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思维吧 关注:2,307贴子:21,033
  • 1回复贴,共1

听话,别往脑子里再“塞东西”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听话,别往脑子里再“塞东西”啦!(一)
在临床咨询工作中,我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些强迫症患者会将看过的森田疗法理论、痊愈者的心得体会以及咨询师说过的话“一股脑”放进自己的脑袋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他们在遇到症状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取,随时指导自己的实践。
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
但是,由于强迫症患者内心总是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他们特别害怕做错,特别害怕好不了,在缺乏对这种内心觉察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不自觉地滑向一个极端——拼命将森田疗法的理论和咨询师说的话往自己的脑袋里“塞”,为了防止自己遗忘,他们会反复提醒和自我暗示,他们会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记在本子上,做成手机的屏保,刻在心里,有时候他们也会在脑子里反复预演和总结。
这些做法会导致脑袋的“负担”越来越重,内心越来越乱,到最后当症状再来的时候彻底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他们习惯性地听从脑袋的指令去做事,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希望找到一个理论点或咨询师说过的某句话来支撑自己,只有这样仿佛才觉得安全一点,内心才踏实一点。
实际上,你往脑袋里塞的东西越多,你的内心只会被这些“理论”和“做法”束缚的越紧,就越是不自由,你也会“病”的越重。
在临床咨询工作中,我还会观察到另外一种现象——“天天开悟,天天陷入”:有些人今天开悟了,明天又继续陷入强迫,再过几天突然又开窍了,紧接着又陷入迷惘和焦虑之中。
导致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你在纠缠你的想法,你在认同你的思维,你在跟着你的念头“跑”。你还是把你的思维、念头或情绪错误地理解成是“真实的自己”,你还是把它们当成是自己的领导、主人或国王,任由它们摆布。
而实际上,你的思维、念头和情绪并不是真实的你,“觉知”下的你才是真实的你,作为“旁观者”观照下的你才是真实的你,那个“不管念头,动起手和脚,该干嘛干嘛去”的你才是真实的你。
因为你的觉知仿佛一道光,只有它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帮助你发现你的“真心”,才能帮助你洞悉你内心深处真正的欲望和恐惧,才能引导你回归“真我”,获得“大自在”。
我的文章看多了,你自然知道症状是“虚假空”的,它就是个“大骗子”嘛。但是你可能根本就想不到,你感觉在你的某个当下,脑袋里突然窜出一个让你感觉“非常重要,非常紧急,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仅仅只是你的一个念头而已。你可能更加想不到,我写过的所有文章,说过的所有话,只要入了你的心,它也仅仅只是你的一个念头而已。
请永远记住:你才是念头的主人,是思维的主人,是情绪的主人,也是心的主人。你永远都是国王,它们只是你的大臣,是你的工具,它们是仆从者,是参谋者。你可以听从它们的建议,你也可以选择不听从,你永远都是你,你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
但是如果你把念头和情绪当成是自己的主人来对待,总是抓住它们不放,这个时候执着心就会产生,痛苦也就来了。
所以,你要学会一点——对于所有的理论和方法,痊愈者说过的话以及咨询师给过的指导——当你看过,就要学会丢弃,当你听过,就要学会丢弃,当你不认同时,要学会丢弃,当你认同时,也要学会丢弃。
唯有不害怕“失去一切”,你才能得到一切。
唯有轻装前行,你才能走的更远,更轻松,更自在。当你的心不再为任何事物所束缚,执着,停留的时候,你的心自然就流动起来了,“心的自由”才会真正出现。
所以,最后,请你把我写的这篇文章也丢弃,也忘记。(未完待续)


IP属地:湖北1楼2024-11-05 10:50回复
    听话,别往脑子里再“塞东西”啦!(二)
    编者按: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对思维功能的过分夸大,导致强迫症患者总是习惯性依赖于自己的思维,把它当成是自己的主人。但实际上,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需要思维,更多的是需要你的经验、本能以及身体的感受。尝试去信任你的经验、本能和身体,没准它们才是最可靠的,这也是帮助你重新成为“心的主人”的重要方法。
    为何强迫症患者总是习惯性依赖于自己的思维,并把它当成是自己的领导或主人呢?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安全感的缺失。在他们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得到父母恰当的照料(忽视或溺爱),这会让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和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向上向善的种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不断增长,好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不幸的是,他们的重要他人(主要抚养者)并没有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当他们感知到危险或威胁(哪怕只是想象出来的)而依靠自己又无法应对的时候,他们会倾向于“退回”到自己的脑袋里,试图通过想象(幻想)等方式来获取安全感。
    幻想作为一种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本身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会幻想。但是过分(过度)沉迷于幻想,依赖于幻想来满足内心的需求,那么就可能导致他离现实的世界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整天做着各种“白日梦”,脑海里出现各种“爱恨情仇”和“血腥暴力”的剧本,这时候各种心理问题或疾病可能也就出现了。
