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李豫(726~779)
对于代宗李豫的评价,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昏君”,也有人说他是“贤君”。《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至少还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那么代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究竟又留下了什么样的事迹,才会让后人得出相差如此之大的评论呢?
战火中的青年储君
代宗李豫原名李俶,生于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他是肃宗李亨的长子,也是玄宗唯一的嫡皇孙,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王。少年时代的李俶很引人注目,不但拥有高贵的出身,而且相貌出众,深得玄宗喜爱。李俶为人宽容敦厚,性格沉着内敛,不把喜怒恐惧摆在脸上,颇具成熟政治家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他还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周礼》和《易经》,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理所当然的未来帝位继承人。
但是李俶的即位之路并不顺利。年轻时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攻下潼关后,李俶跟着玄宗和父亲李亨逃出长安。后来马嵬坡发生兵变,李俶和弟弟建宁王李倓劝说李亨前往灵武,这成为当时政局的一个转折点。李亨到达灵武后即位为肃宗,李俶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为他以后顺利继承皇位奠定了基础。
在李俶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件事情上,李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泌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先后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长期食素寻仙,却又能做到“大隐隐于朝”,穿梭在山中隐士和帝师宰相的双重身份之间,时刻保持着对现实政治清醒而精辟的认识。当时李俶和建宁王李倓都是有一定才能的青年皇子,唐肃宗本打算让李倓做天下兵马元帅,但李泌却提出反对意见,说如果李倓作了元帅,立下军功,将来一定会争太子之位,到时大位的传承就会闹得不可收拾。肃宗听了幡然醒悟,于是改任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让诸将都归他指挥调度,并让李泌去辅佐他。当时朝廷刚刚成立,兵员不足,李俶利用自己的宽厚和威信招纳流散的兵士,征兵达到数万人。
温和的执政路线
代宗是在兵荒马乱中成长起来的,和一般生长在深宫里的皇帝不同,他对人间疾苦和世道艰难颇有了解,从年轻时起就有爱民的名声。至德二年(757)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他这种宽仁爱民的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他率领唐军和回纥、西域等部联军十五万人向东征讨叛军,准备收复长安、洛阳两都,而唐肃宗已经事先和回纥约定:一旦攻克两都,则土地、士庶归唐朝,金帛、子女归回纥。为了和回纥进一步搞好关系,李俶和回纥叶护结成了兄弟,使得叶护非常高兴。后来战争颇为顺利,很快就收复了长安,根据当初的承诺,回纥军要冲入城中去抢掠,眼看城中百姓就要遭到劫难,李俶抢先下马,拜在回纥叶护的马前向他恳求,说如果此时进城抢劫,东京洛阳的百姓知道以后肯定要帮着叛军拼死守城,到时将对官军不利,希望叶护能到了东京之后再履行承诺。叶护见了李俶的举动也大吃一惊,连忙跳下马回拜,答应不再进城,直接去攻打东京,随后便和仆固怀恩带领回纥和西域联军绕道城南,扎营在浐水之东,李俶带领官军整队入城。李俶的举动挽救了城中的百姓,也使在场的所有人心悦诚服,城中的男女老幼夹道迎接,欢声雷动。许多人看到李俶下拜时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无论胡人还是唐朝军民都纷纷赞叹说:“广平王真是华夷之主!”事情传到唐肃宗那里,他也很高兴地说:“朕不及也!朕不及也!”李俶在长安停留了三天,安抚百姓,很快就带兵东征。后来收复洛阳,回纥兵仍要掳掠,让李俶很是担心。幸好当地父老凑集了罗锦万匹送给回纥,这才免除了祸患。
代宗的性格比较宽厚,没有滥杀无辜的纪录,这在他三次剪除掌权宦官势力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唐代宗一向优宠宦官,让他们出去办事,总是默许他们在外面多捞些好处,不至于空手而归,但他也会注意不让宦官的势力坐大,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初登帝位时,李辅国因拥戴之功而由兵部尚书、判元帅行军司马、闲厩使而进号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从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甚至对代宗说:“大家(代宗)只要在宫里待着就行,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我处理着呢。”这当然让代宗很愤怒,但顾念到他诛杀张皇后、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代宗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李辅国治罪,而是派人在夜里悄悄潜入其家将他杀死,然后又追赠他为太傅。
对于代宗李豫的评价,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昏君”,也有人说他是“贤君”。《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至少还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那么代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究竟又留下了什么样的事迹,才会让后人得出相差如此之大的评论呢?
