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吧 关注:1,097贴子:2,257
  • 0回复贴,共1

有感于岩中花树的问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感于“翔翼型”的贴子:今天又看到了那道考研政治题 http://tieba.baidu.com/p/2722964206
怕人说我挖坟,所以另开一贴。
先举一个例子:一张纸,可以用来写字,可以用来剪纸成为工艺品,桌子不平时可以折叠起来垫到桌子腿下来,也可以点火烧火燎……这些是我们所熟知的。可是某一天,你了解到可以把纸折成圆的、或方的形状,在里面倒上水,用酒精灯可以把里面的水烧开。你就会有一种体会:噢,原来纸还有这种功用。
再来看“山中花树”的故事吧。树在山中开花、落叶等,与纸可以用来烧水一样,是一种存在的事实。然而每一事物都具有多层面、多角度的丰富性,这事实中,有多少是你所了解的呢?若非它向你展现了某一层面或角度,你又怎能了知呢?再举一例:比如说苍蝇吧,在达尔文这些博物学家看来,它只是双翅目蝇科动物;在孟德尔这样的遗传学家看来,是苍蝇的染色体造就了它;到了基因时代,生物学家们又看到了苍蝇与众不同的DNA……而这些双翅目、染色体、DNA等等是从来都存在的呀,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呈现出来的。
友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染色体、DNA等与我心有何相关?”
在这里就看出提问者的局限性了:他只接受那些已经为人(或者自己)所知的事物。
先生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答法:“当你还未听说过染色体、DNA的时候,你就没有相应的知(同归于寂)。当你学习了解了,你就获得了关于染色体、DNA的知(一时明白起来)。你获得这个知,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别人无法替代(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这一问一答中,问者与答者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答者纯然是良知作用,随物显现而起用。事物的实体、以及关于事物的知,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实是一体的;而问者却受限于意识(即是私欲),只肯接受在意识中已经存有的观念、想法等。一旦超出了意识的范围,意识就顿现其穷。意识阻隔在事物的实体和认知之间,妨碍了对事物的认知。
在这里,不得不引用《老子》的章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换一种说法就是:“道显化出来,或道不显化,是道的常态;显化了并且认知,得到了知,或者对不显化进行认知,而获得“无知”的认识,是认知的常态。事物的整体和关于它认知,这两者是相同的,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
这话比较拗口,如果你把“知”分作“能知”和“被知”去理解,可能会好一些。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12-13 13: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