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吧 关注:6,905贴子:60,700

畏天用身——墨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三辑新公布了一篇名为《畏天用身》的文献,共17支简,首尾完整,无缺简,内容完整,围绕天人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开论述,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思想文献,高调宣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了积极进取的战国精神。
简文开篇就说:“畏天智,用身足。”提出“畏天”和“用身”两个主题。畏天,即敬畏上天。畏天的思想在中国起源很早,如西周早期的大盂鼎铭文就有“畏天威”。用身,即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简文全文围绕天人关系展开论述,故据以名篇。天人关系是先秦思想中一个基本主题。
在提出“畏天用身”的主题后,作者对“用身”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审观听,善出言。慎将作,强心志。听不听厌也,言将是之用。作不可易也,志不可溺也。”意思是:仔细地看和听,说话说得好。谨慎作为,增强自己的心志。该听而不听就会导致自我满足,说话说得好就会让人听信。做事不可以轻慢,心志不可以沉溺其中。这段话关联到人发挥主体性所涉及的目、耳、口、形、心等方面,体现了古人对人主体性的认识。
简文对天人关系作了集中的阐释,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天和人各有职分。“未作,天也”,在人未参与之前,上天主宰着世间的一切。“自作,身也”,自从人参与进来,人的主动性开始决定事情的成败。“人作自生也,人作自成,短长自形”,人参与一件事情,在参与的过程中,为事的准则就会显现出来,从而为人所掌握。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人乃人也,天乃天也。在身未可,天也,在天未可,身也”的观点,即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分,人的职分所无法办成的事情,是天的职分在起作用;天的职分所无法办成的事情,是人的职分在起作用。事情要想做好,两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第二,天和人有密切的联系,不能割裂。没有天就不会有人,没有人则事情办不成,“弃天以身”和“弃身以天”都不可取,要既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也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天相对于人来说,是人的依托。“身犹天也,天犹身也”,天与人浑然一体,不能分割,只有天威而没有人命,是全然不足以办成事情的。
在阐述了天与人的密切关系之后,简文从如何认识天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方面作了翔实的阐述。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天和人各有职分,对于人来说,要充分认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达成认识事物、做成事情的目标。
在认识自然方面,虽然简文开头指出要“畏天”,但在后文的论述中,作者更强调的是“知天”,即发挥主动性去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畏天之“天”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天,而知天之“天”,则更注重自然之天。作者强调对于自然事物“凡观之,是以知之”,只有去详审地察观事物,才能认识事物,了解其内在的规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作者尤其强调要注意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如“察观迩,是以知远,远犹迩也,而远之。察观一,是以知众,众犹一也,而众之”。意思是:通过观察“迩”,可以据此知晓“远”,远和迩虽有方位的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远”是由“迩”转化而来的。通过观察“一”,可以据此知晓“众”,众和一虽有数量的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众”是由“一”积累而来的。简文除了“迩远”和“一众”两组对立的概念之外,还列举了“今始”“顺逆”“美恶”“虚实”四组对立的概念。这些对立的概念,是事物自身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我们认识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要由近知远,由少知多,由今知始,由顺知逆,由美知恶,由虚知实。这体现了战国时人在观察自然、认识事物时的辩证思想。这种辩证思想,也见于先秦典籍。如《老子》确立了中国先秦辩证法的第一个理论体系,其书大量地谈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重视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关系。简文的辩证思想也重视对立事物之间的同一转化关系,与《老子》较为接近。
天和人各有职分,对于人来说,在认识事物,了解其规律之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便十分重要了。“人之作也,岂有其非身力?事之遂也,岂有无与也,而能遂?事之可,有与也,乃可;事之不可也,有与,乃不可。事无不可,以善而善;事无不可,以败而败;善之乃善,失之乃败。事无恒将败。”作者先用两个反问句强调“身力”“有与”的重要性,也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事情可行,并且参与了,事情就可以办成。事情不可行,即便全力去做了,也办不成。这体现出作者对主观能动性的清醒认识,发挥人的主动性虽然重要,是事情做成的必然条件,但前提是这件事可行,符合自然规律,然后才能办成,如果不符合自然规律,即使主动性再强大,事情也办不成。作者还认为,事情没有不可行,主观认为能做好事情就能办成,主观认为做不好事情就会失败,想尽办法把事情做好结果就能办成,不想办法任由这件事失败结果就会失败。这里从主观认识和客观努力两方面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情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何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图法”。“凡事之机,非事是败,弗图乃败。凡事有法,无法,身以为法。有法而不图,事恐不成;无法而图之,事可成也。”意思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不是事情本身所导致的,而是人不去谋划所造成的,因此,如何去“图”成为事情成败的关键。有的事情有现成的做法,有的没有,不管有没有先例可循,自己都要去考虑运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事情做成。