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讨论吧 关注:95贴子:2,011
  • 8回复贴,共1

为什么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成为权威理论,探讨分子人类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成为权威理论,是基于分子人类学研究,现在一些人对分子人类学提出异议反对意见的,其反驳的论断、论据要么是预设立场,要么对分子人类学和遗传学一知半解。
现代人类都属于晚期智人,为什么通过分子人类学的DNA检测研究,说明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能成为权威和主流?主要是基于现代人类男性Y染色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研究,因为人类其它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基因都是交叉遗传的,而男性Y染色体基因只能父传子,而线粒体基因是在细胞质而不是细胞核,所以只能来自于母亲的卵细胞,所以用Y染色体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可以分别追溯父系和母系的来源,这是中学的生物知识不用多赘述。
而Y染色体基因的碱基对比线粒体基因多了N个量级,所以这里用Y染色体基因的研究分析来说明


IP属地:福建1楼2024-02-04 09:08回复
    首先人类的Y染色体有约6千万个碱基对,每个男人的Y染色体都是从他的父亲传下来的。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不总是完完全全一成不变地传下来的,而是有时会发生突变。大约几代人每70-120年就会突变一次,而这个Y染色体上突变过的点位,再次发生突变的概率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这个突变点会一直遗传给自己的男性后代,这个突变点也就会成为族群的遗传标记。
    在Y染色体检测中会对发现的突变点进行编号,带有这个编号遗传标记的在遗传学上可被称为一个独特的Y染色体DNA单倍群。如下图第一代发生绿色星突变点的所有后代都可称为单倍群1,第二代发生红星突变点的可以称为单倍群1下的单倍群1a,同理第三、第四代发生蓝星、黄星突变的后代可称为单倍群1下的单倍群1b,1c,第四代1a下又发生灰色星突变的可称为单倍群1a1。按字母顺序在先的突变时间、年代更早,即a早于b、c。


    IP属地:福建2楼2024-02-04 09:11
    回复


      IP属地:福建3楼2024-02-04 09:12
      回复
        所以对全球各地男性Y染色体采样就发现了Y染色体的绝大多数碱基对除了少量突变点外都一致,因此可以说明现代人类有共同的男性祖先。
        而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依据是非洲以外的所有男性Y染色体都带有M168这个突变遗传标志。而非洲男性的Y染色体除了M168外,还有两个Y染色体单倍群不含M168,他们各自带有自身的遗传标志M91和M60,因为M91和M60突变的时间早于M168,因此按字母A-Z的顺序被命名为单倍群A和单倍群B。单倍群A目前非洲族群是布须曼人、科伊科伊人等,单倍群B的族群是俾格米人,也就是著名的非洲矮黑人。因为M91和M60只在非洲族群存在,显然M91、M60和M168的分化是发生在非洲的,也就足以证明现代人类源于非洲。


        IP属地:福建4楼2024-02-04 09:25
        回复
          M168突变发生在距今8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族群M168先后产生了4个分支的突变,Y染色体的突变点分别是M130、M174、M96和M89,按时间出现先后命名为单倍群C、D、E和F。C单倍群主要包括现在东亚、东北亚游牧民族和澳洲土著。D单倍群又被称为亚洲矮黑人,主要是印度洋安达曼人,日本列岛,青藏高原附近民族如藏、氐族。E单倍群人口比少,分布在中东、非洲、欧洲巴尔干地区。
          M89突变发生在距今约4.5万年前,单倍群F(M89)占当今人口比例达到80%以上,F单倍群包括了现在白色、黄色等浅色人种。F之下的突变先后产生了G、H、I、J、K单倍群,其中G-J单倍群分别分布在西亚、中亚、北亚、南亚和中东欧,人口占比少。


          IP属地:福建5楼2024-02-04 09:26
          回复
            单倍群K的突变点M9发生在约4万年前,K在单倍群F下人口占绝对优势,汉族男性约90%都带有M9突变。单倍群K下突变先后产生了L-S的单倍群,其中L、M、T、S单倍群人口极少。
            而NO两个单倍群有共同的突变点M214,单倍群N的人口远不及O,主要是分布在亚欧北部的乌拉尔人,O单倍群则广泛分布在中亚、东亚、东南亚及南太平洋,人口超过15亿。按时间先后又可分为O1(MSY2.2)、O2(M268)、O3(M122),又以O3人口最多,占到O系约90%,O3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汉族人口占比最高的自然也是O3,其次是01,O1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O2在汉族中分布相对最少,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


            IP属地:福建6楼2024-02-04 09:27
            回复
              P单倍群之下又突变产生了Q和R,Q单倍群分布包括了亚洲族群和美洲土著,美洲所有印第安族群都属于Q,亚洲土库曼人,泰国阿卡人以及部分汉族也都是Q系,此外匈奴和古突厥民族墓葬也发现相当比例Q系。R单倍群标志突变点是M207,广泛分布于欧洲、西亚、印度,在印欧语系族群中占比很高。


              IP属地:福建7楼2024-02-04 09:28
              回复
                目前走出非洲带有M168的族群都带有少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部分亚太族群还有丹尼索瓦人基因,而在非洲的M91和M60族群就没有尼人和丹人的基因。说明是走出非洲的人群在出非洲不久和尼人发生了基因交流,到达亚洲后又和丹尼索瓦人发生了基因交流,而留在非洲的族群没有发生这种基因交流。
                不过现代人类的尼人、丹人基因都存在于常染色体而没有Y染色体,所以这种基因交流应该不是和谐正常的状态下发生的,因为显然现代人和尼人交流产生的男性后裔都被灭了。


                IP属地:福建8楼2024-02-04 10:12
                回复
                  当然,目前反驳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的一些专家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吴院士不是研究分子人类学的,他的观点依据主要基于我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出土的石器。
                  吴院士通过对东亚古人类化石研究,东亚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骨骼形态已经与现代人接近,据此认为是呈现连续进化趋势。而东亚在出土的3-4万年前石器明显呈现比更早期的非洲,欧洲和西亚更加原始的状态(其它地区的石器已经是第三代,而东亚3-4万年前石器基本还是在第一代)。也说明东亚现代人不是从非洲迁徙而来。
                  但首先石器上的研究只能属于间接证据,而且恰恰说明了这些族群很可能不是现代人祖先,因为我国目前的贾湖文化遗址距今也有八九千年,而贾湖文化的石器、陶器、骨器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很难想象在2-3万年前还在使用第一代石器的族群,十几二十万年工具发展都停滞不前,却能在较短时间就能飞跃到贾湖文化的阶段。因此对石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而东亚早期智人与现代人类形态接近,就认为属于连续进化的说法也不是天衣无缝。实际上在动物进化及分类方面形态接近而在基因、血缘方面相距较远的情况不乏其例。比较典型的就是非洲鬣狗,鬣狗在形态、叫声方面都会认为和犬科想象,所以才会得名鬣狗。但通过基因分析鬣狗却和猫科更为接近,鬣狗科和猫科在分类上同属于猫型总科,而犬科、熊科、鼬科等同属于犬型总科。所以单凭形态来判断基因和血缘上的关系也并不是完全可靠的。


                  IP属地:福建9楼2024-02-04 1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