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分析吧 关注:56,713贴子:161,195
  • 6回复贴,共1

【科普系列】谣言传播的8½定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了我首先必须承认这一系列都是我从各处搜罗来组成的,快不要吐槽我那有限的水平了
然后呢,关于为什么发这个系列的原因是想分享一些有用的东西给诸位,一个客观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世界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所以看待事物不能浮于表面。好了 就这样
I


IP属地:浙江1楼2013-11-02 21:22回复
    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它可能来源于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的著作。
    论证研究争议1930年代,神经学家运用电刺激来研究大脑活动。通过电刺激可以唤起主管感知和运动的大脑皮层的反应,对于人来说,这些部分占得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非运动区域,不能通过电刺激来唤起,因此当时称之为“沉寂的皮层”。但实际上这里的“沉寂”并不是指这一部分的大脑没在使用。其实,这些部分主导了作为人才具有的更高级的功能——语言和抽象思考。
    1980年的《科学》刊登了人类学家和科学作家勒温(Roger-Lewis)的一篇题为“我们真的需要大脑吗”的文章,介绍英国内科医生劳勃(John Lorbor)发现脑容量因脑水肿而大大减小的年轻病人,却可能有正常甚至超常的智力。但是这项研究仅仅表明年轻的大脑对损伤有适应能力。在大脑发育初期的损伤,有可能通过一定的代偿来实现原本的功能,而一旦成年,这样的例子就很少了。
    科学观点人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更加复杂。脑外伤、中风或是其它的脑损伤都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使人丧失行动、语言或思考能力。如果普通人只使用10%的大脑,那么从概率上说,这些损伤大部分会出现在未使用的那90%上,不会给人带来影响。实际上并非如此。
    某个时刻的某个简单动作可能仅仅使用了一小部分的大脑,而足够复杂的一系列活动或思维模式是需要动用大脑的大多数区域。就像人不会在一个时间使用他所有的肌肉,他同样不会在一个时间使用全部的大脑。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来考察人脑的活动,比如一整天时间里,人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会被派上用场。
    流言溯源这个流言可能的来源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人的能量》。他写道:“我们现在仅仅只运用了智力和身体的一小部分”。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10%是爱因斯坦用来解释自己的超常智力的


    IP属地:浙江18楼2013-11-22 21:01
    回复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饭后想睡觉》:吃饭后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统的血流量会增加,相对的,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所以人就会觉得想睡觉。
      真相:餐后睡意跟血流分布没有什么关系。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论证
      饭后犯困是全世界人民都好奇的事呀。爱在节日吃火鸡的美国人,用“火鸡里含有更多的色氨酸”来解释这个现象:让我们昏昏欲睡的是火鸡,火鸡里的色氨酸会在体内合成有催眠作用的褪黑素。
      但是,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火鸡中含有的色氨酸和其他常用肉类,如鸡肉、牛肉等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别。所以火鸡大餐后特别困倦,显然和色氨酸没有太大关系。就算是其他食物,我们每次进食的色氨酸总量也不足以制造诱发睡眠的荷尔蒙。
      至于饭后大脑血供减少的说法更是靠不住。2004年的一篇综述中指出,这种说法跟众所周知的神经生理学准则相悖,即大脑作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应要优先保证,为了消化而减少大脑的血流量并不合理。另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减少了,甚至有研究发现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反而增加了。
      事实上,正常的机体也确实有独特的机制让大脑的供血保持平稳,即便其他器官的血液分配有所改变,也不会对大脑的供血造成影响。譬如我们运动时虽然肌肉的供血大幅度增加,但大脑的血供仍然保持稳定。
      虽然火鸡、血液集中于胃肠道都不是饭后犯困的原因,但饭后犯困现象确实存在,科学家们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饭后犯困。
      吃得越rich,餐后睡意越浓圣马泰奥医学中心及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小肠分泌的一种肽类脑/肠激素,小肠和中枢神经系统都有丰富的含量,主要起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可能与餐后的睡意有关。
      研究人员监测了受试者体内CCK的含量,发现在饭后2小时内有明显升高,2小时后开始回落。而通过斯坦福睡意量表(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6]对受试者睡意的调查显示,睡意在饭后开始显著增加,之后趋于平缓。
      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CCK的含量与餐后睡意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且,进食高脂肪餐单受试者的CKK水平更高,餐后睡意也更强烈。其他有关CKK与餐后睡意的同类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血糖高——食欲素低——实验鼠困了另外,也有研究提示,餐后血糖升高,食欲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犯困的另一原因。
      食欲素(Orexin),也叫下丘脑泌素(Hypocretin),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有食欲素-A和食欲素-B两种(或叫下丘脑泌素-1和下丘脑泌素-2)。食欲素的含量与人类的饥饿感及睡眠有着直接的关系。当食欲素含量低下,人就会觉得昏昏欲睡和不想运动。而食欲素含量高地时候,情况则会截然相反,人会变得清醒且活跃。
      有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食欲素含量下降,实验鼠表现出困倦。而如果摄入更多的蛋白质,由此获得的氨基酸能刺激食欲素的分泌,让实验鼠保持清醒。
      餐后的睡意,进化上的小法则既然吃饱后会产生睡意,可能是身体希望我们在吃饱后就乖乖呆着别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在生物学上,科学家并不确切地知道餐后睡意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为什么会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下来。演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示我们,这个机制可能具有进化上的意义:进食后减少运动,有利于能量的贮存,之后动物再次开始寻找食物时就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量。
      现在,我们进食时通常都比较安静,而食物的刺激又会让副交感神经相对亢奋。兴奋的副交感神经除了会增强我们的消化功能、促进吸收营养物质及补充能量之外,还会让我们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体温降低、呼吸减慢,而这些表现都容易引导我们进入睡眠。
      但是对现代人,特别是某些营养过剩的人来说,这餐后睡意的意义并不大。


