失去飞行的能力。有三个已经灭绝的物种被认为已经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斯蒂芬岛异鹩。这些物种的龙骨突大幅度退化。现存的两个物种的飞行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它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地面上跑跳,而非飞行。
      本楼展示了近代灭绝物种斯蒂芬岛异鹩的博物学绘画,丛异鹩的博物学绘画和一件剥制标本,岩异鹩和雌性刺鹩(镇楼图为雄性刺鹩),飞行中的雄性刺鹩,以及雀形目中拥有典型高速翼(较低翼载荷和展弦比)的山蓝鸲( mountain bluebird )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1-09 18:53
      收起回复
        2.分布及生境
        无论是已灭绝的还是现存的刺鹩科鸟类,分布范围都仅仅限于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岛屿上,但具体来说,现在它们在新西兰北岛的分布范围已经大大缩减,限于中部山区以及一些沿海地带,而在整个南岛,都可以见到刺鹩科鸟类的踪影。现存的两个物种中,刺鹩的分布范围在新西兰非常广泛,几乎是新西兰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同时它们也适应了多种被人类改造过的新西兰栖息地。而岩异鹩则分布狭窄得多,它们只见于南岛南阿尔卑斯山脉西麓海拔1200-2400米的地带,尤其喜爱植被稀疏的高山岩原。形成对比的是,新近灭绝的丛异鹩栖息在南岛的低海拔森林中,而近代灭绝的斯蒂芬岛异鹩则见于一座位于库克海峡(新西兰南北岛之间)的海岛上。
        本楼展示的是刺鹩的分布图(岩异鹩的楼主实在没能找到,但根据描述则能基本获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1-20 12:11
        回复
          3.4分类地位/演化历程(放在一起更连贯一体)
          刺鹩科归属于雀形目,且是雀形目中现存最原始的科,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刺鹩科与其他更进步雀形目科之间的关系,却是充满争议性的,事实上直到现在,雀形目内部成员之间的许多系统关系也没能确定,甚至不同的系统树可以得到相差悬殊的结果(这可能与雀形目各科之间相对开始辐射的时间太短有关)。在更早的分类系统中,刺鹩科曾经与其他一些较为"原始"的鸣禽科,如八色鸫科,伞鸟科,霸鹟科等组成了亚鸣禽亚目( Suboscine )。最早刺鹩被认为与这两个科关系密切,而后又被认为更接近于蚁鸟。
          但现在的观点一般认为,刺鹩事实上属于更加一类原始的雀鸟,1982年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刺鹩科作为鸣禽亚目与亚鸣禽亚目(霸鹟亚目)的姐妹群,而且至今仍未有证据反驳这一结论。它们可能是最早期基底的雀形目鸟类的幸存者,而新西兰于8200-8500万年前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去时。
          由于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刺鹩科到达新西兰时飞行能力已经相当地不发达(现存刺鹩科的飞行能力必然即使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相距最近时也无法飞越海峡),因此并没有证据证明刺鹩科是在中生代时便已经被孤立在了新西兰。最早的疑似雀形目化石被发现于澳大利亚5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因此由此推知,该类群更可能是在古近纪(老第三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的某个时候到达的新西兰。但由于有一种最新的观点认为新西兰曾在2300万年前完全沉入海底,现代新西兰的动植物群均是间接来自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岛屿,因此刺鹩科到达新西兰的时间可能比预想的更晚。但真实情况如何,我们目前难以知晓。
          而在科内关系上,刺鹩科科内属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不清晰,刺鹩为单型属,两种异鹩归为一个属,剩下的一些已经灭绝的物种各自占据一个属。
          本楼为大家展示了基于2016年研究结果的雀形目大致内部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1-20 20:38
          回复
            5.行为生态
            由于对于在近代灭绝的物种,我们知之甚少,因此在第5.6两节,我们将着眼于该科现存的两个物种。
            现存的两个物种的飞行能力都非常弱,刺鹩常常在树木间做短距离飞行,岩异鹩很少飞到超过2米高以及超过30米远。它们更喜欢使用跑跳的移动方式而非是飞行。
            岩异鹩的鸣声由单调的三音节呼呼呼以及一种尖锐的笛声构成构成,刺鹩则反复发出呲呲声,遇到惊吓时,则会发出听上去忧伤的渐低颤音。
            刺鹩是食虫性的,它们在树干上和森林地面上的落叶之间寻找蠕虫和其他的小型昆虫。它以一种特别的类似于“扫树”的方式寻找食物,即从一棵树的底部开始寻找寻觅食物,然后爬上这棵树,绕着树干盘旋而上。在完成对一棵树的搜索后,这只鸟滑翔到一棵邻近树的脚上,再次开始搜索。
