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更一点?作者这个周又偷懒了,但又表示是在想写便当,于是等会儿争取再更一段~☆
-------------------------------------------------------------------------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他们14岁那年的4月17日。
那一天是双休日,难得的好天气,许多父母领着自己的孩子出游,他也同自己的“父母”踏上了一班公交车。
假如,若他再晚几分钟,一切就会不一样了,他仍会做那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他不会遇见司马懿,他也不回忆起自己是诸葛孔明。
但历史是不容忍假如的存在的,他还是遇到了车祸,听“父母”说当时他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而在诸葛亮昏迷前,他眼中看见的最后一幕是自己鲜血淋漓的躺在担架上,似乎已经死去。
当时的他还是很惧怕死亡的。他在昏迷之前想了些什么,然后眼前的画面好像改变了,但他已经忘记了,只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然后,便是记忆的翻转。
整整半个月他都在挣扎着梦呓,持续不断的高烧将他彻底击溃。他的记忆交错纵横,不停的无序排列着试图找到正确的规律,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竟会有如此之多错综复杂的记忆,这些记忆却又好像怎么也不属于自己。
他认为自己是诸葛亮。
尽管他觉得这种想法太过疯狂,但他却仍旧这么坚定地认为着。
他好像梦见了当年的自己隐于南阳,有感于那个人三国茅庐的恳切,于是他便陪着那个人一步步打下如画江山。他好像仍能忆起他年主公逝世,执手将未竟的事业托付给他。
他挣扎着从泥泞的梦魇中醒来,猛然睁开双眼,看到的却是一片雪白的墙壁和窗外抽芽的枝条,以及“父母”关切的眼神。
他颤抖着伸出手抓向虚空,似乎就能触碰先帝的面颊时,一条沟壑横亘在他的面前,她只能站在岸的那头笑得泪流满面。
他从骨血中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他听不见“父母”伴着吓坏了的神情的拼命呼唤,心中只有一个急切的愿望,拼上性命也要找到他的主公。
他确信了自己是诸葛孔明,同时也见到了那个人。
病房外一个和他一般大的少年穿着病服隔着玻璃向内看着,那个少年的眼中有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但在诸葛亮看来却分外的熟悉。少年冲他微微笑着,口型张张合合,诸葛亮听不清他在说什么,但却可以猜到——
我们又见面了,诸葛亮。
那个少年,定是司马仲达。
然后诸葛亮就像发疯了般,白天拼命做着各种康复训练,夜里便痛得高烧不断,只能任由记忆将自己扰得纷乱。他的“父母在试着阻止他,他的主治医生在警告他,邻旁的病友在劝他。他什么也不听,也不说,他知道压抑在内心的痛或许只有一个人能替他消除,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那个人。
同时,还带着一个疑问。
诸葛亮发现自己似乎能窥视到短暂的未来,甚至可以在未来发生前改变它。他感到了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不安,他只能继续加紧康复训练,以求尽快见到司马懿。
他或许体会到了,那个人也在寂寞。
诸葛亮望向窗外,嫩绿的叶芽儿不知不觉间悄然长成了绿叶,几只胖嘟嘟的麻雀似乎在喜鹊争着巢。像是感觉到有人来了,麻雀们不安地扇动着翅膀,喜鹊却喳喳的叫着在来人的身畔盘旋。
来的少年身上套着肥大的病服意外地衬得身材纤细,发色是墨一般的,眼中却好像泛着点点蓝光。容貌精致,总是若有若无地带着微笑,但又让人感觉这只是一只精致的瓷娃娃,只有他顶着吵吵嚷嚷的雀鸟们玩闹时,瞳眸深处隐隐涌现的快乐才会表现出真实。
诸葛亮倚窗望着窗外眉目清晰的少年,眉头微微蹙在一起。树下的少年像是感知到了楼上的实现,猛然抬起头了与诸葛亮对视着,高傲地微笑。收起刚才的温柔,少年的目光犀利,仿佛能看透灵魂。
诸葛亮略微感觉不自然,稍稍收敛了窥探的目光。却发现“父母”不知何时来到他身旁,同时看着那个少年,发出低低的叹息与同情:“真是个可怜的孩子。”
“可怜?”他敏锐的捕捉到关键词,立即提出询问,“他,怎么了?”
“母亲”的目光更柔和了,似乎那个少年的身世可怜到不可诉说,她用满是幸运的目光看了看诸葛亮,继续为自己的“儿子”解释说明:“这孩子的父母在车祸里双双去世了。听说母亲当场死亡,父亲却是在轻伤的情况下突然伤口恶化而去世了。他的亲戚都因为他似乎有精神方面的病症不太想接受他,所以他一直孤零零的在医院里。我看你和他也是一般的年纪,这段时间就多去找找他。”
那个像狐狸一样狡猾的司马仲达会有精神方面的病症!?
诸葛亮不禁哑然失笑。
他抬起头,对身旁的母亲说着他要下去找那个少年,便不顾母亲的反对径直走了下去。
他想起刚才他与司马懿对视时,司马懿对着口型冲他说的话,他说——
下来,我告诉你一切。
眼前浮现的是少年变为幽兰色的瞳眸和蔓延在腕上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