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陈垣先生出生在广东新会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陈垣先生的祖父海学,在结婚时按例取宗亲诗中第一个字“学”字名海学。最初,海学只是到各乡收购陈皮,然后背扛肩挑拿到广州摆卖或寻找买主,赚了些钱后自己开了一间小铺,取名“松记”(一说是“福记”)。由于经营有方,后来在广州城晏公街租了闽漳会馆旧址作为货仓,并于1837年改名为“陈信义药材行”。店门前挂了一副对联:“信人所任,义事之宜。”药店之所以取名为“陈信义”,表示商店宗旨诚信,老幼不欺。
祖父海学在陈垣先生出生前两年便去世了,他是从父辈们的讲述及童年在陈信义生活的经历中对祖父有所了解的。陈垣先生深感祖父当年白手起家,赤手空拳在家乡经营陈皮,二十七岁就在广州开办陈信义行实属不易。祖父海学是陈氏家族药材生意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海学的九个儿子也跟着父亲一直经营包括陈皮在内的药村生意。由于注重诚信经营得法,后来子侄们更分头向各地发展,至20世纪初时已经在广州开设了两家:一间在晏公街,一间在仁济路,香港和新加坡各开设了一间,上海则有一间以个人名义开的“琪记”,后来还在北京、重庆、天津、海口、湛江等地建立联络点,形成国内东西南北以及国外购销的链条。陈垣先生的生父名维启,生于1855年,是祖父海学的第五个儿子。维启除了经营包含陈皮在内的中药材外,还做过酒、茶叶、农产、水产等生意。
祖父海学在生前为他的九个儿子买地置产。现存的陈垣先生故居为清代砖石木结构民居,是由祖父海学在清末的时候开始修建的三排九栋房屋。每个儿子一栋,每栋布局几乎一样。进入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间小屋大约十平方米;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堆柴草用的;正厅有六七十平方米,正面是安放祖宗牌位的供桌;正厅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为卧室。房后小山坡上种满竹子、果树。整个宅院用石头砌成院墙,总称之为“陈宁远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树立的一块界碑,至今还在原处。“陈宁远堂”取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古训,足见家族始祖的人生理念和追求。
陈垣先生出生时,陈信义药店已创建了四十四年,家境比较富裕。陈信义最兴盛时代,九宅的陈维镳是当时在世的最高辈分,他不但是这个一直维持联系的家族族长,而且在广州药材行业中也是老行尊,有着很高的威望;香港陈信义在同业中也有很高的地位,主持人六宅陈宗玉不但创立了该商号,并于 1926 年与其他商号负责人创立了香港中药联商会,推广中药,因此被推选为该商会的第一任正会长,深受同业的敬重。
陈宁远堂一直热衷于家乡公益事业。早在20世纪 20 年代,陈宁远堂就对乡间学校给予诸多资助;1937年家乡连年水患,农民损失很大,宁远堂与其他方面共同资助购置了救灾用的水泵;抗战时期,太祖祠堂曾收养过数十名难童,其学费和生活费得到宁远堂的资助。另外,宁远堂在乡间坑美市开设了一间药铺叫“太和堂”。太和堂的医生医术高明,随时外出应诊,医德口碑很好,对于来看病的乡邻只收诊金,抓药只是记账——由于使用的都是陈信义从广州送回来的药材,其实是不用钱的。在太和堂对面,宁远堂还有一处作为公益的“阅书报社”,门前的题字为陈垣先生所书,里面备有若干报纸书刊供大众阅读。至于自己方便与人方便的修桥补路等事,宁远堂的善举更是不胜枚举。
陈宁远堂还有一项高瞻远瞩的家风备受称道,那就是重视教育。陈垣先生的父亲维启认为子侄无论男女都应该读书;九公陈维镳力主族人应接受现代教育即非旧学塾;陈信义后来形成不成文的规定:族内子侄读书可以得到资助,有困难者可以到店里免费吃住。20世纪初陈垣先生与友人开办光华医学校那一段时间,不少族内的女子都到那里学医。据不完全统计,从陈垣先生算起,宁远堂第三第四代男女几乎都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陈垣先生及其长子乐素、孙儿智超“一门三史杰”,祖孙三代同为著名史学家,这个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家族奇迹,正是陈宁远堂宁静致远、珍视学问、尊崇学识的最好体现。
