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吧 关注:665贴子:42,878
  • 6回复贴,共1

二战中国建立起世界大国地位的观点值得商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建立起世界大国地位被许多人认为是胜利成果之一,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以德日意为代表的轴心国,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同盟国。
德日意三国同盟的标志是1940年9月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后来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国相继加入该条约。1941年12月,三国又签署了《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是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北部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签署了《大西洋宪章》,使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的同等地位(此前英国是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国家)。一个月后的9月,在莫斯科召开苏美英三国会议,苏联承认大西洋宪章,同时签订了美苏英相互支援的协议。
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到二战结束,世界上有52个国家加入了同盟。
就轴心国而言,德意协同作战的机会较多,而与日本极少联合协同作战。原因在于地缘关系,两军没有在一起的机会。德意两国元首见面的机会多,与日本却极少见面。
同盟国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像走亲戚一样经常见面,双方军队形成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与苏联方面主要靠通信联系,据战后统计,二战期间斯大林与罗斯福通信逾千封。三巨头见面了四次,这四次对局势包括战后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中国在其中并不受重视,只是参加了一次,另一大国苏联却没有参加。


IP属地:江苏1楼2017-04-16 16:35回复
    一、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美国提出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四国政府首脑举行盟国会议。由于蒋介石提出在苏、日未公开决裂以前,参加会晤将使斯大林感觉不便,建议美、英、苏三国领袖可先行会谈。罗斯福建议与蒋介石晤面会商,蒋介石又以“军政羁身,似难远行”为由婉言谢绝。罗斯福为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提出在埃及与丘吉尔和蒋介石会晤,丘吉尔也多次致电蒋介石表示“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由于斯大林不同意与蒋介石会面,原定的4巨头会议采取先后由美、英、中和美、英、苏分别在开罗和德黑兰举行。
    1943年11月,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出席了开罗会议。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应当说这次会议为中国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
    《开罗宣言》征得斯大林肯定后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在会后发表的公报中,罗斯福以美国总统,丘吉尔以英国首相,而蒋介石是以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显然比另两人矮了一截。事实上蒋介石当时身兼行政院院长,在国际上行政院院长相当于总理或首相,远比一个军事委员长身份要高。
    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会议期间蒋与罗斯福会谈4次,罗斯福曾提出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而蒋介石没有接受,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两国共同管理为好。”失去收回琉球群岛的一次极好机会。
    《开罗宣言》至今仍有争议。


    IP属地:江苏2楼2017-04-16 16:35
    回复
      二、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不久, 11月28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晤。由于开罗会议的基本原则已获斯大林的肯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三国首脑达成协议:进攻西欧的“霸王”战役和进攻法国南部的战役于1944年5月同时发动,苏联承诺在同一时间向德军进攻,以配合盟军西线的行动。
      关于对日作战问题,苏联初步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半年左右参加对日作战。作为交换,苏军可以进入中国不冻港大连,大连可以在国际监督下成为自由港。
      会议还就战后世界安排问题进行磋商。关于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波兰边界问题,未达成具体协议。
      美英都主张分割德国,美国主张将德国一分为五,英国则主张将德国东南部与别的国家合并组成联邦。苏联认为应当摧毁的不是德国,而是“希特勒国家”。
      在波兰问题上,罗斯福为了不失去几百万美籍波兰裔选民的选票,认为1939年波兰领土的任何变更是不能接受的。苏联则坚持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前的领土不容更改。英国则迎合苏联的要求,提出将波兰边界西移至东起“寇松”线西迄奥得河之间,用德国的领上来补偿波兰在东部失去的疆域。
      美英苏少数几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达成了协议,背着中国和波兰做出了处置领土的决定。波兰当时作为轴心国的同盟国尚可理解,而蒋介石政权名义上是同盟国国家,未能与会实不应该。


      IP属地:江苏3楼2017-04-16 16:36
      回复
        三、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为了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美国、苏联、英国三巨头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会议决定了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
        在波兰问题上,三国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应获得新的领土,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远东问题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会议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
        此次会议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会议的最大问题是涉及到其它国家的问题没有征得当事国的同意,表现了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这种大国主义对战后世界影响巨大。
        虽然蒋介石曾在日记中记下“可说侮辱已极,余对雅尔塔会议并未承认,并未参加,毫无责任,何有执行之义务。彼诚视中国为附庸矣。”却在1945年8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认可了雅尔塔会议中的内容。


