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和老人聊天的时候,他们总是说“啥?啥?”,明明戴了助听器,却还是听不懂你说的话。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什么奥秘吗?
听到和听懂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听到和听懂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听觉是由耳朵和大脑共同完成的过程,包括“听到”和“理解”两个层次。
“听到”指的是耳朵接收到声波,并将其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理解”指的是大脑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识别、记忆、判断等过程,从而得出声音所表达的意义。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个说英语的外国人向你问路,你可能能“听到”他说了什么单词或句子,但如果你不会英语,你就无法“理解”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你会英语,但他说得太快或太含糊,你也可能“理解”不了他说了什么。
所以,我们要明白,“听到”和“理解”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助听器可以帮助我们“听到”,但不一定能帮助我们“理解”。
听不懂的可能原因
既然“听到”与“理解”并不等同,那么我们就直接来讨论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听不懂?通常来说,这个问题有3种可能答案。
1. 听不准
听不准就是说听到的与实际的有偏差。我们耳朵的听毛细胞中包含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外毛细胞的职责是调整并增强内毛细胞的敏感度。
当外毛细胞受损,内毛细胞的敏感度也会相应减弱,但实际上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佩戴助听器之后,内毛细胞仍能保证传输“正确的信号”大脑听觉中枢。
但如果内毛细胞也受损了,那么“传递”的信号就容易出问题了,大脑接到了错误的信号,自然也没办法翻译出正确的内容来,结果就是可以听到但是听不懂。
2. 收不准
与“听不准”相对应的,“收不准”则是问题出在接收信息的大脑听觉中枢 。
当大脑听觉中枢因为疾病等问题,导致没有接收到完整的信号,或者接收到信息但无法正常处理的时候,纵使耳朵传来的信号是对的,但是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结果就是听得到但是听不懂了。
3. 听不准,也收不准
第三种原因便是前面二者的综合,耳朵有问题,大脑听觉中枢也有问题。通常,如果长期放任听力损失问题不管的话,便可能导致听觉中枢退化,最终走到这样的结局。
原本,耳朵与大脑听觉中枢其实是相辅相成、通力合作的关系。如果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长期处于“合作伙伴有问题”的状态下,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人的大脑里面的很多神经元,一个连接着一个形成一张复杂的网,这些连接点叫突触。当发生听力损失后,大脑的听觉中枢受到的刺激减少。
如果长期缺乏听觉刺激的话,相应的突触就会变得越来越弱,且杂乱无章,或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从而影响认知和言语的理解。这也是老年弱听人士放任听力损失容易患上痴呆症的原因之一。
听懂的有效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不仅听到,还要听懂呢?综合上面三条原因来看,首先如果是大脑听觉中枢的问题,那么肯定要去看医生,先解决脑中的问题,毕竟这个问题如果严重了,那可能就不只是听不见了。
其次,则是要对听力损失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所有的听力损失都可能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下降,所以当听力损失出现时,一定要及时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制止其发展下去。
当听力损失得到纠正,大脑听觉中枢逐渐得到稳定而正确的信号的刺激便至少会使问题不再恶化。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方法呢?这里我们给出三条建议:
1. 及时看医生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亲友有以下情况,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听力,并寻求专业的建议:
1.经常需要别人重复说话
2.电话或电视声音开得很大
3.对周围环境声音不敏感
4.在嘈杂的场合难以跟随对话
5.说话声音过大或过小
6.对某些音调或音量的声音不易分辨
2. 及早干预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你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那么你应该尽快采取措施来改善你的听力状况。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选配和佩戴助听器。助听器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和需求来定制和调节,使你能够更好地接收和放大声音,从而提高你的听力水平。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助听器都适合你,也不是越贵越好。你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你的耳朵结构、听力损失程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助听器。同时,你也需要注意助听器的保养和使用方法,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或浪费。
3. 坚持训练
佩戴助听器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放松了。你还需要坚持进行一些语言康复训练,以提高你的言语理解能力。这些训练包括:
听读训练:通过阅读和朗读一些文章或故事,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表达。
听写训练:通过听录音或别人说话,并将其内容写下来,提高对语言声音的分辨和记忆。
对话训练: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对语言意义和情感的理解和反馈。
音乐训练:通过欣赏和演奏一些音乐作品,提高对音调、节奏、韵律等方面的感受和掌握。
