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演员是世界性的,在任何国家导演的镜头下,都能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绽放出各异的风采;有些演员则不同,在本国导演胶片上如鱼得水,但出了国境,就有些水土不服。
我常在想,到底阿佳妮是哪种演员呢?
在法国,她无疑是塔尖上的女王,五座凯撒奖影后傲视古今,从热辣无比的《杀人的夏天》到古典华丽的《玛戈皇后》,从为爱痴狂的《罗丹的情人》到愤怒心碎的《裙角飞扬的日子》,她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是哪个法国导演,无论是哪类题材,只要她愿意她就能手捧凯撒奖吟诵着没人知晓的诗歌当作致辞。
也许,不只是法国,在整个欧洲,她依然是导演们的宠儿。在波兰斯基的镜头下,她是阴暗沉郁氛围下怪房客唯一的那道光,变幻莫测,摄人心魂。在祖拉斯基的镜头下,她是被魔鬼诱惑着了魔的女人,歇斯底里,癫狂至极。她不是只能说法语,赫尔佐格让她成为献祭给诺斯费拉图的可怜女人,说着一口德语,苍白美丽,外柔内刚;詹姆斯·伊沃里让她成为周旋在两个男人中间的尤物,说着一口英语,不性感反而透着知性,不浪荡反而有三分脆弱。这几部影片堪称经典,也正是祖拉斯基的《着魔》和詹姆斯·伊沃里的《四重奏》合力将阿佳妮送上戛纳影后的宝座。
那好莱坞呢?好莱坞又是如何看待这位仅仅一眼就看碎了镜头,看出了法国电影三十年激荡沉浮的天才女演员的?好莱坞毫不犹豫送出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给了年仅20岁的阿佳妮,给了跨越千山万水爱得奋不顾身的阿黛尔·雨果。多年之后,好莱坞还给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给了正值盛年的阿佳妮,给了爱得肝肠寸断最终陷入疯狂的卡密尔克劳戴。这两部影片都是法国电影,却都因为女主角的演技备受青睐。
阿佳妮有如此美貌本不需要如此的演技,有如此的演技本不需要如此的美貌,二者得兼,好莱坞自然忍不住抛来橄榄枝。
第一次合作,阿佳妮坦诚是选择拍摄《虎口拔牙》是因为她很喜欢沃尔特·希尔导演的《快打旋风》。在这部致敬好莱坞四五十年代黑色电影的影片里,阿佳妮台词稀少,很多时候只需要面无表情的说台词,做一个神秘冷峻氛围下展现美貌的花瓶,不需要深挖角色,不需要探索内心。这样的影片自然在票房上扑得一塌糊涂,唯一值得称道的也许只是阿佳妮的美貌。
第二次的合作,源于阿佳妮与沃伦比蒂的恋情,再加上沃伦比蒂与达斯汀霍夫曼的友情,造就出了《伊斯达》。在上映后的许多年,很多影评人刻薄得把它称为十年最差,为它献上金酸梅。可在我看来,这就宛如一部好莱坞版披着无厘头外皮的讽刺喜剧,诸多无厘头桥段构筑出了一个幽默的世界。虽然沃伦比蒂显得不够憨直,但衬得达斯汀霍夫曼帅了两个维度,何况,还有异域风情的阿佳妮——黄沙遍地,黑袍扬起,美得不加修饰,一颦一笑恰到好处,连听歌时留下的一滴泪都仿佛流到了观众心底。
第三次则回归了阿佳妮最擅长的惊悚片,直接与当时票房保证莎朗斯通对垒。阿佳妮大部分时间都在怀疑中担惊受怕、惶恐不安,脆弱迷狂神经质一如既往,却从美貌到演技将莎朗斯通打得渣都不剩。
三次之后,好莱坞和阿佳妮应该是都认识到,有些美好适合遥遥相望。好莱坞影片乃至奥斯卡的奖杯之于阿佳妮,在此刻不过如锦上添花,有,固然更美好,没有,也谈不上什么大损失。也许,如库布里克一般,没有颁奖给阿佳妮,是奥斯卡的损失,而非反之。
谨以此文,祝女神生日快乐,平安喜乐!
