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兵法吧 关注:5,605贴子:49,113

伪《孙武兵法八十二篇》随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篇简名皆曰"合同"。齐安城、秦宫邬二简为缩立简。缩去国璋,立取兵璋,半璋也。《军政》之"同行"曰:"立于不败之政者,国之和同。立于不败之地者,三军和同。和同行,行应曰:天下无有胜于得道之军也。"此言中道也。信以为,国不和,民不同者,兵不胜也。故缩立简半去半取,实大谬大误也。简上半璋谈兵,有方而无圆,不可取也。故信不考不参也。今独依景林简,车子丕其元容。信考柏举之战,五战五胜,吴入楚郢,齐民武子之功也。其功者,三军和同而胜也。吴子楚郢,兵不戒而施暴。楚包胥子哭于秦,秦哀公赋元衣而举兵楚,败吴于沂。吴兵败而还前功尽弃。此吴王阖闾之过,齐民武子之失也。信以为所以失者,虽知其内根和同,而不知其外根和同,以修其功也。《中平兵典》曰:"天地尚尚,阴阳易易。内根外根,和同祥祥。"信择承之,国胜以恒,兵胜以横,胜于内外之根也。揣摩《中平宝典》,启哲兵胜之道,信以为内根和同,可胜也;外根和同,咸胜也;两根和同,恒胜也。恒胜之兵,不可当也。秦,二世而乱。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汉王斩白蛇而举事。所过郡县,秋毫无犯。野涂武关而入咸阳,为民废秦苟法,为政约法三章,为安而发九杀令。君臣民和同以为国用。以用示应:和同以恒,胜之以恒;剥离以非,败之以更。剥离者,项王所以失天下也,和同者,汉王所以灭强楚而统一天下也。故曰:安民胜敌之道者,上下和同也。汉楚王韩信于汉五年二月。四百六十七
整理:房立忠


1楼2012-05-14 12:45回复

    作伪者古文实在差得不像样子。第一句话要是作伪该怎么改?
    “此篇简名皆曰"合同"。齐安城、秦宫邬二简为缩立简。”
    齐安城、秦宫邬二简,简名皆曰“合同”,今合二简,以成此篇。应该这么改才是,语序都弄不清楚,古文该怎么写都不知道,还好意思作伪?
    “缩去国璋,立取兵璋,半璋也。”看得大家头疼吧?木事,有鄙人给他翻译成纯正古文,别怕看不明白。
    “削《国章》,料取《兵璋》,实半《璋》也。”
    “信以为,国不和,民不同者,兵不胜也。”看出毛病了么?嘿嘿,古文中从不会说兵不胜,而是“战不胜”。
    “故信不考不参也”这个是从现代话中的“参考”变来的,虽然作伪者很会改,但改得不伦不类,现代语的痕迹一目了然。、
    “楚包胥子哭于秦,秦哀公赋元衣而举兵楚,败吴于沂。”显然,作伪者没有掌握古文的写法,正确的应该是“秦哀公赋元衣而举兵于楚,败吴沂”不要小看这一个虚词的用法,古文是否地道,奥妙全在于此。败楚鄢陵,克齐外黄,哪有什么“败(克)……于……”一个虚词,马脚露得真够大的。
    “信以为内根和同,可胜也;外根和同,咸胜也;两根和同,恒胜也。”既然敢作伪,相信对古文化还是热爱的。写得破烂字,怎么也得读读《兰亭序》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估计作伪者木有读懂,外跟合同,都能胜利???????
    “和同者,汉王所以灭强楚而统一天下也。”作伪者的虚词不会用也就算了,毕竟,没一二十年,你也学不会。但动状结构都能用错,真是不学无术啊。这里面的错误是什么?应该是“一统”,而非 “统一”。拜托,多学两年古文再发表你的伪作吧,反正你也是慢慢发的。


