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4,817贴子:4,283,262
  • 17回复贴,共1

陈家沟陈王廷的“山东名手”,“山东”是哪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家沟陈王廷的“山东名手”,“山东”是哪儿?
《陈氏家谱》中,陈森对陈王廷的旁注:“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
.
为什么陈森写“陈王廷在山东名手”,难道在河南没有成“名手”?
而且,关于陈王廷的传闻,都是在河南......

***
(此处只涉及“山东”一词,不涉创拳争议。)


IP属地:河北1楼2023-08-01 13:18回复
    徐震《太极拳考信录》中记录,陈家沟《文修堂本》有“以上枪棍谱,系系河北王倍村得来,道光二十三年岁在癸卯中秋,张开周重抄录谨志”之句
    ------“河北王倍村”,河北王堡村;
    ------那么,“河北”是哪儿?
    .


    IP属地:河北2楼2023-08-01 13:38
    回复
      武庠生??庠生??秀才。秀才武功水平!!


      IP属地:江西3楼2023-08-01 13:50
      收起回复
        “河北”,在古代地理区域的泛称,指黄河以北。
        河南博爱的清化镇,以前西门门楣上有一块石匾,上面刻着“河北首镇”四个大字,曾是黄河以北最大最繁华的城镇。明嘉靖年谢恩墓志上的“河北巨镇”,十街口清乾隆年龙王庙碑上的“河北重镇”,显示了当时清化镇在黄河以北地区的经济繁荣。
        ***博爱还有一种说法,当地人依照沁河的南北岸------
        王堡村在清化镇附近,清化镇在沁河之北,而温县在沁河之南,称王堡为河北王堡村。
        .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不是指现在的河北省、河南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并非指山东省。


        IP属地:河北4楼2023-08-01 16:57
        回复
          好象也是有人考证过的,是唐村、赵堡附近的河,,,


          IP属地:山东5楼2023-08-01 20:26
          收起回复
            依着当前“关于陈王廷”的信息,大体如下:
            (*《明史》记载 “崇祯十年,令天下府、州、县学皆设武学生员”。)
            1638年秋,陈王廷考试落第;(关于“陈王廷大闹考场”的文字,始于陈照丕《陈氏太极拳图解》,*或唐村《李氏家谱》?)
            1639年,陈王廷在玉岱山结识李际遇,后来,下山返陈沟;
            (或者,陈王廷没上御寨山,之前认识李际遇?陈王廷在落第后,不久就组织了乡兵?
            ***明朝末年,兵力不足,各地乡绅自行组织乡兵,进行防卫)
            .
            .................................................................................................
            【1640年9月,总兵王绍禹遣游击高谦击之,打败李际遇;1641年冬,李际遇与李自成合军,攻克登封县城。
            ***《崇祯实录》载:“崇祯十三年丁亥郏县盗李际遇等至五万,总兵王绍禹遣游击高谦击之,斩一千余级。”
            .
            ***陈鑫在《陈氏家乘》里写的一段,陈王廷到御寨山劝李际遇,“山上乱箭如雨......遇一敌手,公追之”,像是1640年9月的事。
            ***1935年,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写陈王廷“曾降服河南登封县玉岱山巨寇李积玉,只身入山,众不能敌,一寨惊拜投焉”。
            温县陈家沟《陈氏宗谱》记载:“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又为文庠生,当鼎革未分之际,率义勇在山东扫荡群氛,威名大振,尝大刀当贼子千余。”】
            .................................................................................................
            .
            1641年,陈王廷为当地的“乡兵守备”;(1640年时,陈王廷是否“乡兵守备”?或只是乡兵组织者)
            .
            (*《温县志》有《吴从海传》,记有“乡兵守备陈王廷”)
            1643年,有流寇攻温县,在吴从海的指挥下,陈王廷等人烧毁了土寇船只(之后再无陈王廷战功及其他记录)。
            1647年,李际遇因"京师王道士案 "而遇害,有蒋氏逃脱,后匿入陈沟为仆。
            --------------------------------------
            ******
            温县志并没有陈王廷去山东的记录