      IP属地:浙江20楼2013-11-22 21:27
      收起回复
        深思熟虑可能影响判断
        经验说:三思而后行
        实验说:一段时间无意识的思考也许会帮助做出更好的判断。
        以“死理性派”小组为首的童鞋们都推崇做事前要深思熟虑,不想出一个最佳策略不罢休。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有意识地思考越多的事情,得到的判断就越正确吗?很多心理学研究却表明,深思熟虑也许会导致更差的判断。先来用一组简单的实验吧。
        预测球赛结果,思考越多越准确吗?研究者共找了352名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大学生被试,让他们预测2周以后荷甲联赛中4场比赛的结果。为了区分球迷和非球迷,在预测之前,先通过测试把他们分成“专家组”和“生手组”。这些大学生可能随机碰到三种情况:马上迅速给出自己预测的结果;或者,先思考两分钟再给出结果;再或者,先给他们安排两分钟的其他任务,让他们无暇有意识地思考,然后再预测结果。
        在哪种情况下预测结果最准呢?这要看你是专家还是生手了。如果是专家的话,“休息,休息一会儿~”的方法特别有效。分散两分钟,进行无意识思考比有意识思考两分钟能够给出更好的预测。而如果你是新手的话,还是别浪费时间啦——对于生手来说第一时间的直觉判断才是最准确的。而且,如果马上回答的话,专家和生手其实没什么差别,只有在无意识思考以后,专家和生手的区别才最明显。
        简而言之,立刻判断差别不大,而无意识思考以后,专家更专家了,生手更生手了。无意识思考理论 (unconscious-thought theory, UTT)认为,无意识思考可以正确区分客观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可以帮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研究组又做了另一个实验。这次是让参与者估计世界杯参赛队的排名,而在此之前先预测这个队的成绩。实际上,世界排名是最好的一个预测比赛胜负的客观指标。UTT理论预测,被试在无意识思考条件更可能运用客观指标,而在有意思是靠或无思考条件下则不会。结果与预期相符,预测世界排名的准确性只有在无意识思考组才与预测准确性显著相关,而在立即判断和有意识思考组都没有相关。也就提示了只有无意识思考组恰当的使用了客观的信息进行预测。
        有意识思考为什么会使预测成绩下降?根据UTT理论,在有意识思考时,被试也许很难区分客观的判断因素及其他的主观因素,比如个人好恶、感情等。而最简单的客观指标往往被忽略。也许,为了排除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干扰,少进行深思熟虑也是有好处的。


        IP属地:浙江32楼2013-11-29 19:32
        收起回复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能靠手势交流吗?
          手势在不同地方代表不同的涵义。
          不同的文化在理解诸如身体语言、手势、姿势、举止、声音(如尖叫和咕哝)以及眼神接触程度时,都是不同的。在很多国家,点头代表“是的”,但在一些国家,点头却表示“否定”。在中东,将头向下低代表认可,但将头抬起则表示否定;在日本,一个人抬头、低头的动作可能仅仅表示他正在倾听。在伊朗,竖大拇指的动作是非常粗俗的。用拇指和食指做出环形表示OK的方式,在一些国家则表示金钱,在另一些国家,用错误的手指指向别人的身体,将被视为非常严重的冒犯行为,您将有惹怒别人的风险。在一些国家,眼神接触代表尊重,而另一些地方,您想表示尊重则必须避免接触对方的眼神。
          我们不可能列出所有这些差异。一些国家认为握手是粗鲁无礼的行为,在中东,用左手递东西给别人是很不礼貌的——毕竟,这只手负责处理个人卫生。在美国,饭后打嗝会被别人认为缺乏教养,但在印度,一个饱满的嗝声则是对厨师厨艺的赞赏。在一些地方,人们重视交谈时保持个人空间,但从中东来的人,和您说话时则几乎将脸贴到了您的面前。在拉丁美洲,您将受到别人非常自然随意的接触,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您甚至有可能受到别人非常热情的拥抱——不过在美国,这种行为很有可能被视为性骚扰。在亚洲,您千万要抑制想拍一个小孩头的冲动,因为亚洲人认为陌生人拍头并不礼貌。
          面部表情大概是唯一一种可被视为全球通用的非语言交流形式。查尔斯•达尔文第一个提出所有文化中的人类共享同样的面部表情,1960年代这个假使被科学实验所证实。科学家确定了6种全球通用的面部表情:愤怒、厌恶、恐惧、高兴、伤心以及惊奇。近些年来,另一些科学家提出,表示轻蔑以及尴尬的表情也是全球通用的。不论你在哪里,切记,你的身体总在说些什么,即便你并没有开口说话。