            岩异鹩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取自于石缝中,草皮下,甚至是雪层。由于栖息环境相对来说食物比较匮乏,因此岩异鹩相比刺鹩,有更大的食物选择面,会食用高山植物的种子与浆果,甚至从花中采食花蜜。此外,它们还有将食物储藏在自己领域里的缝隙里的习性。
            本楼配图依次为:准备起飞的刺鹩,在岩石间跳跃的岩异鹩,刺鹩的觅食场景,取食浆果的岩异鹩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1-21 16:08
            收起回复
              6.繁殖生态
              (1)刺鹩
              刺鹩的两性都负责建造鸟巢,这是一个由草,树叶,羽毛和其他轻材料编制的巢。鸟巢的入口是一条开口在侧面的小隧道,往往非常狭窄,以至于鸟挣扎着才能进入里面。刺鹩的筑巢选址非常多样,树干、树枝、地面上的空洞都有可能,但更喜欢树洞。
              刺鹩的繁殖期从每年8月至次年2月均可进行,平均窝卵数为2-5枚,卵是洁白的。雌雄轮流孵育19-21天,并一起参与雏鸟的孵育工作。初生雏鸟仅有1.3克重,和其他雀形目鸟类一样全身赤裸盲目。刺鹩偶尔会有协助繁殖行为,即它们可能会得到以前已经成年的1-3只幼雏的帮助,甚至可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鸟。经长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参与这种行为的一般是未结偶的雄鸟,且日后它们中的一些会与自己曾喂养过的雌性结成配偶。值得注意的是,得到协助者协助而养大的雏鸟体重并不明显重于其他雏鸟。因此对于这种协助行为的解释,除了减轻亲鸟负担以外,还很有可能是一些雄鸟希望得到更多的结偶机会。有时候,第一窝雏鸟在离巢后会立刻参与第二窝雏鸟的养育工作。在21到27天之后雏鸟就会发育成熟,在4到6周之后就会完全独立。每年两窝是很常见的(共60天时间左右,但第二窝的窝卵数会少于第一窝1枚左右)。这个物种很容易在巢箱里筑巢,这样做会增加雏鸟早期的成活率。
              2.岩异鹩
              与刺鹩形成对比的是,岩异鹩没有复杂的协作繁殖行为,一对配偶全年占有一片领地,并共同赶走入侵者,在中空的木材,岩缝或地洞里建立一个大的封闭巢穴。鸟巢内衬着羽毛,通常来自其他种类的鸟类。上世纪30年代,GuthrieSmith从一个巢穴中采集了791根羽毛,它们中的大部分来自新西兰秧鸡(weka),但也包括一些几维鸟(kiwi)、鸮鹦鹉(kakapo)、啄羊鹦鹉(kea)和新西兰鸠(kereru)。大约有三枚卵在春末被产下,繁殖期很短,除非是整窝卵都丢失,每年只育一窝雏鸟。孵化期三个星期。雏鸟需要24天左右才能发育成熟,而且至少要被喂养周。倘若机会合适,雏鸟会在离巢不久马上结偶。
              刺鹩科现存的两个物种均在出生后的下一个繁殖季节开始繁殖,实行单配制。在自然条件下,平均寿命为5年左右。
              本楼展示了刺鹩的自然巢穴,以及筑在巢箱里的巢穴,以及岩异鹩的巢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1-21 16:37
              回复
                7.生存现状
                刺鹩科的大多数种类都已经灭绝。现存的两个物种中,岩异鹩的处境比较危险,被ICUN 评为濒危。和大多数新西兰的本土鸟类一样,它们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引进的哺乳动物,对于它们来说是白鼬。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对于白鼬的控制在短期来看,效果并不佳。
                相比之下,刺鹩的处境非常乐观,它们喜爱的低地沿海森林仍然较为繁盛,而且,它们似乎能很好地应对栖息地退化或变迁以及外来天敌的威胁。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1-21 16:42
                回复
                  8.与人类的接触历史
                  尽管在新西兰并不少见,但可能由于外表比较普通且不太起眼,刺鹩科种类并没有在土著毛利人的文化中留下任何印记。现存的两个种类便仍然在延续这样不起眼的生活。
                  有关一只猫便灭绝了斯蒂芬岛异鹩的故事广为流传,而事实上,直到那之后,斯蒂芬岛异鹩仍然有零星的标本被采集到,但直到第二年的一月,便再也没有了这种鸟的踪影,因此我们确信它已经在1894年内灭绝。
                  最后一只丛异鹩于1972年死去,从此几十年内便再没有了这种鸟的身影。许多鸟类学家坚信它们已经灭绝。而如前文所说,它的近亲岩异鹩的处境也危在旦夕。
                  如果失去这样一个联系着雀形目早期历史的鸟类家族,将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事实上,它们的命运,与新西兰众多本土鸟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全文终
                  本楼展示了一件斯蒂芬岛异鹩的剥制标本与一张丛异鹩1911的摄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1-21 16:57
                  回复
                    在下一期的鸟类今朝列传里,我们将从新西兰北岛出发,深入辽阔的南太平洋,跨越马六甲海峡,西到安达曼群岛,东至波利尼西亚群岛。北起菲律宾,南抵澳大利亚南部。在这片广大区域里,有一类原始的鸟类,它们外表平平,却拥有着非同寻常的孵化行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1-21 1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