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仙吧 关注:153贴子:819

【人仙】vvv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dffdf


1楼2017-05-03 21:50回复
    该文引申资料皆为学术研究文献,还原的是古代中华仙道的真实历史资料,
    凡文中一切观点,都是建立在广大史书及考古文件上,
    以确凿证实然后信之,无稽者决不轻信,是以无征不信,阙疑存异,
    既为学术讨论,就不惨入宗教意识形态和个人感情,若有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斧正。
    序言一:
    关于神仙文化的起源,首先要从神仙的的形象说起,中华早期道家文化并没有飞仙的说法,
    仙人的形态是逐渐变化的过程,探讨古代“仙人”形象溯源,
    从历史上考察,自春秋至秦汉,社会上流行的“仙人”的形象都是有羽毛有翅膀的人的形象,
    这种观念是中华早期独特的宗教文化特征,其起源当与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有关。
    神仙的起源,应该是始于《山海经》中所记东夷部落的羽民国。考察羽人形象文化溯源,源自帝俊文化。
    一个活生生的人,却长着一对有翼的翅膀,这就是最早的古人对神仙的映像,
    如葛洪《抱朴子》记载旧有“仙人”形象时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
    葛洪这一段话这就很明显的说明了,早期仙人是有着翅膀的,那么葛洪这样的羽人思想从何而来呢
    实际在更早的岁月里,人头鸟身即羽人,羽人即神仙的观点是一直流传的
    《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东汉王逸注:“羽人,飞仙也。”
    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之“羽衣”云:“以鸟羽为衣,取其象神仙飞翔之意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在典籍以及传说中,羽人出帝俊部落。帝俊部落是羽神后裔。
    其族民以鸟为图腾,以鸟名官,帝俊当与伏羲齐名的人物,远在五帝之上,
    早期古人认为帝俊应是三皇中的天皇,如纬书《河图括地象》曰:“九翼,是名旋复”,
    帝俊之“俊”甲骨文又可写为“夋”,看着像人身鸟头的怪物。我们可以理解为帝俊本身具“鸟形”,
    甚至更深一步 可将“鸟”理解为帝俊世系的代表符号。
    即便是中国文字的雏形也是“鸟篆文”,这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乃至于伏羲为了纪念帝俊的功绩,身上插上鸟类羽毛,扮作鸟的样子,这恰是对羽仙文化与遗志的纪念
    认真参详古书的话,如果只是一本书记载古代的神仙是有翅膀的,那也就姑且听听,但如果是人人都这样说,以及各种古书图集及笔记都明确记载,神仙是有翅膀的,那就说明是一种集体记忆,


    2楼2017-05-03 22:08
    回复

      历数古代早期关于“羽仙”的文字记载,
      《周礼·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之政于山译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
      汉朝的王充在谈到仙人的形态时候说的非常明确,
      在《论衡·无形》提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
      这说明至春秋至秦汉时人们还对这种古俗有着变型的记忆
      王充《论衡·无形》已提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此虚图也。”
      这和后世葛洪描述的仙人形态是一样的,早期仙人是有翅膀的
      既然王充将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批驳,说明公元一世纪时,这种“仙人”观念在社会上已经相当流行
      王充所见到的“虚图”当是与《山海经》的羽民图相似的“仙人图”,
      参之前引《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可证,类似的“仙人”图自公元一世纪以前就在社会上流行。
      张衡《西京赋》:“所好生毛羽”,
      仲长统《仲长子昌言》云:“得道者生六翮之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
      曹丕《折杨柳行》云:西山一何高,上有两仙童,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
      这一切的史实资料,恰能证明此“仙人”观念从秦汉至魏及东晋的沿袭。
      今传世汉石刻,如武梁祠画像,大将军窦武墓门画像,皆刻羽翼仙人游戏云中,
      也证明这种观念在汉代已相当流行。一个活生生的人,却长着一对有翼的翅膀,
      参照干宝《搜神记》卷一《淮南操》“明明上天,照四海兮。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
      《汉书.郊祀志》“五利将军亦衣羽衣”,
      《拾遗记》中也说:“燕昭王梦有人服皆毛羽,因名羽人,梦中与语,问之以上仙。
      《周礼·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之政于山译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
      唐杜甫 《寄韩谏议》诗:“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唐代诗人李华《咏史十六首》之六写道:“日照昆仑上,羽人披羽衣。乘龙驾云雾,欲往心无违。
      唐·刘禹锡在谈到神仙的意境和生活时说到,羽人顾我笑,劝我税归轭。姹女飞丹砂,青童护金液。
      宋 刘僴古青原台挂席会凌南斗去,羽人辽海看骑鲸。
      宋朝苏颂《仪象法纂》杂文记载,上古天皇之裔,有羽人族,善制飞器,又言仙人乘星槎,非凡人所知。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说: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紫极宫(老子庙);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
      宋·孙因弘景寄迹钓槎兮,隐栖于梅市。广信驾龙白日兮,羽人萃于丹丘。
      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羽人方士,借其名以自重,而实不能知其説,
      而《抱朴子》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也说明通过服药成仙就可以从人的身体上长出翅膀而在天上遨游,
      《抱朴子》记载旧有“仙人”形象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非人道也
      这就很明显的说明了,早期的神仙是有着翅膀的,随着历史的变迁,使“仙人”身上的鸟类特征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人为的一些臆想,如腾云驾雾的仙人,


      3楼2017-05-03 22:12
      收起回复
        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爰居的乐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
        因此汉代墓室壁画上出现了大量表现升仙的场景,尤其是羽人引导的乘龙飞升图,
        如洛阳西汉后期卜千秋墓、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乐游原西汉晚期壁画墓等。
        此外,洛阳博物馆和开封市博物馆都收藏有升仙画像石棺等。这一时期羽人与道教关系密切,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佛教对道教的依附与借鉴,羽人含义和造型逐渐变化,
        先变成能升空的神仙,后来演变为飞天、飞仙和天人等佛教形象。
        佛教对道教羽人进行改造和取代,逐渐完成了由道教—佛道混合—佛教成为主流信仰的过程,
        而南朝墓葬壁画中的羽人和神仙代表了这个转变过程的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如中国远古洪荒时期崇拜的一些道家神话人物,九天玄女就是起源于玄鸟说”、“女魃说”、
        《山海经·北大荒经》: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人头鸟身就是这一神仙人物的明显特征,
        即便是中国文字的雏形也是“鸟篆文”,这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乃至于伏羲为了纪念帝俊的功绩,身上插上鸟类羽毛,扮作鸟的样子,这恰是对羽仙文化与遗志的纪念
        关于羽人族的去处,后来的历史书多有记载,
        如早期古书《拾遗记》记载:“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时昼灭。
        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
        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
        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庄案:古人把“羽民”又叫做“羽人,
        这段文字不仅提到了羽人的去处,还提到仙槎一事,
        辞海中有解释,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交通工具
        若从古代文人笔记和诗书中调查,古代一谈仙,必谈仙槎,
        无论是志怪小说,还是广阅古代的诗歌,
        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表明,
        (自先秦以降,“仙槎”二字不绝于书,尤其多见之于上古神话传说与唐宋至晚近的诗词中。)
        这也看出道家文化的变迁,-----------请在网上搜索打括号的这段话,
        这种思想一直绵绵不绝,甚至于一直流传到清朝晚年,
        清雍正皇帝崇仙好道,在众多求仙物件中,其中有一幅就是《胤祯行乐图——乘槎升仙》
        而上古奇书《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
        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晋代学者郭璞注曰:“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
        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
        按汤时人的说法,“奇肱国”的飞车“从风远行”,这似乎已经表明是现代飞行物了,
        有些朋友就会发现,但实际上这显示了一种科技工艺的结晶,而不是人为想象的宗教意境了,
        这一翔实的历史资料表明,
        即便是神仙,也要借助某种器材才能在天上飞行(此段文字结尾处有个人科幻想象的意境,仅供參考)


        4楼2017-05-03 22:14
        回复
          序言二、论千古年来外丹及内丹术的失败:败于五行生克学,完全就是一种人造理论,
          始作俑者就是邹衍,其人不仅是五行学说创始人,更是五德终始的创始人,
          其后世丹道融合这种思想的本质是金木相刑,如《参同契》曰: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衍及唐宋钟吕一脉的内丹始祖及南宗祖师张伯端一氏,如《钟吕传道集》谈到,水本嫌土,采药后须得土归水。五行逆行,如及后来《悟真篇》又言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
          而周易并没有五行的内容,尤其是五行生克之学,并与其格格不入,
          中国早期文化以前并没有这样的思想,始作人为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
          是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作为五德之运,这就是历史上“五德终始”之说的缘来,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皆燕人,为方迁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而必须指出,最早的方仙道(外丹)就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作出来的。
          春秋战国以前,没有外丹术的记载和传言,也没有五行的生克概念,
          一旦考察历史就会发现,在战国方仙道之前,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炼外丹思路,
          而外丹的创始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这伙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后人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邹衍以五行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
          然则怪迂阿臾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而唐宋时期兴起的内丹术实际是全盘仿照黄白外丹的思路,
          其修炼的核心就是“五行相克”的格局,而这一切成了失败的源头。
          如以周易之学,考察《周易》和《易经》没有任何一丝关于五行及相生相克的思想,
          《周易》的主要特点是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为象数模型、以占筮为形式,模拟演绎一种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六十四卦又分为四千九十六象,爻可分化十四万七千四百五十六策,其中衍流博大精深,又岂是五行所能拘留---著名易学家刘大均
          另外,考五行之相生及相克之规律,更是与周易之学格格不入,截然不同,
          周易之学恰恰认为,道无恒定,规律是复杂而多变的,从来就没有固定的东西,更无相克之说,
          而五行之相克之理源自于战国邹衍所著,邹衍所创的“五德终始”明确指出五行的相生及相克的性质所在,
          然而,这不过是3000年后的一种人造理论而已。
          如著名的周易学家鸿渐评价《周易参同契》说的非常鲜明,
          《参同契》假以周易之名,实主尊邹子终始五德之运,借助“十二消息卦”,
          将一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辰将真气的盛衰消息同炼丹火候的进退作为炼外丹的方针,
          这和《周易》之学的关系并不大,尤以同时期的外丹书籍,乃数不尽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
          这也可以看出当时修炼思想的一种风气,