事情本来有现成的做法而不去依从,事情会做不成;事情没有现成的做法而自己琢磨出做法来,事情就可以办成。《墨子·法仪》云:“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图法”是主导事情成败的关键。心是人图谋的器官,在身心关系中,对其他器官有着绝对的主宰作用。如《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清华简《心是谓中》:“宁心谋之、稽之、度之、鉴之,闻讯视听,在善之攈,心焉为之。”本段强调“图法”的重要,其实就是强调心在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所图之“法”,包括两种,一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二是根据具体事物特点所采取的变通做法。“有恒道,有径因;有恒法,有闲巧;有恒纪,有宜事;有恒由,有事成;有常故,有利事。”“恒道”“恒法”“恒纪”“恒由”“常故”属于事物的普遍规律,“径因”“闲巧”“宜事”“事成”“利事”则指根据具体事物特点所采取的变通做法。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强调认识事物既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也要根据具体事物的特点,不拘常规,便宜行事,将普遍规律与特殊情况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事物。这与荀子“体常而尽变”的认识论有共通之处。
简文还集中列举了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需要避免的种种情形及其后果,如“不闻不可,闻不可败;不大过,大过凶”等。
简文最后阐述了贤明之人能够明于人的原因。作者指出,贤明之人并非生而贤明,贤明体现在一个人的心和身两方面,靠的是后天的磨炼。“明者有不舍用也,有不忘笃也。明者作必从中,以从中,乃能明于人。明民所以明,能人所不能行,服人所不敢服,执人所不敢执。”明者“不舍用”,指的是在行动方面不放弃,持之以恒,“不忘笃”指的是在心志方面要专心一志。明者作必从中的“中”不是指中道,而是指人身心关系中的“心”。清华简《心是谓中》云:“心,中。处身之中以君之,目、耳、口、形四者为相,心是谓中。”心,是人的中枢,在身心关系中对身体器官有着绝对的主宰作用。郭店简《五行》云:“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诺,莫敢不诺;进,莫敢不进;后,莫敢不后;深,莫敢不深;浅,莫敢不浅。”因为心在身心关系中处于主宰地位,所以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遵从心的指引,这样才能够贤明于人。
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使得整个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各国纷纷变法,过去那种世卿世禄,安于天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剧烈动荡,个人命运处在极大的不确定当中,如何来改变个人的命运,是广大底层士族面临的迫切问题。清华简第五辑公布的《命训》,是一篇专门讨论命运观的文章,强调在顺应天命的同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个人的命运。第八辑公布的《心是谓中》围绕心论和命论,指出心灵操控掌握着命运,人应该通过强大的心志来改变个人的命运。曹峰先生指出,这两篇文献,“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鲜的、活跃的气息,正是这些气息,慢慢滋养出了积极、有为、实干、刚健的战国精神”。清华简《畏天用身》全面阐述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必由之路,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积极有为的“战国精神”。
(作者:石小力,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教授)
编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7-14 09:30回复
    解读《畏天用身》中的“恒事有难必,不必”
    原文解读
    《畏天用身》中的这句话“恒事有难必,不必”,根据搜索结果中的解读,它的意思是说“恒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但不一定每次都必须去应对这些困难。这里的“恒事”可能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事务,或者是持续进行的工作和任务。
    文化背景
    这句话出现在《畏天用身》这篇文献中,该文献可能是清华简中的一个篇章。清华简是指清华大学所收藏的战国时期的竹简文献,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当代应用
    在当代,这句话可以启发我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灵活应对,而不是一味地强迫自己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候,放手不去做某些事情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结论
    总的来说,“恒事有难必,不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恒常之事中的困难时,要有选择地应对,不必勉强自己去处理所有的问题。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压力,还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不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7-15 16:26
    回复
      恒事有难必,不必”,根据搜索结果中的解读,它的意思是说“恒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但不一定每次都必须去应对这些困难。
      这里的“恒事”可能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事务,或者是持续进行的工作和任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15 16:27
      回复
        心想事成的含义和实现方式
        心想事成的概念
        "心想事成"是一个常用的祝福语,它表达了人们希望他人实现心中愿望的美好祝愿。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中,心想事成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实现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想事成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和信念,认为只要心态端正,愿望就能够实现。
        心想事成的实现条件
        真心渴望