每日一句阿佳妮:“光,寓意着和平与爱,更伴随着我们直到死亡降临。”
我常在想,到底阿佳妮是哪种演员呢?
在法国,她无疑是塔尖上的女王,五座凯撒奖影后傲视古今,从热辣无比的《杀人的夏天》到古典华丽的《玛戈皇后》,从为爱痴狂的《罗丹的情人》到愤怒心碎的《裙角飞扬的日子》,她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是哪个法国导演,无论是哪类题材,只要她愿意她就能手捧凯撒奖吟诵着没人知晓的诗歌当作致辞。
也许,不只是法国,在整个欧洲,她依然是导演们的宠儿。在波兰斯基的镜头下,她是阴暗沉郁氛围下怪房客唯一的那道光,变幻莫测,摄人心魂。在祖拉斯基的镜头下,她是被魔鬼诱惑着了魔的女人,歇斯底里,癫狂至极。她不是只能说法语,赫尔佐格让她成为献祭给诺斯费拉图的可怜女人,说着一口德语,苍白美丽,外柔内刚;詹姆斯·伊沃里让她成为周旋在两个男人中间的尤物,说着一口英语,不性感反而透着知性,不浪荡反而有三分脆弱。这几部影片堪称经典,也正是祖拉斯基的《着魔》和詹姆斯·伊沃里的《四重奏》合力将阿佳妮送上戛纳影后的宝座。
那好莱坞呢?好莱坞又是如何看待这位仅仅一眼就看碎了镜头,看出了法国电影三十年激荡沉浮的天才女演员的?好莱坞毫不犹豫送出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给了年仅20岁的阿佳妮,给了跨越千山万水爱得奋不顾身的阿黛尔·雨果。多年之后,好莱坞还给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给了正值盛年的阿佳妮,给了爱得肝肠寸断最终陷入疯狂的卡密尔克劳戴。这两部影片都是法国电影,却都因为女主角的演技备受青睐。
阿佳妮有如此美貌本不需要如此的演技,有如此的演技本不需要如此的美貌,二者得兼,好莱坞自然忍不住抛来橄榄枝。
第一次合作,阿佳妮坦诚是选择拍摄《虎口拔牙》是因为她很喜欢沃尔特·希尔导演的《快打旋风》。在这部致敬好莱坞四五十年代黑色电影的影片里,阿佳妮台词稀少,很多时候只需要面无表情的说台词,做一个神秘冷峻氛围下展现美貌的花瓶,不需要深挖角色,不需要探索内心。这样的影片自然在票房上扑得一塌糊涂,唯一值得称道的也许只是阿佳妮的美貌。
第二次的合作,源于阿佳妮与沃伦比蒂的恋情,再加上沃伦比蒂与达斯汀霍夫曼的友情,造就出了《伊斯达》。在上映后的许多年,很多影评人刻薄得把它称为十年最差,为它献上金酸梅。可在我看来,这就宛如一部好莱坞版披着无厘头外皮的讽刺喜剧,诸多无厘头桥段构筑出了一个幽默的世界。虽然沃伦比蒂显得不够憨直,但衬得达斯汀霍夫曼帅了两个维度,何况,还有异域风情的阿佳妮——黄沙遍地,黑袍扬起,美得不加修饰,一颦一笑恰到好处,连听歌时留下的一滴泪都仿佛流到了观众心底。
第三次则回归了阿佳妮最擅长的惊悚片,直接与当时票房保证莎朗斯通对垒。阿佳妮大部分时间都在怀疑中担惊受怕、惶恐不安,脆弱迷狂神经质一如既往,却从美貌到演技将莎朗斯通打得渣都不剩。
三次之后,好莱坞和阿佳妮应该是都认识到,有些美好适合遥遥相望。好莱坞影片乃至奥斯卡的奖杯之于阿佳妮,在此刻不过如锦上添花,有,固然更美好,没有,也谈不上什么大损失。也许,如库布里克一般,没有颁奖给阿佳妮,是奥斯卡的损失,而非反之。
谨以此文,祝女神生日快乐,平安喜乐!
每日一句阿佳妮:“光,寓意着和平与爱,更伴随着我们直到死亡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