战火中的青年储君
代宗李豫原名李俶,生于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他是肃宗李亨的长子,也是玄宗唯一的嫡皇孙,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王。少年时代的李俶很引人注目,不但拥有高贵的出身,而且相貌出众,深得玄宗喜爱。李俶为人宽容敦厚,性格沉着内敛,不把喜怒恐惧摆在脸上,颇具成熟政治家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他还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周礼》和《易经》,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理所当然的未来帝位继承人。
但是李俶的即位之路并不顺利。年轻时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攻下潼关后,李俶跟着玄宗和父亲李亨逃出长安。后来马嵬坡发生兵变,李俶和弟弟建宁王李倓劝说李亨前往灵武,这成为当时政局的一个转折点。李亨到达灵武后即位为肃宗,李俶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为他以后顺利继承皇位奠定了基础。
在李俶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件事情上,李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泌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先后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长期食素寻仙,却又能做到“大隐隐于朝”,穿梭在山中隐士和帝师宰相的双重身份之间,时刻保持着对现实政治清醒而精辟的认识。当时李俶和建宁王李倓都是有一定才能的青年皇子,唐肃宗本打算让李倓做天下兵马元帅,但李泌却提出反对意见,说如果李倓作了元帅,立下军功,将来一定会争太子之位,到时大位的传承就会闹得不可收拾。肃宗听了幡然醒悟,于是改任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让诸将都归他指挥调度,并让李泌去辅佐他。当时朝廷刚刚成立,兵员不足,李俶利用自己的宽厚和威信招纳流散的兵士,征兵达到数万人。
温和的执政路线
代宗是在兵荒马乱中成长起来的,和一般生长在深宫里的皇帝不同,他对人间疾苦和世道艰难颇有了解,从年轻时起就有爱民的名声。至德二年(757)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他这种宽仁爱民的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他率领唐军和回纥、西域等部联军十五万人向东征讨叛军,准备收复长安、洛阳两都,而唐肃宗已经事先和回纥约定:一旦攻克两都,则土地、士庶归唐朝,金帛、子女归回纥。为了和回纥进一步搞好关系,李俶和回纥叶护结成了兄弟,使得叶护非常高兴。后来战争颇为顺利,很快就收复了长安,根据当初的承诺,回纥军要冲入城中去抢掠,眼看城中百姓就要遭到劫难,李俶抢先下马,拜在回纥叶护的马前向他恳求,说如果此时进城抢劫,东京洛阳的百姓知道以后肯定要帮着叛军拼死守城,到时将对官军不利,希望叶护能到了东京之后再履行承诺。叶护见了李俶的举动也大吃一惊,连忙跳下马回拜,答应不再进城,直接去攻打东京,随后便和仆固怀恩带领回纥和西域联军绕道城南,扎营在浐水之东,李俶带领官军整队入城。李俶的举动挽救了城中的百姓,也使在场的所有人心悦诚服,城中的男女老幼夹道迎接,欢声雷动。许多人看到李俶下拜时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无论胡人还是唐朝军民都纷纷赞叹说:“广平王真是华夷之主!”事情传到唐肃宗那里,他也很高兴地说:“朕不及也!朕不及也!”李俶在长安停留了三天,安抚百姓,很快就带兵东征。后来收复洛阳,回纥兵仍要掳掠,让李俶很是担心。幸好当地父老凑集了罗锦万匹送给回纥,这才免除了祸患。
代宗的性格比较宽厚,没有滥杀无辜的纪录,这在他三次剪除掌权宦官势力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唐代宗一向优宠宦官,让他们出去办事,总是默许他们在外面多捞些好处,不至于空手而归,但他也会注意不让宦官的势力坐大,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初登帝位时,李辅国因拥戴之功而由兵部尚书、判元帅行军司马、闲厩使而进号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从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甚至对代宗说:“大家(代宗)只要在宫里待着就行,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我处理着呢。”这当然让代宗很愤怒,但顾念到他诛杀张皇后、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代宗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李辅国治罪,而是派人在夜里悄悄潜入其家将他杀死,然后又追赠他为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