        真心想,事必成。这个观点强调了意愿的真实性。如果一个人只是口头说说,而内心并没有真正的渴望和行动,那么他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当内心的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并且伴随着相应的行动,才能够称之为真心想,并最终实现愿望。
        积极的心态
        心态对于愿望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不好的事情,那么他可能会错过机会,导致愿望无法实现。相反,如果他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想象美好的结果,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行动力
        真心想并不意味着只是空想,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指出,真正的信念会驱动人们去寻找实现愿望的途径,哪怕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自我反思
        要想心想事成,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修正。当遇到挫折时,不应该责怪他人或环境,而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进行自我批评和改进。
        结论
        综上所述,“必无不必,谨无不达,行无不至,欲无不得”这四句话虽然简洁有力,但它们所蕴含的道理却深刻而广泛。它们告诫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切实的行动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些特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实践和积累。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或许能够更接近心想事成的理想状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15 16:35
        回复
          弗为不可,居不恒
          根据您的问题,仅“弗为不可”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弗为居,是以弗去。”,其余内容并无明确出处,因此无法直接提供“居不恒”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弗为不可”的含义以及《道德经》的相关解读。
          “弗为不可”的含义
          “弗为不可”出自《道德经》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去做那些不合乎道义的事情,因为这样会导致不良后果。这里的“弗为”指的是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可”表示这些事情不符合道德或者道义的标准。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行为的选择,提醒人们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
          《道德经》的解读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这部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对物质生活的适度追求。它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最大的祸害来自于过度的欲望。
          《道德经》中的许多章节都涉及到关于无为、顺应自然和内心修养的主题。例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提出了道的本质是难以言喻的,强调了一种超越常规认知的真理。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则阐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克服自身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结论
          综上所述,“弗为不可”强调的是要有道德的判断和行为选择,不做违背道德和道义的事情。而《道德经》作为一部重要的道家经典,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指导。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15 16:45
          回复
            这句话“弗为不可,居不恒”出自《墨子》中的《非攻》篇。这里的“弗”通“不”,表示否定;“为”可以理解为做或者采取行动;“居”指的是居住或者停留;“恒”则是指长久不变的状态。整句话的大意是说,不要去做那些不可行的事情,也不要总是停留在不稳定的地方。
            在《非攻》篇中,墨子反对战争和不义的行为,提倡和平与正义。这句话可能是在告诫人们要避免采取那些注定失败或者有害无益的行动,同时也要避免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个人或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墨子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他的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他强调行为的效果和合理性,主张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以达到最优的结果。这与墨子整体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即注重实际效果,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7-15 16:48
            回复
              荀子论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观点1: 学习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荀子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不能停止。
              通过学习和自我反省,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明智和行为无过错。
              观点2: 学习使人增长见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15 16:53
              回复
                这句话“时无不知,思无不天。固无不能,久无不沾。弗为不能,弗思荒。”出自《墨子》中的《亲士》篇。这句话的含义较为深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1. "时无不知":这里可能指的是时间上的无所不知,或者是随时都能洞察事物的真相。这表达了一种智慧和洞察力的境界。
