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看到这本书,这个书名让我有些兴趣,我以为是我惯常喜欢的口味,比如一些忧郁蓝调的边缘人状态作品。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太多的脏话,太多的不屑一顾,太多的争斗和浪荡。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主人公多半是在社会底层生活对生活已经绝望而充满攻击性的年轻人。
职业都是落魄的,比如妓女、失业作家、搬运工、或者是无业游民。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底层逻辑无比理解,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当时我还没谈过恋爱,但是对男主粗暴的语气印象深刻,我很疑惑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在一个故事里,男主每天乘电梯都会遇上一位优雅的女士,一个月后,他在电梯里“干了她”,电梯门关上,女士走出去,有人进来说,“我的天老弟怎么有种精液的味道”,他说,“哦什么也没发生”。下周,那位女士提前抵达,对他说,“怎么这么晚”。典型男性意淫的故事,但是被他写得幽默甚至有一些地狱笑话的忧伤。
我仿写了一个类似的结构,但是我实在没办法随口说出那些话。我脑海里勾勒了一个女性侦探的形象,她在酒吧喝酒,认识的都是年轻洁白的男孩,后来她接到一个委托,查到了真正的凶手是一个小男孩。她面对小男孩的诱惑没有拒绝,选择和他“做一次”再完成任务。最后小男孩仍然被关进牢里。接着她再次来到酒吧喝酒,“哦什么也没发生。”
我后来看到抗吧,发现他们和这本书的作家布考斯基的口癖一模一样。布考斯基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抗吧的年轻人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的中国。但是他们的思维、逻辑、语气、对世界的态度相差无几。甚至流行的轻哼梗都在这本几十年前的小说里能找到。“你是不是每天看着我的照片自慰?”他故事里的男女说话总是这样直接粗鄙。
纽约时报把布考斯基称为底层诗人,或者一些社评家把他叫做“来自地狱的现实主义作家”,“黑暗海明威”,通用的评价是他用肮脏和疯狂的语调描写了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美国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人和人的一些情绪和思维共同流通,现在大多数流派的核心精神也就是同一种意志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体现。
随着这些年我的生活经历增加,我能理解人在不同层级、阶属下呈现的状态,已经无法改变。存在即合理。这本书给我的影响是,主人公总说,去***。在我很多次遇到讨厌的人时,我心里也在跟他同样地说,“去***”。
职业都是落魄的,比如妓女、失业作家、搬运工、或者是无业游民。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底层逻辑无比理解,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当时我还没谈过恋爱,但是对男主粗暴的语气印象深刻,我很疑惑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在一个故事里,男主每天乘电梯都会遇上一位优雅的女士,一个月后,他在电梯里“干了她”,电梯门关上,女士走出去,有人进来说,“我的天老弟怎么有种精液的味道”,他说,“哦什么也没发生”。下周,那位女士提前抵达,对他说,“怎么这么晚”。典型男性意淫的故事,但是被他写得幽默甚至有一些地狱笑话的忧伤。
我仿写了一个类似的结构,但是我实在没办法随口说出那些话。我脑海里勾勒了一个女性侦探的形象,她在酒吧喝酒,认识的都是年轻洁白的男孩,后来她接到一个委托,查到了真正的凶手是一个小男孩。她面对小男孩的诱惑没有拒绝,选择和他“做一次”再完成任务。最后小男孩仍然被关进牢里。接着她再次来到酒吧喝酒,“哦什么也没发生。”
我后来看到抗吧,发现他们和这本书的作家布考斯基的口癖一模一样。布考斯基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抗吧的年轻人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的中国。但是他们的思维、逻辑、语气、对世界的态度相差无几。甚至流行的轻哼梗都在这本几十年前的小说里能找到。“你是不是每天看着我的照片自慰?”他故事里的男女说话总是这样直接粗鄙。
纽约时报把布考斯基称为底层诗人,或者一些社评家把他叫做“来自地狱的现实主义作家”,“黑暗海明威”,通用的评价是他用肮脏和疯狂的语调描写了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美国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人和人的一些情绪和思维共同流通,现在大多数流派的核心精神也就是同一种意志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体现。
随着这些年我的生活经历增加,我能理解人在不同层级、阶属下呈现的状态,已经无法改变。存在即合理。这本书给我的影响是,主人公总说,去***。在我很多次遇到讨厌的人时,我心里也在跟他同样地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