    2楼2012-05-14 12:45
    回复

      顺便帮作者作下伪,你给钱就成,如果想让你的兵法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齐安城、秦宫邬二简,简名皆曰“合同”,今合二简,以成此篇。削《国璋》,料取《兵璋》,实半《璋》也。《军政》曰:"立不败之政者,国之和同。立不败之地者,三军和同。又曰:天下胜得道之军者也无。"此言近道也。信以为:国不和,民不同,战不胜也。削取其半,实恐谬误。取简半《璋》论兵,撮文一隅,不可效也。故信舍而不论。独依景林简,俾后人得见其论。今考柏举之战,吴五战五胜,乃入郢,齐孙武子功也。所以然者,三军和同而致胜也。吴子楚郢,不戒兵而反施暴。包胥哭于秦七日,哀公赋元衣而举兵助楚,败吴沂。吴战不胜,前功弃尽。此王阖闾之过,孙武子之失也。信以为:所以失者,虽知其内根和同,然不知其外根亦须和同,以修其功。《中平兵典》曰:"天地尚尚,阴阳易易。内根外根,和同祥祥。"信承择之:兵之胜:以其内外根胜也。……(后面不翻,想你的智商也想不出该怎么翻,免得教会祸害别人^_^)


      3楼2012-05-14 13:06
      回复
        败楚鄢陵,克齐外黄,哪有什么“败(克)……于……”一个虚词,马脚露得真够大的。
        刚想起,这句话是错误的,“郑伯克段于鄢”,地名为单字是可以加于的,抱歉


        4楼2012-05-14 13:43
        回复
          你所用的内容为房立中先生在《孙武子全书》中的内容,事实情况是,房立中当时发表的内容,并没有的到西安古兵学研究会张敬轩先生的文字确认,和帛书版本还是有差异的,你的引用内容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要批驳,首先要竖立好靶子.
          还有你对于““国璋”,立取“兵璋””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理解,建议看一下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残缺的对应竹简,就知道你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
          研究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一定要先研究银雀山汉墓竹简,基础不牢靠,未免在学术上会有不严谨的问题存在。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原件是写在帛书上,建议研究帛书原文照片,你说引用的这段话并不是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和同》篇的原文,乃是韩信当年序次兵法的点评,
          西安古兵学研究会的网址,本论坛的超链中也有,你对于这段话质疑,那么我就来公布一下,帛书原文和翻译:
          [《和同》篇•韩信序次语]
          此篇简名为《咊同》。齐安城、秦宫郿邬弍简为缩立简。缩去国璋,立取兵璋,半璋也。《军政》之《同行》曰:“立於不败之政者,国之咊同。立於不败之地者,三军咊同”。咊同行,行应曰:“靝ğ无有胜於得道之军也”。此言申之道也。信以为,国不咊,民不同者,兵不胜也。故缩立简半去半取,实大谬大悞也。简上半璋谈兵,有方而无圆,不可取也。故信不考不参也。今依景林简,车子正亓圆容。
          竹简翻译:
          [《和同》篇•韩信序次语]
          此篇简名皆曰《和同》。齐安城,秦宫郿邬二简为缩立简。缩去国璋,立取兵璋,半璋也。《军政》之《同行》曰:“立于不败之政者,国之和同。立于不败之地者,三军和同”。和同行,行应曰:“天下无有胜于得道之军也” 。此言中道也。信以为,国不和,民不同者,兵不胜也。故缩立简半去半取,实大谬大误也。简上半璋谈兵,有方而无圆,不可取也。故信不考不参也。今独依景林简,车子丕其元容。
          白话翻译:
          此篇的竹简名称为《和同》。以齐安城,秦宫郿邬二个版本为基础的缩立而成的版本。缩去“国璋”,立取“兵璋”,是半部的“璋”。《军政》兵书里面的《同行》章节中有记载:“能够在治理国家的事务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国家的和睦同心。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在于三军和睦同心。和睦同心的行动就可以应验:天下懂得掌握这种规律的军队不可能不胜利”。这种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我(韩信)以为,国家不和睦,民众不同心,军队是不可能获得胜利的。所以缩减的版本是选取了一半保留了一半,实在是有很大的谬误。竹简上半部分谈论兵法,有进攻(“兵之情”)但没有防守(“国之情”),是不可取的。所以我(韩信)不做参考。今唯独按照景林简的版本,李左车彰显其原来的本貌。
          帛书原文:
          信考柏举之战(1),五战五胜。吴入楚郢(2),齐民武子之功也。亓功者,三军咊同而胜也。吴於楚郢,兵不戒而施暴。楚包胥子(3)哭捄於秦,秦哀公赋《无衣》。而举兵捄楚,败吴於沂(4)。吴兵败而还,前功尽弃。此吴王阖闾之过也,齐民武子之失也。
          信以为所以失者,虽知亓内根咊同,而不知亓外根咊同,以修亓功也。《中平兵典》曰:“天地尚尚,阴阳昜昜。内根外根,咊同祥祥”。信择丞之,国胜以恒,兵胜以横,胜於内外之根也。揣摩《中平兵典》,启哲胜道,信以为内根咊同,可胜也;外根咊同,咸胜也;两根咊同,恒胜也。恒胜之兵,不可当也。
          简体翻译:
          信考柏举之战(1),五战五胜,吴入楚郢(2),齐民武子之功也。其功者,三军和同而胜也。吴于楚郢,兵不戒而施暴。楚包胥子(3)哭捄求于秦,秦哀公赋《无衣》而举兵救楚,败吴于沂。吴兵败而还,前功尽弃。此吴王阖闾之过,齐民武子之失也。
          信以为所以失者,虽知其内根和同,而不知其外根和同,以修其功也。《中平兵典》曰:“天地尚尚,阴阳易易。内根外根,和同祥祥”。信择承之,国胜以恒,兵胜以横,胜于内外之根也。揣摩《中平兵典》,启哲兵胜之道,信以为内根和同,可胜也;外根和同,咸胜也;两根和同,恒胜也。恒胜之兵,不可当也。
          白话翻译:
          我(韩信)考证柏举之战,五次战役五次胜利,吴国攻入楚国的首都,这是曾今为齐国臣民孙武子的功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绩,三军和睦同心而取得的胜利。吴国的军队攻入楚国首都以后,不对军队实施约束而滥施暴行。楚国重臣申包胥向秦国哭救,秦哀公作赋一首名为《元衣》。进而举兵相救楚国,在楚国沂城这个地方打败吴国的军队,吴国用兵失败前功尽弃。造成这样的结局是吴王阖闾的过错,也是齐民孙武的失误。
          我(韩信)以为所以失败,是因为(吴国)虽然知道其内部如何和睦同心,但不知道如何与外部势力保持和解,而维持自己的胜利能够持久。《中平兵典》说:“天地久远,阴阳转化,内部外部,和睦同心”,我(韩信)特意择录出来加以强调,国家获得胜利才能恒久,军队横行天下百战百胜,胜利在于掌握了内部和外部保持和睦同心的规律。揣摩《中平兵典》,启发兵胜之道的哲理,我(韩信)以为内部和睦同心可以有获胜的机会,与外部和睦同心,也可以有获胜的机会;但是内部外部都能够和睦同心,就可以获得恒久的胜利。获得恒久胜利的军队,是不可以抵挡的。
          