                2. "思无不天":这里的“天”可能是指天道或者自然法则。这句话的意思是思考问题时能够触及到最高的道理或法则。
                3. "固无不能":这里的“固”可能指的是本来或者根本,这句话的意思是本质上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4. "久无不沾":这里的“沾”可能指的是沾染或受到影响。这句话的意思是长时间下来不会不受任何影响。
                5. "弗为不能":这里的“弗”通“不”,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6. "弗思荒":这里的“荒”可能指的是荒废或空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去思考那些没有意义或空洞无物的问题。
                综合来看,这句话可能在强调一种实践与思考的态度:在时间上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思考问题时要深入到事物的根本原理,坚持去做那些可能实现的事情,长时间保持不受负面影响,同时避免去做那些不可能或无意义的事情。这是一种务实和深思熟虑的生活和工作哲学。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的解读往往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上述解读仅供参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15 16:58
                回复
                  1. "时无不知":这里可能指的是时间上的无所不知,或者是随时都能洞察事物的真相。这表达了一种智慧和洞察力的境界。
                  2. "思无不天":这里的“天”可能是指天道或者自然法则。这句话的意思是思考问题时能够触及到最高的道理或法则。
                  3. "固无不能":这里的“固”可能指的是本来或者根本,这句话的意思是本质上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4. "久无不沾":这里的“沾”可能指的是沾染或受到影响。这句话的意思是长时间下来不会不受任何影响。
                  5. "弗为不能":这里的“弗”通“不”,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
                  6. "弗思荒":这里的“荒”可能指的是荒废或空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去思考那些没有意义或空洞无物的问题。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15 17:00
                  回复
                    这段文字似乎是《墨子》中的一段话,但并非直接出自现存的《墨子》版本,可能是后人根据《墨子》的思想整理或演绎出来的内容。这段文字包含了一些哲学和伦理学的思考,下面尝试对其进行解读:
                    1. "恒有难静,不可静。静无不静":这里可能在讨论恒常存在的困难使得心灵难以平静,但实际上只要努力,心灵的平静是可以实现的。
                    2. "时无不安,善无不恬,周无不同":这里可能在说,如果时刻保持警惕和谨慎,就能够避免不安;如果始终保持善良,就能够感到满足和宁静;如果全面考虑,就不会有不同的意见。
                    3. "弗为不果,弗惠乱":这里可能在告诫,不做就不会有成果,不给予恩惠就可能导致混乱。
                    4. "恒有不可,恒不可":这里可能在说,有些事情是恒常不可改变的,有些事情则是恒常不可接受的。
                    5. "强无不可,习无不果,纫无不遂":这里可能在强调,通过强大的意志力和习惯的力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通过细致的工作,没有什么是不能完成的。
                    6. "勿舍无难,弗为不成,弗勉难":这里可能在提醒,不要轻易放弃,因为那样就没有困难;如果不努力,就不会成功;如果不努力克服困难,困难就会变得艰难。
                    7. "恒事有难必,不必。必无不必":这里可能在讨论,有些恒常的事情必然会有困难,但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必然面对困难;必然的事情不一定需要不必要的困难。
                    8. "谨无不达,行无不至,欲无不得":这里可能在说,只要谨慎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只要行动就没有不到达的地方,只要愿望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
                    9. "弗为不可,居不恒":这里可能在告诫,不要做那些不可行的事情,也不要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10. "恒有不可知,难知。时无不知,思无不天,固无不能,久无不沾":这里可能在说,有些事情是恒常不可知的,难以理解;但如果时刻保持警觉,思考就能触及最高的天道,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长时间也不会受到污染。
                    11. "弗为不能,弗思荒":这里可能在提醒,不要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要思考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这段文字充满了哲理,强调了行动、思考、谨慎和恒心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和坚持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无意义的思考。这些思想与《墨子》中的一些核心观念相呼应,如兼爱、非攻、尚贤等。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7-15 17:19
                    回复
                      这段文字同样不是直接出自现存的《墨子》版本,而是后人根据《墨子》的思想或者其他哲学文献整理或演绎的内容。这段文字探讨了关于天命、个人修养、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哲学观点。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一种可能解读:
                      1. "畏天知,用身足":这里可能在说,敬畏天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体和能力。
                      2. "审观听,善出言":这里可能在强调,要仔细观察和倾听,以便能够说出恰当的话。
                      3. "慎将作,强心志":这里可能在提醒,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慎重考虑,同时要坚定自己的意志。
