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当代人怎么了
记得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当代人在关系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愈加离散的过程,仿佛宇宙中加速远离的各种天体,我想那一刻我所体验到的空旷感,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遥远的间隙,即使那一刻我可以连接上我需要连接的人。
时代最强有力的地方,就在于让你不得不置身于其中,作为这个特定时空的个体,我们必须要在它独有的基调下去体验和感受世界,这是一种能被克服,却无法被消弥的影响,它就像精神世界里的微波辐射,遍及一切心理角落,我们每个人的困惑,每个人发出的问询,得到的回应,都携带着它的基本粒子。这个时代的问题是孤独吗?我认为不是,孤独只是证明了有一个需要我们用孤独去适应的环境,它生成了过强的自我边界,产生了对于所有同类的迟疑和戒备,在这样的疏离和封闭中,人们预期受到的伤害会更少。
如约翰鲍比所说,依恋是人诞生以来就有的本能,且毕生持续。或许在这个自然生存的社会环境里,有些东西干扰着它,抑制着它,让人们宁可忍受一种情感上的不适,也要先去抵抗那些干扰。事实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是被时间和一种所有人的共同意志所孕育出来的,那些所有我们理性上认为对的事情,在时间维度上最终会变成无法照顾我们感情的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代终于显现出它的样貌时,所有人都如此的茫然无措,因为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向来认为的所有都对的那些东西,每个人也都是被这些下意识认为是对的东西所围困。在这种困境中,所有人都在寻求解答,这些问答高密度的发生在各个地方,仅仅是因为它们只是情绪安抚,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因为它在宏观和本质上是不可解的,它只能在一个人的个人生存系统中被接受和良好适应。
时代不仅仅赋予情绪,也会制造相应的心理问题。就像在弗洛伊德时代,人们的心理症候以歇斯底里症和强迫神经症为主,缘于那是一个充满压抑和禁忌的时代。现在已经转向一个年轻人想要从游戏中退出的阶段,人们下意识的想要将自己从社会机器的冷酷节奏中解放出来。
这时候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提出了空心病的说法,指的是高校学生普遍出现的一种无意义感,一种对于未来迷茫的感觉。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种存在危机,因为确立自我价值体系和目标引导的东西似乎突然间失效了,人们就像是飘零在广袤大洋里,没有罗盘和灯塔指引的孤舟,起伏在波涛之中。
在这种境遇下,年轻人普遍失去了精神上的立锥之地,他要么走向所有人正在疾驰的那条号称内卷的方向上,要么离开那条航道漂移在主流之外,变成躺平。他们不认同被前浪所定义的后浪的身份,也无法找到一种与社会深切关联的核心认同,我想这也许是空心的一种理解方式。
然而游戏无法真正弃权,人们也不可能真正躺平,弃权的成本高到人们从来不敢弃权,更多只是在逼近它的那一刻,体验着持有放弃底牌的短暂安全,大多数人只是在卷和躺之间的概率云中摆荡着自身,试着寻找一种可能存在的舒适静止。
如果把整个人生看作一场游戏,当游戏难度超过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时,人就会本能的调低游戏难度,现在很多人关注躺平和隐居,是因为它是整个社会游戏还存在的一个隐藏模式,一个不再肝和氪的休闲模式的选项,但进入真正的抉择时却要面对那不可承受的心理成本——在社会结构中失去了展示自己能力价值的窗口,失去了锚定自己存在意义的赋值环境。
而这个游戏的精英玩家们也并不轻松,他们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时间(爆肝)才能维持排名。那些曾经被其他玩家所仰慕的头部玩家也开始变得焦虑惶恐,他们曾经有多么高调的炫耀自己的成就,现在就要多么低调的去避开任何一个风口浪尖。因为他们昔日时代榜样般的荣耀和理想化身,已经远离至很多新手玩家无法触及的地方,这些时代大佬们的幸福感也下降至了不能被物质有效加持的程度。
在这个游戏机制下,系统会将它的动力向所有参与者传递来维持自身的稳定,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各种热点事件和世界冲突不过是系统不断释放自身张力的涟漪,并没有谁真的做错了什么,或者说每个人都在用自身的本能竭力拯救自己,我们只是跌入了一个无法用常规尺度进行观察的超级历史周期。
那些系统涟漪就如同不可觉察的引力波,它唤起的波动也是隐晦的——人们的安全感在普遍减弱,每个人都在对他人筑起心灵的城墙,人们比以往更加标榜独身的正确性,抗拒走进亲密关系。人们也普遍感受到身边他人正在压抑着的莫名情绪所带来的莫名威胁,这些情绪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交织场域里汇聚成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符号对立和情感纷争。
那些频繁出现的热搜,热词,一夜爆红的人和节目,失去可看性的电视节目,不再有艺术品质的音乐;那些迅速集结的集体关注,那些更加冷漠的大众忽视,文字内容的褪色,视频内容的燥热,科技与狂想,怀旧和复古,所有这一切都开始成为一种独有的时代叙事,成为时代情绪的毛细血管,塑造着它特有的生命形态。