          IP属地:江苏6楼2012-05-14 13:55
          回复

            10、帛书原文:
            秦,二世而乱。天下纷争,羣雄并起。汉王斩白蛇(1)而举事。所过郡县,秌毫无犯。野涂(1)武関(2)而入咸阳,为民废秦苛㳒,为政约㳒三章(4),为安而发九杀令。君臣民咊同以为国用。以用示应:咊同以恒,胜之以恒;剥离以非,败之以更。剥离者,项王所以失天下也;咊同者,汉王所以灭强秦而弌统天下也。故曰:安民胜敌之道者,上下咊同也。
            四百六十七
            汉楚王韩信於汉五年二月
            简体翻译:
            秦,二世而乱。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汉王斩白蛇(1)而举事。所过郡县,秋毫无犯。野涂(2)武关(3)而入咸阳,为民废秦苟法,为政约法三章(4),为安而发九杀令。君臣民和同以为国用。以用示应:和同以恒,胜之以恒;剥离以非,败之以更。剥离者,项王所以失天下也,和同者,汉王所以灭强秦而一统天下也。故曰:安民胜敌之道者,上下和同也。
            汉楚王韩信(5)于汉五年二月。四百六十七
            白话翻译:
            秦朝,到了秦二世(胡亥)就大乱了。天下兼并侵伐,各路英雄豪杰同时并起。汉王(刘邦)斩杀白蛇而聚众兴兵起义。军队所攻占路过的郡县,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经城外的道路从武关这个地方攻入秦国首都咸阳,为了老百姓而废除了秦朝苛刻的刑罚,政令简约,约法三章,为了安抚民众而颁布《九杀令》。君主,大臣,民众和睦同心为国家效力,和睦同心的事实例证:持之以恒的和睦同心,就可以获得长久的胜利;逐渐削弱分崩离析的乖僻背离,终将导致失败的更替。逐渐削弱分崩离析,就是(楚王)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正因为和睦同心,汉王(刘邦)所以能够消灭强秦而统一了天下啊。所以说:安抚百姓,战胜敌人的道理就在于,上下和睦同心。
            汉楚王韩信于汉五年二月。四百六十七


