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吧 关注:8,705贴子:138,387

为什么很多人接受不了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墓,而深信“七十二疑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镇楼


IP属地:河南1楼2023-06-05 15:22回复
    其实,自曹操下葬之日起至唐代,曹操墓的位置都还是比较明确的。
    证据有四:

    其一,史料中有比较明确的位置记载。
    曹操《终令》中就墓地的选址及营建提出:“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曹操《遗令》中有更为详细的敛葬细节:“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
    而如今的安阳西高穴大墓的位置正位于西门豹祠西,西门豹祠又位于邺城故城西,证实了以上史料的可靠性。
    其二,曹丕曾让于禁去拜谒曹操陵,却于陵屋内画壁画羞辱于禁。这也说明了曹操墓的位置是公开的,并且曹操墓上还有陵屋。
    其三,1998年发现的“赵建武十一年”鲁潜墓志上指出了曹操墓就在其墓附近,虽然方位、距离有些出入,但至少可以说明,曹操墓的位置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
    其四,唐太宗路过邺城时曾亲往祭拜。
    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中明确记载了邺城、西门豹祠的位置,这个记载是十分准确的。有理由相信,此时,尚能确认出曹操墓的位置


    IP属地:河南2楼2023-06-05 15:25
    回复
      甚至到了宋初也还能大概知道其墓位置所在。宋太祖乾德四年诏令中还有:“魏太祖葬于邺……已上十一帝。各置守陵三户。每岁一享。”


      IP属地:河南3楼2023-06-05 15:26
      回复
        现代考古发现了曹操陵墓西侧有宋元建筑基址,猜测可能正是北宋初年守陵户所在。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疑冢”之说最早便始于北宋。《新唐书》:“为葬北邙,尚恐仇人发之,作疑冢,使不知其处”。从宋太祖到仁宗,为何短短数十年就集体失忆了。宋人抹黑曹操的嫌疑真得很大。
        宋朝是“尊刘贬曹”倾向形成的关键节点。宋王朝的处境正如“蜀汉”,虽名正言顺,却一直无法实现一统。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敌人”还是辽、西夏,并非同族。宋王朝的偏安无疑是屈辱的体现。
        就统治阶级而言,该如何排解这种尴尬的处境,只有反复强调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了,“尊刘贬曹”便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于是,为了突显曹操的“奸”,宋人编造了“疑冢”之说,“七十二”可能只是文学上的一个虚指。
        民间也出现了“亲刘贬曹”的倾向,专说三国故事的“说三分”艺人的成功便是利用了这一点。
        后来,经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逐渐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七十二疑冢”:【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曹操是奸雄,生性多疑。他盗过别人的墓,他怕自己的墓也被盗了,设置七十二疑冢太符合大众对曹操的认识了,这样的说法也更让人津津乐道。
        但是,突然有一天,考古学家告诉你:曹操墓找到了,还打开了。


        IP属地:河南4楼2023-06-05 15:27
        回复
          历史学家告诉你:七十二疑冢并不存在。
          所有的想象霎时都破灭了,曹操墓应该是很难被找到的才对,怎么就这么轻易就找到了?还挖开了?何况,就今人看来,宋元时代所书写的也是历史啊,凭什么说它就是杜撰的。因为,判断历史资料的可靠程度,总是越原始的资料越准确。时间越靠前,可信度越高。而《遗令》、《终令》某种程度上就是第一手资料。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的确认也证实了它的可靠程度。或许,有时候,猜谜的过程比谜底本身更迷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留点想象的余地会更美丽。


