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明德应该是心灵先天本自具有的属性,即剔除了后天各种习、观念的影响,以及去除了各种欲望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心灵的本来清净自在状态,正因为是心灵的本来面目,所以不需要用力去把持,去固守,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最省力的状态。这个本来状态即《大学》所讲的“明德”,亦即“道心”,亦即佛家所讲“佛性”,《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性即心,这个明德是上天赋予的,每个人都本自具有的,其本身是“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具体显化,所以儒家讲“人人皆可为尧舜”,禅宗也讲“人人皆可成佛”,正是因为如此。 所谓心灵本来状态,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态呢,中庸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也都是在对这种状态进行描述。我觉得有两个比喻非常恰当,第一个比喻是说其如秤,秤自身是平衡的,所以能度量各种事物,而心之本体本身居万物之中,其本身无善无恶无有偏倚,所以可“为万物尺度”。第二个比喻是说其如明镜,有“平”、“明”、“静”三个特点,“平”是说镜子平整光滑,任何事物到了它面前都可以得到如实的呈现,恶即恶、善即善、美即美、丑即丑,而事物过后,明镜从无留染,不论是非善恶美丑都不从留滞于镜子中,而心之本体无有先见偏见,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如实反映,即是物来即照,物去不留,也正是《金刚经》中所说“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即是说心之本体本身虽无善无恶,却能够知善知恶,知是知非。有时候我们所做的事不符合当前情境下应该做的时候,例如该学习的时候玩耍,或者是做坏事的时候,心总会不安,这种不安正是来源于心之本体;“静”即是说镜子只能在静的时候才能如实反映事物,当它摇晃不定之时是无法清晰呈现事物的,心之本体也应该是“静”的,当然不是说就完全不动了,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当然也是时时刻刻都在动的,只是“动亦定,静亦定”,本体是在各种变化中维持其自身不变的。 明明德即是说要完全恢复心灵本体的光明清净状态,无有任何先见偏见,以及后天习气观念之牵累,在如此状态下,人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才能够达到顶峰,对各种事物、情境的处理也才够恰到好处。明德一明,面对父母,自然知孝,面对朋友,自然知信,面对各种知识的学习,自然也是一学就懂,一学就通,也自然便有对喜怒哀乐的“发而皆中节”。佛家讲开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亦是对这种境界的一种描述。 明明德的境界其实和佛家道家追求的境界几乎完全相同,但是对境界的运用和目的却相差很大,这也是《大学》后面要讲“在亲民”的原因了,不然只讲“明明德”,便落入佛道之流,还不是儒家讲的“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