            IP属地:江苏7楼2012-05-14 13:59
            回复
              你所看到的我引用的内容,是来源于两个版本,所谓“帛书原文”直接来源于张藏本原件照片,所谓“简体翻译”是张敬轩先生本人后来整理的“十册本”,白话翻译是研究会组织人员翻译的,我们仔细辨认,“帛书原文”和“十册本”之间尚有个别词语的使用不同,这是由于个人在抄录过程中的失误,至于房立中先生当时限于条件,并没有得到帛书原文的照片,而是通过录音,笔记抄录的原文,所以错漏在所难免。
              西安古兵学研究会网站上有帛书原文照片,建议登陆,可以看看。
              看你讲话毕露锋芒,当是年轻,提出不同见解非常值得鼓励,但是基础要扎实,学术上的事,1000年才有公论,你应当没有仔细研究过银雀山汉墓竹简,建议不要先读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先从汉简开始研究,当有大收获。


              IP属地:江苏8楼2012-05-14 14:05
              回复
                1、原文摘自那个西安什么的兵法网站,就是贴吧链接那个,所以:引得对不对不是我的错。
                2、如果有人明知道错了,还整天挂在上面,更不是我的错
                3、我是说文法的毛病,没说意思上的毛病,翻译成白话没有意义,再说,我也没曲解作伪者的原意


                9楼2012-05-14 14:09
                回复
                  银雀山竹简我读没读过,这个不应当凭主观判断
                  我知道张藏本有银雀山的东西,那我反问:如何证明张藏本不是抄袭银雀山?


                  10楼2012-05-14 14:11
                  收起回复
                    这不是年轻气盛的问题,自称冤枉了张藏本的人,天天在网上打专家,请问他们的言辞有没有锋芒?????


                    13楼2012-05-14 14:13
                    回复
                      请注意:我没否认孙子有八十二篇,相反,在我的心底,我是支持有八十二篇的。
                      举十三篇的源流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打的只是伪八十二篇,我想你是没读过前面的东西吧。。。。。。。


                      14楼2012-05-14 14:17
                      回复
                        我只相信以理服人,如果你能举出那伪八十二篇有什么地方符合古汉语规范,我就承认你说的对,这样可好?


                        15楼2012-05-14 14:21
                        收起回复
                          你说的是戴文又称鬼谷神圣,我曾代表研究会多次声明,戴文先生并非研究会成员,其言论与研究会并无直接关系,有人打着嵩山少林寺的名义买火腿肠,嵩山少林寺管不了,我们也管不了,我们已经在研究会论坛中做个郑重声明,请登录研究会网站了解情况。


                          IP属地:江苏16楼2012-05-14 14:23
                          回复
                            研究会曾经在2012-5-3 13:13:45 在研究会公告栏目发表声明如下:
                            (1)西安古兵学研究会发布的内容,仅限于18篇研究本的条幅照片是最为可靠的,其余相关整理文字仅供参考。
                            (2)至于其他网友在本网站发表的文章,研究会是不允许用“张藏本”字样的,如果用了,会和发表人联系,告之其不允许用这样的内容,如果用了,只允许说是自己编写的。
                            (3)对于网友发表的内容,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从学术上进行论辩,正如我个人作为管理员一直在做的那样,但是只要是发表的学术观点,不论对错,不论真伪,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力,我也不能因为个人好恶,就决定删哪个。
                            (4)研究会不想卷入个人是非,所以对于凡是涉及个人言辞攻击的内容一概删除,这是连续的一贯的态度。
                            


                            IP属地:江苏17楼2012-05-14 14:25
                            回复
                              群主英明啊,知道我指的是谁
                              本人不是批判张藏本专家团中的一员,言论与专家团无关,这个也特此声明!!!


                              18楼2012-05-14 14: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