记得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当代人在关系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愈加离散的过程,仿佛宇宙中加速远离的各种天体,我想那一刻我所体验到的空旷感,就是个体和个体之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遥远的间隙,即使那一刻我可以连接上我需要连接的人。
时代最强有力的地方,就在于让你不得不置身于其中,作为这个特定时空的个体,我们必须要在它独有的基调下去体验和感受世界,这是一种能被克服,却无法被消弥的影响,它就像精神世界里的微波辐射,遍及一切心理角落,我们每个人的困惑,每个人发出的问询,得到的回应,都携带着它的基本粒子。这个时代的问题是孤独吗?我认为不是,孤独只是证明了有一个需要我们用孤独去适应的环境,它生成了过强的自我边界,产生了对于所有同类的迟疑和戒备,在这样的疏离和封闭中,人们预期受到的伤害会更少。
如约翰鲍比所说,依恋是人诞生以来就有的本能,且毕生持续。或许在这个自然生存的社会环境里,有些东西干扰着它,抑制着它,让人们宁可忍受一种情感上的不适,也要先去抵抗那些干扰。事实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是被时间和一种所有人的共同意志所孕育出来的,那些所有我们理性上认为对的事情,在时间维度上最终会变成无法照顾我们感情的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代终于显现出它的样貌时,所有人都如此的茫然无措,因为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向来认为的所有都对的那些东西,每个人也都是被这些下意识认为是对的东西所围困。在这种困境中,所有人都在寻求解答,这些问答高密度的发生在各个地方,仅仅是因为它们只是情绪安抚,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因为它在宏观和本质上是不可解的,它只能在一个人的个人生存系统中被接受和良好适应。
时代不仅仅赋予情绪,也会制造相应的心理问题。就像在弗洛伊德时代,人们的心理症候以歇斯底里症和强迫神经症为主,缘于那是一个充满压抑和禁忌的时代。现在已经转向一个年轻人想要从游戏中退出的阶段,人们下意识的想要将自己从社会机器的冷酷节奏中解放出来。
这时候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提出了空心病的说法,指的是高校学生普遍出现的一种无意义感,一种对于未来迷茫的感觉。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种存在危机,因为确立自我价值体系和目标引导的东西似乎突然间失效了,人们就像是飘零在广袤大洋里,没有罗盘和灯塔指引的孤舟,起伏在波涛之中。
在这种境遇下,年轻人普遍失去了精神上的立锥之地,他要么走向所有人正在疾驰的那条号称内卷的方向上,要么离开那条航道漂移在主流之外,变成躺平。他们不认同被前浪所定义的后浪的身份,也无法找到一种与社会深切关联的核心认同,我想这也许是空心的一种理解方式。
然而游戏无法真正弃权,人们也不可能真正躺平,弃权的成本高到人们从来不敢弃权,更多只是在逼近它的那一刻,体验着持有放弃底牌的短暂安全,大多数人只是在卷和躺之间的概率云中摆荡着自身,试着寻找一种可能存在的舒适静止。
如果把整个人生看作一场游戏,当游戏难度超过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时,人就会本能的调低游戏难度,现在很多人关注躺平和隐居,是因为它是整个社会游戏还存在的一个隐藏模式,一个不再肝和氪的休闲模式的选项,但进入真正的抉择时却要面对那不可承受的心理成本——在社会结构中失去了展示自己能力价值的窗口,失去了锚定自己存在意义的赋值环境。
而这个游戏的精英玩家们也并不轻松,他们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时间(爆肝)才能维持排名。那些曾经被其他玩家所仰慕的头部玩家也开始变得焦虑惶恐,他们曾经有多么高调的炫耀自己的成就,现在就要多么低调的去避开任何一个风口浪尖。因为他们昔日时代榜样般的荣耀和理想化身,已经远离至很多新手玩家无法触及的地方,这些时代大佬们的幸福感也下降至了不能被物质有效加持的程度。
在这个游戏机制下,系统会将它的动力向所有参与者传递来维持自身的稳定,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各种热点事件和世界冲突不过是系统不断释放自身张力的涟漪,并没有谁真的做错了什么,或者说每个人都在用自身的本能竭力拯救自己,我们只是跌入了一个无法用常规尺度进行观察的超级历史周期。
那些系统涟漪就如同不可觉察的引力波,它唤起的波动也是隐晦的——人们的安全感在普遍减弱,每个人都在对他人筑起心灵的城墙,人们比以往更加标榜独身的正确性,抗拒走进亲密关系。人们也普遍感受到身边他人正在压抑着的莫名情绪所带来的莫名威胁,这些情绪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交织场域里汇聚成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符号对立和情感纷争。
那些频繁出现的热搜,热词,一夜爆红的人和节目,失去可看性的电视节目,不再有艺术品质的音乐;那些迅速集结的集体关注,那些更加冷漠的大众忽视,文字内容的褪色,视频内容的燥热,科技与狂想,怀旧和复古,所有这一切都开始成为一种独有的时代叙事,成为时代情绪的毛细血管,塑造着它特有的生命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