        IP属地:江苏4楼2017-04-16 16:36
        回复
          四、菠茨坦会议
          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7月26日,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发出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
          公告的主要内容有: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在上述目的达到、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
          公告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苏联后来加入。中国没有参加会议,据说公告发表前征得了蒋介石的同意,故以美、英、中三国政府公告形式发表。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杜鲁门(罗斯福去世)和英国的艾德礼(开始是丘吉尔,选举下台后由艾德礼参加)以及三国的外长等。
          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不仅蒋介石未获邀请,连个代表都没有派出。
          据《汪靖卫》一书披露,这次关乎中国抗战前途和命运的“波茨坦会议”蒋介石知道的过程是这样的。
          1945年7月25日(会议召开时间是7月17日),美国大使赫尔利来见蒋介石,在场的还有行政院长宋子文和总参谋长何应钦。
          赫尔利开门见山地说:“向蒋委员长、宋院长、何总参谋长报告一个重要情况,杜鲁门总统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苏俄斯大林主席,目前正在德国的波茨坦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第四次会议,进一步商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诸如……,以及苏俄对日宣战等问题”。
          蒋介石问:“波茨坦会议是什么时间召开的,大使阁下?”。
          赫尔利回答:“会议是7月17日开始的。杜鲁门总统告诉我,会议计划在8月2日结束。杜鲁门总统参加会议时,携带了一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谍草案。昨天下午,总统的草案给丘吉尔首相和斯大林主席看了。他们表示赞同,但斯大林主席说,苏俄在没有正式对日宣战之前,对草案只能表示默认”。
          “日本侵略者是中国人民的死敌,对日本的最后通牒,如果没有中国参加,道理上说不过去。大使阁下!”宋子文说。
          “是的!”赫尔利说:“美、英、苏三国首脑一致认为,中国应该列为最后通牒的发起国之一。所以,两个小时前,杜鲁门总统在电话里指示我,将这一最后通牒草案全文速交蒋委员长,以征求阁下的意见。”
          蒋介石将草案看了两遍,递给了宋子文。宋子文看后又递给何应钦。等何应钦看完,他问:“二位的意见怎样?”
          宋子文说:“草案对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维护世界和平有益,我表示同意。”
          “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我同意草案的观点。”何应钦说。
          “那就请大使阁下转告杜鲁门总统,中国表示同意。”蒋介石沉默了一会又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将中国的名字,列在英国之前。”言外之意,他的名字,应列在丘吉尔之前。
          “我一定如实地向杜鲁门总统报告。”赫尔利起身告别。他回到大使馆,立即与杜鲁门通话。杜鲁门对赫尔利说:“我们尊重委员长的意见,中国的名字不仅可以列在英国之前,而且可以列在美国之前。请转告委员长最后通谍改为《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决定在明天,即7月26日晚9时20分,以中、英、德、俄、法、日六种语言同时向全世界广播。”(见《汪精卫》第五卷)
          2015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秘书赵剑阳发文称“中国作为战胜国,其实也派员参加波茨坦会议,只是首脑没有出席,这一点往往被人所忽略。”通篇只见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提出任何中国派员参加会议的证据。
          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而且涉及到中国许多方面的问题,蒋介石国民政府竟然事先不知道。后来因为冠以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让中国人大为受用,于是演变成 “美、英、中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举行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督促日本投降”。