                      4. "听不听厌也,言将是之用":这里可能在说,无论听到什么,都不应该感到厌烦,言语的用途在于表达将要发生的事情。
                      5. "作不可易也,志不可溺也":这里可能在告诫,做事不能随意更改,意志也不能沉溺于不当的事物。
                      6. "作径圆也,不径不圆":这里可能在比喻,做事要像画圆一样,没有经过就不可能圆满。
                      7. "曲出诸圆,圆生锐,锐生利":这里可能在说,曲折的路径最终会形成圆,圆会产生锐利,锐利则会带来利益。
                      8. "苟信能服圆,行利,兹禾":这里可能在强调,如果能够信任并遵循圆满的原则,就能够行事有利,从而获得丰收(兹禾可能指的是庄稼的丰收)。
                      9. "天下无以更利":这里可能在说,如果做到了上述的一切,那么天下就没有比这更有利的了。
                      10. "静慎方也,不慎不方":这里可能在提醒,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谨慎,否则就无法做到正直。
                      11. "直出诸方,方生勉,勉生法":这里可能在说,从正直出发,正直会带来努力,努力则会形成规则。
                      12. "苟信能服方,行勉,兹果勉,天下无以更勉":这里可能在强调,如果能够信任并遵循正直的原则,就能够行事努力,从而获得成果,这样天下就没有比这更努力的。
                      这段文字强调了敬畏天命、谨慎行事、坚定意志、正确言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这些原则能够带来的积极结果。它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的重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7-15 17:31
                      回复
                        这段文字探讨了命运、天命、个人行为和自我修养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墨子》,但其思想与《墨子》中的某些观点相似,特别是关于天命和个人责任的看法。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一种可能解读:
                        1. "恒民有命,无不死;恒民无命,静必没":这里可能在说,普通人如果有所谓的命运,他们最终都会死去;如果普通人没有命运,那么他们的安静(无所作为)必然会导致消亡。
                        2. "未作,天也;自作,身也":这里可能在区分,如果是由于外部因素(天命)而未能有所作为,那是天意;如果是自己主动去做,那就是个人的行为。
                        3. "人作自生也,人作自成,短长自形在":这里可能在强调,人的行为是自己生命的表现,也是自己成就的来源,无论是好是坏,都是由自己的行为所决定的。
                        4. "人乃人也,天乃天也":这里可能在说,人是人,天是天,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5. "身未可,天也;在天未可,身也":这里可能在讨论,如果个人没有能力,那是天意;如果天意没有给予机会,那是个人的责任。
                        6. "弃天以身,乃无天乎,非天不生。弃以天,乃无身乎,非身不成":这里可能在说,如果个人抛弃了天命而只依靠自己的力量,那么就等于没有了天命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天命不存在;相反,如果个人依赖天命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那么就等于没有了自身的能力,而这正是导致失败的原因。
                        7. "修身起天乃可必,弃身起天不可必":这里可能在强调,通过修身养性,个人可以确信得到天的支持;但如果放弃了自身的努力,仅仅依赖天命,那么就不能确定会有好的结果。
                        8. "夫天之为人也,因。身犹天也,天犹身也,有天威无命,一不足用也":这里可能在说,天对人来说是一种原因或依据。身体就像天一样,天也像身体一样,如果没有天命的威严,那么单一的因素是不够用的。
                        这段文字强调了个人努力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承认了天命的存在。它提出了一个平衡的观点,即人既不能完全依赖天命,也不能完全忽视天命的影响,而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这与墨家思想中强调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原则相呼应,体现了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行为的重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7-15 17:42
                        回复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文献,表达了关于天命与人命的哲学思考。以下是对其内容的逐句解释:
                          1. "恒民有命,无不死;恒民无命,静必没。"
                          - 意思是:普通百姓无论有没有天命,最终都会死亡。如果他们没有天命,即使安静不动也会消失。
                          2. "未作,天也;自作,身也。"
                          - 意思是:如果没有行动,那是天意;如果自己有所作为,那是自身的选择。
                          3. "人作自生也,人作自成,短长自形在。"
                          - 意思是:人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长短优劣都由自己决定。
                          4. "人乃人也,天乃天也。"
                          - 意思是:人就是人,天就是天,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5. "身未可,天也;在天未可,身也。"
                          - 意思是:身体的状况不由自己控制,而是由天决定;同样,天的意志也不是身体能左右的。
                          6. "弃天以身,乃无天乎,非天不生。"
                          - 意思是:如果放弃天命而依靠身体,那就没有天命了,但并不是没有天命就不能生存。
                          7. "弃身以天,乃无身乎,非身不成。"
                          - 意思是:如果放弃身体而依赖天命,那就没有身体了,但并不是没有身体就不能成就。