          IP属地:河南5楼2023-06-05 15:28
          回复
            1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0-22 12:01
            回复
              其一,史料中有比较明确的位置记载。
              曹操《终令》中就墓地的选址及营建提出:“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曹操《遗令》中有更为详细的敛葬细节:“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 而如今的安阳西高穴大墓的位置正位于西门豹祠西,西门豹祠又位于邺城故城西,证实了以上史料的可靠性。
              因为。不相信现在的西门豹祠是认定曹操墓的坐标。 现在丰乐镇西门豹祠是明代嘉靖年间新创建的。 有历史文献为证。
              明·孔天胤 《創建鄴二大夫祠記》
              邺二大夫祠者,祀魏邺令西门豹、史起也。《河渠书》曰:“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沟恤志》曰:“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孙襄王时,与羣臣饮酒,王为羣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又曰:“史起为邺令,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民歌之曰:‘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障水兮灌邺旁,终古瀉卤兮生稻梁。’”是二大夫者劳定于国,法施于民,名显策书,义孚祀典,贤哉邈矣。
              旧祀于古邺城西南大夫村,去临漳治遐逖,彰德府代祭。邺民报德之忱,与夫仕兹土者仪刑靡朝夕观,诚缺典也。
              路君王道,以名进士来宰是邑,问俗兴理,绰有成绩,修祀与戎,用秩礼乐,睹兹缺失,则喟然叹曰:“于古之作者不专祀也,后何述哉?”
              乃选地諏日,创建缺祠。为正殿五楹,抱夏三楹,大门三楹,二门一楹,东门翼室各三楹,中塑二大夫仪像。质之坚固,文之华采,轮奂之美,赫奕之观备焉。遂定正祀期:每岁以季春三日,季秋九日,用羊一、豕一从事。其役经始于三月五日,落成于五月望日。木石则取诸废司,瓴甓则得之措处,力役则假之祗侯之人,以故事省而功易,民悦而神安焉。因又麗牲之碑,使人寓书于余焉。曰:“始某读书至二大夫,盖嘗慕之,今筮仕适得其旧邑,及访遗庙不可得矣。行安阳丰乐镇,盖有二大夫祠云,故为特建一祠于我邑,所以彰往而察来,存费而补畧,复私企
              灵睍儻慧我元元如曩时者。”然春秋有舉必书,况新作呼?公旧岳牧又嘗分此郡,其记言以表之碑余,于是叙述其端委而记之曰:
              夫周道衰微,列雄各以其智力相竟,知富国而不知富民,知强兵而不知强本,弊也久矣。当是时,因天分地以厚民之生者,二大夫行之。岂非文武成康之遗泽哉!?然自子长、孟坚一表著之,而知德者鲜。乃今有意乎推本之也,宏旷典,发幽光,自路君始。冉子自信足民而未遑礼乐,曰:以俟君子。路君敬神和民,礼乐庶有興哉!
              嘉靖戊午年(1558)-嘉靖辛酉年是公元1561 年,这三年时间内路王道是临漳县令,创建的丰乐镇(北丰村)西门豹祠。丰乐镇(北丰村)西门豹祠是明嘉靖戊午(1558年)临漳县令路王道所创建!!


              IP属地:河北7楼2023-11-01 17:43
              回复
                后赵石虎建的西门大夫庙在临漳县西南人受里。
                明代成化《河南总志》:后赵石虎建的西门大夫庙。在临漳县西南人受里。明朝洪武六年修。