这些训练可以在专业机构进行,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做。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不断给予大脑听觉中枢刺激,使其不出现功能上的退化。
听到和听懂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听到和听懂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听觉是由耳朵和大脑共同完成的过程,包括“听到”和“理解”两个层次。
“听到”指的是耳朵接收到声波,并将其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理解”指的是大脑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识别、记忆、判断等过程,从而得出声音所表达的意义。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个说英语的外国人向你问路,你可能能“听到”他说了什么单词或句子,但如果你不会英语,你就无法“理解”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你会英语,但他说得太快或太含糊,你也可能“理解”不了他说了什么。
所以,我们要明白,“听到”和“理解”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助听器可以帮助我们“听到”,但不一定能帮助我们“理解”。
听不懂的可能原因
既然“听到”与“理解”并不等同,那么我们就直接来讨论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听不懂?通常来说,这个问题有3种可能答案。
1. 听不准
听不准就是说听到的与实际的有偏差。我们耳朵的听毛细胞中包含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外毛细胞的职责是调整并增强内毛细胞的敏感度。
当外毛细胞受损,内毛细胞的敏感度也会相应减弱,但实际上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佩戴助听器之后,内毛细胞仍能保证传输“正确的信号”大脑听觉中枢。
但如果内毛细胞也受损了,那么“传递”的信号就容易出问题了,大脑接到了错误的信号,自然也没办法翻译出正确的内容来,结果就是可以听到但是听不懂。
2. 收不准
与“听不准”相对应的,“收不准”则是问题出在接收信息的大脑听觉中枢 。
当大脑听觉中枢因为疾病等问题,导致没有接收到完整的信号,或者接收到信息但无法正常处理的时候,纵使耳朵传来的信号是对的,但是处理的结果也是错误的。结果就是听得到但是听不懂了。
3. 听不准,也收不准
第三种原因便是前面二者的综合,耳朵有问题,大脑听觉中枢也有问题。通常,如果长期放任听力损失问题不管的话,便可能导致听觉中枢退化,最终走到这样的结局。
原本,耳朵与大脑听觉中枢其实是相辅相成、通力合作的关系。如果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长期处于“合作伙伴有问题”的状态下,也可能会出现问题。
人的大脑里面的很多神经元,一个连接着一个形成一张复杂的网,这些连接点叫突触。当发生听力损失后,大脑的听觉中枢受到的刺激减少。
如果长期缺乏听觉刺激的话,相应的突触就会变得越来越弱,且杂乱无章,或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从而影响认知和言语的理解。这也是老年弱听人士放任听力损失容易患上痴呆症的原因之一。
听懂的有效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不仅听到,还要听懂呢?综合上面三条原因来看,首先如果是大脑听觉中枢的问题,那么肯定要去看医生,先解决脑中的问题,毕竟这个问题如果严重了,那可能就不只是听不见了。
其次,则是要对听力损失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所有的听力损失都可能会导致大脑听觉中枢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下降,所以当听力损失出现时,一定要及时使用合理的方法来制止其发展下去。
当听力损失得到纠正,大脑听觉中枢逐渐得到稳定而正确的信号的刺激便至少会使问题不再恶化。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方法呢?这里我们给出三条建议:
1. 及时看医生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亲友有以下情况,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听力,并寻求专业的建议:
1.经常需要别人重复说话
2.电话或电视声音开得很大
3.对周围环境声音不敏感
4.在嘈杂的场合难以跟随对话
5.说话声音过大或过小
6.对某些音调或音量的声音不易分辨
2. 及早干预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你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那么你应该尽快采取措施来改善你的听力状况。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选配和佩戴助听器。助听器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和需求来定制和调节,使你能够更好地接收和放大声音,从而提高你的听力水平。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助听器都适合你,也不是越贵越好。你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你的耳朵结构、听力损失程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助听器。同时,你也需要注意助听器的保养和使用方法,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或浪费。
3. 坚持训练
佩戴助听器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放松了。你还需要坚持进行一些语言康复训练,以提高你的言语理解能力。这些训练包括:
听读训练:通过阅读和朗读一些文章或故事,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表达。
听写训练:通过听录音或别人说话,并将其内容写下来,提高对语言声音的分辨和记忆。
对话训练: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对语言意义和情感的理解和反馈。
音乐训练:通过欣赏和演奏一些音乐作品,提高对音调、节奏、韵律等方面的感受和掌握。
这些训练可以在专业机构进行,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做。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不断给予大脑听觉中枢刺激,使其不出现功能上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