          IP属地:浙江39楼2013-12-15 11:25
          回复
            感冒了,是因为着凉吗?
            作者:百度知道网友 勿怪幸(东京大学医学博士)
            我们的一生,感冒是最为常见的疾病。统计显示,成人每年平均会感冒2到4次。孩子则更加频繁,大概每年6-8次,上幼儿园的孩子更多。
            一感冒起来,轻则流鼻水,重则发烧咳嗽,总得持续好几天,很是让人头疼。所以,从小到大,我们都没少听到母亲的反复叮咛:天冷了,多穿衣服,不要着凉感冒了。
            我们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也告诉我们,冬天天寒地冻,稍有不慎就会流鼻水,感冒了。所以,感冒显然是因为受寒了。着凉就会导致感冒。
            但是,着凉真的会导致感冒吗?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感冒。
            我们古人认为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导致的。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被认为是诱发原因。日本更是直接称为“风邪を引いた”(风邪入侵)。英语更加彻底,干脆就叫cold,一语双关,冷即是感冒,感冒即是冷。
            严格的医学没有感冒这个疾病名称,通常所指的感冒医学上是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即俗称的感冒,据美国疾控中心估计每年美国人感冒总数高达10亿次。但人们对感冒的认识一直是多种多样。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开始认识到感冒可能是一种传染性疾病。1956年英国的病理学家分离出了鼻病毒,第一次确切的明确了引起感冒的致病原。
            引起感冒的病毒可以多达200多种。而其中,鼻病毒最为常见,占了所有感冒的一半以上。
            一旦感冒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试图清除外来的病毒,所以会出现鼻腔分泌物增多,导致流鼻水,鼻黏膜肿胀导致鼻塞,打喷嚏,鼻腔分泌物流入咽喉会引起咳嗽,有时还会咽喉肿痛,发烧,畏寒等等。
            这里所说的感冒跟流感不是一个疾病。流感是因为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普通感冒通常症状比较轻,自愈性强,而流感虽然也通常无害,但相比而言更容易引起肺炎等并发症。相比普通感冒,流感更易出现高热,头疼,比较严重的肌肉酸痛,容易感觉疲劳,乏力严重。
            感冒多发于秋冬季节,从8,9月开始到来年的3,4月是感冒的高发期,也正是寒冷的季节。似乎就是因为寒冷引起的感冒。
            那么,受凉了真的会引起感冒吗?
            美国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在1773年给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感冒的病因跟湿或冷根本没有关系“。因为他观察到总是湿漉漉暴露在寒冷海面的水手很少感冒,可是一旦登岸就开始感冒起来。他告诫人们,感冒是因为近距离接触引起的。
            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则是这样说的:“跟人们的常识相反,寒冷或者受凉不会引起感冒。”美国NIH这样说:“ 目前没有实验证据证实暴露在寒冷中会提高感冒的几率。”
            可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天冷或者受凉了就会感冒啊。
            那究竟谁是对的?
            看看科学研究怎么说。
            1931年的研究显示,热带地区的感冒发生率并不比寒冷的北半球低。最冷的加拿大和俄罗斯感冒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偏低。
            英美科学家在早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1958年dowlings等将志愿者关在 冷库2-4小时,与呆在温暖房间的志愿者相比较,发现感冒的几率一样。1968年美国Baylor大学医学院找来49位身强力壮的志愿者,仅穿内衣,坐在只有4度的冷库中,或者泡在冷水中半小时,在受冷前,受冷中,或受凉后分别在志愿者的鼻腔喷上鼻病毒,然后比较那些呆在温暖室内的志愿者,看是否受凉会诱发或者只是增加感冒的机会。结果发现,受凉与感冒与否没有任何有意义上的关系。
            芝加哥大学做了一个实验。让253为志愿者仅穿内衣坐在冷藏柜中两小时之久,同时在鼻腔地上含有病毒的液体。结果发现,这253为受冻的志愿者感冒的比例与另外175位坐在温暖房间的志愿者比例一样,没有差别。
            1980年Christie做实验证实,与暴露在寒冷中的人相比,给鼻腔用温热的蒸汽加温也不能降低感冒发病几率。
            有意思的是,乔治华盛顿大学2012年做的调查显示,在美国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寒冷或者气候改变是导致感冒的原因。他们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的孩子,或者少数族裔的家庭,更容易接受这个观点,而教育程度高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孩子更容易接受病毒学说。