          6楼2017-05-03 22:19
          回复
            其次,早期中医并没有五行相克相刑的思想,
            它针对的是它讲的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九窍一个整体藏相体系的事情,
            以至于唐宋到元明时期的一些中医大师,都反思这种错误的五行概念带给中医是无尽的灾难,
            因为中医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定型很完美了,它形成了一种完美的“自恰”的体系,
            它针对“寒”和“温”分别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医学治疗体系,确定了以六候为主的物候学体系,
            什么叫自洽,这是一个科学名词,就是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
            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于客观基础上,
            应该说最开始的中医体系是符合自洽的,但后来带入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反而破坏了,反而弄复杂了,
            清朝的马印麒麟在《五运六气瘟疫发源》中谈到,中医的六候学在战国时期就盛行了,
            但五行学进入中医是秦汉以后的风潮,
            其人言道,如六候之学,有定纪之年辰,与无定纪之胜复,如代入五行生克之学,相错常变,有失古法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古代中医了,
            有人或许会问,人体不是有五脏吗,藏象学不是针对五脏吗,
            实际藏象学针对的是六腑、五脏和奇恒之腑,这根本不单单是五脏,
            如奇恒之腑,即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如六腑,即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三焦,这都不是五脏的内容,
            包括魏晋时期的养生书《黄庭经》也是针对五脏六腑九窍一个整体藏相体系,
            如《内景经》曰胆部章,请问“胆”是属于五脏修炼的内容吗,
            更能佐证的是,中华医学,从战国时期开始,自古都是阴阳识症,从来就没有五行识症的说法,
            其中阴阳是专指寒温二字,基本从汉朝开始就建立了庞大的伤寒学体系,几时有过五行识症的说法?!
            如古医言道: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但在实际的辩证施治中,从来都是阴阳识症,离不开寒温二字
            除此,中医学也是个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请问汉朝时期认识多少经脉和穴位?这要感谢晋朝的皇甫谧啊!
            晋朝的皇甫谧每天敲打经络. 并以自己为试验对象,
            在身上寻找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记录下治疗的体会和感受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该书共收录穴名349个,比《内经》多出了189个,
            而在方仙道更早的历史时期里,一些金石的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
            古代劳动人民在周代就发现一些金石矿物质是有剧毒的
            《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者,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硫磺。”
            后世一些方士不明此理,则将一些有毒金石药物列入中药之类,
            早期巫医、巫道不分,所谓古今遗毒之后世流弊所在
            如《神农本草经》是明确成书于西汉, 如以上这几种有毒的石药,
            在《本经》中除矾石标“有毒”列入下品外,
            石胆、丹砂居上品,谓其多服久服不伤人,雄黄亦在中品,亦大言其延年益寿之效。
            这与汉代方士对金石药物的崇信合辙,
            本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为魏晋文人服金丹和寒石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常读古书的就明白,《周礼》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年代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只要涉及到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特别注意:《周礼》全书都没有五行想生相克这种思想)
            而一些外丹的毒性,古代服用外丹致死者不计其数,其朱砂和硫磺皆为剧毒之物,
            硫磺有大量的砷,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严禁口服,
            硫磺损害肾小管、肾小球,造成间质性肾病、肾坏死等, 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甚至造成死亡,
            其中硫化氢可引起肺气肿或肺癌的产生,即便是硫磺熏蒸药材和食品都是违禁的,
            如果熏蒸食品用的是工业用硫,人食后就会发生更严重的中毒


            7楼2017-05-03 22:19
            回复
              序言三、
              追溯中华的修炼文化,早期劳动人民通过中医的养生概念,结合自身的炼养,以呼吸精气,寡欲守真为主,断除女色及情欲,调养身心健康,是以气功导引术为主的内炼方法,其术至简而不繁,多以肉体年青、延年驻世为圭指,而后世的内丹术,起源兴盛与唐宋时期,本质上内丹术是仿照外丹的一些思路,参照的是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来炼丹,以明心见性,以阳神出体,以先天一气,玄关一窍、粉碎虚空,为最终境界,其方术不仅繁琐,且加入了太多佛教理论,强调受教于秘术,但大为互相抄袭理论知识,或者自我创造内丹术的新定义,如炼精化气这一概念起源于陈抟祖师,而修炼元婴,养婴及男儿怀胎的思想,最早见于张伯端,署名张三丰的《无根树》一书则有大幅度发挥,而马阴藏相则是整个明清丹法的最终杰作,
              而最后的明清各派,如东派、西派、大江北派、中派,伍柳仙宗,千峰派基本接受的是这样的知识,最多是将内丹术更深一步复杂和极端化了,东派则是一个的例外,则将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内丹理论转化为房中术修炼了,编排出一种“三家相见的龙虎法”,托名为南宗丹法,只因《悟真篇》中有“须用同心三个人”等语,遂有人便解释为丹道须三人同修,也就出现了“三家相见龙虎术”的“三人丹法”;如将丹经中的“婴儿”、“姹女”等名词,附会为童男童女,随之有了童男童女呵气、橐籥进气法等术。这一类的内容多出自《寿世保元》,
              后来的《济世全书添油接命》描述龙虎两家法之处,一人呵气则是两家,两人呵气则是三家,其中一些炼丹的名词,如其过程有开关,雌剑采葵、花心采蜜、雄剑取药、龙龟潜行、虎尾捣药、金水铸剑、其实都是旧社会隐匿的房中词汇,很多来自文人的情色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尤其是泥水丹法害人不浅,交而不泄最容易患得尿毒症这样的疾病,稍微有一些古代男科知识或肾内科知识的人就知道,长时间交而不泄,射精管里有大量的尿液和精液堵塞在其中,这样的话最容易导致细菌回流到肾脏引发尿毒症,这个不是开玩笑的,通常说,作为一种排泄物,不要说憋精,就是憋尿,都会得肾炎,甚至直接转化为尿毒症,常见的就是憋尿得尿毒症,
              无论是尿液还是精液,本质都是排泄物,人体最脏的东西了,说白了就是一些细菌衍生物,
              你老憋在泌尿系统里,通过泌尿系统的循环,,导致肾脏发炎
              百度搜索:憋尿得尿毒症
              憋尿会引起尿毒症吗--尿毒症常识--寻医问药肾病频道 盘点:多少明星憋尿憋出尿毒症
              因为精液始终没排出来,总是在泌尿系统和肾脏之间徘徊,而且精液比尿液更难排除,小便也无法排出精液,尿液的成分大部分是水,肌体滑润性特别强,而精液的成分相当复杂,如肌醇、精胺素、前列腺素、垃圾蛋白质等,滞留在尿道、输精管里,无法排出,时间一久就容易细菌发炎回流至肾脏引发尿毒症
              这是2013年的文章:http://tieba.baidu.com/p/2704225125?pn=4
              如人的精液是通过射精管排出的,性高潮时强行回流,出现节律性强烈收缩,促使附睾尾、输精管将精子分泌物喷出于后尿道,但不排泄出去的话,大量精液就在射精管里,目前抗生素对肾脏发炎没用的

              还有人强辩张伯端之传的另外一派,主张“男女双修”,该派始于两宋间的刘永年,
              刘曾于绍兴壬申(公元1152年)刊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其序言中自谓于绍兴戊午遇至人亲授口诀,而未言所遇者姓字,刘永年传象川无名子翁葆光及寺簿卢公,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门人某跋《金液还丹印证图》,称刘永年于绍兴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绍兴戊午(公元1138年)张伯端已卒五十多年,当为依附之说。《混元列仙图》亦未列双修一系,
              另外,张三丰祖师纯粹是虚构的人物,应该说是西派借用全真教一个道士的名字,虚构了一个人物,
              西派的汪锡龄自称遇到三丰祖师得诀,结局却是得奇疾病逝。三丰全集是他编著的,
              历史上真正有明确记载的全真教的张三丰,而明朝时期的张三丰却没有任何记录和凭证,
              就以太极拳来说,北有王宗岳,南有张松溪,况且西派三丰丹经里无丝毫太极拳痕迹,
              可以看出当时太极拳流传很保守,而西派人没学到,也间接说明了西派那个三丰不会太极拳,
              从道家宗谱和传承来看,更能说明这一点,王宗岳得到的是三丰弟子刘古泉传下来的法脉,
              只是规矩言祖不言师,所以传承路线不清晰,但肯定是全真派张三丰传下来的无疑,
              如太极元功拳还是重阳道祖所创,在套路上差别不大,
              近来考古学已经证明了。张三丰确实是全真教的道士,但跟西派那个关系不大,
              包括所谓的《三丰全集》都是西派的人编著的
              总体而言,早期中华的内炼之术为养精及调形之法,注重的是延年驻世,长生不老
              这和后世丹道强调的宗教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以上仅仅是序言,
              此篇文章涉及大量史实资料,详细阐述内、外丹及神仙思想的变迁,
              乃至《参同契》、《钟吕》、《悟真篇》《黄庭经》的历史渊源,故分章概述,以飨同好