          IP属地:江苏5楼2017-04-16 16:36
          回复
            五、被利用的中国抗战
            事实上当时同盟国由美苏英主宰,中国只是大国却不具影响力。
            美国想的是在进攻德国本土和日本本土作战时尽可能减少美军伤亡,需要苏联打冲锋。即使牺牲中国利益,也鼓励苏联进攻德国和出兵中国东北打日军。美国在史迪威被赶回美国后,对中国国民党政权已经失去信心,认为中国自己无法战胜日本。如果单靠美国,即使最终战胜日本也要付出上百万人的生命代价。它需要苏联参战打败日本人,至于中国至少在当时,它并没有更多的考虑。相反,它后来派出赫尔利调解国共两党关系,是对中共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的重视,也是对国民党政权没有信心的表现。
            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已经明白二战后自己的衰落成为定局,需要美国帮助尽可能少的损失殖民地。只要不损害他的利益,其它任何国家都可以牺牲。
            苏联竭尽所能扩张势力范围。二战中苏联既是损失最大的国家,也是重新崛起的超级大国。它明白法西斯失败后,苏联与西方世界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双重矛盾,敌对不可避免。此时利用美国和英国的现实主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正当其时。
            蒋介石“今之患不在倭寇而在盟邦”如其说是一种政治判断不如说是一种情绪宣泄。他不能怪别人,因为此前发生的豫湘桂战役损失60余万人,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又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节节胜利的大形势下,中国国民党军的溃败降低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在雅尔塔会议召开之前的1944年11月,美国大使赫尔利飞赴延安,达成了成立联合政府的共识。在蒋介石看来,成立联合政府就意味着国民党政权训政的失败。在对美国意见的情况下,他开始强调对俄对美“不偏不倚”,这种对苏妥协的直接后果是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判时认同了雅尔塔损害中国利益的条款。
            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是“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是:“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苏联首脑斯大林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看法是:“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三巨头的态度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性。然而事实是他们关心的不是日本侵略中国,而是中国的牺牲能为他们解除多大的负担,或者说他们其中的利益。
            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中国损失多大,或者说做出多少牺牲都在其次。
            一些人喜欢自慰,拿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为自己增光。比如驼峰航线,这个被津津乐道美国支持中国抗战作出重大牺牲的“死亡线”,归根到底是为了美国人的战争利益,是为中缅印战场上的美军提供后勤保障。
            根据原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披露,驼峰航线运输的物资落到中国人手里不足2%。即使收过路费也不止这些,中国人还天天感谢美国运输队。
            美国援华志愿队其实是政府花大钱请来的雇佣军,而中国远征军虽然由美国训练和装备,主要用于缅印战场,是帮助美英作战,对中国抗战贡献并不大(只不过在解放战争战场上排上了用场)。
            中国做出重大牺牲的“史迪威公路”直到1945年1月才通车,对抗战支持有限。所谓的“史迪威公路”的运输量,是加上了1937年云南王龙云主持修的滇缅公路(1940年7月17日,由于英国和日本签订《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英国人封闭了滇缅公路,禁止输往中国的军械、弹药、载重汽车从缅甸进入中国。到1942年5月彻底中断),仅就“史迪威公路”而言,动用200万人修路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工程。而滇缅公路与美国人史迪威几乎没有关系。(史迪威公路其实只代表中印公路)
            中国人后来只谈史迪威公路,极少谈及全长2700多公里的西北大通道。这条通道从1938年到1941年从苏联边境、经过新疆到甘肃兰州,三年间足够装备15个师的苏式装备从此运抵中国。直到1941年4月随着《苏日中立条约》的签署才戛然而止。
            中国这个大国一会儿受英国制约,一会儿被苏联抛弃,后来又听美国摆布,那儿像是大国的样子。


            IP属地:江苏6楼2017-04-16 16:36
            回复
              六、中国当时在世界四大国地位名不符实
              也许我们可以拿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来说事,这个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续会议上提出的建立“一个国际机构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意见。1945年6月26日,50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其中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明文规定:“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各签字国批准《联合国宪章》之后, 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大国地位的最直接表现是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无论是抗战期间还是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
              在蒋介石代表的国民政府占据联大席位的整个时期,中国在联合国只是美英等西方国家的随从。尽管名义上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很长时间在世界上的地位低的可怜,总是仰美国的鼻足,始终在东西方两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超级大国可以在世界上横行无忌。大国除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外,在世界事务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连自己的利益都被美苏英摆布,战后也没有直起腰杆。后来由只控制台湾弹丸之地的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不会也不可能有大国地位。
              中国二战结束后所谓的第四大国地位值得商榷。2015.8.29


              IP属地:江苏7楼2017-04-16 16: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