            IP属地:河北6楼2023-08-01 21:26
            收起回复
              〖白蜡杆〗〖业余文案〗09:458月2日
              历史方志记载笔法中国古代有很大讲究!一者有秘而不宣意味,一者行藏谨慎考虑。
              这样一些地理方位名词好比“河南河北”“河东河西”“陇西山东”,就不能算作模糊用词。具体陈述语境有的是不需要确切指明,有的就是全都覆盖之意。
              但也有推想程式可以考究。好比〖守备陈王廷〗,源本武举官俸荣耀事也!无需过份张扬隐晦都好理解。但明末时节特殊历史背景,作为主人公特殊慎重设置很有必要。尤其〖守备〗官制,看似不大不小其实绝不轻授!普通武举大多可望不可及。加之李际遇特殊闯荡背景,作为明哲保身主人公多方加以避讳处置应当很正常去好理解。毕竟即便辞官乡里也要充分考虑不必要纠葛不清自我保护不周。
              那么详细典籍深究一下下?〖守备〗+[加]+〖山东〗,沿着河南路由小到大地理半径,以及当时波动背景,大概可以锁定几大县城中心。毕竟〖守备〗不是〖县官〗面面俱到一地一官。
              再有就是〖蒋发故事〗的更加避讳问题!何种考问之下?咋说好呐?爱惜人才!救人一命!岂止高尚至极!又何况那么优异的武术造诣!202310:07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8-02 10:08
              回复
                在赵堡镇陈家沟的传闻中,与“扬名山东”有关的拳师---陈敬柏、陈耕耘。
                -----------陈敬伯----------
                据传,陈敬柏多次去山东遇响马,有所结怨,温县民间流传有“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故事。
                陈敬伯还有“盖山东”、“陈敬伯之靠”的说法(可能是后人的赞誉)。
                .
                "关于陈敬伯之靠"的最早文字,是陈鑫《太极拳图说》里的“太极拳论”,其中写有“又有大红小红(大红拳小红拳)之名,八卦捶猴拳之号,其艺之著名者,如陈敬伯之靠,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之句。
                .
                【“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拳之运动乃武备之一端耳,不足尚也。但事物之理,自有文字以来圣贤皆载之经史,独有武备则略而不言。恐启天下后世杀伐之心......至宋时岳夫子(名飞)学之周桐,著有易筋经,或有曰传自达摩老祖,或有曰传自宋之太祖,皆无成书,无可考据,姑置勿论。......,故后汉张颐以长手著名, 宋之太祖以三十六势传世,明有七十二行拳,清有九十二势 嫣青架,又有大红小红(大红拳小红拳)之名,八卦捶猴拳之号,其艺之著名者,如陈敬伯之靠,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鹰爪王之拿,艺臻神妙,历代皆有".】
                ***
                在明朝《纪效新书》中为“张伯敬之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
                在明朝 何良臣《阵纪》卷二称“张伯敬之肘"。 --- “吕红之八下,绵张之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他如童炎甫、刘邦协、李良钦、林琰之流,各有神授,世称无敌,然皆失其传而不能竟所奥矣。”
                .
                -----------陈耕耘----------
                陈耕耘是陈长兴之子。据传,陈耕耘曾走镖山东,扬名于绿林,在清光绪年间,山东莱州府百姓为其立碑曰:“数年来,莱州地界盗贼蜂起,打家劫舍,强抢民财。来往客商,黎民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虽官军屡次剿捕,收效甚微。幸有豫省陈家沟拳师陈公耕耘,保镖到此,只身闯入贼巢,舍命拼杀,力战贼魁,一举全歼。解百姓以倒悬,救商贾出苦海,可谓英雄虎胆,武功盖世。莱州各界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感其大恩,无以为报,特聚敛银两,立碑记之,以传后世”。


