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土民”便是指留在此处坞壁中的汉族遗民们,而造成“远近诸坞皆归之”的原因,就是因为“土民”们的民族隔阂意识已渐渐模糊。
胡族高层之所以选择与坞主们合作,也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此时北方也陷入胡族之手,而各胡族建立了多个政权,各政权间相互攻伐不断,面对数量众多且彼此独立的坞壁,难以有精力一一攻取。同时,即使以武力强攻,也并不一定能够取胜。《晋书·李矩传》载李矩应对石勒进攻时:
石勒亲率大众袭矩,矩遣老弱入山,令所在散牛马,因设伏以待之。贼争取牛马。伏发,齐呼,声动山谷,遂大破之,斩获甚众,勒乃退。
第二,频繁的战争和政权更迭使得北方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基层社会组织被完全破坏,直接导致胡族政权难以有效的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管辖,其结果就是造成了对于战争中大量消耗的战争资源难以及时的获取补充,但这些恰恰这是坞壁中所拥有的。如果以战争方式获取这些资源,不但难以轻易获得,而且代价高昂。与坞主合作的方式,拉拢坞壁,将其暂时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和基层社会组织,不仅仅能够获得充足的兵源和大量的物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后方。刘渊就曾“假垒主将军、都尉”,实际意味着将每个壁垒作为统治地方的行政机关,由垒主们担任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征发壮丁,补充兵员。并且向百姓们征课摊派,以完成向政权纳贡等义务。
十六国中,采取此种做法的也绝非刘渊一家,石虎的后赵,慕容俊的前燕政权也都曾采取过这种方式。胡汉之间由对立走向合作,对于保存北方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意义非凡。而在与汉族坞主的合作过程中,无疑也加速了胡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对于胡族的汉化,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这些坞壁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偏安南方的东晋政权也在利用坞壁,作为其对于中原地区象征性统治的地方行政机
构和基层社会政治。《晋书·苏峻传》中记,苏峻在永嘉之乱后,纠合数千家结垒本县时,“元帝闻之,假峻安集将军。时曹嶷领青州刺史,表峻为掖令”。《晋书·郗鉴传》载,当郗鉴举千家俱避难于峄山时,“元帝初镇江左,承制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三年间,众至数万。帝就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
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北方坞壁作用不仅仅限于象征意义,其在客观上也分散了胡族政权的军事力量,阻遏了其继续南下的势头,为南方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赢得了喘息之机。并且在南方政权的北伐过程中,也曾发挥过巨大作用。
《晋书·祖逖传》记祖逖北伐时,
张平余众助(樊)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陈留太守。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此上均是探讨魏晋南北朝坞壁的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在人们的印象里,此时的坞壁是带有抵御异族入侵,抗拒战乱的作用的,具有正义性质的社会集团。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坞壁在建立之初便是以趁火打劫或趁乱割据为目的的,或者再其长期发展之后,萌发兼并他坞以壮大自身的想法。
如《晋书·刘遐传》云:
初,沛人周坚,一名抚,与同郡周默因天下乱,各为坞主,以寇抄为事。默降祖逖,抚怒,遂袭杀默,以彭城叛,石勒遣骑援之。
又如《晋书·郭默传》云:
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渐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