    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个体夸大了思维的功能。不可否认,人的思维的确是有用的,它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适应、生存和发展的有效工具。比如你可以利用思维来解决一道数学题,你可以通过一个科学模型来预测未来。但请不要忘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思维的有效性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种错觉:人生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思维来解决,任何的风险和意外都可以通过思维来规避,任何痛苦难受都可以通过思维来消除......当你觉得人的思维是“无所不能”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对它言听计从,这个时候,思维就等同于了你“自己”,思维就成了你的领导,你的主人。
    所以,“爱沉迷于幻想”,“依赖于自己的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它是伴随着你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在你的症状爆发之前,它就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这种“幻想”和“对思维的依赖性”并不是那么严重(没有过度),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大事,尤其是那些危险性事件时,你依然可以跳过脑袋,直接去行动,这样你的内心就能达到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可是,当这种“对思维的依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当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接踵而来的时候,这种心理的运作模式必然会失灵,你会发现好像很多事情慢慢脱离了你的掌控,很多问题好像越分析越想不明白,越想找理由来说服自己就越是焦虑难受,自我好像越来越混乱,越来越不清晰,这个时候症状的“暴风雨”也就降临了。
    很多强迫症(也包括其他神经症)患者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不听思维的好像就会犯错,就会有危险,不听思维的就没办法正常生活了。
    但实际上,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需要思维,更多的是需要你的经验和本能。试想一下,当你肚子饿的时候,你的饥饿感会直接推动你去寻找食物;当你困的时候,你的身体会自然睡着;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的本能也会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模式(战斗或逃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脱离思维的掌控”,重新“做回心的主人”,你需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本能和经验,相信它们可以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很好地保护你的安全。
    很多人并没有准确理解森田疗法中“为所当为”的概念,他们总是觉得,只有用脑袋非常认真地分析和计划,只有完全构思好了再去行动,这个才叫着“为所当为”。实际上,这个也还是“过分依赖思维”的一种表现。“为所当为”真正的含义是,在“生的欲望”的牵引下,开展有建设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为所当为”并不需要你去先思考一下“我该怎么做才算是为所当为”,也不需要你过度分析,过度计划,而是你有了一个想法,就直接去行动。
    我比较喜欢大自然,也常常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智慧。
    你看,墙上的牵牛花长得多么旺盛,开得多么绚烂。但是它从来不用去精心筹备,认真思考,“我该往哪个方向去生长”,“我要怎么开花才漂亮”。其实人和牵牛花是一样的,都有自然、自动、自发的成长欲望和生命力,你需要相信这种力量,借助于这种力量,让自己向阳而生,自由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概念——“机体估价过程”。当一个人面临“对与错”,“好与坏”的判断时,他的机体(身体)是知道答案的。比如,你的思维告诉你,“你很爱一个人”,“你是离不开他的”,但是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身体是紧绷的,是不自在的,那么你很有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爱他,你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需要(依赖)他而已。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人最可靠的或许根本就不是你的思维,而是你的身体感受,而一个人身体的感受是和自我实现趋向(一种向上向善的本能)相一致的。
    很多人不敢跟着自己的身体感受走,因为他们害怕跟着感觉走就会出错。是的,跟着感觉走的确可能会出错,但是由于你信任自己的身体,并且对所有的经验持开放的态度,一旦出错你的身体立刻会觉察出异常,这会帮助你迅速修正。罗杰斯(1961)认为,充分相信自己的机体,(这种相信)能够帮助你在任何新的环境下找到最恰当的行为方式(应对方法)。
    所以,从今天开始,试着不再盲目听从你的思维,试着去相信你的身体感受,你的经验以及你的本能,因为后者才是真实的自我,是你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
    试着重新做回“心的主人”吧,你需要的仅仅只是“返璞归真”,因为这才是心的自由之路。(已完结)
    部分参考文献:
    Rogers ,C.R.(1961).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helping relationship.In P.T.Howntras(Eds),Mental hygiene:A text of readings.Columbus,Ohil:Charles E.Merrill.
    江光荣.(2012).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IP属地:湖北2楼2024-11-06 08: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