              8楼2017-05-03 22:20
              回复
                一、本章导读-----论古代仙人文化之起源(超级压缩版本)
                鲁迅曾言:中华的根底全在道教,然而谈及道教,
                必涉及仙道及超脱之术,然而中华早期道家文化,并无尸解、飞仙之说,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谚语是有出典的,
                其故事来自淮南王刘安,如鸡鸣天空”、“狗吠云中,
                而“拔宅飞升”的典故应该是出自许逊的故事
                然而,在历史上来看,淮南王的故事可以考察,而许逊的故事无法考察,
                因为许逊是虚构出来的道教祖师,在净明道的宣传下,
                许逊由一个虚构的人物或者普通人,成为西晋一名著名官员,成为了名医吴猛最得意的弟子,
                道教对许逊形象的再创造,其意或在宣教,形成一种别样的宗教文学。
                不是许逊创造了净明道,而是净明道创造了许逊。
                唯一有记载是《云笈七籤•》,记载吴猛生前与许逊并不相识,亦非师徒,
                而历史上中医师吴猛的生平及去世有明确记载,而魏晋六书却无许逊之人名。
                而关于“仙”的历史记忆和形体描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详细文字记载了,
                如屈原《远游》曰:“仍羽人于丹丘兮。”东汉王逸注云:“人得道身生毛羽。”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说明至春秋时人们还对这种古俗有着变型的记忆。
                王充《论衡·无形》已提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此虚图也。”
                既然王充将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批驳,说明公元一世纪时,这种“仙人”观念在社会上已经相当流行。
                王充所见到的“虚图”当是与《山海经》的羽民图相似的“仙人图”,
                参之前引《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可证,类似的“仙人”图自公元一世纪以前就在社会上流行。
                张衡《西京赋》:“所好生毛羽”,
                仲长统《仲长子昌言》云:“得道者生六翮之臂,长毛羽于腹,飞无阶之苍天,度无穷之世俗。
                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与我一丸药,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
                恰能证明此“仙人”观念从汉魏至东晋的沿袭。
                今传世汉石刻,如武梁祠画像,大将军窦武墓门画像,皆刻羽翼仙人游戏云中,
                也证明这种观念在汉代已相当流行。一个活生生的人,却长着一对有翼的翅膀,
                以上述“仙人”形象流传的过程,
                参照干宝《搜神记》卷一载《淮南》明明上天,照四海兮。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
                葛洪在《抱朴子》在记载旧有“仙人”形象的同时也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
                而在《抱朴子》内篇第十一《仙药》引《神农四经》曰: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也说明服药成仙的特点在于从人的身体上长出羽毛和翅膀。
                《汉书.郊祀志》“五利将军亦衣羽衣”,
                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鸟夷”:“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上皆象鸟也。”
                《周礼·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之政于山译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
                《淮南子·原道训》说舜“能理三黄,朝羽民。”高诱注:“羽民,南方羽国之民。”
                《周易·渐》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
                唐杜甫《寄韩谏议》诗:“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唐代诗人李华《咏史十六首》之六写道:“日照昆仑上,羽人披羽衣。乘龙驾云雾,欲往心无违。
                唐·刘禹锡在谈到神仙的意境和生活时说到,羽人顾我笑,劝我税归轭。姹女飞丹砂,青童护金液。
                宋 刘僴古青原台挂席会凌南斗去,羽人辽海看骑鲸。
                宋朝苏颂在《仪象法纂》杂记载,上古天皇之裔,有羽人族,善制飞器,又言仙人乘星槎,非凡人所知。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老子庙);将东归蓬莱,仍羽人,驾丹丘耳。
                宋·孙因弘景寄迹钓槎兮,隐吏栖于梅市。广信驾龙白日兮,羽人萃于丹丘。
                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羽人方士,借其名以自重,而实不能知其説,
                就连中国文字的雏形也是“鸟篆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态
                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爰居的乐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
                因此汉代墓室壁画上出现了大量表现升仙的场景,尤其是羽人引导的乘龙飞升图,
                如洛阳西汉后期卜千秋墓、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乐游原西汉晚期壁画墓等。
                此外,洛阳博物馆和开封市博物馆都收藏有升仙画像石棺等。这一时期羽人与道教关系密切,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
                佛教对道教依附,羽人含义和造型逐渐变化,先变成能升空的神仙,后来演变为飞天、飞仙和天人等佛教形象
                佛教对道教羽人进行改造和取代,逐渐完成了由道教——佛道混合——佛教成为主流信仰的过程,
                而南朝墓葬壁画中的羽人和神仙代表了这个转变过程的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以及上古时期流行的羽人等说法来看,人着羽衣当为早期道教中神仙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样的思想由来已久,
                这种观念来是中国独有宗教文化特征,其起源当与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有关,
                神仙的起源,应该是始于《山海经》中所记东夷部落的羽民国。
                考察羽人形象文化溯源,源自帝俊。在典籍以及传说中,羽人出帝俊部落。帝俊部落是羽神后裔。
                其族民以鸟为图腾,以鸟名官,帝俊当与伏羲齐名的人物,远在五帝之上,
                早期古人认为帝俊应是三皇中的天皇,如纬书《河图括地象》曰:“天皇九翼,是名旋复”,
                帝俊之“俊”甲骨文又可写为“夋”,看着像人身鸟头的怪物。我们可以理解为帝俊本身具“鸟形”,
                甚至更深一步可将“鸟”理解为帝俊世系的代表符号。且长久以来,在神话中,太阳里都住着一只三足乌。
                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
                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羽民国在其(即南山,或说衡山)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因为观测天象的需要,
                部分常羲族人——羽民国人甚至可能远迁至西欧一带,渐渐演化为西方天使信仰。
                天使,其英文名称Angel,源自于希腊文angelos = 使者。
                有更多的证据能够直接说明,古代人民崇拜的神仙就是羽人,
                限于本文篇幅,本人会在后续文章中附上从殷商到秦汉之间的上百幅羽人壁画及各种青铜器,
                以至于被历史学家公认的是,中国早期关于神仙的定义实则就是羽人(见图1…图100)
                《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东汉王逸注:“羽人,飞仙也。
                ”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之“羽衣”云:“以鸟羽为衣,取其象神仙飞翔之意也。
                ”东汉王充的《论衡》之《无形篇》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
                《雷虚篇》曰:“飞者皆有翼。物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
                关于羽人族的去处,后来的历史书多有记载,
                如《拾遗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时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庄案:古人把“羽民”又叫做“羽人”。
                《拾遗记》引文中的这艘“海查”及巨查,就是后世诗歌广为传颂的仙槎,
                因为在夜里有亮光,又有绕天一周的飞行规律,且出入于星月之间,这明显就是说的是飞船。
                文中又提到群仙,有羽人(羽民)栖息其上,后文再提到了一座重要的地标。
                中国古代一谈仙,必谈仙槎,无论是志怪小说,还是广阅古代的诗歌,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表明,
                自先秦以降,“仙槎”二字不绝于书,尤其多见之于上古神话传说与唐宋至晚近的诗词中。
                秦观《次韵黄冕仲寄题顺兴步云阁》:“仙人乘槎凌斗牛,回环十见天星周。”
                苏轼《黄河》:“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陆游《初到荆州》:“万里泛仙槎,归来鬓未华。”
                杨万里《醉笔呈尚长道》:“晚风一雨生新涨,只送仙槎到天上。”
                黄庭坚《鹊桥仙(朱楼彩舫)》:“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提到“槎”的诗歌多如牛毛,不胜枚举。这些诗里说的“槎”,是古代“幽浮”中最著名的一种。“槎”,本来是指木筏,
                后来用来给一些“幽浮”命名,如灵槎、仙槎、天槎等。
                《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窥红问绿谢游冶,与余共泛星河槎。
                《博物志》载:“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部,问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洞天集》云:“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蠢,李德裕戴细枝尺余,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已来失之,槎亦飞去。”
                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阻隔着黄河雪浪,那怕他天汉浮槎
                如朱明生残夜,露冷仙槎低,若欲升天界, 腾云任高驰。朝击河畔鼓,暮戏汉织姬。
                唐人还有“张骞乘槎”的传说,这些记载都给“槎”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难怪诗人们常挂在嘴边了。
                其他诸如“赤龙”“霹雳车”之类的,还可以挖掘出一些来。以上这些“幽浮”,大都是诗人引用古籍,
                这种思想一直绵绵不绝,甚至于一直流传到清朝晚年
                清雍正皇帝很有艺术修养,崇信道教。
                他让宫廷画家给他画了许多所谓“行乐”和得道图,其中有一幅就是《胤祯行乐图——乘槎升仙》(见附图
                那么,古人究竟看见的“仙槎、及“天仙”究竟是什么?
                辞海中有解释,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交通工具
                这些诗里说的“槎”,是古代神仙飞行工具中最著名的一种。
                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的科幻故事不可能使用现代人的词汇,
                如激光、全息摄影、机器人、飞碟、外星人等。他们在幻想这些事物时,
                用另外一些他们惯用的词汇来替代,叫做仙槎、明珠、火球、灵槎、天槎等。
                而更早的上古时期,上古奇书《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奇肱之国在其北,
                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晋代学者郭璞注曰:“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
                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按汤时人的说法,奇肱国的飞车“从风远行”,像现代的滑翔机。
                就算是滑翔机,那也不得了,超高科技了不得啊!
                在某些朋友看来,这似乎已经表明是现代飞行物了,
                但实际上这显示了一种科技工艺的结晶,而不是人为想象的宗教意境了,


