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63,666贴子:14,629,566

厦门汉服同袍带你游鼓浪屿~~将要来厦门面基的同袍顶~~超强攻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年镇楼~~~


1楼2014-11-10 12:02回复
    九月的时候刚带一岁多的两个孩子去玩了,主要是看国姓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1-10 12:07
    回复
      其实本篇是厦门同袍汉服生活日活动之一:厦门走透透,将汉服进行到底——慢游鼓浪屿 2011年的汉服游记了,翻了一下老贴发现图都丢了。
      正值礼乐大会,一大波同袍即将来厦门。重新整理本贴,提前欢迎一下大家…………
      -----------------------------------------------------------------------------------------
      文:莫离、望海、廊桥、老虎
      图:老虎、廊桥


      3楼2014-11-10 12:16
      回复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人们称“鼓浪石”。浪漫、诗意的明朝人便将此地称为“鼓浪屿”。明万历三十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岩题刻“鼓浪洞天”。明朝末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最初的根据地,鼓浪屿的声名得以张布;后以金、厦、台为基础,发起了“汉文明复国之战”……随后这个小岛随着郑成功的失败一同沉寂,直至鸦片战争时期,饱受磨难的华夏大地,紧闭的国门与国人的思想一同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
        从此鼓浪屿开启了痛苦而又美丽的殖民文化,就像许多美好、感人的事物一样,都会伴随着痛苦的成长经历,这里到处林立着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战争的边缘,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在殖民文化强奸之下却也痛苦分娩出“万国建筑博览”之奇迹!殖民文化与侨民文化在这里共生共存,民间信仰与西方传教各自传播着自己的思想,这里汇集了诸多屈辱、荣光……


        4楼2014-11-10 12:26
        回复
          去鼓浪屿,首先要到码头做船。
          哈哈,即将会一有大波同袍入岛,让我们穿汉服的人去围观那些没穿汉服的的吧~~~~~


          5楼2014-11-10 12:29
          收起回复
            展开地图吧!
            千万别迷失在鼓浪屿
            在这里,也许就是那一眼风景
            刹那间往往叫你计划赶不上变~~~~


            喵哈哈,慢游鼓浪屿,我们来了~


            6楼2014-11-10 12:30
            回复
              慢游鼓浪屿之 侨民文化
              侨民文化
              在感慨中,我们来到另一所值得关注的人文景观:容谷别墅,亦名清泉别墅。
              别墅的主人:木业大王李清泉是菲律宾华侨史上最有建树、声誉卓著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同陈嘉庚先生等一大批海外华侨,在宗亲文化的感召下,携资产回国,办实业、兴教育……无不以一己之力救国救民。
              在殖民文化的割裂下,华夏民族精神在强烈反弹!她代表着鼓浪屿的另一种精神:侨民文化。他们是那时的社会精英,学贯中西,个个都有着赤子之心。
              比较现在的“精英”们,个个携资移民国外,令人汗颜啊……没有共尊共信的理念,才是华夏民族最大的危机。
              中华路、复兴路……无不寄托着当时华夏儿女的宏愿。


              8楼2014-11-10 12:34
              回复
                慢游鼓浪屿之 侨民文化
                容谷至今还保留原貌,有专人看护,一般只能在外面仰望其尊容,更不能在其内拍照。当我们表明来意后,他们盛情邀我们入内观赏、创作。



                9楼2014-11-10 12:35
                回复
                  慢游鼓浪屿之 侨民文化
                  院落内有一亭处于高点,可观鼓浪屿之貌,感受与自然溶于一体。也许,这就是“容谷”的含义——藏于谷中,隐于闹市,胸怀天下!



                  11楼2014-11-10 12:37
                  回复
                    厦门吃货带同袍优游厦门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1-10 12:42
                    回复
                      慢游鼓浪屿之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一路闲游,或抬头,或回望,欣赏着各式建筑……

                      远远便见到一棵高高的木棉树,树上的花大朵大朵地盛开着,火红火红。树下,平房的屋顶上早已铺满了被风吹落的木棉花,霎是好看。


                      13楼2014-11-10 12:55
                      收起回复
                        慢游鼓浪屿之 信仰
                        信仰
                        听闻,岛东有最早、最宏伟的“保生大帝”宫庙,特地寻去,它竟藏在一片高楼林立之中,显得毫不起眼,险些错过!
                        想给她拍张全身照都无法实现,更别说想跟她对面的基督教复兴堂拍个合影了,只能跟着宫殿门前的狮子“望洋兴叹”了……

                        此宫始建于明朝晚年,祀奉“协天大帝”(即关羽、关平、周仓的神像,民间尊其为关圣帝君或关帝爷),后又拜请了大道公(即保生大帝)。
                        民间信仰、道教、佛教文化在此交集,教化大众,指引人心向善。


                        15楼2014-11-10 12:58
                        回复
                          我也想去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1-10 12:58
                          收起回复
                            慢游鼓浪屿之 信仰
                            虽然兴贤宫不比复兴堂高大,但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闽南诸多民间信仰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一些“精英”眼中它们有着浓厚的“封建迷信”印记 =,=
                            其实,许多现实生活中早已消失的华夏文化记忆,或多或少在民间信仰里得以保存!在这里,还使用着正体字,能欣赏到正宗的闽南式建筑风格,祭祀戏曲一直采用正音(南音、高甲戏等都因这民间信仰的土壤,得以生存与发展),其服饰也保留着很多汉服痕迹。
                            只是这些痕迹已太过模糊,在300多年的清文化影响下,正宗的华夏风采业已难寻!“唐装”满天飞。人们都知道祖制不能改,却不知我们的祖制已被改过!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种被撕裂的文化融合中,华夏文明还能以惊人的生命力存留于世!

                            进庙上香。
                            如果关帝爷、保生大帝在天有灵,时隔三百多年后看到华夏子孙重着汉服前来拜祭,他们能记得我们所穿为何物吗?三百多年,能减褪他们对汉服的记忆吗?


                            17楼2014-11-10 13:03
                            回复
                              慢游鼓浪屿之 在历史的间隙停滞?
                              在历史的间隙停滞?
                              深入岛屿,鸡山路与公平路交会的一隅,矮草岚岚间,有青冢石碑,游人匆匆路过,驻足者不多,知情者更是鲜少。
                              这里祭奠着一位大明志士:陈士京。

                              墓碑上,资料记载的“陈齐莫先生嘱笔自志”、“男式荣式行式成式明等敬勒”等镌刻文字已无从辨认,空余阴刻行书“逋庵”二字。
                              逋庵——逃亡的居所。
                              星走月中,国破家亡,陈公泛海入岛抗清,忧时悯世自诉,寥寥数笔,道尽一人生命的沧桑、一种理想的怅然、一个民族的悲哀……
                              谁曾想,三百余年后,那些为华夏存亡奋死拚搏的志士们竟被点名批评:破坏民族和谐、不配民族英雄之赞;
                              谁曾想,三百余年后,被迫剃发易服、裸奔三百余年后,汉家衣裳再现华夏大地时,竟引得同族人疑惑甚至嘲弄、焚烧;
                              谁曾想,三百余年后,一个全球人口最大的民族,竟会丧失民族识别,在民族一览填写“汉族”是其认知民族身份的唯一方式;
                              谁曾想,三百余年后,一个延续有五千年历史的奇迹民族,竟然丧失了共尊共信的理念,迷失了信仰迷失了自我;
                              谁曾想……
                              一时惊觉,陈公这一住,竟是代我们住的!在历史的间隙里,一生又一世,至今……逋庵啊,我们何时归家?


                              18楼2014-11-10 1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