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吧 关注:25,580贴子:196,770
  • 30回复贴,共1
求助

对于劳动价值的误解及其纠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⑴商品价值体现在商品价格上
有一种观念认为,劳动价值是主观价值,是人们将具体劳动折算成抽象劳动,将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才产生出的主观价值。这种劳动价值只具有主观价值的意义,或者只具有立场的意义,因此对反映现实经济运动毫无意义。
这种观念忽视了,劳动价值并不是主观价值,并不是具体劳动折算成抽象劳动,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的产物。
这种观念不明白,劳动价值是真正客观的价值。
事实上,劳动价值与生产某个商品所使用的具体劳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商品的生产究竟花了多少劳动,并不会直接影响它的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抽象劳动没错,但这个抽象劳动不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把具体的直观的量,比如工作日,折算成抽象的主观的量,比如x量抽象劳动时间,的产物。
劳动价值作为抽象一般劳动,是从流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
但将“抽象一般劳动”这个范畴发展出来的人,在某本书的开篇以一种过于简单的口吻误导了你们不少人。
在流通关系中,价格是商品价值的最直观的表现,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证明。但这些表现与证明全都只是对于主观观念而言的。这种主观观念不在乎价值的存在本身,而只在乎确定价值的客观量。
商品的价值首先肯定不能体现在商品自己的身上,因为商品是要在交换中才能实现价值的,没有卖出去的商品当然没有价值。因此这种主观观念就认为商品价值客观的体现在它卖出去时所交换的货币量上。
这种主观观念忽视了,货币量之所以会被他认为是价值的体现,只是因为货币能购买商品。
货币如果不能购买商品,则货币本身也没有价值。
货币也会升值与贬值,这是任何主观观念都能在今天的现实中直观的找到的事实。
但主观观念认为,商品的价值与商品卖出以后的情况无关。
也就是说,对于主观观念而言,商品价值作为商品与自身的关系,只是一瞬间的发生在主观有限的买者与卖者间的简单交换关系。
商品价值只在这一瞬间存在,但主观观念显然没有对这种“一瞬间的存在”的自觉。它总是自以为自己把握到了商品价值的永恒的客观存在。
⑵商品价值受边际效用递增或递减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一个商品作为时刻准备出卖的东西去看待,就能够发现商品的价值总是在波动,没有哪一刻商品的价值是不受外界影响的。
这种总是受外界影响的客观情况,导致了另外一种主观观念的产生,这种主观观念认为价值受边际效用影响。边际效用,或者说,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数理模型理论,被这种主观观念认为是真正能说明价值的客观波动的理论。
这种主观观念认为有限的经济学数理模型能把握现实的人的普遍的非经济的需求变化。而对于发端自经济关系以内的客观的引起价值波动的原因,这种主观观念却放弃了考察。
以边际效用为真理的主观观念往往都会责备“劳动价值”忽视了客观的价值波动。这种主观观念一般认为“劳动价值”就是用生产价值的劳动来将商品价值死死的限制住的一种不必要的范畴。这种范畴并不能说明现实的价值波动,而只能用来表达一种可笑的缺乏现实性的立场。
边际效用论者并没有理解“劳动价值”这个范畴是如何从流通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因为他们主观的将边际效用从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剥离了出来,让边际效用只服务于特定的有限视域内的从现实的发展整体中抽离了出来的经济现象,从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对于它们使用边际效用来解释的那些现象的客观影响。
劳动价值是总体范畴,而且这个总体不仅包括空间性,也包括时间性。但不止包括空间与时间。劳动价值范畴中还包括黑格尔辩证法中最精髓的“自身回归”和“在运动中持存”的对立统一式辩证法。
这样一个貌似只是同生产有关的范畴何以诞生自流通关系中呢?