                9楼2017-05-03 22:21
                回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百家”之中,神仙家为一家,是道教的前身。
                  《释名·释长幼》云:“老而不死曰仙。”作为人,要达到神仙境界,
                  后世道家认为,得道之人能长生不死,来去无方,能进入神仙境界为神仙,因此“羽人”即“仙人”,或称“飞仙”,
                  能够实现万物不能伤,乘风而行,驾御日月,自由的遨游于天地之间,故又称做“真人”、“仙人”、“
                  然而,这些都仅仅是一些美丽而虚幻的字眼,与真正的羽化成仙毫无关系。是一种由后时代的民族集体记忆形成一种可信度,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上古传闻故事衍化为神话的产物。这些再创作保留、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真相的一些隐微痕迹,同时,也有着掩盖中华民族文化真相的坏作用。羽人形象文化溯源,源自伏羲、帝俊。在典籍以及传说中,羽人出帝俊部落。帝俊部落是羽神后裔。其族民以鸟为图腾,以鸟名官,帝俊当与伏羲齐名的人物,远在五帝之上,早期古人认为帝俊应是三皇中的天皇,这是一种观点,而羽民国的羽人形象,正是伏羲创立周易时,身上插上鸟类羽毛,扮作鸟的样子,这恰是对羽神文化与遗志的纪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近一个世纪以来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就是挖掘良渚古城。也同时证明了羽翼天皇就是古代东夷族的领袖,现在学界有观点良渚古城是三皇五帝(天皇)的墓穴,是不是可以说三皇五帝原来出自古越族或者东夷?
                  关于良渚古城和反山墓地,反山墓地主人生前的社会等级由以下几项事实决定, 良渚古城面积巨大,为292万平方米,比黄河流域最大的古城——陶寺大城面积(280万平方米)更大。而陶寺大城(建城时间比良渚古城要晚几百年)的主人很可能是尧舜禹,无论如何,部族酋长一类的人物,即使其野心堪比秦始皇,也不可能造出如此巨大的城池来,
                  (旁注:陶寺大城的主人是尧舜禹这样的圣贤,而良渚古城及反山墓地的规模还要宏大,年代更为久远,大家可以相信,这里面的主人是多么声名显赫的人物)
                  如有学者撰文《反山12号墓主就是传说中的天皇》(庄小兵),
                  纬书《河图括地象》曰:“天皇九翼,是名旋复”。
                  《雷虚篇》曰:“飞者皆有翼。物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
                  从以上文献引文可知,“天皇九翼,是名旋复”的意思是说天皇是有翼仙人,他翱翔在九天之上。
                  反山12号墓主就是传说中的天皇。12号墓内天皇骨骼早已朽蚀殆尽,
                  但是,幸运的是,天皇的牙齿尚有几颗遗留,根据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可知,
                  古人牙齿携带的DNA物质,在技术上是可以被提取出来的
                  45号墓的时代是伏羲时代,经碳14测定,西水坡墓主人生活在距今6500年前,
                  因此,将墓主认定为天皇的真身是科学的、合理的、可信的。
                  也就是说,如同天皇这样厥功至伟的人物,东夷部落的首领,如帝俊和伏羲一般的先贤,也有去世的时候,而站在历史学的全局来看,他们确实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历史作用就是受命于天”,是上天委任于人间代理人帝俊是上古时期最伟大的发明人,从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从食到行,基本都是帝俊及东夷部落创造出的文明之花,而伏羲王天下,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请问作为洪荒时代的初级人类,怎么可以一下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因为后面站着一个掌握着天书的天国部落,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天国部落的人传授给子民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知识,一谈到科学发明恰恰是理性认识,可复制,具备普遍性,而不是一些宗教意境,而科学和宗教是相互矛盾的,科学是实证, 诸如中医就是理性科学,什么叫做可复制,具备普遍性?比如大家都吃肉包子,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长胖了,这就是普遍性及复制性,
                  比如用一个药方治病,同样病症的人都一模一样的治愈了,这就是普遍性及复制性,
                  这和宗教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如果是真实的规律,往往是理性认识,可复制,具备普遍性,
                  恰恰是因为宗教无法验证,不容许信徒有一丁点质疑的, 所以采取了“心诚则灵,信则灵,,
                  如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
                  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包括《黄庭经》都有很大的宗教思想,咏之万过升三天,只要够虔诚的朗诵一万遍就可以飞天,
                  至于到了后世,一般的凡夫俗子连早期神仙的形象和文化渊源都不知道了,更不要说成仙了,都是以讹传讹
                  谈论的都是扑风做影的事,随着“仙人”观念由区域文化的要素发展为主流文化的特点,
                  此羽人观念也渐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
                  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崇尚鸟的古俗已衰落,这使有羽毛有翅膀的“仙人”观念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后汉书·皇甫嵩传》在提到张角的太平道影响所及的八州时首列青州,证明太平道的中心也在山东。
                  《太平经》中虽然有一次提到“羽服”,但接下来却说“乘九龙辇升天”,与传统的“仙人”生有翅膀不同,
                  也证明“仙人”观已日趋没落。
                  其次,在此神仙观念传入江南以后,渐与早期道教相结合,成为道士修炼的内容,但因无人了解其兴起的文化背景,“仙人”形象的鸟的特性渐受到世人的批判。《抱朴子·对俗》在记载旧有“仙人”形象的同时也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这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历史真相
                  本章结论:一、从魏晋时期以后,人们基本就不知道古代羽人神仙的真正面貌了
                  二,真正的天国部落是掌握了实际科学技术和科学工艺的,而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即使是上古羽民族的先贤,如同天皇这样厥功至伟的人物,东夷部落的首领,如帝俊和伏羲一般的先贤,也有去世的时候,目前已经有各种考古资料证明了
                  四、葛洪撰写了《神仙传》,以至有人认为葛洪是神仙文化的代言人,而从历史上看,葛洪明显认为神仙是有翅膀的,因为这一类传说是古古相传的,葛洪在旧有“仙人”形象的同时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


                  10楼2017-05-03 22:22
                  回复
                    二、本章导读----论千古年来外丹及内丹术的失败:败于五行生克学,完全就是一种人造理论,始作俑者就是邹衍,其人不仅是五行学说创始人,更是五德终始的创始人
                    其后世丹道融合这种思想的本质是金木相刑,如《参同契》曰: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
                    衍及唐宋钟吕一脉的内丹始祖及南宗祖师张伯端一氏,如《钟吕传道集》谈到,水本嫌土,采药后须得土归水。五行逆行,如及后来《悟真篇》又言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
                    周易并没有五行的内容,并与其格格不入,中国早期文化以前并没有这样的思想,
                    始作人为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皆燕人,为方迁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而必须指出,最早的方仙道(外丹)就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作出来的。
                    春秋战国以前,没有外丹术的记载和传言,也没有五行的生克概念,
                    一旦考察历史就会发现,在战国方仙道之前,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炼外丹思路,
                    而外丹的创始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这伙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后人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
                    “邹衍以五行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臾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至于唐宋时期兴起的内丹术实际是全盘仿照黄白外丹的思路,其修炼的核心就是“五行相克”的格局,而这一切成了失败的源头。
                    上先贤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这多少还有数学和天文的味道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数字性和对称性便是矩阵的最初形式,
                    而八卦恰是《周易.》的前身,《易经》更为六经之首,这样的文化,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
                    但真正的传统的周易学者,是极力反对五行学说的,河南安阳周易大会就能看到这一点,
                    因为推古论今,因为无论考察《周易》和《易经》没有任何一丝关于五行及相生相克的思想,
                    《周易》的主要特点是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为象数模型、以占筮为形式,
                    模拟演绎一种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六十四卦又分为四千九十六象,
                    爻可分化十四万七千四百五十六策,
                    其中衍流博大精深,又岂是五行所能拘留------著名易学家刘大均,
                    另外,考五行之相生及相克之规律,更是与周易之学格格不入,截然不同,
                    周易之学恰恰认为,道无恒定,规律是复杂而多变的,从来就没有固定的东西,更无相克之说,
                    而五行之相克之理源自于战国邹衍所著,邹衍所创的“五德终始”明确指出五行的相生及相克的性质所在,
                    然而,这不过是3000年后的一种人造理论而已。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一说为春秋孔子所编,今人详细考证,此书为伪书,
                    今本《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
                    而真正明确提出五行大义的创始人是邹衍,
                    邹衍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
                    最初他提出天论与五德终始说,初说一为“五材”,后转为了“五行”之说,
                    而且第一次提出五行相生及相克之理法,
                    而五德转移是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
                    《文选·魏都赋》引 《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在已知的邹衍的佚文,有这这么一段话,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
                    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
                    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
                    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笔者旁注:这简直就是儿戏,政治家的小儿伎俩)
                    鉴于以前并没有这种五行相克理论,邹衍当时一提出这种五德终始学说,就引起了轰动,
                    而最有名的就是方仙道,战国中期,齐国的邹衍创造了五行说,用于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种种现象,
                    邹衍因此而得显于诸侯,从而也启发了其他方士。
                    方士们将阴阳五行说吸收过来,使之与自己的方术相结合,将神仙方术染上了理论色彩,这就是方仙道,
                    也是外丹一派的始祖。“方”就是指不死的丹方,也就是黄白外丹,
                    从战国中後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与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
                    从历史上看,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这伙人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最初他们进行的只是一种炼金术,其原料也很简单,而五行的生克之理正好对他们的口味,
                    他们胡乱着猜想和发挥,将一些炼丹的粗浅化学知识写在竹简之上,
                    以为各种稀有金属是不朽的物质,火烧以后更亮了,而死了就什么事情都无法考察了,自以为成仙了,其实都死了
                    而后人,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古人,从来就没有疑古的思想,
                    前人书上写着炼丹的一些知识,最后结论是可以长生,
                    而后人就把前人的书籍最多是发挥一遍,也说这样可以长生,一句话,照抄不误。
                    实际上,“五行”并不符合古代关于周易对事物的定义,也不一定真有什么五行相克,
                    这纯粹只是一种人造理论,
                    而千古年来,修炼内外丹基本理论知识恰恰就是建立在“五行生克”基础上的,
                    而且对生克之理法完全发挥到了巅峰境界,这样的胡乱修炼,怎么不失败呢?
                    熟读丹经的就朋友就会发现,古往今来,只要一涉及内外丹经,
                    所有的经书不外乎谈的就是五行颠倒的结丹问题,不过于五行生克之理,
                    这种炼丹的奇怪思路,从最早的外丹著作就开始了,从战国到秦汉以后,修炼外丹的书籍,乃数不尽数,
                    如《古龙虎丹经》、《金华玉液大丹法》《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龙虎还丹诀》《五金粉图诀》《九丹诀》《太一小还丹法》张子和丹法》、《绮里丹黄》、《玉柱丹法》、《肘后丹法》、《李公丹法》、《刘生丹法》、《王君丹法》、《陈生丹法》、《韩终丹法》、《以金液为夷喜巨胜之法》、《小神丹方》、《小丹法》、《小饵黄金法》、《两仪子饵黄金法》……
                    如最早的《古文龙虎经》,古代许多丹家认此书为先于《周易参同契》的最古之丹经。
                    其书最早就有关于“金火自伐,水火相克,土王金乡,三物俱德,四海辐辏,以致太平。
                    在《周易参同契》传世后的一千年时间里,这本书并不著名,
                    因为具有这种类似思想的外丹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同小异,
                    特别是在正统周易学者来看,《周易参同契》和周易的关系并不大,内容十分简单,
                    就是借助“十二消息卦”,将一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辰将真气的盛衰消息同炼丹火候的进退作为炼外丹的方针,
                    如果是从天文学知识角度来看,尤其是放在秦汉时期的古代来看,这点天文知识并不是什么高奥的知识,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如著名的周易学家鸿渐评价《周易参同契》说的非常鲜明,
                    《参同契》假以周易之名,实主尊邹子终始五德之运,借助“十二消息卦”,
                    将一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辰将真气的盛衰消息同炼丹火候的进退作为炼外丹的方针,这和《周易》之学关系并不大,尤以同时期的外丹书籍,乃数不尽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这也可以看出当时修炼思想的一种风气