                里与自然村
                明代的自然村和里并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自然村是个包含一些聚落的地理单元,而里则是包含一定户口的赋役单元,里的范围的大小应该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一般来说,人口密度越大,里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小,这就出现了里和自然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北部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小,一里之中有时辖有多个自然村,如嘉靖时期的直隶清苑县,全县共有30个里社,除了常家社、冉家社每社辖2个自然村外,烯林社辖村15个,百塚社、白团社等4社辖村14个。[21](卷三,何祀)南方地区的情况正好相反,由于人口密度较大,一个村往往有数个里,如温州的永嘉县,弘治年间德政乡14村20里(图),临江乡12村21里(图),仙居乡17
                明代正德年间。臨漳县里 17个: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临漳县志》本县共有里十七。
                唇于一里,在县南四十里。
                唇于二里,去县西南四十里。
                唇于三里,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唇于四里,去县东南十里。
                义冢一里,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义冢二里,去县东南二十五里。
                义冢三里,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义冢四里,去县南二十五里。
                大善一里,在县西南五里。
                大善二里,在县城。
                大善三里,在县西北十五里。
                张村一里,在县南十五里。
                张村二里,在县东五里。
                张村三里,在县东一十里。
                仁寿一里,在县东南二十里。
                仁寿二里,在县西南四十里。
                仁寿三里,在县南三十里。
                明成化二十 二年 (公 元1486年 )《河南总志》在彰德府下记载说:“西门大夫庙有二,
                一在安阳县北大夫村,北齐天保间建。
                一在临漳县西南人受里,创始未详,后赵石虎建,国朝洪武六年修。”
                清光绪30年《临漳县志》:鄴镇在县西南四十里。仁寿二里,在县西南四十里。
                临漳县西南人受里,就是指临漳县邺镇区域。并非指现在的仁寿村。


                IP属地:河北8楼2023-11-01 17:46
                回复
                  北魏相州刺史鞭虎像割豹舌的西门豹祠在清代临漳县境内。

                  《安陽縣誌》陈锡辂 清乾隆3年[1738]
                  舊志本崔文敏郡志载,北魏奚康生元貞二事,皆相州刺史,皆以天旱祈雨,鞭石虎像致体构疾列之吏徵意主垂戒。夫虎之像可毁也,鞭之則甚。奚康生就西門豹祠令取豹舌,其狂悖更不可問。考北魏相州在今臨漳境,郡志載之,邑志可削。


                  IP属地:河北9楼2023-11-01 17:47
                  回复
                    明清临漳县西南人受里那座西门豹祠,他是后赵重修的那座西门豹祠。北齐毁掉的那个豹祠,才是曹操所见的那座遗址。偌大的三台给漳水冲毁。漳水边的小小西门豹祠。早就被冲的无影无踪了。那个后赵时期的石柱。被冲到现在的漳河边上。


                    IP属地:河北10楼2023-11-01 17:56
                    回复
                      《水经注》中的西门豹祠在紫陌在武城的东北处。
                      《水经注》中的西门豹祠在紫陌在武城的东北处。


                      IP属地:河北11楼2023-11-01 17:59
                      回复



                        邺城考古队绘制北朝时期武城 、古漳河与北朝墓群关系图。
                        漳河。流过武城南。转向东北。


                        IP属地:河北12楼2023-11-01 18:02
                        回复

                          现在的丰乐镇西门豹祠。距离北魏时期的漳水太远了。没在漳水边。 不能是北魏时期的西门豹祠。
                          丰乐镇东南三里大夫村的西门豹祠。那是随着鄴南城的兴建,在东魏北齐是新兴建的。距离水经注所描述的西门豹祠以及漳水太远了。


                          IP属地:河北13楼2023-11-01 18:07
                          回复
                            把明代时新建的西门豹祠说成是汉魏时期就有的。来做为曹操墓的坐标。是错误的。人们有理由不相信。


