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对于投降的结果是深思熟虑, 了然于心的: 其一, 曹家必不害其人及其家. 不仅因为他功勋卓著, 创业栋梁, 更因为曹操欠于禁的(见斩昌豨一事). 其二, 水灾爆至, 非战之咎, 天下英雄亦无可菲薄(除了和他有个人恩怨的可借几攻讪外). 我想连关羽对他也不敢过于轻慢(樊城之前,于禁勋名过于关某), 顶多说一句:"窃为足下惜之!"之类不冷不热的话吧. 其三, 保全士卒, 以观其变. 我甚至认为, 于禁之降, 更加速了关羽之灭亡: 天赐大胜, 喜出望外, 关素来骄慢自矜, 这一来怕已膨胀到头昏了. 东吴早已咬牙切齿, 磨刀霍霍, 以雪夺荆之恨, 拒婚之辱. 而关某却因得了于禁人马数万, 大军乏粮而抢了东吴米仓, 孙权此时不灭之而待何时? 正所谓, 非但消化不了, 还被噎死了. 当关羽前有徐晃, 后有阿蒙时, 七军将士起而内应或亡归旧国也是可能的(史料未载,不便妄测).
曹坯不直杀于禁, 也证明了第一点. 须知曹坯素无人望, 而当时勋臣宿将们"既富且贵, 慢于用命", 曹坯急须立威呀! 而于禁年事以高, 加之英名不复, 再无大用, 正可杀之以警众人. 而坯不杀而辱之, 当然与曹坯的为人有关, 更因曹公生前嘱托之故 - 先王与世子, 当然要议定军国. 曹公连姬妾们都安置得妥善无虞, 何况宿将. 魏武真乃为人为君之表也!
曹坯不直杀于禁, 也证明了第一点. 须知曹坯素无人望, 而当时勋臣宿将们"既富且贵, 慢于用命", 曹坯急须立威呀! 而于禁年事以高, 加之英名不复, 再无大用, 正可杀之以警众人. 而坯不杀而辱之, 当然与曹坯的为人有关, 更因曹公生前嘱托之故 - 先王与世子, 当然要议定军国. 曹公连姬妾们都安置得妥善无虞, 何况宿将. 魏武真乃为人为君之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