祖父海学在陈垣先生出生前两年便去世了,他是从父辈们的讲述及童年在陈信义生活的经历中对祖父有所了解的。陈垣先生深感祖父当年白手起家,赤手空拳在家乡经营陈皮,二十七岁就在广州开办陈信义行实属不易。祖父海学是陈氏家族药材生意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海学的九个儿子也跟着父亲一直经营包括陈皮在内的药村生意。由于注重诚信经营得法,后来子侄们更分头向各地发展,至20世纪初时已经在广州开设了两家:一间在晏公街,一间在仁济路,香港和新加坡各开设了一间,上海则有一间以个人名义开的“琪记”,后来还在北京、重庆、天津、海口、湛江等地建立联络点,形成国内东西南北以及国外购销的链条。陈垣先生的生父名维启,生于1855年,是祖父海学的第五个儿子。维启除了经营包含陈皮在内的中药材外,还做过酒、茶叶、农产、水产等生意。
祖父海学在生前为他的九个儿子买地置产。现存的陈垣先生故居为清代砖石木结构民居,是由祖父海学在清末的时候开始修建的三排九栋房屋。每个儿子一栋,每栋布局几乎一样。进入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一间小屋大约十平方米;一边是厨房,一边是堆柴草用的;正厅有六七十平方米,正面是安放祖宗牌位的供桌;正厅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为卧室。房后小山坡上种满竹子、果树。整个宅院用石头砌成院墙,总称之为“陈宁远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树立的一块界碑,至今还在原处。“陈宁远堂”取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古训,足见家族始祖的人生理念和追求。
陈垣先生出生时,陈信义药店已创建了四十四年,家境比较富裕。陈信义最兴盛时代,九宅的陈维镳是当时在世的最高辈分,他不但是这个一直维持联系的家族族长,而且在广州药材行业中也是老行尊,有着很高的威望;香港陈信义在同业中也有很高的地位,主持人六宅陈宗玉不但创立了该商号,并于 1926 年与其他商号负责人创立了香港中药联商会,推广中药,因此被推选为该商会的第一任正会长,深受同业的敬重。
陈宁远堂一直热衷于家乡公益事业。早在20世纪 20 年代,陈宁远堂就对乡间学校给予诸多资助;1937年家乡连年水患,农民损失很大,宁远堂与其他方面共同资助购置了救灾用的水泵;抗战时期,太祖祠堂曾收养过数十名难童,其学费和生活费得到宁远堂的资助。另外,宁远堂在乡间坑美市开设了一间药铺叫“太和堂”。太和堂的医生医术高明,随时外出应诊,医德口碑很好,对于来看病的乡邻只收诊金,抓药只是记账——由于使用的都是陈信义从广州送回来的药材,其实是不用钱的。在太和堂对面,宁远堂还有一处作为公益的“阅书报社”,门前的题字为陈垣先生所书,里面备有若干报纸书刊供大众阅读。至于自己方便与人方便的修桥补路等事,宁远堂的善举更是不胜枚举。
陈宁远堂还有一项高瞻远瞩的家风备受称道,那就是重视教育。陈垣先生的父亲维启认为子侄无论男女都应该读书;九公陈维镳力主族人应接受现代教育即非旧学塾;陈信义后来形成不成文的规定:族内子侄读书可以得到资助,有困难者可以到店里免费吃住。20世纪初陈垣先生与友人开办光华医学校那一段时间,不少族内的女子都到那里学医。据不完全统计,从陈垣先生算起,宁远堂第三第四代男女几乎都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育。“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陈垣先生及其长子乐素、孙儿智超“一门三史杰”,祖孙三代同为著名史学家,这个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家族奇迹,正是陈宁远堂宁静致远、珍视学问、尊崇学识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