                            IP属地:河北14楼2023-11-01 18:09
                            回复
                              为什么许多人至今不相信西高穴2号墓是曹操墓呢?
                              因为同样是考古专家的徐光冀,他顶住巨大行政压力。连续发表两篇否定墓主是曹操的论文。
                              有些人可以装着看不着。说考古界一致同意,没有质疑声,没有反对声。认可那是曹操墓。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请看。老专家是怎么说的?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徐光冀 :“曹操高陵”的几个问题
                              曹操高陵”的几个问题
                              ——《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读后①
                              徐光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河南安阳市西高穴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与热议。为一座还未发掘结束的墓葬举行新闻发布会,这在文物考古界是罕见的,更何况墓主人是在公众中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曹操,故引起热议也是自然的事了。当然热议也是一件好事,说明公众对文物考古的高度关注,有助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考古学的知识普及。
                              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需冷静下来认真进行学术研究和分析,尽管发掘单位及其负责人,接受了不少媒体专访,讲了许多前后矛盾的话,但我们还是要以发掘简报为依据②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行文方便将发掘简报简称为《简报》,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简报》。
                              西高穴2号墓(即《简报》中的“曹操高陵”,今按考古学的惯例称之)的发掘,是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除墓葬发掘本身的收获外,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为长期寻找无果而众说纷纭的曹操墓,提供了具体的方位区域。
                              《简报》“结语”称:根据墓葬形制及结构、出土陶器形制,并结合所出东汉五铢钱、画像石的内容等多方面证据,认为该墓的时代为东汉晚期。但这并不确切。如果将该墓的年代上限放在东汉晚期是可以的,但其下限应到曹魏(三国)时期,甚或到魏晋之际。至于认为该墓“应为魏武王曹操的高陵”,并提出了十条理由和证据,由于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我认为还不具备唯一性,尚不能定论。
                              现就墓葬的年代和墓主人身份,提出如下的问题,以就教读者。
                              这篇文章的出处来源于:
                              载《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2012年10月。(页395—402)

