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分析吧 关注:56,722贴子:161,196

【科普系列】谣言传播的8½定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了我首先必须承认这一系列都是我从各处搜罗来组成的,快不要吐槽我那有限的水平了
然后呢,关于为什么发这个系列的原因是想分享一些有用的东西给诸位,一个客观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世界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所以看待事物不能浮于表面。好了 就这样
I


IP属地:浙江1楼2013-11-02 21:22回复
    不错


    IP属地:湖北4楼2013-11-02 23:54
    回复
      受教,帮顶!


      5楼2013-11-03 14:28
      回复
        受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11-03 23:31
        回复
          好东西,看了这个会传谣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3-11-04 08:38
          收起回复
            老狼写的很实用,又长知识啦,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3-11-09 09:15
            回复
              有意思的帖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11-10 15:47
              回复
                整理得很好
                ----------待我胸毛盘腰,妹纸嫁我可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11-12 23:18
                回复
                  有点儿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11-20 07:0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3-11-20 09:17
                    回复
                      好棒好棒,虽然没怎么看懂


                      16楼2013-11-20 23:40
                      回复
                        这个总结的很好。


                        IP属地:天津17楼2013-11-21 11:28
                        回复
                          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它可能来源于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的著作。
                          论证研究争议1930年代,神经学家运用电刺激来研究大脑活动。通过电刺激可以唤起主管感知和运动的大脑皮层的反应,对于人来说,这些部分占得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非运动区域,不能通过电刺激来唤起,因此当时称之为“沉寂的皮层”。但实际上这里的“沉寂”并不是指这一部分的大脑没在使用。其实,这些部分主导了作为人才具有的更高级的功能——语言和抽象思考。
                          1980年的《科学》刊登了人类学家和科学作家勒温(Roger-Lewis)的一篇题为“我们真的需要大脑吗”的文章,介绍英国内科医生劳勃(John Lorbor)发现脑容量因脑水肿而大大减小的年轻病人,却可能有正常甚至超常的智力。但是这项研究仅仅表明年轻的大脑对损伤有适应能力。在大脑发育初期的损伤,有可能通过一定的代偿来实现原本的功能,而一旦成年,这样的例子就很少了。
                          科学观点人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更加复杂。脑外伤、中风或是其它的脑损伤都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使人丧失行动、语言或思考能力。如果普通人只使用10%的大脑,那么从概率上说,这些损伤大部分会出现在未使用的那90%上,不会给人带来影响。实际上并非如此。
                          某个时刻的某个简单动作可能仅仅使用了一小部分的大脑,而足够复杂的一系列活动或思维模式是需要动用大脑的大多数区域。就像人不会在一个时间使用他所有的肌肉,他同样不会在一个时间使用全部的大脑。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考察人脑的活动,比如一整天时间里,人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会被派上用场。
                          流言溯源这个流言可能的来源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人的能量》。他写道:“我们现在仅仅只运用了智力和身体的一小部分”。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10%是爱因斯坦用来解释自己的超常智力的


                          IP属地:浙江18楼2013-11-22 21:01
                          回复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饭后想睡觉》:吃饭后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统的血流量会增加,相对的,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所以人就会觉得想睡觉。
                            真相:餐后睡意跟血流分布没有什么关系。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论证
                            饭后犯困是全世界人民都好奇的事呀。爱在节日吃火鸡的美国人,用“火鸡里含有更多的色氨酸”来解释这个现象:让我们昏昏欲睡的是火鸡,火鸡里的色氨酸会在体内合成有催眠作用的褪黑素。
                            但是,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火鸡中含有的色氨酸和其他常用肉类,如鸡肉、牛肉等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火鸡大餐后特别困倦,显然和色氨酸没有太大关系。就算是其他食物,我们每次进食的色氨酸总量也不足以制造诱发睡眠的荷尔蒙。
                            至于饭后大脑血供减少的说法更是靠不住。2004年的一篇综述中指出,这种说法跟众所周知的神经生理学准则相悖,即大脑作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应要优先保证,为了消化而减少大脑的血流量并不合理。另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减少了,甚至有研究发现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反而增加了。
                            事实上,正常的机体也确实有独特的机制让大脑的供血保持平稳,即便其他器官的血液分配有所改变,也不会对大脑的供血造成影响。譬如我们运动时虽然肌肉的供血大幅度增加,但大脑的血供仍然保持稳定。
                            虽然火鸡、血液集中于胃肠道都不是饭后犯困的原因,但饭后犯困现象确实存在,科学家们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饭后犯困。
                            吃得越rich,餐后睡意越浓圣马泰奥医学中心及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小肠分泌的一种肽类脑/肠激素,小肠和中枢神经系统都有丰富的含量,主要起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可能与餐后的睡意有关。
                            研究人员监测了受试者体内CCK的含量,发现在饭后2小时内有明显升高,2小时后开始回落。而通过斯坦福睡意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6]对受试者睡意的调查显示,睡意在饭后开始显著增加,之后趋于平缓。
                            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CCK的含量与餐后睡意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且,进食高脂肪餐单受试者的CKK水平更高,餐后睡意也更强烈。其他有关CKK与餐后睡意的同类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血糖高——食欲素低——实验鼠困了另外,也有研究提示,餐后血糖升高,食欲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犯困的另一原因。
                            食欲素(Orexin),也叫下丘脑泌素(Hypocretin),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有食欲素-A和食欲素-B两种(或叫下丘脑泌素-1和下丘脑泌素-2)。食欲素的含量与人类的饥饿感及睡眠有着直接的关系。当食欲素含量低下,人就会觉得昏昏欲睡和不想运动。而食欲素含量高地时候,情况则会截然相反,人会变得清醒且活跃。
                            有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食欲素含量下降,实验鼠表现出困倦。而如果摄入更多的蛋白质,由此获得的氨基酸能刺激食欲素的分泌,让实验鼠保持清醒。
                            餐后的睡意,进化上的小法则既然吃饱后会产生睡意,可能是身体希望我们在吃饱后就乖乖呆着别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在生物学上,科学家并不确切地知道餐后睡意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为什么会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下来。演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示我们,这个机制可能具有进化上的意义:进食后减少运动,有利于能量的贮存,之后动物再次开始寻找食物时就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量。
                            现在,我们进食时通常都比较安静,而食物的刺激又会让副交感神经相对亢奋。兴奋的副交感神经除了会增强我们的消化功能、促进吸收营养物质及补充能量之外,还会让我们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体温降低、呼吸减慢,而这些表现都容易引导我们进入睡眠。
                            但是对现代人,特别是某些营养过剩的人来说,这餐后睡意的意义并不大。


                            IP属地:浙江20楼2013-11-22 21: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