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宝贝吧 关注:122贴子:32,522
!


1楼2005-07-10 15:04回复
    此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张李叔同的照片,摄于1883年,李叔同虚龄四岁。 
      多有灵气的孩子,灵气中有早熟的睿智!也就是在摄下这张照片后的第二年,李叔同的父亲病故。据李叔同的幼子李端先生在<<家事琐记》中曰:“我的祖父是1884年七十二岁时 故去的……据老家人张顺讲,我祖父故去时出了大殡,由李鸿章‘点主’,马三元(清朝武官)报门',当时是有些气派的。”李叔同的父亲在病重期间,曾延请僧人朗读《金刚经》,静聆其音,而不让他人入室。当时李叔同年幼,却时常撩帏窥探。父亲去世后,李叔同亦亲见僧人之举动觉得十分可敬。此后他便时有偕侄辈放焰口施食之戏,并自居上座扮大和尚。
      有人持此一说:李叔同的信佛在幼年时即已埋下了种子。


    2楼2005-07-10 15:05
    回复
      第二排左一为李叔同次子李端,右一为长子李准。第三排左二为夫人俞


      3楼2005-07-10 15:06
      回复
        李叔同刚到上海的时候赁居在法租界的卜邻里。他年少才盛,旧学新知又一应俱全,驻足海上不久即加入了城南文社。
          城南文社是一个以切磋诗词文章为目的、于1897年秋成立的文艺团体,其组织者是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的袁希濂。文社每月活动一次,地点在许幼园的豪舍城南草堂。文社的课卷专请精通宋儒理学、又长于诗赋的张孝谦评阅,并确定成绩。李叔同加入文社后,立即显示了出众的才气,第一次参与就获得了第一名。 
         城南草堂的主人许幻园家中富有,为人也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学界的领袖人物。他也经常举办悬赏征文活动。自从李叔同到上海以后,只要参加,每次总是夺冠军无疑。许氏慕其才华,于1899年春末让出城南草堂的一部分,请李叔同一家搬
         
         天涯五友图,一八九九年李叔同与江阳张小楼、江湾蔡小香、
         宝山袁希濂、华亭许幻园结拜金兰(左起)。 
         
         
        来同住,从此两人结为挚交。经常在城南草堂聚会的除袁希濂外,还有江湾蔡小香、江阴张小楼二位,他俩也都是当时上海文艺界的知名人士。这五位才子年岁相差无多且意气相投,遂决定结成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并摄一影纪念(即此照)。许幼园的夫人宋贞曾有《题天涯五友图》诗五首,其中咏李叔同的一首是这样的:
            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这首诗其实很可以形象地表现李叔同当时在上海的境况,他沉浸在诗文唱和之中,少年意气,潇洒无羁。
          城南文社,城南草堂,"天涯五友",这一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少年后李叔同仍对此表示了难忘之情。他有一首《清平乐.赠许幼园》,写曰: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门著书自足。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他也有《戏赠蔡小香四绝》,其中两段是这样的:"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艳福者般真羡煞,佳人个个唤先生。……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如此公子哥一般的生活写照,恰恰说时了"天涯五友"当时 在艺文活动之佘的另一个侧面。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真诚的,同时又是令他们彼此留恋的。即便是李叔同1901年暂时离沪北上,他也要在《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流露出这样的情怀:"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1926年初,早已出家近十年的李叔同到上海时也曾专程到过城南草堂旧址,当他最后知晓当年的城南草堂已变成念佛的"超尘精舍"后便又留下了"真是奇缘,那时候我真有无穷的感触啊"的感慨。
          事实上李叔同除了写诗文外,还参与书画活动。1990年3月,他与友人在上海组织了"海上书画公会,"名画家任伯年即是会中的一员。他自刊了《李庐印谱》,接着又出版了《李庐诗钟》这正是他二十岁的年头,艺术成绩如此,使他自己也愿意表白"二十文章惊海内"了。


