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质量特性设计
可靠性设计
系统采用串联模型进行建模,采用GJB/Z299C-2006的规定可对靠性预计的元器件失效率模型和数据。根据可靠性模型,对系统进行可靠性预计,参照GJB/Z299C-2006相关条款,计算出系统失效率。
主要进行如下可靠性设计:
a) 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找出产品中可靠性薄弱环节,并提出关键件和重要件。
b) 优先选用成熟的设计方法、材料和工艺,有针对性的开展简化设计、降额设计、冗余设计、容差分析、人素工程、环境防护设计、热设计等提高产品可靠性。
c) 对自研印制板极产品和组合级(或设备级)产品进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发现和剔除产品早期失效。
d) 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硬件电路进行简化设计。
e) 电气互连可靠性设计。
维修性设计
设备维修技术方案是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的重要措施。
开展维修性设计,注意与维修相关的可达性、安全性、标准化、模块化、互换性、防差错等方面的设计。开展维修性和测试性设计,要求结构合理,拆装简便,具有良好的标准化、模块化、可达性、可修复性及性能的可测试性,具有互换性、防差错及识别标记,确保维修操作简单安全;确定测试方案,包括机内测试/机外测试、自动化测试/手动测试,自检应覆盖影响使用任务的主要故障模式,故障应定位到现场可更换单元。
在设备设计中,维修性设计非常重要,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考虑。
a) 单元配置设计:将功能较独立的电路组成模块,便于维修;
b) 拆装快捷设计:采用模块插件结构以方便拆装,在兼顾维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射频插座;
模块化设计:产品各功能模块按完成的功能进行插件单元设计,增强维修性和测试性。
开展维修性和测试性设计,结构合理,采用模块化设计、积木式结构,拆装简便;
具有良好的标准化、可达性、可修复性及性能的可测试性,具有互换性;
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和识别标志,确保维修操作简单安全;
检测诊断应准确、快速,整个系统具有自检自校功能,故障巡回诊断至模块级,并以计算机屏幕显示及音响报警。
尽可能提高无维修设计能力,实现维修的经济性。
应符合维修人机工程要求。
维修用的配件和数据配套完整。
保障性设计
产品设计合理,便于进行保障,包括对人力和人员要求低,零备件、保障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少,对保障设备依赖性小,系统内外接口简单;
根据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保障性分析,确定产品的贮存、包装、运输、装卸、维修方案,形成使用与维护说明书,相关技术说明书和图纸资料编制规范;需要进行标定和计量时给出定期精度标定方法;明确对设备工具、备件消耗品、人力人员等保障资源要求以及对保障环境条件建设的要求,并配备必要的维修设备工具和备件消耗品。
产品交付时,向用户随产品提供技术(使用维护)说明书,方便用户使用。技术说明书和图纸资料(含电子文档光盘)内容齐全,图物相符,装订规范,查阅方便,配置数量满足要求;软件源代码便于阅读,有相应说明。
安全性设计
我公司参照GJB900A对产品开展安全性设计与分析,提出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与控制措施,确保产品在测试、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对危及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部位,应增加警告标志和安全保护装置。
环境适应性设计
产品需参照GJB 4239-2001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并结合产品特点及实际使用环境开展环境适应性设计工作,设计时应留有足够的裕度,减小自然环境和力学环境对产品性能及精度的影响,一般环境条件为:
a) 温度:工作条件:-10℃~+50℃,承受条件:-20℃~+60℃;
b) 湿热:工作和承受条件:+35℃,相对湿度93%。
c) 力学环境:产品应确保经历公路(或铁路)运输、交付、搬运过程中的力学环境后,性能测试满足规定的要求。
d) 贮存温度范围:-20℃~60℃;相对湿度:30%~80%。
e) 在有效使用期内,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产品功能和性能应能满足使用要求。
对于自研产品应开展以下试验:
a) 环境应力筛选试验:自研板级产品温度冲击、组合级(设备级)产品温度循环、电老炼试验;
b) 环境试验:公路运输。
电磁兼容性设计
产品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问题,在频率控制、屏蔽、滤波、接地、布线和电路设计等方面开展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工作,保证产品能在工业、电视和通信等电磁干扰环境下正常工作,并不影响其它设备正常工作。