                    11楼2017-05-03 22:24
                    回复
                      事实证明,今时之人,一提到魏晋时期,皆以为是神仙昌盛之时期,
                      却不知魏晋南北朝是外丹术最昌盛的年代,也是死人最惨烈的时代,
                      可以说,南北朝时期道士和帝王热衷于金丹术的事迹亦屡屡见于史书中,
                      《宋书*刘怀慎传》记载,刘亮为梁州刺史忽服食修道,欲致长生,迎武当山道士孙怀使合神仙药,
                      至益州泰豫元年药始成,未出火毒,刘亮不停,开城门取井华水服至食后,心动如刺,
                      午间便绝及就殓尸,世间遂以为尸解
                      而萧齐时代的道士陈惠度,颖川人,在茅山、南岳等名山炼丹,“炼丹深夜,被鬼所扰,唯冥心蟠坐石上,
                      诵《黄庭经》,佩五岳真形图……后丹成,后服之,以齐武帝永明三年五月十三日气绝逝世,
                      一些金石的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
                      《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者,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硫磺。”
                      后世一些方士不明此理,则将一些有毒金石药物列入中药之类,
                      早期巫医、巫道不分,所谓古今遗毒之后世流弊所在如《神农本草经》是明确成书于西汉,
                      如以上这几种有毒的石药,在《本经》中除矾石标“有毒”列入下品外,石胆、丹砂居上品,
                      谓其多服久服不伤人,雄黄亦在中品,亦大言其延年益寿之效。
                      这与汉代方士对金石药物的崇信合辙,
                      本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为魏晋文人服寒石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真正炒热和发挥《参同契》的是唐宋内丹术家,将外丹之理法解释为内丹之说,
                      如《钟吕传道集》谈到,水本嫌土,采药后须得土归水。五行逆行,
                      如及后来《悟真篇》又言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
                      而到了唐宋内丹术家里,则进一步更完善的发挥了,
                      宋朝张伯端在《悟真篇》谈到,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
                      他特意指出,木性爱金顺义,金情恋木慈仁。相吞相咽却相亲,始觉男儿有孕。
                      有关于内丹及男儿怀胎的最初记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后世丹法更进一步发挥成元婴等修炼法,
                      肚子里可以长出“金莲”,金莲内能够育出“婴儿”——“ 守黄庭,养谷神,男儿怀胎笑煞人”。
                      明清之际的张三丰显然又超抄了这种说法,并进一步复杂了,这里暂且不谈
                      我们先来看看内丹对于五行相克的种种说法,
                      钟离权祖师在《钟吕》着重提到,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
                      张伯端祖师则一本正经的告诫后人: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 !
                      而后来人完全接受了这一衣钵思想,全真派王重阳得了五篇灵文,
                      在其丹诗中写道到,“搬运清虚金木流,九转功夫成大药”,金木相交做,尸灭尸虫销,
                      可惜王重阳和马丹阳祖师才五十多岁就仙逝了,
                      后来全真分为七派,七派祖师的道家学派衍分为明清各派,
                      如东派、西派、大江北派、中派,伍柳仙宗,千峰等,基本接受的是这样的知识,
                      最多是将内丹术更深一步复杂和极端化了,东派则是一个的例外,
                      则将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内丹理论转化为房中术修炼了,编排出一种“三家相见的龙虎法”,
                      近人陈撄宁,胡海牙,张尚义,胡浮琛走的都是这一法,总体来看,这些方术和古代的炼养之术差的太远了,
                      宋朝的南宗五祖也是这样,他们个个都博学多才,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无不精通,
                      虽驻世数百年童颜不老而逝去,但他们并没有飞升,白玉蟾是一个例外,在世36岁就仙逝了。
                      另外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内丹术就联想中医,,
                      只能说这些人没有认真去调查,中医本身就是个不断论证的科学,
                      一样的有各种糟粕,甚至有很多理论都是人为创造的,
                      如邹衍所创的“五德终始,早期中医也有引进这种概念治病,早期中医并没有五行相克相刑的思想,
                      它针对的是它讲的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九窍一个整体藏相体系的事情,
                      以至于唐宋到元明时期的一些中医大师,都反思这种错误的五行概念带给中医是无尽的灾难,
                      因为中医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定型很完美了,它形成了一种完美的“自恰”的体系,
                      它针对“寒”和“温”分别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医学治疗体系,确定了以六候为主的物候学体系,
                      什么叫自洽,这是一个科学名词,就是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
                      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
                      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于客观基础上,
                      应该说最开始的中医体系是符合自洽的,但后来带入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反而破坏了,反而弄复杂了,
                      清朝的马印麒麟在《五运六气瘟疫发源》中谈到,
                      中医的六候学在战国时期就盛行了,但五行学进入中医是秦汉以后的风潮,
                      其人言道,如六候之学,有定纪之年辰,与无定纪之胜复,如代入五行生克之学,相错常变,有失古法,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古代中医了,
                      有人或许会问,人体不是有五脏吗,藏象学不是针对五脏吗,
                      实际藏象学针对的是六腑、五脏和奇恒之腑,这根本不单单是五脏,
                      如奇恒之腑,即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如六腑,即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三焦,这都不是五脏的内容,
                      包括魏晋时期的养生书《黄庭经》也是针对五脏六腑九窍一个整体藏相体系,
                      如《内景经》曰胆部章,请问“胆”是属于五脏修炼的内容吗,
                      更能佐证的是,中华医学,从战国时期开始,自古都是阴阳识症,从来就没有五行识症的说法,
                      其中阴阳是专指寒温二字,基本从汉朝开始就建立了庞大的伤寒学体系,几时有过五行识症的说法?
                      如古医言道:医学一途, 不难于用药, 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 而难于识阴阳,
                      但在实际的辩证施治中,从来都是阴阳识症,离不开寒温二字,
                      中华医学,从战国时期开始,自古都是阴阳识症,从来就没有五行识症的说法,
                      其中阴阳是专指寒温二字
                      除此,中医学也是个实践和发展的过程,请问汉朝时期认识多少经脉和穴位?这要感谢晋朝的皇甫谧啊!
                      皇甫谧每天敲打经络. 并以自己为试验对象,在身上寻找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记录下治疗的体会和感受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该书共收录穴名349个,比《黄帝内经》多出了189个,
                      还有内丹术的一些修炼方法,如最常见的凝气结丹,练气成丹,在中医看来就是异端,
                      中医认为的气是轴流不息的,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而后《内经》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可见所谓的积气成丹在传统的中医学面前,这完全违背了《内经》的基础概念,
                      以致于自古勤心修道的人多如牛毛,日夜苦修,总想着凝气结丹,练气成丹,可从来就没有人成功过,
                      也没有任何一人修炼神功异能
                      有些人吃跑喝足,感觉胸部和下腹部暖暖的,以为体内有内丹了,其实这只是宗气和卫气的作用,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天地清气和由饮食吸收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相结合,
                      尤以人体的体温,需要宗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的,而人体的体温是通过皮肤转递到身体的各处,
                      所以有人酒足饭饱就感觉有真气的生成,以至于产生周天功的说法,也就是还丹的本质,
                      实际上我们静下来认真独立思考一下,精气转个河车周天(还丹)就能永生不老吗?就能飞到天上去吗?
                      另外还有一些人将“三五至一”通过中医学的概念包装,解释成心肾相交,似乎这有了科学依据,
                      实际上心肾相交也只能延年益寿,只能说早期丹道的创造者将一些中医学的概念搬进来,
                      《参同契》曰: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
                      这里的三五至一就是讲心肾相交及五脏的和谐及平衡之道,
                      实际上在中医看来,心肾相交充其量也就延年益寿、长生驻世而已,
                      只能说早期一些宗教头子过高的估计或夸张了这一种理论,
                      以至于后世人像猜谜一样的玩弄丹经,折腾了无数的青春岁月,
                      事实证明,追溯中华修炼文化,早期劳动人民通过中医的养生概念,结合自身的炼养,以呼吸精气,寡欲守真为主,断除女色及情欲,调养身心健康,是以导引术为主的内炼方法,其术至简而不繁,多以长生不老、延年驻世为圭指,(上章完)


