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六年。最后一段:武子曰:善钧(均)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
这里三卿,指知庄子,士燮,韩厥,讲了一通不能伐蔡的三个理由,其一,不义(迁戮),其二,吃败战及后果(战必不克,为辱已甚),其三,即使打了胜战,也没有什么光荣(虽克,不令,何荣之有)。武子被说服了,于是在接下来的主战派的质问中,武子回应了上面一段话,在武子这句话里,善至少包括了以下含义,一,义,二智。
武子的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原则和主战派的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原则是不一样的,主战派是简单的数人头,而武子不是这样看的,武子认为只有参与的决策人在义和智两方面都相同的前提下,才是少数服从多数。在武子看来,8个主战派在义和智两方面不足,不足以参与决策,只有知庄子士燮韩厥在义和智两方面具备,这三个人都100%主张退兵,所以武子最后决策退兵。
武子的这段话,有一个明显的逻辑漏洞,既然参与决策的前提条件是参与人在义和智两方面相同,也就是高度同质化的人,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少数,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心灵契合。
在战争中,可以用"少数服从多数"来决策吗?古今中外战争实践证明不行。
在非战争环境中,少数服从多数,行不行?好不好?欢迎谨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