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4,960贴子:2,175,535
  • 5回复贴,共1

遵守吧规--四年患者有关强迫症的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患者个体对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过于敏感,可能与幼年经历、遗传因素有关,导致患者个体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并进行自我怀疑。幼年教育(绝大部分患者意识不到)与负面情绪强关联(例如pua,打压型教育等),即追求恍然大悟,欣喜的感觉,并以情绪变化作为是否理解的依据,潜意识里形成了畸形的理解回路:
即负面情绪消失才认定问题已解决。
即便负面情绪载体问题(各式各样侵入脑海的问题)已经有答案或者已经解决,
但负面情绪未消失,患者会觉得自己并未理解、解决,进行一系列反复的思考和验证,此过程可能会重复几十次或者上百次,且无法控制。
但负面情绪载体问题答案多为浅显易懂或者没有意义。对此类简单基础问题或者已经明确答案的问题进行的反复解释会觉得让患者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出现了异常,不能进行正常的思考。最终在某一负面载体问题的解释下第一次产生惊恐情绪。
至此
思维强迫症诞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17 13:57回复
    理智跟不上直觉导致的,直觉又是由外部影响。就是有事情不知道但是又对自身很重要导致会去想知道,但无法得到答案,是因为有些认知目前无法接触或者被外界扭曲,不明白但是感觉得到要获得这个认知,解决就是多接触外界和深刻思考,会得到需要的认知从而解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17 23:36
    回复
      不是去解释焦虑,而是去强化主行为,这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来看是一个南辕北辙的过程,现实中的规则。不适用于大脑。
      大脑的规则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样。
      规则一:只要你不施加注意力,脑海中情绪和问题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规则二:行动和解释是是注意力施加的方式。
      规则三:行动这类注意力施加方式比较容易观测到,而解释这类施加方式非常隐蔽,可能伪装成多种形式,例如“不要去想了”“我又这么做了”“觉得自己有问题”“该怎样避免这种问题呢?”之前我是怎么解决的?“,不要去解释在这里也是一种解释行为,也是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解释行为和情绪只会产生更多的行为和情绪。
      这是一个无限自催化正反馈的过程。
      不去对这个问题主动施加注意力并产生行动,虽然初期你的恐慌和不安会倍增,但只要抗住,过一会(我现在经过练习是5秒左右)就会情绪平复,如果你没有扛过初期倍增的不安和恐惧,被思绪引走了,那么你就会长久的受其困扰
      强迫侵入型思维进行诱导互动,
      与之互动会有一种被俘虏的安心感,但会造成一种长久的折磨。。
      不互动会产生白熊效应(搜搜)类型的注意力分散,并且惊恐会倍增。
      首先,下一次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不要产生行动,甚至不要与之互动,虽然初期的不适会倍增。
      你身体不动,呼吸照旧,防范一切可能肢体末端出现的小动作或者身体的摇晃
      强化自己的主行为:
      侵入性思维一般会影响3~4秒甚至更多,且被包装成各种正当形式欺骗你向之分散注意力。
      重点是将思维瞬间(瞬间你对这个词的感悟会不断提升)拉回到主行为(例如学习工作)上,将3~4秒的影响时间压缩至0点几秒(这点非常重要,3~4秒和0点几秒在主观感受上是天壤之别),那么如何压缩时间呢?
      思绪瞬回
      1.回溯
      分裂的注意力在被重新拉回统筹,大脑可能会变得一片空白或者宕机一两秒,这时候你大概率无法瞬间想起自己主行为思考的最后一环节是什么,回溯并总结自己主思考的最后一步在干什么,重新挂上逻辑链。
      2.慢速细化
      注意力被侵入性思维占据,多半是主思维卡壳或者遇到瓶颈。明确瓶颈,慢下来尽量用多种形式来攻克分析主行为瓶颈,打草稿画图,将问题细化到最简逻辑问题。
      3.预测引导
      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前的几秒,进行一个下一环节的预测和准备,并且尽量细化
      要做的每一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18 14:12
      回复
        不是去解释焦虑,而是去强化主行为,这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来看是一个南辕北辙的过程,现实中的规则。不适用于大脑。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18 14:12
        回复
          一般的思路是先把问题解决了再去进行正常的思考,但这并不适用于大脑中的思维。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18 14:13
          回复
            大脑的规则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样。
            规则一:只要你不施加注意力,脑海中情绪和问题就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规则二:行动和解释是是注意力施加的方式。
            规则三:行动这类注意力施加方式比较容易观测到,而解释这类施加方式非常隐蔽,可能伪装成多种形式,例如“不要去想了”“我又这么做了”“觉得自己有问题”“该怎样避免这种问题呢?”之前我是怎么解决的?“,不要去解释在这里也是一种解释行为,也是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解释行为和情绪只会产生更多的行为和情绪。
            这是一个无限自催化正反馈的过程。
            不去对这个问题主动施加注意力并产生行动,虽然初期你的恐慌和不安会倍增,但只要抗住,过一会(我现在经过练习是5秒左右)就会情绪平复,如果你没有扛过初期倍增的不安和恐惧,被思绪引走了,那么你就会长久的受其困扰
            强迫侵入型思维进行诱导互动,
            与之互动会有一种被俘虏的安心感,但会造成一种长久的折磨。。
            不互动会产生白熊效应(搜搜)类型的注意力分散,并且惊恐会倍增。
            首先,下一次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不要产生行动,甚至不要与之互动,虽然初期的不适会倍增。
            你身体不动,呼吸照旧,防范一切可能肢体末端出现的小动作或者身体的摇晃
            强化自己的主行为:
            侵入性思维一般会影响3~4秒甚至更多,且被包装成各种正当形式欺骗你向之分散注意力。
            重点是将思维瞬间(瞬间你对这个词的感悟会不断提升)拉回到主行为(例如学习工作)上,将3~4秒的影响时间压缩至0点几秒(这点非常重要,3~4秒和0点几秒在主观感受上是天壤之别),那么如何压缩时间呢?
            思绪瞬回
            1.回溯
            分裂的注意力在被重新拉回统筹,大脑可能会变得一片空白或者宕机一两秒,这时候你大概率无法瞬间想起自己主行为思考的最后一环节是什么,回溯并总结自己主思考的最后一步在干什么,重新挂上逻辑链。
            2.慢速细化
            注意力被侵入性思维占据,多半是主思维卡壳或者遇到瓶颈。明确瓶颈,慢下来尽量用多种形式来攻克分析主行为瓶颈,打草稿画图,将问题细化到最简逻辑问题。
            3.预测引导
            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前的几秒,进行一个下一环节的预测和准备,并且尽量细化
            要做的每一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18 14: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