            那为什么感冒容易在冬天得呢?
            具体原因仍然不清楚。但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因为冬天我们都多呆在室内,因此互相传染病毒的机会大很多。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这样解释:人们更多的呆在室内,增加了传染的机会。另外冬天的湿度低,病毒易存活,且鼻腔黏膜可能更易于被病毒侵蚀。
            至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了。感冒跟受凉没有关系。淋雨或者穿少了不会引发感冒。因为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冬天多是因为我们呆在室内接触病原多了。
            且慢,这有一个问题。因为现代城市拥挤不堪,象北京东京这样拥挤的大都市,夏天我们与他人接触机会或者拥挤程度并不见得比冬天低很多。而且,的确是淋雨或者受凉后头疼流鼻涕啊。
            科研工作者们也不满足于这个解释。
            2005年英国的Cardiff感冒研究中心认为上述的实验都不严谨,因为鼻腔滴上有病毒的液体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毒感染,因此他们找来180位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90人。第一组把脚放在冰水中20分钟,而且不停地加冰以保证水温在4度。另外一组,赤脚放在空盆子里。每天让所有人在家里记录自己有无感冒症状以及程度。结果发现,4-5天后,冰水组有13人报告有头疼流鼻涕等感冒症状,而对照组只有5人。冰水组多了一倍。
            他们的解释是,1,体温下降导致鼻腔黏膜温度下降;2,鼻腔温度下降降低了鼻腔的抗感染能力,减慢黏膜清除病毒的能力,同时抑制细胞吞噬能力;3,人体感冒时的发热以及鼻塞正是人体抵抗病毒的防御反应。
            那医学界对此研究如何反应呢?
            褒贬不一。这个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1,不是双盲的。对照组知道自己的脚没有受冷,而受冷组知道自己的脚在冰水中(当然),心理作用不容忽视(但之前的研究也不是双盲的);2,这些症状的报告都是志愿者的主观报告,没有客观指标;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发现这些感冒了的人平时就比其他人容易感冒些。
            那有没有另外的解释呢?
            Carnegie Mellon大学199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394位志愿者,在鼻腔喷上病毒,然后记录他们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最后发现,精神压力,如焦虑,失眠,熬夜,与感冒发生率呈正相关。寒冷导致的精神压力,也许与冬天多发感冒有关。
            之后一系列研究都提示,低温可能导致鼻黏膜血流下降,黏膜干燥,白细胞移动度下降。这些也可能导致容易感冒。
            说了半天,到底寒冷会不会引起感冒啊?
            医学界目前普遍的观点是寒冷不会引起感冒。但是,正如上面举出的研究例子,这个结论仍然不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那作为常人,冬天为了防止感冒需要保暖吗?
            当然。保暖也许对感冒预防没有确切的作用,但是冬天的极端寒冷会导致低温血症,冻伤,冻疮,部分人还会诱发雷诺病、甚至诱发心脏病等等。保暖很重要。
            那怎么样才能预防感冒呢?
            勤洗手,因为洗手能很好的去掉沾染的病毒,大幅度降低感冒几率,尤其家里有孩子的。避开感冒了的人,这个显而易见。再就是不要老摸自己的口鼻,因为受伤的病毒很容易进到口鼻引起感冒。另外注意室内保湿,因为前面讲了,干燥可能是诱因之一。
            题外话,很多人感冒吃维生素C,以为维生素C能预防和治疗感冒。但是回顾过去60年超过1万人的临床研究,结论是感冒了再服用维生素C没有用。长期每日服用200mg,倒是可能缩短病程8%,儿童缩短14%。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长期每日吃大剂量VC,如果每年你感冒12天,可能就会缩短到11天。所以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冬天淋雨了头疼,是感冒吗? 可能不是。那为什么会头疼呢?现在还不知道机理。最近有些论文提出大脑冷却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头上淋雨后,大脑温度极端下降,为了保护大脑,后鼻窦和眼后脑室为了保持温度,鼻窦收缩关闭,同时粘液大量分泌,以阻止进一步的温度丧失,因此会导致头疼和流鼻水。


            IP属地:浙江41楼2013-12-15 11:40
            回复
              楼主推荐:果壳网、知乎、知道日报、趣玩网、译文网、V视频


              IP属地:浙江43楼2013-12-15 1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