                      12楼2017-05-03 22:27
                      回复
                        另外认真考察汉及魏晋时期的道书和内炼之术,并没有五行生克学,取而代之是存神、养精之说
                        如《黄庭经》就是这一脉,只要是一涉及历观五脏、存思身神的法门,必然出自天师道之手
                        《列仙传》虽提及黄庭一书,《列仙传》的著作朝代和撰人,历来聚讼颇多,但一般都认为,非为西汉刘向所撰。刘向系西汉皇室贵胄,为著名文学家,所撰之书籍都有明目可考,
                        然正史并无撰写《列仙传》一事,
                        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不似西汉文字,必非刘向撰。黄伯思《东观余论》谓是书虽非向笔,
                        而“事详语约,词不达意旨明润”,疑为东汉之作。《四库提要》其为魏晋间文士所为。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对本详考证,谓此书已盛行东汉,不系刘向所著,盖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人之所作
                        所谓早在汉武帝之前,黄庭外景经已经流世的说法完全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西汉时期道玄之风就非常昌盛,民间普遍慕玄好仙,
                        《史记·武帝本纪》中有一半的篇幅在讲汉武帝终其一生如何宠信方士,如何劳师动众追求仙药,
                        以当时的各种文学书籍记载,却从没有一本书注有《黄庭经》题目,这是必须要说明的
                        如今国内外道教学者一致认为,《黄庭经》是出自于天师道的著作,是有绝对权威历史考证的
                        如论述早期道经,《老子河上公章句》《太平经》、等书已有节欲养精、历观五脏、存思身
                        神的论述。张道陵的《想尔注》认为节欲、善保精气就可以实现仙寿。主张守一存神,和和五脏五行之气
                        迄今为止的考古挖掘和文字记录,唯一能证明《黄庭经》历史来源的就是以下这段文字:
                        此即今见《道藏》所收《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的《大道家教令》,该教令作於公元255年,令有“何以《想尔》《妙真》,三灵七言”、“《妙真》自我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喻本经,为《道德》之光华”诸语,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由《大道家教令》所述可以确信,
                        公元255年以前,《外景经》已定型,并已作天师道内部的教科书。
                        而该年,被奉为上清第一代太师魏夫人已3岁
                        夫人后为天师道祭酒,在上清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许多文献的记载都从不同角度透露出夫人曾为《黄庭》作过注疏之类的传,
                        故知《内景经》应是魏夫人所作或经其加工润饰而流传下来的。
                        尤以《黄庭》修炼的法门探究,导引、吐纳、养精、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
                        明显是融合了太平道和天师道的方技之学,如存思诸神和守一,
                        请问《黄庭经》这些修炼的思想是从何而来?无不出自于天师道之手。
                        自上古时代起,原始的内丹术一部分称为“舞”,
                        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就是导引术的前身,
                        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这就是导引术的前身,
                        如《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这里是介绍介绍呼吸吐呐方法
                        而真正将这些方术定型的人是汉朝的张道陵祖师,既是道教创始人,
                        而《黄庭外景经》也是出自于天师道之手
                        而从天师道早期的几位祖师来看,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修行有据,因而取得高寿,
                        这足以证明,以导引和存神为主的方术,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常年实践,总结出的一套行而有据养生方法
                        不得不说,天师道是中国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汉时的张道陵所创,
                        其组织方式是以“治”为教区,并设治头、祭酒来统领,
                        而魏华存夫人担任天师道祭酒,耳濡目染,对于天师道的主要修持方法是洞悉奥窔,
                        在元代以前,
                        许多官僚都曾经系统学习道家理论、修炼知识,翻翻道藏,里面不少著作、序都出自高官之手,水平一点不差,对于道家修炼的这些方术,存思、守真、导引、房中、行气,大部分的人都经过修炼过,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道士的态度有二种,一种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世外之人,都有一技之长,有会医术,有会三教九流、占卜术等非主流学科,则善待之,第二种则是直接称为妖人,对于妖人的残酷,直接棍棒相加,说的实际点的,统治者喜欢就称他们为仙人,如果讨厌就称他们为妖人!
                        张鲁这么厉害的人,刘备不入川时尚且威风八面,刘备一来,张鲁就叫嚣: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座上客”,即便是张道陵这样的道教祖师爷,各种气功功法的创始人,一样的天师道还要受皇帝节制和封令,否则不给天师名号的!
                        所以自古以来统治者就不屑一顾,随便派几个人就剿灭了,于是张鲁被剿,于吉被杀
                        你玩玩变戏法,糊弄一些无知群众也就罢了,你有什么本领你拿出来啊!!
                        稍微大一点教派,派一个团军队,就灭掉了
                        如西晋太康十八年,魏华存夫人听说有动乱,连夜带着儿子避难去了,
                        而后世丘处机祖师据闻蒙古有南下之意,则亲临长途跋涉拜谒成吉思汗,这也说明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态和臣服,
                        这就是比较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神仙,而只有长生人,
                        这远不是童话世界和神话故事中那样飘逸、传奇,
                        不管你是张天师,还是许大仙,所以人们常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无论是蒙元,后金满清,人家就那一点军队,要统治神州大地,要逐鹿中原,要烧杀淫掠,一个有屁点功夫的人都没有,想一想真是丢人啊,区区20万人居然统治二亿人,人家横冲直撞,要杀就杀,要奸淫就奸淫,汉人媳妇第一夜要送给蒙古保长,你敢吭声吗,蒙古人享受了80年的初夜权,一个有屁点功夫的人都没有,这就是真实的中华历史!
                        想一想从古至今修仙的人这么多,从最早的方仙道,到天师道、上清、茅山派、灵宝、后来的钟吕少阳派、宋元时期的南宗、全真北派七宗,何止亿万之人,从中医到丹道,研习的人不计其数,就是近代历史的义和团的师兄弟,一贯道的徒子徒孙都会说几句丹道口诀,可又有修炼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了吗
                        我就以最早的天师道的法脉来说,如存思诸神、历观五脏明显是天师道传下的方技,
                        公元255年以前,《黄庭经》已定型,并已作天师道的教科书,
                        天师道作为中华第一道派,嗣脉极广,修道之人不计其数,存思、守真、导引、房中、行气这些方术,
                        大部分的人都修炼过,其中有高官,有知识分子,有平民,更多的是专职的道士,
                        试看天师道历经几千年,至今绵绵不绝,除了早期天师道祖师享受高寿以外,并无其他特异之处
                        另外不要低估古人对宗教文化的虔诚,
                        诚如魏伯阳这样伟大祖师,他在服食毒丹的时候也说过“抱道而亡”这样悲壮的言论
                        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写过一篇《学仙》的诗,就是针对于民间疯狂的修仙浪潮,
                        古人真的是拼了老命一样的修仙,可也没有修炼出什么神仙人物。
                        去看看历史,历史上的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争。除了南宋偏安一隅的几个省份,基本中国人都杀光了,
                        蒙古攻宋时,屠城二百,包括常州屠城。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
                        也就是说,最保守的估计,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300万人,
                        金帝完颜一族尽数被屠,世间从此再无完颜一姓。
                        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丧失的党项族人。以及灭辽后种族灭绝的契丹人。
                        四川被屠杀后,人口减少上千万人,占95%以上,是确定无疑的,
                        据《元史。世祖本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四川民仅十二万户,所设官府二百五十余,令四川和省议减之。元至元十九年是1282年,距离元军平定四川的1278年仅晚6年,也就是人口数只有战乱发生前夕的4%,这基本把四川人全杀光了,
                        到了满清进关时期,又来五十次次史无前例的屠杀,历经了五十次大屠杀以后,
                        清初的大屠杀政策使中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万。
                        这近三分之二人口的灭绝,满清是最大的凶手。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
                        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
                        总有一等愚蠢之人辩解,人们都是蚂蚁,仙人岂会管蚂蚁之生死,
                        又言及中日战争不过是两群蚂蚁在打架,又关仙人何事?
                        这些蠢人的自我臆想,实际是将仙人彻底神格化了,变成了无情、无欲、无义、无求的象征
                        然而这些劣货却不明白,即使是宗教,原始基督教讲的就是博爱和有情,爱人如己
                        如果成就仙道最终是成为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这又有意义呢,
                        若是如此,岂非成就佛教之思想境界,即使是四大皆空的佛教,六亲不认,
                        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无情,
                        然而中华道家是最注重人文关怀的,又岂是基督教、印度佛教可比?
                        我们再把仙子拆开来就是人+山=仙那请问,成了仙,难道就不是人了吗?
                        还不是更会养生的人而已,原本意思是住上山上的养生人。
                        可以断定的是,如果真有仙人的话,他们绝对不是那种畏首畏脑,不敢出来见面的人,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在大众面前露一个脸真有这么困难吗?实际上这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难道露了脸,见了面就能学到仙人的本事吗,我看未必,
                        类似于仙槎一样的UFO天天在美国领空飞来飞去,毫无顾忌,美国人科技如此了得,看见也无可奈何
                        本人忍不住说几句,我这样说吧,恐怕不是神仙不愿意站出来,是压根就没有无所不能的神仙!!!
                        首先,对仙人认识的源头思想就错了,
                        葛洪尚且在旧有“仙人”形象的同时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也就是早期仙人是有翅膀的,甚至是另外一种异类生物
                        《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
                        ”郭璞注曰::“(羽民国人)能飞,
                        宋朝苏颂《仪象法纂》有记载,上古天皇之裔,有羽人族,善制飞器,又言仙人乘星槎,非凡人所知。
                        而早期的历史资料更能证明,这是一个掌握了现代高度文明的种族,
                        想想雍正皇帝一个满酋头子都千方百计要画《胤祯行乐图——乘槎升仙》图,
                        可见几千年的仙槎思想都已经深入人心了
                        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赤黄色,在其旁”。晋代学者郭璞注曰:“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按汤时人的说法,“奇肱国”的飞车“从风远行”,这就是现代的滑翔机,这已经不是宗教境界了,已经是科学技术了。
                        而在几千年的历史里,无论是志怪小说,还是广阅古代的诗歌,
                        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表明,自先秦以降,“仙槎”二字不绝于书,
                        尤其多见之于上古神话传说与唐宋至晚近的诗词中。
                        如果我们抛开宗教的迷雾,
                        你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现代科学工艺下的结晶,涉及了电子、数学、物理及材料学,
                        即便是“UFO”,在现实生活中,神仙是永远不敢显身的,像仙槎一类东西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在天上飞行,并不畏惧和人类见面,为什么呢?一句话,人家飞行器给你看了,你也无法制造和复制出来,因为这纯粹是一种科学工艺的结晶,从本质上说,她可以展现给你看,让你录像,让你写成文字传记,但你就是做不出
                        因为一旦涉及到科学工艺的事情,就是理性认识,可复制,具备普遍性。
                        诸如中医就是理性科学,什么叫做可复制,具备普遍性?
                        比如大家都吃肉包子,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长胖了,这就是普遍性及复制性,
                        比如用一个药方治病,同样病症的人都一模一样的治愈了,这就是普遍性及复制性,
                        这和宗教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如果是真实的规律,往往是理性认识,可复制,具备普遍性,
                        而恰恰宗教无法验证,所以采取了信则灵, 心诚则灵的说法,如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包括《黄庭经》都有很大的宗教思想,《黄庭》曰:咏之万过升三天,只要够虔诚的朗诵一万遍就可以飞天,这其实并不能成仙,


