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根据官方查询观点来说,湖南与江浙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但是,据我所知,实际并非如此。
关于这一点,我将所知道的列举一下:
1. 从语言上,很早就有人通过比对后提出了“湘吴一体”之说,发现湘语与吴语有很多共同点,都保留着较多浊音与入声;
2. 自古,春秋时期,吴、越,其实都是楚国的小弟、随从,后来吴国心向中原、换了大哥,晋国帮吴国通过周王宗室搞了个认祖归宗仪式并大肆宣扬“泰伯让国”的故事,后面就出现了所谓的“吴越争霸”,其实那也只是楚国和晋国发动的代理人战争,到了战国时代,传统吴越地区也最终归于楚国,春申君的封地也从现今的淮北一带搬迁到了今天的苏州一带,历史记载“改封江东”、“故吴墟”,这个“吴墟”并不是说“废墟”,墟,其实说的是市集、集镇、城市、都会的意思,前面加了个“废”才是“废墟”。现在有一个“赶圩”说的是赶集,这个“圩”其实是残存的、已经被废止的“二简字”,就是“墟”字。
3. 以前,有一个古代十大商帮之一的“洞庭商帮”,指的是苏州太湖 东山、西山一带出来的商帮,东山西山被称为“洞庭山”,这个商帮活跃于今天的洞庭湖周边,长期以来,总计从苏州一带移民湖南好几十万。现在的茗茶碧螺春,是“洞庭碧螺春”,可是产自苏州的,而不是洞庭湖的。至于这洞庭山、洞庭湖,两者名称的关系,不得而知。
4. 清末的湘军,通过强抢、哄骗、自愿等 各种途径,娶了大量的江南女子回乡。。。
欢迎补充。
关于这一点,我将所知道的列举一下:
1. 从语言上,很早就有人通过比对后提出了“湘吴一体”之说,发现湘语与吴语有很多共同点,都保留着较多浊音与入声;
2. 自古,春秋时期,吴、越,其实都是楚国的小弟、随从,后来吴国心向中原、换了大哥,晋国帮吴国通过周王宗室搞了个认祖归宗仪式并大肆宣扬“泰伯让国”的故事,后面就出现了所谓的“吴越争霸”,其实那也只是楚国和晋国发动的代理人战争,到了战国时代,传统吴越地区也最终归于楚国,春申君的封地也从现今的淮北一带搬迁到了今天的苏州一带,历史记载“改封江东”、“故吴墟”,这个“吴墟”并不是说“废墟”,墟,其实说的是市集、集镇、城市、都会的意思,前面加了个“废”才是“废墟”。现在有一个“赶圩”说的是赶集,这个“圩”其实是残存的、已经被废止的“二简字”,就是“墟”字。
3. 以前,有一个古代十大商帮之一的“洞庭商帮”,指的是苏州太湖 东山、西山一带出来的商帮,东山西山被称为“洞庭山”,这个商帮活跃于今天的洞庭湖周边,长期以来,总计从苏州一带移民湖南好几十万。现在的茗茶碧螺春,是“洞庭碧螺春”,可是产自苏州的,而不是洞庭湖的。至于这洞庭山、洞庭湖,两者名称的关系,不得而知。
4. 清末的湘军,通过强抢、哄骗、自愿等 各种途径,娶了大量的江南女子回乡。。。
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