        4楼2005-07-10 15:07
        回复
          许地山在《清代文考制度》中云:“凡未入学之学生,称童生,考入学校后为其进身之始。凡童生皆当于本县考试。报考时应填明籍贯地、年貌、三代,其事由州县社房办理.学生报名,有司查明身家机关籍贯无违碍后,方为儒童。其考试为童生试,分正考,二次考试。童生则填文童。”李叔同于1898年春入天津县学应考,他在考卷正在面填写的就是:“文童,李文涛(李叔同的学名-----引者注),年十九岁,身中、白面、无须。曾祖忠孝、祖锐、父世珍。”李叔同的“自白”与这张摄于1898年的照片倒是十分吻合


          5楼2005-07-10 15:08
          回复
            李叔同于1918年夏出家前夕曾将自己的旧物分赠友人和有关机构。据悉,他将自己所藏印章赠杭州的西泠印社;将一些诗画扇页赠夏丐尊,将部分书法作品赠刘质平,将有关书籍赠丰子恺……李叔同做人一贯认真,就连分赠物件也是如此,似乎很是郑重其事 。他在给好友杨白民的一封信中是这样写的:“赠兄之阿弥陀佛直幅,乞收之。又有一小条,乞交质平……其余四包,乞依包面所写者分送之。费神,至好不言谢也。……又:《类腋》及《楹联丛话》各一册,系前送上之书籍内所缺者,故补奉之,附致质平函,乞转交。弟定明晨入山。”
              从这张照片的题款可知,此照当是送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事堵申甫的。


            6楼2005-07-10 15:08
            回复
              1902年,李叔同正在上海的南洋公学就读,他的老师即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比较开明的。他当时就要求学生读日文,并鼓励学生翻译日文书籍,从中接受民权思想。在这所学校里,李叔同也翻译日本玉川次致著的《国际私法》,并出版发行。耐轩在为《国际私法》写的序中讲道:“李君广平译此书也,盖慨乎吾国上下之无国际思想,致外人之跋扈飞扬而无以为救也。……苟国人读此书而恍然于国际之原则,得回挽救于万一,且进而求政治之发达,以为改正条约之预备,则中国前途之幸也。”1903年冬,南洋公学发生过一次罢课风潮。起因是外强的侵略、清政府的一味卖国,青年学生为此反应强烈。然而,学校当局并末支持学生的爱国热情,反而开除了一批学生,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自动散学,蔡元培亦因同情学生而辞职离校。
                李叔同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反映在他的诗词里。此正如他在《登轮感赋》中所述:“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风卷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从重。”


              7楼2005-07-10 15:09
              回复
                李叔同从事戏剧并不是只在留学日本时开始的,他在赴日本之前就已在上海登场演戏,开始了早期的戏剧活动。
                  人们目前大多知道李叔同在日本创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实李叔同在留学日本之前的戏剧活动同样是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李叔同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他在"春柳社"的艺术实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此绝不可轻视。
                  少年时代的李叔同就是一个戏剧爱好者。他在在津时已交结了不少京剧名角,并时常前往捧场。而他在到上海以后,这种对戏剧的兴趣爱好又到了亲自粉墨登场的地步。
                  李叔同在南洋公学读书时,正是上海学生演剧活动的勃兴之际。据朱双云于1914年在新剧小学社出版的《新剧史·春秋》中记载,当时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南洋公学、民立中学等学校都是学生演剧活动较为活跃的地方。南洋公学早在1900年就曾以六君子、义和团等题材编成新剧并在校园内演出过。李叔同入南洋公学后是否参加过该校的戏剧演出,目前尚无材 
                 
                料证明。但他在上海几次登场演出过戏剧的事实则无可否认。他的演剧热情当也应该受到当时上海学生演剧活动的影响。
                  李叔同在上海至少演出过两出戏,即京剧《(虫八)蜡庙》和《白水滩》。
                  《(虫八)蜡庙》又名《捉拿费德恭》。此剧采自《施公案》,讲的是巨盗费德恭霸占水龙窝。其人劫财好色,趁庙会期间抢夺民女兰英,因兰英不从而被棒打到死。后黄天霸奉命查办。在老英雄褚彪的策划下,巧妙地将费德恭拿获正法。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李叔同的演出剧照中,他既演过黄天霸,又演过褚彪。从中也可见他戏路较广。《白水滩》又名《捉拿青面虎》。剧情讲宋总兵李德俊擒获侠盗许起英之妹(即青面虎), 
                 