这得从刚才的对价值波动的追问开始,因为劳动价值是对商品价值进行彻底追问后得出的结论。
劳动价值并不是诞生自一些所谓的亲底层人士者所认为的立场,也不是诞生自一些误读中所以为的“对劳动创造一切价值这个事实的无条件无中介的客观陈述”。后者往往也同把价值当成货币的人一样,认为劳动价值是折算具体劳动的产物。
商品价值为什么会波动呢?有人说,因为供需从来都不固定,商品价值自然就会波动。
这个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片面的。
供需不稳定只解释了价值波动的原因,但却没有解释价值“波动”的实体究竟是什么。而边际效用论者就是因为把这个“波动”的实体简单的归因于需求,才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可以说,边际效用论者是难以区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因为他们认为使用价值,或者以需求表示的价值的变动,一定会导致商品价值的变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13 22:05回复
    边际效用论者天真的以为,只要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低了,那人们自然就会因为商品不像从前那样好,而只支付更少的价值。
    边际效用论者把使用价值不是看成人的结构化的生命活动的环节。(这种生命活动可以用一种没有预设拼图的完成形态的拼图活动来表示,拼好完整的拼图是目的,缺了任何一块,拼图者都浑身不自在,但完整拼图是不存在的,拼图者是凭着每一个单一拼图与别的拼图的对称关系来完成拼图和想象完整拼图的。)而是将使用价值看成是可以计量,或以量来表示的东西。这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在汽车与飞机之间选最快的交通工具的时候,当然是正确无误的。但在别的时候,边际效用论者甚至压根不可能知道他在用边际效用解释什么生命活动。
    因此边际效用论者会很巧妙的用一种剥离现实的方式来制造他能用边际效用完整解释的“现象”。
    不过就算是部分使用价值能用量来表示,说使用价值量变低就一定会导致人们支付的价值变少,也仍然是错误的。
    只要想一想一个人突然变富或变穷对其支付价值的意愿的影响就能清楚了。
    抛开这件事情不谈,我们继续回到正题。
    我们前面说了,无论是商品换货币,还是货币换商品,都因为供需变动的原因,总是在发生价值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今天的首当其冲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就是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在货币身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获得了在质上同一的表现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以体现在由货币量设定的它们的价格上。
    唯独货币的价值不能体现在它自己身上,因为货币自身没有价值,或者说任何东西自身都没有价值,因为价值本身实际上只是交换能力的体现,这个体现只能表现在交换关系的对方中。
    这也就是说货币的价值只能体现在每一个特殊商品身上。这无异于是在说,作为商品的价值体现的货币,其自身的价值其实并不是同质的,而是有无数多种质,因此互相的是不能等同的。
    货币是直观的体现了价值没错,但它同时也遮蔽了价值。使人们看不到价值的存在,而只能看到价格的存在。
    不过就算人们主观的看不到价值,但价值却依然在起作用。商品的交换能力不会因为人们看不到就消失掉,这个交换能力对应的其它的能交换到的商品,也不会因为人们主观的看不到价值而消失。
    哪怕主观上没有任何人能看到价值,价值也依然潜在的存在着,但这样的潜在存在着的价值却是不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即以社会为前提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它只对人类的自然行为(即以自然为前提的行为)发生作用。
    可我们知道,与天真的或者说充满着欺骗欲的主观观念们不同。现实的许许多多的人的眼中多多少少还是都能意识到有某种叫做价值的东西在背后决定着现实的交换关系,决定着现实的某个商品能实现多少价格。
    这种意识所意识到的价值正是超出价格那有限的主观性的在人的主观观念背后实时运转的总体运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13 22:05
    收起回复
      未完待续……好不想写啊!感觉自己水平还是差一些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13 22:06
      回复
        @Web行者归来 老哥能看看我这里一共几条评论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13 22:47
        收起回复
          (3)总体运动作为生产力或稀缺性的不断增长或衰减的运动
          有一些人能够察觉到价值是交换能力,以及这个交换能力所对应的总的商品关系。他们能够认识到生产对价值的决定性,但这些人仍然不能理解价值作为劳动价值有何种必要。
          哪怕价值不作为劳动价值,根据生产力的变动,商品的交换能力以及这个交换能力所对应的商品关系,也都会发生变动。
          或者,根据资源稀缺性的变动。这种变动事实上就是一种设定生产力的界限。商品价值也同样会发生变动。
          具体劳动明明可以完全不变,就能生产出比原先多几倍的产品,就能生产出比原先的稀缺性高几倍的产品。
          这似乎说明了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力和稀缺性也是价值的源泉。
          这种主观观念误以为自己真正的把握住了总体运动,误以为自己是以比“劳动价值”更全面的眼光,发现了“劳动”这个范畴在被称作价值的唯一源泉时,所没能把握到的那些对价值的生产性因素。
          这种主观观念没有意识到的是,单个商品在那空间有限的简单交换关系中的出卖,只是一瞬间的一定关系以内的价值表现。
          单个商品实现了价值以后并没有保持价值,而是终结了价值。
          由于使用价值得到了满足,很多人就认为这个商品价值遭到终结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商品价值似乎就应该在它满足了使用价值的那一刻终结,这种观点同边际效用论者是一致的。
          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有交换能力,当然是因为它对某人有使用价值。当某人满足了对这个使用价值的需要以后,这个商品不仅物质上消失了,能使它成为使用价值的那个作为人类需求的前提也消失了。
          但人们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使用价值,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积累。这种使用价值并不是为了作为使用价值,在使用中消耗掉,而是为了作为价值,为了作为时刻保持自身的价值,持存下来。
          在商品经济中,越是庞大的价值积累,就越是在乎作为价值保持自身。使用价值的满足对他们而言既是一种保持自身的实现环节,同样也是一种消灭自身特定形式的环节。
          价值积累者并不能直观的把握价值波动,但他们……或者说我们,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定程度的价值积累者。