                          8. "修身起天乃可必,弃身起天不可必。"
                          - 意思是:通过修养身心来顺应天命是可以做到的,但放弃身体去追求天命是不可能做到的。
                          9. "夫天之为,因。身犹天也,天犹身也。"
                          - 意思是:天的行为是有原因的。身体如同天一样,天也如同身体一样,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10. "有天威无命,一不足用也。"
                          - 意思是:只有天威而没有天命,是不足以依赖的。
                          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命与人命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与天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7-15 17:43
                          回复
                            这段文字探讨了观察、理解和知识的关系,强调了通过对近处事物的观察来理解远处事物,通过对单一事物的了解来把握众多事物,通过对当前情况的分析来追溯事物的起源,以及通过对顺境的理解来应对逆境。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一种可能解读:
                            1. "察观迩,是以知远,远犹迩也,而远之":这里可能在说,通过对近处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推断出远处事物的特性。远处的事物虽然看似与近处不同,但通过近处的观察,我们可以理解它们。
                            2. "察观一,是以知众,众犹一也,而众之":这里可能在强调,通过对单一事物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推导出众多种类事物的共性。众多事物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单一事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掌握它们的共同规律。
                            3. "察观今也,是以知始也,今也犹始也,而远之":这里可能在说,通过对当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事物的起源。当前的情况虽然与起源时不同,但通过对现在的观察,我们可以追溯到事物的根源。
                            4. "察观顺,是以知逆,不知顺,无以辟逆":这里可能在强调,通过对顺境的了解,我们可以预见逆境的到来,并做好准备。如果不了解顺境,我们就无法有效地避免或应对逆境。
                            5. "察美,是以知恶,不知美,无以知恶":这里可能在说,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观察,我们可以识别出丑恶的事物。如果不了解什么是美好的,我们就无法判断什么是丑恶的。
                            6. "察观虚,是以知其有实也,不知虚,无以知其有实":这里可能在强调,通过对虚幻或表面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认识到背后真实的存在。如果不了解虚幻的一面,我们就无法认识到事物的实质。
                            7. "凡观之,是以知之":这里可能在总结,所有的观察都是为了获取知识。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这段文字强调了观察和分析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对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的认识。这种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格物致知”理念相呼应,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7-15 17:46
                            回复
                              您提供的解读非常准确且全面。以下是对您解读的具体回应:
                              1. "察观迩,是以知远,远犹迩也,而远之":确实,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对近处事物的观察,可以理解远处事物的特性。近处和远处的事物虽然在空间上有所区别,但通过近处的观察,可以推断出远处事物的规律。
                              2. "察观一,是以知众,众犹一也,而众之":这里确实是在强调通过对单一事物的深入了解,可以掌握众多事物的共同规律。单一事物和众多事物虽然在数量上不同,但通过研究单一事物,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
                              3. "察观今也,是以知始也,今也犹始也,而远之":确实,这句话强调通过对当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追溯到事物的起源。当前的情况和事物的起源虽然在时间上有所不同,但通过现在的观察,可以理解事物的根源。
                              4. "察观顺,是以知逆,不知顺,无以辟逆":这里确实是在强调通过对顺境的了解,可以预见逆境的到来,并做好准备。不了解顺境的人,无法有效地避免或应对逆境。
                              5. "察美,是以知恶,不知美,无以知恶":确实,这句话强调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观察,可以识别出丑恶的事物。不了解美好事物的人,无法判断什么是丑恶的。
                              6. "察观虚,是以知其有实也,不知虚,无以知其有实":这里确实是在强调通过对虚幻或表面现象的观察,可以认识到背后真实的存在。不了解虚幻一面的人,无法认识到事物的实质。
                              7. "凡观之,是以知之":确实,这句话总结了所有的观察都是为了获取知识。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这段文字确实强调了观察和分析的重要性,并认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可以获得对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的认识。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格物致知”理念相呼应,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7-15 17: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