                        13楼2017-05-03 22:31
                        回复
                          仙道的缺点
                          第一、理论颇多,试验成功者很少,丹经浩瀚如山,基本都是道家的人模仿着创造,应该还属于道教及宗教范畴,早期劳动人民通过部分中医的养生概念,结合自身的炼养,创造出气功及内丹术的稚形,以呼吸精气,寡欲守真为主,其修炼的圭指是延年益寿,长生驻世,这与后世的宗教炼丹思路截然不同
                          第二、仙道的修炼缺乏定量及定性分析,以致于难以反复及普遍操作,不具备重复性。而科学发明恰恰是理性认识,可复制,具备普遍性。在古代,炼丹术及气功是全民普及的生活运动,且从丹道本质来说,至简而不繁,从历史上看,从魏晋的上清、灵宝、茅山到唐宋钟吕丹派,宋元的全真七派,南宗五祖以及衍至明三丰一派,修炼之人无数,好者迄亿,无数人去修炼,断绝情欲,抱神归一,烧练丹药,却无数人失败,从无一人有神通及成仙者,如果客观从定量分析来看,内丹术仅有延寿驻世,祛病强身之功效,这就证明丹道完全是一种带有缺陷的经验科学,它的作用就是延年驻世,长生不老。
                          第三,内丹术修炼时间较长,若一旦功不济世,反而荒废了人生,上古内炼之法,多为简妙之道,不过于断除情欲,积累精气,存神五脏之法,此为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之道,但须得方外之士才能行得此法,要以远一切往来之声、女子之色,不止于触其真气,而神亦厌之。夫色欲一事,为人生要命第一大关口,最恶最毒。虽遇美色,不知其为美,虽见女子,不知其是女子。若见美色女子,犹知是美色女子,纵能当场强制,不动欲念,尚有宿根未拔干净,日久难免潜生。——修道通关文(刘一明著),由此可见,对于要延年驻世的人来说,万万不过于肾精是最宝瑰之物,女儿才是天下第一毒物,延年之事,虽为美事,方的考虑。
                          最后的结论:不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
                          中华的内丹超越史是一部血泪史,无数的中华志士,他们淳朴而善良,聪慧而勤勉,为了追求生命的辉光和超越,
                          他们视金钱和财富如粪土,尤其是全真一派的丹士,可以说中国古代最后系有古风的仁人君子,
                          王重阳就曾说过,不使人间作业钱,对财物没有贪婪的欲望,在物质上有一种天然的质朴,在爱和性的意识上保持着如圣徒般的纯洁,这在今天看来,常人是无法理解的,即便是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谈论《太乙金华宗旨》时说到,修炼内丹术的人,人性中的自私、物欲、性欲等负面的情绪都被消解了,他们是最圣洁的,人们常说,任何女人都需要男人的安慰和关心,男人背弃了自己的妻子,浸透了父亲的叹息和母亲的眼泪,甘苦寸寸心知而已。他们志在希夷,苦心修道,女人眼巴巴的望着他们的离开,老父亲托人将衣服送去…,
                          修丹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内丹术的历史,感慨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失败,后来人踏着他们的尸体和鲜血继续呐喊着前进,前赴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追求生命的大义和真理,他们义无反顾——这种牺牲精神需要更大的勇气,他们更是真正的勇士。他们虽然都失败了,
                          但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甘于清贫和寂寞,他们做到了,
                          他们身上的道德纯洁性,足以让现代的人都无地自容。------------不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


                          14楼2017-05-03 22:32
                          回复
                            点评古代流行的几种修炼方术的流弊(房中术/积精炼形法/辟谷术/外丹服食术)
                            一、房中术
                            房中术,古称黄赤之道,来源于古代巫觋。《汉书·艺文志》中房中家著录百八十卷。陶弘景《真诰》称为黄赤之道。房中术本是讲房中禁忌及却病之术,汉代时期的房中术,主张“节宣之和”的调节之术,
                            道教重养生之道,也主张广嗣,张道陵时期为种民之术,古代并没有人元丹法这种说法,
                            自汉末魏晋至隋唐五代, 房中术逐渐由过去的“节宣之和”,演变为“御女”、“采补”、等方法,
                            这一时期房中术中出现了很多的奇技淫巧,并流传出很多这方面的着述,
                            例如:《既济真经》、《三峰秘诀》、《摄生总要》《寿世保元》等,
                            这些书籍既是一些没落文人,由於仕途不第,亦撰写了大量的情色文学作品,
                            也有托付权贵者口味,鼓吹御女及采战之术的,多为权贵者挑选处女之用
                            而明清之际的东派逐渐讲其方法改成一种“三家相见的龙虎丹法”,
                            这个所谓的三家丹法,依靠一个童男一个童女,使用一个类似三极管的器具(玉质或银质),
                            采用一定数目次数的吹气补虚之法, 又因《悟真篇》中有“须用同心三个人”等语,
                            遂有人便解释为丹道须三人同修,也就出现了“三家相见龙虎术”的“三人丹法”,
                            又如将丹经中的“婴儿”、“姹女”等名词,附会为童男童女,随之有了童男童女呵气等术
                            这是内丹学历史上唯一有过阴阳双修的门派及记载,已经是丹道晚期的事情了
                            值得一提的是,尤其是泥水丹法害人不浅,交而不泄最容易患得尿毒症这样的疾病,
                            这是一篇房中术吧的文章:http://tieba.baidu.com/p/2704225125
                            因憋精和交而不泄、导致生细菌发炎回流肾脏引发慢性肾炎和尿毒症,玄道五行弄出人命
                            认真看了一下日期,这是2013年的文章,三年半以前的帖子,这件事情闹的很大,
                            作者原先以为是急性肾炎,后来诊断出是慢性肾炎,为此,对方完全公布了自己和五行子的手机短信,
                            据闻并通过网警找到五行子家里去了,还将慢性肾炎引发的脚底发肿的照片、医院的单据都一一上传了,
                            在得知作者患病的同时,五行子也向作者透露,自己的夫人也得了尿路发炎,
                            并告知,彭祖说老不射精会得痈疽,自己一般每天练二个小时,二三天射一次精
                            发帖者对五行最大的怨恨在于,五行子是个很要面子的人,
                            在手机私信和网上一直鼓吹,交而不泻,多少天,多少个月不泄精,可以御女无数,
                            然而到了作者身体最后出现了病况时期,五行子才说,实际情况是二天射一次精,
                            这事确实闹的很大,据信连百度贴吧监控都知道了
                            最后连大吧主都出来说话了, 太不懂生理卫生知识了,
                            通常说,作为一种排泄物,不要说憋精,就是憋尿,都会得肾炎,乃至直接转化为尿毒症,
                            常见的就是憋尿得肾炎,好多白领都得了,
                            更不要说交而不泄憋精,本质都是排泄物,人体最脏的东西了,说白了就是废物
                            你自己想想,精子那东西有多臭,就弄在床上都有腥臭味,就是一些细菌衍生物,
                            你老憋在泌尿系统里,你肾脏不发炎才怪
                            搜索百度,憋尿得尿毒症
                            盘点:多少明星憋尿憋出尿毒症
                            憋尿引发尿毒症--尿毒症常识--寻医问药肾病频道
                            小心!憋尿导致尿毒症_尿毒症的预防_全球医院网
                            憋尿会引起尿毒症的__寻医问药_闻康网_xywy.com
                            憋尿会引起尿毒症吗--尿毒症常识--寻医问药肾病频道
                            盘点:多少明星憋尿憋出尿毒症
                            长久憋尿会得慢性肾炎_39健康网_肾病
                            西瓜治好拉丹肾病毫无依据 憋尿能诱发肾炎
                            憋尿肾炎会找上你_肾病_肾病症状_北京肾病治疗_治疗肾病的医院
                            [生活/聚会] 长时间的憋尿容易导致慢性肾炎| 新浪微博 | 微活动 ...
                            惊! 憋尿也会引发肾炎吗_肾病_凤凰中医
                            一搜索,几十万条网页消息,基本意思是说,
                            慢性肾炎病患者是因为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
                            如水和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最后产生病变。
                            正常人的尿液如果在尿路中储存时间过长,毒素就会侵蚀肾脏,诱发肾炎,
                            所以要多喝水,多排泄,不要让细菌和代谢废物蓄积在体内。
                            憋出肾炎:尿液如长时间潴留在膀胱内,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
                            导致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膀胱内膜受到细菌入侵,某些致病菌的纤毛,
                            还可附着于尿路粘膜,经输尿管上行至肾盂,引起肾盂肾炎。
                            临床上表现为腰痛、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 乃至尿毒症。
                            除此以外,对于健康人来说,喝水较少,也是患慢性肾炎的主要原因,
                            人体在24小时不进食的情况,人体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产生的废物,除了少量从皮肤中的汗腺排出,大部分都是通过喝水溶解、循环、排泄的过程,有些人上一天的班不喝水,在不喝水的情况下,那么体内产生而对垃圾、杂质就无法随着尿液及时排除体外,而容易形成肾结石和肾盂肾炎,无论是肾结石还是肾盂肾炎,其最终的发展都可能导致肾衰竭甚至尿毒症的发生,因此,无论再忙的工作也要喝水,经常不喝水是导致肾病的原因。
                            亦有网友指出,实际上,就是小便也无法排出精液,尿液的成分大部分是水,肌体滑润性特别强,
                            而精液的成分相当复杂,如肌醇、精胺素、前列腺素、垃圾蛋白质等,滞留在尿道、膀胱、输精管里,无法排出,
                            唯一的办法就是射精,如果时间稍久些,通过泌尿系统回流肾脏,那就是肾脏发炎的症状了,继而转发尿毒症
                            这是那位病友和玄道的短信文字
                            (1) 我夫人也得了尿(百度)道炎,就一个星期时间就得了,目前正在打吊水
                            (2) 你贪功了,是个教训,我每天只练二个小时,彭祖说老不射精会得痈疽
                            (3) 我练了三年,每天晚上也才练二个小时,憋精的话,一天二天还可以的,我怀疑你是憋精时间太长,经常这样就会出问题
                            (4) 我现在晚上很少做了,最多二小时,睡到天明又做一次,但那是记录,次数很少的
                            (5) 你太执着了,你不能憋精,靠点按会(baidu)阴来止精的,要用提肝术,或回精。
                            (6) 提肛,尿道是不痛的,到98%高潮提肛也没事的,这样也发炎的话,是你贪功练多了,没有循序渐进。
                            (7) 我怀疑你是很长时间憋精肾脏才发炎,彭祖说长期不射会得痈疽
                            (8) 哦,知道了你的情况,也很内疚,你忘了问我了,你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我不是天天都练功做(baidu)爱的,
                            夫人受不了的,最多做过二个小时,中间还断开,我夫人阴(baidu)道痛
                            (9) 你练的方法有问题,我没有憋精,是主要是敲龟。
                            (10) 房中术的目的是看破色欲,不为房中诱惑群动,房中术的最高功夫是松静自然而欲二无欲。
                            (11) 不为诱惑所动,欲而无欲,练拳的最高境界也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出真意。
                            (12) 这样的话,就练拳也不想拳了,想修真修道。