                押解京都途中,在白水滩遭许起英之妹阻劫,此时穆玉玑路经此地,经干预又杀败许妹之部。这是一出以打斗见长的剧目,李波同是穆玉玑。这又可见李波同此时不公戏路较广,而且演技也较丰富。李波同对他在这一时期的演剧活动显然是十分怀念的,比如他到日本留学后曾于1906年初回国度假,还特意利用这一段时间指导过上海的学生排演新剧,并正式演出。


                8楼2005-07-10 15:10
                回复
                  扮演褚彪


                  9楼2005-07-10 15:10
                  回复
                    据文献记载,此照摄于1905年天津。如果此说无误的话,此正是李叔同在赴日本留学前为了母亲的后事而返回天津的时候。
                    李叔同的母亲王氏于1905年在上海逝世。李叔同扶柩回津。他在母亲的丧事上提倡革新。当时的天津《大公报》曾连续刊载消息,农历七月廿三日以《文明丧礼》为题曰:"河东李叔同广平,新世界之杰土也。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李叔同特定于本月二十九日开追悼会,尽除一切繁文缛节,别定仪式。"次日又以《天津追悼会之仪式及哀歌》为题公布了"新仪式"的容,"如备有西餐,以飨来宾",又有"哀启"曰:
                    启者:我国丧仪,繁文缛节,俚俗已甚。李叔同君广平,愿力祛其旧,爰与同人商酌,据东西 各国追悼会之例,略为变通,定新丧仪如下:

                    一、 凡我同人,倘愿致敬,或撰诗文,或书联句,或送花圈花牌,请勿馈以呢缎轴幛、纸箱礼彩。银钱洋圆等物。 
                    二、 诸君光临,概免吊唁旧仪,倘须致敬,请于开会是行鞠躬礼。 
                    三、 追悼会仪式:甲。开会。乙、家人致辞。丙、家人献花。丁。家人行鞠躬礼。戊、来宾行鞠躬礼。庚、散会。同人谨白。 
                        据悉,参加李母追悼人的人有四百余人,参加者中既有中国有又有外国人。仪式上,李叔同曾自弹琴,唱歌。此又被人称做"李三爷办了一件奇事"。 
                      办完母亲的丧事后,李叔同即东渡日本留学。


                    10楼2005-07-10 15:11
                    回复
                      李叔同在东京与曾孝谷共同发起成立 中国人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在《茶花女》的演出中自扮茶花女。他男扮女装,自然需要刻意化妆。李叔同在后来对丰子恺说到扮演茶花女是很有感慨地讲道:他当时为了束腰,几天没有吃饭。从照片看,李叔同当时的腰身也确实是够纤细的了。不过他的南社同仁苏曼殊对李叔同当时饰演茶花女并不以为然,似乎颇有微詷。苏曼殊在<<燕影剧谈>>一文中写曰:
                      ……前数年东京留学者创春柳社,以提倡新剧自命,曾演<<黑奴吁天录>>、<<茶花女遗事>><<新蝶梦>>、<<血蓑衣>>、<<生相怜>>诸剧,都属幼稚,无甚可观,兼时作粗劣语句,盖多浮躁少年入耳。
                      从大量史料不看,春柳社当的在日本的活动及演出,无论中国文化界,还是日本戏剧界,大多叫好。而苏曼殊如此评说,除了反映了他直率的性格外,也只能说是他的个人看法,亦算一家言。


                      11楼2005-07-10 15:12
                      回复
                        !