          我们每个人都至少能够发现几种不用时刻关注价值波动,不用时刻的关心价值是否会遭到消灭的价值积累手段。
          这些积累手段中,最最普遍,最最直观的,就是货币。
          货币作为一切商品价值的体现者,是最不用担心特殊使用价值的消灭的价值积累手段。
          商品价值实现在货币身上,在主观观念看来就是价值的最终实现。因为在货币身上,主观观念似乎找到了一切价值关系的总和。
          但我们对价值积累的发现,却足以打破这种幻想。价值关系由于价值积累的欲望,已经从潜在的作用于人的“自然行为”的总体运动,一跃而成为了以各种“片面的形式”,显在的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的总体运动。
          价值关系并没有终结于任何时间性限定以内的总体关系。价值关系作为总体关系乃是无视时间距离的总体关系。这点在价值积累的欲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主观观念之所以认为货币能体现价值,实际上也是因为货币能跨越时间的持存自身,使自身长期的保持为价值。这无异于是在说,实现为货币的商品价值,仍然还在波动。
          对这种永恒的未终结的价值的发现,彻底的否定了任何单一商品的生产要素和其具体的生产过程对价值的决定作用。从而将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开辟为实时发生的作为总体的再生产过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14 06:58
          回复
            想说明白“劳动价值”,先得准确的定义,什么是“劳动”、什么是“价值”。
            资本论对“劳动”和“价值”的定义,是完全基于主观和无知上的模糊和混乱,所以建立在这些定义上的所谓“理论”缺乏最低限度的理性和逻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14 18:04
            收起回复
              (4)总体运动作为资本自己生产自己的运动
              (注意:从现在开始,要到本文的末尾,到理论发展的较高阶段,才会发展出劳动与价值的关系)
              当某物自己不再作为商品的时候,它自身就没有商品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出卖自己时的总的关系。
              通过对现实的挖掘,我们发现价值作为总的关系,是一种在现实的有限的时间节点、即现实的每一个瞬间内始终未完成的关系。
              因此作为总的关系,价值没有最终的表现形式,没有价值交换的最终节点,能以它自身的量来表现一切交换关系中别物的价值。
              某物的商品价值必定不在于它自己,它自己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生产该物的具体劳动自然也没有任何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于出卖,但出卖的完成首先只意味着出卖自己的某物丧失了自己的商品形态,因此也丧失了自己的商品价值。
              商品诚然通过出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表现,将自身的价值表现实现为了用于购买它的别物。但这种实现只是片面的,静止的。
              别物之所以能作为商品的价值表现,只是因为别物仍旧还在作为商品出卖自己,还在作为价值关系总体中未完成的环节,时刻准备着在出卖中完成自己作为中间环节的使命。
              如果有两个名义商品,它们互相之间都在被交换之后,直接的被使用殆尽,没有任何一个商品作为商品价值保存下来,没有任何一个商品(货币)在被交换之后仍然作为商品(货币)等待着再次被交换。则我们可以说,它们互相的都表现了对方的价值,因此它们的“价值形态”都不是它们自己,而是它们的对方。
              但我们知道,在我们当前现实的交换关系中,实际的商品总是与一种持续的作为商品保持自身的商品相交换。这种商品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货币。
              与货币相交换的商品才是真正的商品。
              在简单交换中,我们名义上称之为商品的某物,我们名义上称之为商品交换的环节,实际上只是某种特殊使用价值的生产环节。
              在那种生产环节中,商品价值从来都不是目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本身才是目的。
              目的是商品的构成性因素,是商品之为商品的必须环节。
              商品的目的必须是商品价值,必须是价值增殖,否则“商品”就不是真正的商品,而只是名义上的“商品”。


              IP属地:四川8楼2024-11-22 17:24
              回复
                ❶价值断裂
                以商品价值为目的,就是以未完成的东西为目的。
                未完成的东西本身首先谈不上量,因为它们自身还没有能区分出1和2的差别的基础。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尺度是未完成的东西可以做到的对自身的唯一区分。
                对于我们而言,价值却不止是未完成的东西,它同时还是已经中止的我们当前的现实总体。
                价值作为总体关系,一方面是没有彻底完成的关系的仍在发展中的总的环节。另一方面作为现实,它是自身断开的,还等待着完成自身的每一个瞬间中的总体关系。
                因此这里发生了价值作用。价值作用于人,决定人的活动,决定商品价格,正是在这个潜在的总体关系断开的时候才发生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断开的每一个现实瞬间,才有了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作为总体关系,它的生存亦或毁灭,取决于它能否发展自身,使自身永远保持为这个未完成形态的持续的发展运动。
                价值作为总体关系的完成或完结,就是价值作为非现实的静止的东西,作为过去的永恒,从运动发展着的现实中消失和终结。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早已生活在这个未完成的总体关系之中。整个总体关系对于我们而言都已经是预先存在的,是历史的继承下来的自然基础。我们经常性的承担着价值在断开的自身环节中对我们的作用。
                “一切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但还是事在人为,这里仿佛有了人的选择权,哪怕这个选择权只是命中注定的一环。但关键在于,早已注定的事情,对我们而言也只会表现为我们需要努力去争取的事情。我们早已注定或悲或喜,但我们不甘,这个不甘也是注定了的,但已经无所谓了。天有天命,人有人命,眼前的煎熬哪怕早已注定,却也无限重要。正是人达成了天命,天命才注定了人。总体当中有一个自由意志,它必然的是天命的一环,但对于它自己,它之所以是自由的,也只是因为天命把一切自由都交给了它。它被迫的要承担天命并据此做出自由的选择。”(有点懒,就把之前写的复制过来)
                ❷价值存在的源泉:价值增殖


                IP属地:四川9楼2024-11-22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