                            17楼2017-05-03 22:38
                            回复
                              转帖:浅析丹道性命双修和房中术的千古歧意 (2004年葛老的文章)
                              内丹术与房中术同属中国的一种方技,两者源于医道,
                              摘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内丹术与房中术,
                              特别有助于理清内丹术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本文通过道史研究,详细的论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
                              房中术,古称黄赤之道,早期为种民之术,
                              起初为房中禁忌及却病之道,最早的《汉书。艺文志》中房中家著录百八十卷。
                              《汉书.艺文志》中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费顾,以生宗而损性命”。
                              应该说,这是对房中术的最早比较客观的定义
                              从原始概念来看,房中术的大旨是讲房中男女交接,益损之道及预防房中疾病的学问,
                              所谓交接所向,时日吉利。益损顺时,效此大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人行房的一种思路
                              通俗讲,一则是求嗣之法,二则是男女卫生之道,
                              严格的考察历史和书籍,房中术从来就没有还精补脑的说法,
                              还精补脑,唯一明确定义,源自于《钟离传道集》一书,
                              乃记载的是内丹祖师钟离权的言论,讲述的是内丹的抽添之道,源自于心肾,
                              其书言道“既以采药为添汞,添汞须抽铅,所以抽添非在外也。自下田入上田,
                              名曰肘后飞金晶,又曰起河车而走龙虎,又曰还精补脑
                              该书为清修丹法,通篇无一词讲男女房中双修之术,强调修养之士要断除情欲,远离女色
                              直指采阴、取妇人之气,金枪不倒,黄河逆流为邪门之术,
                              而在更早的一千年里,万古丹经王的撰写者—魏伯阳,
                              在《周易参同挈》里明确指出,阴道厌九一,浊乱弄元胞,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
                              自谓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这里的阴道厌九一,指的就是整夜不睡觉,交而不泄,
                              行九浅一深之术,并说明使用此法会使人身体衰败,导致死亡
                              随后的魏晋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夫人完全称的上是一个独身禁欲主义者,
                              她在传教经书《黄庭经》里反复告诫后人,弃捐淫欲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
                              叶去树枯失青青,气亡液漏非已形,这几乎成了《黄庭经》最经典的句子,
                              也是上清道派弟子人人最爱朗诵的丹诗,
                              而宋朝的南五祖,指张紫阳、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接受的是钟吕丹道的衣钵,
                              但又继承了佛教禅宗及儒家思想,认为明心见性及金液还丹为最高境界
                              自历史上看,从秦汉开始,衍及魏晋至唐宋,无论是外丹祖师魏伯阳,
                              还是上清、茅山、灵宝一脉,以及唐宋兴起的钟吕内丹派,
                              从无一人或一书提及黄赤双修及交而不泄的法门,
                              而后起之秀的道家北派,王重阳创立全真派,更是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
                              并规定道士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不能结婚。
                              之后的全真七派又衍生了明清各个道门宗派,如伍柳一派,三丰一派,
                              常见的著名道士是闵一得、刘一明、伍冲虚、柳华阳,张三丰,黄元吉、王常月,
                              赵避尘、基本上维持的是龙门家风,
                              为什么丹道养生与黄赤之道是背道而驰的呢,
                              因为无论是中医,还是道门的修士,首重者,为先天肾阳之气液,为一切的根本。
                              宋·范成大《问天医赋》甚至说到,元阳之气,可斤可两,可谓十分的稀少,
                              而这种元气主宰的是人的生长发育和天赋,
                              医家谚语:物壮则老
                              早期医家认为,一个婴儿由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央卦至16岁乾卦,有384株元气
                              自此情欲初萌,元气不断耗散,且难以补回,这个人就逐渐走向成熟和衰老
                              从本质上说,情欲是修道人的大敌,
                              无须论房中生活,只要是情欲的产生都会妄动肾精,情欲炽烈,阳物自然兴起,
                              即使没有与之相关的性生活,先天肾精之气同样会耗散,
                              故此,中医和道家最强调不可妄动肾气,不轻易勃起,不看女色的图像,
                              因为肾气是先天元气的根本,翻开中医词条,肾气是肾精化生之气。也就是说,
                              情欲识事,心神荡漾之时,情欲奋发之际,
                              元阳肾精已经消耗了,这是典型的体外射精。
                              而修炼丹道人物,若动于心性,见女子而意动神驰,内淫潜生,往往一散百日功,前功尽废
                              内丹术祖师钟离权就进一步说明,人以肾为根本。每时一季脏旺而肾弱,
                              独肾于四时有损。人之多疾病者,此也。
                              可见肾不同于其他脏器,肾气是一年四季损了又损,难以积累。
                              而对于交而不泄及还精补脑的说法,丹道修士和医家表现出耻笑和质疑,
                              著名中医大师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就强调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
                              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善养生者,亦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
                              意思是:如人的淫心欲念妄动,则肾中相火因而煽动,相火动则精可自泄……,
                              言及交而不泄乃邪法,男女交媾,忍精不泄,熟不知乾精已走离宫,
                              停及三刻,发下焦之气流膀胱,安能回补?
                              其意思是,只要有情欲的产生,阳物初动,元阳肾精就已经产生了,就损害了身子,
                              如你止漏不射的时候,当时感觉好像没射出来,感觉还有一些快感,可以持续交媾
                              实际,等你停下来以后,过一段时间,精全流到膀胱里去了,消耗阴精又怎么可能回补呢
                              另外,在男科卫生方面,医家发现交而不泄及房事不洁与导致肾炎有关,
                              古人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将这一类问题归纳与风水”、“溺血”范围,
                              其病因是房事不洁,感受风、湿、毒等外邪,外感邪毒
                              《增定便改医学善本卷七廉集》曾有临床医案,专指出房中双修及采战,交而不泄,
                              其房事不洁,精不得出,邪毒内盛最容易患邪毒,燥热内生, 阴津亏损, 全身浮肿,消渴
                              或危及性命,专指肾炎、尿毒症及肾脏疾病,
                              考察前秦及汉朝的房中术,与后代有很大的不同,
                              汉代以前的房中术,主张“节宣之和”的调节之术,他们认为,如果能调节好夫妇房室之事
                              可以使人寿命得以长久。这一时期的房中术着作比较严肃,没有淫秽的内容。
                              自汉末魏晋至隋唐五代, 房中术逐渐由过去的“节宣之和”,
                              演变为“御女”、“采补”、“还精补脑”等方法, 失去了汉以前房中术的意义。
                              至于宋明清时期,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流布,
                              房中术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是逐渐趋於禁欲,一是变本加利的纵欲。
                              这一时期房中术中出现了很多的奇技淫巧,并流传出很多这方面的着述,
                              例如:《既济真经》、《三峰秘诀》、《摄生总要》《金丹真传》等,
                              这些书籍既是一些没落文人,由於仕途不第,亦撰写了大量的情色文学作品,
                              也有托付权贵者口味,鼓吹御女及采战之术的,多为权贵者挑选处女之用
                              而明清之际的东派逐渐讲其方法改成一种“三家相见的龙虎丹法”,
                              这是内丹学历史上唯一有过阴阳双修的门派及记载,已经是丹道晚期的事情了
                              其陆西星以导其流,孙汝忠,傅金铨以扬其波,近人张尚义,当代胡浮琛皆是这一脉传承
                              乃至怀化谢怀宇、谢怀召兄弟以传授龙虎丹法为名开价数十万
                              但审查这一脉的修法,其方法则是房中术的一种变相;
                              又如南宗丹书《悟真篇》中有“须用同心三个人”等语,
                              遂有人便解释为丹道须三人同修,也就出现了“三家相见龙虎术”的“三人丹法”;
                              又如将丹经中的“婴儿”、“姹女”等名词,附会为童男童女,
                              随之有了童男童女呵气、采补等邪术。
                              于是便认定道家南宗丹法遂为阴阳双修的三家龙虎丹法,
                              南宗及《悟真》便是阴阳双修之丹经,
                              而东派丹师及部分学者,则完全将中医学概念和丹道方义错乱了,
                              这一派最喜欢推崇“阴阳”,认为男人是阳,体内有真汞之气,女人是阴,有真铅之气,
                              得了这个阴阳就是万法王,便是真铅真汞为一斤,在这里,阴阳被引申为结丹的药物,
                              或为原材料,然而从传统的中医学和早期丹道的思想来看,阴阳从来不是炼丹的药物,
                              它所指的只是一种火候,譬如“进阳火,退阴符”, 也就是说阴阳是一种时间的流程,
                              而药物的根本是人体藏像体系,就是肝、肾、心、脾、肺之真液,
                              在早期丹道的思想里,药物就是泛指精气神三宝,这和阴阳无关,
                              《黄帝内经》通篇谈阴阳,其中医运气学主指三阴三阳为物质运动的态势,就是六候
                              泛讲阴阳的六候变化为风、火、热、湿、燥、寒,
                              实际上,读书广泛的人就会清醒的看到,所谓阴阳实际上是一种态势,
                              是建立在药物基础上的一种时间参数,而不是实体物质,
                              又如《周易参同契》一开篇提“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
                              这就是典型的提及阴阳实际是一种时间体系而已,
                              而观黄赤之道的早期历史,在其张鲁建立的北天师道里,
                              曾发布种民之术,意为夫妻结为道徒,这已经是政教合一的体现,与内丹术实无关联
                              从历史上看,这种以阴阳丹法为主的龙虎之术,大概在十五六世纪时期逐渐传到藏地,
                              《末代达赖——性交教主的悲歌》一书着重提到了,
                              密宗上师通常都要为达赖安排性伴侣进行修行,其方法采用的是道家的红铅之术,
                              男性修行者必须选择一名符合标准的年青女性(称为明妃,或空行母,
                              通常是二十岁以下的处女,献给上师。上师与明妃在曼荼罗进行性行为后,
                              将他的精液与女性经血取出
                              (称为甘露,或赤白菩提心。有所谓“五甘露”,尿、屎、骨髓、男精、女血。),
                              让弟子吞下,这称为秘密灌顶,
                              而在以后的性生活,双方都要达到极致的性高潮,称之为空运双修,
                              荷汉学学家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一书主张,双身法是源起于中国道教房中术,
                              了解藏传佛教的真正核心—坦特罗(谭崔Tantra):密宗乃是一个不排斥性爱、
                              甚至以性交修行为中心主旨的宗教,密宗及达赖既想维持野蛮及愚昧的地区统治,又不愿意割舍性爱。
                              最后总结,房中术本是古代知识阶级男女养生之术,其上乘者,是人己利害互相调和之法
                              下乘者则有损人而利己者、损己而利人者和人己俱损等诸多不同,
                              更有借房中之名而行三峰采战、御女采气以补己身等邪淫之术。
                              历代以来,诸多之士,对丹道与房中多混淆不清,甚至以假弄真,
                              然丹道修炼之术在乎全神,保精,养形,以到百日筑基的功力,
                              从而精气开九窍,通三关,再进一步,千日养丹,肾气永固,五气朝元,三阳可聚顶,
                              此已达“真人”境界。


                              18楼2017-05-03 22: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