                        12楼2005-07-10 15:12
                        回复
                          李叔同一到日本,整个装束全变了。他不仅脱去马褂,换上一套全新的西 装,而且还毅然掉了长辫,改为三七分的西 式发型,俨然成了一个风流潇洒的英俊青年。他入乡随俗,诸如早浴、和服、长为钵,他都试过,加上他经济充裕,生活考究,几乎所有日本人都认不出他是一中国留学生。
                            他在日本写诗词,设计期刊封面,成立 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编辑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画油画,弹钢琴……他把东京视作一片艺术的大海,很是畅游了一番。


                          13楼2005-07-10 15:13
                          回复









                            14楼2005-07-10 15:13
                            回复
                              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李叔同表面上尘世劳劳,可在他的内心里倒有几分归隐之意。他写过四首歌:<<幽居>>、<<归燕>>、<<月夜>>、<<幽人>>,都是一个主题-"归隐"。这就如<<归燕>>中唱到的样:
                                几日东风过寒食,
                                秋来花事已阑珊。
                                疏林寂寂双燕飞,
                                低徊软语语呢喃。
                                呢喃,呢喃,呢喃,呢喃,
                                雕梁春去梦如烟,
                                绿芜庭院罢歌弦,
                                乌衣门巷捐秋扇,
                                树杪斜阳淡欲眠,
                                天涯芳草离亭晚,
                                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
                                呢喃,呢喃,呢喃,呢喃,
                                不如归去归故山。 
                                李叔同在读了夏丏尊介绍的日本杂志中有关断食的文章后,他的信仰和信念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转变。根据日本杂志上的介绍,实行断食须在寒冷的冬天方才适宜。为此他初步确定的断食时间是当年的农历十一月。寒露那一天,他作了一首《题陈师曾画荷小幅》(陈师曾是李叔同的朋友,画家)。词有小序曰: 
                                师曾画荷叶,昔藏余家。癸丑之秋,以贻德泉先生同学。今再展玩,为缀小词。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丙辰寒露。
                                词曰: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中。
                                断食是需要一处安静的地方的。根据西冷印社社友叶品三的推荐,他选中了虎跑寺。 
                                虎跑寺有三位大护法,名叫丁辅之,是叶品三的朋友。于是经介绍,李叔同就于1916年农历十一月底,也就是学校放年假的时候,住进了方丈楼下的一间空房子里。
                                为了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断食感受,李叔同郑重地写下了<<断食日志>>。
                                十二月一日,晴,微风,五十度。断食前期第一日。疾稍愈,七时半起床。是日午一食粥二盂,紫苏叶片,豆腐三小方。晚五时食粥三盂,紫苏叶二片,梅一枚。午后到寺外运动。
                                余平日之常课,为晨起冷水擦身,日光浴,眠前热水洗足。自今日起冷水擦身暂停,日光浴时间减短,洗足之热水改为温水,因欲使精神聚定,力避冷热极端之刺激也。对于后人断食者,应注意如下:
                                (一) 未断食时练习多食冷开水。断食初期改食冷生水,渐次加多。因断食时日饮五杯冷水殊不易、且恐腹泻也。
                                (二) 断食初期时之米粥或米汤,于微温时食之,不可太热,因与冷水混合,恐致腹痛。
                                ……
                                二日,晴和,五十度。断食前期第二日……是日苔白,口内粘滞,上牙里皮脱。精神如常……
                                晚侍和尚念经,静坐一小时…… 
                                三日,晴和,五十二度……是晨觉饥饿,胸中搅乱,苦闷异常,口干饮冷水……
                                四日……是晨气闷心跳口渴,但较昨晨则轻多矣,饮冷水稍愈……
                                五日……本定于后日起断食,改自明日起断食,奉神诏了也。……
                                六日……断食下期第一日……手足乏力。头微晕,执笔作字殊乏力,精神不如昨日……
                                七日,阴复晴……心跳微作既愈,较前二日减轻……晨览<<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
                                十日……四时半醒,气体精神与昨同。起床后精神至佳……
                                李叔同在虎跑实行的断食十分顺利。他在第一周是半断食,第二周是全断食,第三周一反第一周的顺利而行之,结果良好。他在断食后,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觉得身心灵化,似有仙象。他在断食期间,平时在多以行笔字打发时间,各种书体都写,笔力丝毫不减,而心气比平时更灵敏、畅达,有一和脱胎换骨般的感觉。于是,他根据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为李婴。
                                断食是按道人的规矩实行的,李叔同当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断食自称"欣欣道人"。为了纪念这次经历,他拍了一张照片,也写过纪念性质的书幅。其中一幅只有两个大字"灵化",落款处写道:"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


                              15楼2005-07-10 15: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