                              一 形制与规格
                              该墓为平面甲字形多室砖室墓,坐西向东,方向为110°,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和侧室组成。墓道长39.5、上口宽9.8、底部宽2.7(前报道为4.1)米,分七级台阶逐级内收。墓室分前、后室,平面方形,前室东西3.85、南北3.87米,后室东西3.82、南北3.85米,墓顶四角攒尖式,青石铺地。前、后室均有两个南北长方形的侧室。《简报》认为“该墓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埋葬较深,仅其墓道就可见一斑。墓道长近40、上口宽近10、最深15米(应为13米)。宽度比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墓宽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因此,“此墓应为王侯一级的,与魏武王曹操身份相符”。需要指出的是:一、磁县湾漳大墓的年代,《报告》作者认为应在公元550至570年,推定为公元560年前后,或许不致有大的谬误,“其墓主人有可能是高洋的陵墓”③,却并未肯定为高洋的陵墓;二、《简报》定该墓年代为东汉晚期,而湾漳墓的年代在公元6世纪中叶的北朝晚期,两者年代相距三百余年,不属于“同期墓葬”,时代不同,墓葬制度不同,将它与北朝晚期湾漳墓相比较是没有可比性的。
                              如果要做比较的话,应与其年代相近的墓葬进行比较,如东汉或其晚期的诸侯王墓或列侯墓。目前发现的东汉诸侯王墓见诸报道的有八座④,可定为列侯墓的有三座⑤。东汉诸侯王墓有封土,方向多坐北朝南,为单墓道土坑竖穴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前后室为长方形,前室为横长方形,后室基本都有回廊环绕(发现的八座墓中七座有回廊),这是基本特征。并普遍使用玉衣殓服。多同穴合葬,少异穴合葬。如已知的东汉晚期的两座诸侯王墓:山东济宁普育小学汉墓(约公元170年左右)系任城王刘博或刘佗之妻陵墓,是由墓道、横长方形前室、南北侧室、长方形后室及后室的三面回廊构成的石室墓,随葬品中有铜镂玉衣的玉片⑥;河北定县43号墓,由墓道、甬道、东西耳室、横长方形前室和中室及并列的两后室构成,随葬品有银镂玉衣和铜镂玉衣各一套,应为中山穆王刘畅夫妇合葬墓,年代为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⑦。西高穴2号墓的形制规格要低于上述墓葬。曹操进魏公时,即“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⑧。何况到逝世时,曹操早已进为魏王了。以墓葬的规格而言,西高穴2号墓不够曹操墓的规格。《简报》认为曹操《遗令》要“不封不树”,“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西高穴2号墓确未发现封土,但文献记载墓上建有灵屋⑨。墓内未发现玉衣片,但对一座多次被盗的墓,仅凭此就能证明其“无藏金玉珍宝”,显然证据不足。此外,墓葬形制方面也有变化,如不见回廊、前后墓室均呈方形等。
                              与曹魏时期的墓葬比较。曹魏时期墓葬过去能确定的不多,有洛阳正始8年墓(247年)⑩、洛阳杏园6号墓11及山东东阿曹植墓12(233年)和最近发掘的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即ZM44号墓,墓内出土“曹休”铜印)(228年)13等。其中东阿曹植墓未进行全面发掘。从已知这几座墓的形制看,曹魏时期的墓葬有以下特点:墓道长大,方向多东西向即坐西朝东;墓道两壁有不同数量的台阶;横前室变为方形。这与西高穴2号墓相似,说明西高穴2号墓也具有曹魏(三国)时期墓葬的特点,其年代不能仅限于东汉晚期。至于说墓葬规格,曹休墓和西高穴2号墓,明显要高于洛阳正始八年墓和杏园6号墓。以曹休墓与西高穴2号墓的形制作比较,两者均为多室砖墓,均有六个墓室。曹休墓的面积有550平方米,占地面积1067平方米(50.6×21.1),均大于西高穴2号墓;墓道宽度相同,长度比西高穴2号墓短4米,两壁内收均为七级台阶;曹休墓前室与西高穴墓2号墓前室面积相同,后室则略小;曹休墓前室南双侧室和北侧室比西高穴2号墓前室南北侧室面积大。两者规格应大体相似,应属同一等级;而曹休墓为砖铺地,西高穴2号墓为石铺地要高于曹休墓。曹休字文烈,曹操族子。官封大司马、扬州牧,爵封长平侯,太和二年(228年)征吴兵败,病殁,谥号壯侯14。而曹操作为东汉王朝末年的实际掌权者,自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九年(204年)破袁绍,以邺为基地,逐步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为丞相,十八年(213年)为魏公,十九年(214年)“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进为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殁于洛阳,谥号武王,二月葬高陵15。当时虽提倡薄葬,其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但其陵墓的规格,应为东汉“位在诸侯王之上”的规格。其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令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名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16。即规划陵墓区,修其陵墓,广为兆域,实施陪陵制度。可见其陵墓的规格要高于西高穴2号墓。
                              二 两类刻铭石牌
                              该墓随葬品中出土有两类石刻铭牌,共62块。一类六边形,器形小,刻有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就从《简报》发表的:如衣服类有“黄绫袍领袖一”,用具类有“镜台一”、“书案一”、“渠枕一”等;一类圭形,器形大,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内容。两类均为随葬品,前者占大多数,未刻人名;后者少数,刻有人名。两者的区别值得注意。《简报》认为它们“是认定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曹操谥号“武王”,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的事17,同年曹丕代汉,改元黄初元年,十一月即追尊曹操为武皇帝18,这只说明刻铭石牌的时间,还不能足以说明该墓即为曹操墓。试想作为随葬品只需刻名称、数量、埋入墓中,还需特别刻上墓主人的名字吗?曹丕怎会将标明其父谥号的刻铭放置于其父的墓中?如要放置刻铭,也应如六边形铭刻一样,标明物品名即可,何必要标明“魏武王”,这恰好说明该墓非魏武王之墓。这其中定有原因。
                              这就产生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曹操生前将物品(含兵器)赐予其子及臣下,文献中有这类记载:如“魏武帝令曰: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以次与之19”。文献中不乏将“常所用”、“常所执”,“常所御”的物品赐予亲属与臣下的记载,如三国时孙权赐周泰“以己常所用御帻缣盖赐之”;孙权将宝刀赐予费褘“权乃以手中常所执宝刀赠之”;后汉光武帝“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及常所御衣合五十箧,余悉分布诸王主及子孙在京师者各有差”20。其死后将这类物品带入墓中,并特予标明,以示其荣耀,因此该墓可能是曹操高陵的陪葬墓之一。铭牌的埋葬也不能排除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IP属地:河北15楼2023-11-01 18: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