可靠性设计
系统采用串联模型进行建模,采用GJB/Z299C-2006的规定可对靠性预计的元器件失效率模型和数据。根据可靠性模型,对系统进行可靠性预计,参照GJB/Z299C-2006相关条款,计算出系统失效率。
主要进行如下可靠性设计:
a) 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找出产品中可靠性薄弱环节,并提出关键件和重要件。
b) 优先选用成熟的设计方法、材料和工艺,有针对性的开展简化设计、降额设计、冗余设计、容差分析、人素工程、环境防护设计、热设计等提高产品可靠性。
c) 对自研印制板极产品和组合级(或设备级)产品进行环境应力筛选试验,发现和剔除产品早期失效。
d) 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硬件电路进行简化设计。
e) 电气互连可靠性设计。
维修性设计
设备维修技术方案是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的重要措施。
开展维修性设计,注意与维修相关的可达性、安全性、标准化、模块化、互换性、防差错等方面的设计。开展维修性和测试性设计,要求结构合理,拆装简便,具有良好的标准化、模块化、可达性、可修复性及性能的可测试性,具有互换性、防差错及识别标记,确保维修操作简单安全;确定测试方案,包括机内测试/机外测试、自动化测试/手动测试,自检应覆盖影响使用任务的主要故障模式,故障应定位到现场可更换单元。
在设备设计中,维修性设计非常重要,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考虑。
a) 单元配置设计:将功能较独立的电路组成模块,便于维修;
b) 拆装快捷设计:采用模块插件结构以方便拆装,在兼顾维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射频插座;
模块化设计:产品各功能模块按完成的功能进行插件单元设计,增强维修性和测试性。
开展维修性和测试性设计,结构合理,采用模块化设计、积木式结构,拆装简便;
具有良好的标准化、可达性、可修复性及性能的可测试性,具有互换性;
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和识别标志,确保维修操作简单安全;
检测诊断应准确、快速,整个系统具有自检自校功能,故障巡回诊断至模块级,并以计算机屏幕显示及音响报警。
尽可能提高无维修设计能力,实现维修的经济性。
应符合维修人机工程要求。
维修用的配件和数据配套完整。
保障性设计
产品设计合理,便于进行保障,包括对人力和人员要求低,零备件、保障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少,对保障设备依赖性小,系统内外接口简单;
根据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保障性分析,确定产品的贮存、包装、运输、装卸、维修方案,形成使用与维护说明书,相关技术说明书和图纸资料编制规范;需要进行标定和计量时给出定期精度标定方法;明确对设备工具、备件消耗品、人力人员等保障资源要求以及对保障环境条件建设的要求,并配备必要的维修设备工具和备件消耗品。
产品交付时,向用户随产品提供技术(使用维护)说明书,方便用户使用。技术说明书和图纸资料(含电子文档光盘)内容齐全,图物相符,装订规范,查阅方便,配置数量满足要求;软件源代码便于阅读,有相应说明。
安全性设计
我公司参照GJB900A对产品开展安全性设计与分析,提出安全性关键项目清单与控制措施,确保产品在测试、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对危及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部位,应增加警告标志和安全保护装置。
环境适应性设计
产品需参照GJB 4239-2001 《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并结合产品特点及实际使用环境开展环境适应性设计工作,设计时应留有足够的裕度,减小自然环境和力学环境对产品性能及精度的影响,一般环境条件为:
a) 温度:工作条件:-10℃~+50℃,承受条件:-20℃~+60℃;
b) 湿热:工作和承受条件:+35℃,相对湿度93%。
c) 力学环境:产品应确保经历公路(或铁路)运输、交付、搬运过程中的力学环境后,性能测试满足规定的要求。
d) 贮存温度范围:-20℃~60℃;相对湿度:30%~80%。
e) 在有效使用期内,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产品功能和性能应能满足使用要求。
对于自研产品应开展以下试验:
a) 环境应力筛选试验:自研板级产品温度冲击、组合级(设备级)产品温度循环、电老炼试验;
b) 环境试验:公路运输。
电磁兼容性设计
产品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电磁兼容性问题,在频率控制、屏蔽、滤波、接地、布线和电路设计等方面开展电磁兼容性设计与分析工作,保证产品能在工业、电视和通信等电磁干扰环境下正常工作,并不影响其它设备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