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1贴子:569,974
  • 8回复贴,共1

王忠嗣之死、安史之乱与盛唐的终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史之乱造成了盛唐时期的终结,而追究安史之乱的酿成,实在与当时唐朝政府军事结构的失衡有着本质的联系。不可否认,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李林甫、杨国忠的破坏都是安史之乱的原因,但是,当时如果天下的军事形势使得安禄山根本没有造反的能力或者信心,那么也根本不至于有如此惨烈的内战爆发了。虽然唐代节度使权力过大,但必须强调的是,公元750年以前,唐朝政府的兵力配制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极其合理的,如果这一配置没有被打破,安史之乱根本没有爆发的趋势,退一步说,即使爆发也是飞蛾投火的瞬间消亡。而这一合理配置的破坏,与一代名将王忠嗣的被贬和早亡有着深刻的联系。


IP属地:江苏1楼2019-08-16 16:00回复
    一,安史之乱前唐军力配置的分析
    天宝初年,唐帝国的殷富和强盛达到了开国以来未有的高峰,当时边境上设有下列节度使和经略使,也就是前面有朋友介绍的“盛唐时中国的十大军区”


    IP属地:江苏2楼2019-08-16 16:01
    回复
      安西节度使,其任务是抚宁西域,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碎叶四镇,治龟兹城,统兵二万四千人。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翰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兵二万人。
      河西节度使,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莫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地,治凉州,兵七万五千人。
      朔方节度使,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使,统天兵、大同、横野、岗岢四军,六守捉使,屯太原府、怕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
      范阳节度使,临治奚、契丹,统治、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州等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平卢节度使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地,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陇右节度使,务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武、威武、莫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廓、洮、河之境内外,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
      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内外,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
      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一万五千四百人。


      IP属地:江苏3楼2019-08-16 16:01
      回复
        二,王忠嗣与玄宗的矛盾极其悲剧
          王忠嗣,唐帝国既李靖、李世纪之后又一位天才型的杰出帅才,不仅用兵如神,智勇兼备,而且品质高尚,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地位。幼年时和李隆基谈论兵法,玄宗就说他将来必将成为良将(这和杨素称赞李靖有点类似,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杜撰,我想杜撰的可能性不大吧)。从他的本事和思想来看,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人物。但也正因为他的优秀和忠诚,与晚年的玄宗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矛盾,最终导致被贬


        IP属地:江苏5楼2019-08-16 16:03
        回复
          1思想方面。晚年的唐玄宗穷奢极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加上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在朝廷的逢迎和鼓动,自我膨胀十分严重,张说、张九龄等名相相继被贬,中央已经少有敢说实话的大臣了。玄宗的自我膨胀表现为对内急征暴敛,疯狂享受,搞的一个大唐盛世危机四伏;对外穷兵黩武,不断给边防将帅施加压力,使起挑衅少数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由于唐明皇的严厉,各阵将帅也都不断发动战争,免得受罚,安禄山就是不断以真真假假的战功来讨他的欢心。。王忠嗣先是朔方兼河东节度使,他的战略思想是持重安边,实在迫于上头压力或者兵将的要求,才不得已每每发动一些战役,虽然百战百胜,但他经常告戒部下:太平时期的将帅只要爱护士卒、勤加历练就够了,不要耗费国家的力量去求自己的功名。公元746年,玄宗认为对吐蕃作战不力,遂命王忠嗣兼任垄右、河西两地节度使,后数次大败吐蕃,但其仍然坚持一贯的主张,玄宗渐渐不满


          IP属地:江苏6楼2019-08-16 16:03
          回复
            2与安禄山、李林甫的矛盾。次年(747年),王忠嗣上表,言安禄山必反。当时玄宗正宠爱安禄山,不仅不信,反而进一步猜疑。李林甫是一代奸相,由于害怕边将立功入朝做宰相,威胁他的地位,因此建议玄宗用少数民族将领。王忠嗣这样的将帅之才更是他心头大患,遂趁机诋毁。为了避免位高震主的猜疑,王主动辞去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玄宗批准,表明君臣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了。有时候真是奇怪,安禄山必反,这话张九龄说了,王忠嗣说了,连政治上一贯糊涂的李白都知道这是必然的,一代聪明人玄宗真是奇了——这就是君主的悲哀吧,就象乾隆捧着自己的九万多首破诗自满不已,皇帝光着屁股在街上亮新装一样,典型的人格扭曲


            IP属地:江苏7楼2019-08-16 16:03
            回复
              3堡城事件。玄宗命令王忠嗣攻占吐蕃石堡城。王忠嗣奏称,石堡城形势险固,非死亡数万士卒不能拔取,不如等待有利时机,再行攻取。玄宗十分不满,遂令他分兵数万给将军董延光去攻石堡。董延光不能取胜,说王忠嗣阻挠,玄宗大怒,李林甫又趁机命爪牙诬告王忠嗣谋反。玄宗遂革其官职,命三司(刑部、御使台、大理寺)审问,王忠嗣被判为死刑。这时候歌舒翰已经继任垄右节度使,入朝保王忠嗣不反,王忠嗣始得不死,贬为郡太守。749年,王暴病而死。此年,歌舒翰攻打石堡城,战死数万人才攻克,进俘获吐蕃兵400人,结果完全符合王忠嗣的预料。当时李白在一首诗中还写道:君不能学歌舒,血溅石堡染紫袍(大意)。可见玄宗的极度扭曲与狂背。


              IP属地:江苏8楼2019-08-16 16:03
              回复
                三,王忠嗣冤死对大唐的损失
                1对安史的拉锯战。755年安史之乱发动之后,正面战场主要依靠郭子仪、李光弼来挽救危局,两个人地位相仿,出身的镇又不同(郭子仪出身朔方镇,李光弼出身河西镇),互相排挤,朝廷缺少了象王忠嗣这样能统帅各镇兵将的帅才,导致了在实力远远强于对手的情况下,战争居然打了8年,而且还借助了回鹘的力量,褥国不浅。760年左右,唐军已经是胜势,围叛军于邺城,但主要由于没有统一主将,唐军溃散(史书遮丑说是大风)。个人认为,如果王忠嗣不被贬黜,安史之乱就没有爆发的可能;如果王忠嗣不早死,而重新被重用(玄宗其实还是知道的),安史之乱也不过是一场瞬间既逝的闹剧而已,盛唐的局面应该延长50-100年吧?呵呵,这有点本末倒置了,然而玄宗用人不当,确实给大唐的大好局面葬送迨尽了。
                2西域的丢失。为了抵抗叛军,朝廷连续调回西域和垄右的兵将,从这次失去西域以后的1000年间,汉族政权再也没有染指过这片土地。


                IP属地:江苏9楼2019-08-16 16:04
                收起回复
                  在整个古代史中,王忠嗣都可算是一位极其难得的大将,石堡城事件展示了他极其珍贵的仁者胸怀和儒将之风。当时拒绝攻打石堡,李光弼对他说:大夫为了爱惜士兵的性命,不肯重赏鼓励士气,将来朝廷追究责任,怕不好解释吧?王回答:如果现在用几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座石堡城,取得了并不能控制对方,在吐蕃手里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威胁,所以我才不肯出兵。朝廷要治罪的话,最多贬我到南方去做个小官,我不能用几万人的命来保我的官职啊——看得多么透彻,做的多么坦然!


                  IP属地:江苏10楼2019-08-16 16: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