                IP属地:河北8楼2023-08-03 18:08
                收起回复
                  嵩山之东?......嵩山东麓,登封县唐庄磨沟的李际遇;嵩山东北麓的蛤蟆嘴峰山梁,也曾是李际遇的据点;嵩山东麓的新密超化村,相传农民起义领袖李际遇飞刀砍断战马缰绳的刀痕留在树身,因此得名“刀痕柏”。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山东”,姚奠中先生的考证是指---嵩山登封。
                  王维曾在登封嵩山居住,其有关嵩山的诗,有《归嵩山作》“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王维的弟弟王缙曾在登封为官,《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舍弟官崇高”,其中“崇高”正是登封的古称,嵩山也叫崇高山。
                  不管古代“山东”之山指的是华山、崤山还是太行山,登封嵩山均在“山东”。
                  有关嵩山“插茱萸”,在唐代宰相诗人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中的诗句:“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IP属地:河北9楼2023-08-03 20:50
                  收起回复
                    清朝初期的传闻,到民国时期的“夸祖先”,在文人笔下会如何描述.
                    .
                    文人之论,一念之立场,能“”以小见大”贬斥的体无完肤,更能宏观赞颂的意义超凡。
                    多看一些著作的他人之“序”,便可知晓那种写作方式。这就是人情世故。(从读者角度:读者多不知事情来由,只凭借文字了解,疏于查索)
                    =====================================================
                    民国时期,有的人喜欢引用“古代地名”。
                    例如:
                    ------赵堡“老白胡”陈应铭的藏谱,序言的落款是“古鄘南后学步尘子”。
                    拳谱中的“古鄘南”,河南新乡。民国十二年的《新乡县志》卷二记载:“古鄘城在店后营普渡桥东绕大家店之南北。”《河南通志》卷五十一古迹有“今新乡西南有古鄘国”之说。
                    新乡有一个别称叫鄘南,最早用鄘字代表新乡这块土地是在孔子删定为儒家经典的《诗词》中出现。而今新乡的文人墨客也常用鄘南二字来代言新乡。如“鄘南书院”、“鄘南书社”、“鄘南画院”、“鄘南旧事”等等,由此可见,把新乡称为鄘南可算是历史悠久。
                    (步尘子拳谱中有“陈清平太极拳六要”、“杨澄甫太极拳十要”, 拳谱时间大约在1926年。)
                    .
                    ------陈家沟“陈鑫民国十七年抄本”的末尾落款,是“温邑岁贡生... 陈鑫抄”。(民国十七年,是1928年。)
                    “温邑”,古温国之后,春秋晋设温邑。《温县志》载: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周襄王将温赐晋,晋设温邑。
                    汉置“温县”,县名至今。《温县志》载: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温置县,属河内郡。
                    (“陈鑫民国抄本拳谱”的末尾落款:大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九月初二日,是年闰二月,温邑岁贡生行年八十(眼花) 十六世字品三 陈鑫抄)
                    ..
                    引用“古代地名”,则“山东”为古代地理区域的泛称(崤山或太行山以东)。极能夸赞祖先的“名声大”。
                    同时,也符合赵堡镇“打东不打西”的说法。


                    IP属地:河北10楼2023-08-04 22:58
                    回复
                      清朝的河南“山北”=嵩山以北地区,那么,温县当地当时的“山东”=嵩山以东?
                      .
                      近日刷到崔虎刚先生关于《拳法统宗》的文章 ,其中有“山北(嵩山以北地区)”之句,显然出自该书。
                      《拳法统宗》清代光绪时期完成的武学巨著,作者李景川,是河南巩义小相村人,清道光十五年生人。
                      .
                      【“作者李景川,字竹溪,河南巩义小相村人,清道光十五年生人,文武双全,拜许多明师,精通许多拳械,于山北(嵩山以北地区)偃师马家庄办武学。光绪时期,与恩师一道,在其花甲至古稀之年完成了《拳法统宗》作品。”

                      ......该谱不仅记有李景川恩师的赠诗,还载有山北许多文士武友写的序文。
                      ......这一清代著作,真实地再现了晚清河南山北(嵩山以北地区),(这个山南嵩山少林寺的一个武学支撑),武学盛况的一角。
                      ......清代河南山北曾经是武学的一大片肥沃土壤。】-----以上摘自崔虎刚先生《填补明清武学空白的重大发现》
                      .
                      ------------------------------
                      作者李景川先生,在其《拳法统宗绪》中写到:“ 今圣王之御世,以忠孝而治天下。用文武而传圣道也。今时俗言: “读不尽的书,挞不尽的拳”。书有万卷,拳有百宗,后人不读书,不演武者多矣。
                      余文武并用,文也不就,武亦不成。余历观武经,见古今拳势,浩繁不可枚举。惟于身所娴习者,聊举数条,以备观瞻:
                      大汉白猿传通背拳,大唐传青龙出海拳,梁初少林寺哪哪佛传炮拳;大宋传大洪拳、关东拳、关西拳,又有八卦拳,长拳, 夫子拳,至门拳,朝阳拳,心意拳,霸王拳,起落拳,知子拳,练拳,华堂拳,滚堂拳,四门斗底拳,二郎担山拳,出马一枪拳,湘子出洞拳,四面八方拳,六步拳,囮拳,六合拳。"
                      .
                      《拳法统宗》包括武学中众多内容,如:
                      万金统一决、免张通背拳、通背秘传、知子拳、心意拳、心意捶谱、青龙出海、通背筋擎、拳法摘要、扣齿集神图、修真图、枪法、炮拳、三十二势、易筋经、剑经、枪法、拳棍刀枪(通背、排拳、洪拳、八卦拳、小洪拳、关东拳、虎尾镰、单刀草镰、劈山棍、大圣棍、春秋刀法、长枪双锏、六合枪、流星、华伦双剑、拐子单鞭、六门枪、双刀棍、梅花棍、盘龙棍、铜锤、夜叉棍、疯魔棍、排棍、明堂棍、青田棍、六合拳法、六合双合)、弹弓、射法、藤牌等。


                      IP属地:河北11楼2023-08-10 21: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