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吧 关注:73贴子:636
  • 5回复贴,共1

代宗

收藏回复

  • 219.72.199.*
代宗李豫(726~779)
  对于代宗李豫的评价,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昏君”,也有人说他是“贤君”。《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至少还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那么代宗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究竟又留下了什么样的事迹,才会让后人得出相差如此之大的评论呢?
  
    战火中的青年储君
  
    代宗李豫原名李俶,生于开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十三日。他是肃宗李亨的长子,也是玄宗唯一的嫡皇孙,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王。少年时代的李俶很引人注目,不但拥有高贵的出身,而且相貌出众,深得玄宗喜爱。李俶为人宽容敦厚,性格沉着内敛,不把喜怒恐惧摆在脸上,颇具成熟政治家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他还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周礼》和《易经》,所有这些都使他成为理所当然的未来帝位继承人。
    但是李俶的即位之路并不顺利。年轻时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攻下潼关后,李俶跟着玄宗和父亲李亨逃出长安。后来马嵬坡发生兵变,李俶和弟弟建宁王李倓劝说李亨前往灵武,这成为当时政局的一个转折点。李亨到达灵武后即位为肃宗,李俶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为他以后顺利继承皇位奠定了基础。
  在李俶被封为天下兵马元帅这件事情上,李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李泌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先后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长期食素寻仙,却又能做到“大隐隐于朝”,穿梭在山中隐士和帝师宰相的双重身份之间,时刻保持着对现实政治清醒而精辟的认识。当时李俶和建宁王李倓都是有一定才能的青年皇子,唐肃宗本打算让李倓做天下兵马元帅,但李泌却提出反对意见,说如果李倓作了元帅,立下军功,将来一定会争太子之位,到时大位的传承就会闹得不可收拾。肃宗听了幡然醒悟,于是改任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让诸将都归他指挥调度,并让李泌去辅佐他。当时朝廷刚刚成立,兵员不足,李俶利用自己的宽厚和威信招纳流散的兵士,征兵达到数万人。
  
  温和的执政路线
  
  代宗是在兵荒马乱中成长起来的,和一般生长在深宫里的皇帝不同,他对人间疾苦和世道艰难颇有了解,从年轻时起就有爱民的名声。至德二年(757)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他这种宽仁爱民的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现。当时他率领唐军和回纥、西域等部联军十五万人向东征讨叛军,准备收复长安、洛阳两都,而唐肃宗已经事先和回纥约定:一旦攻克两都,则土地、士庶归唐朝,金帛、子女归回纥。为了和回纥进一步搞好关系,李俶和回纥叶护结成了兄弟,使得叶护非常高兴。后来战争颇为顺利,很快就收复了长安,根据当初的承诺,回纥军要冲入城中去抢掠,眼看城中百姓就要遭到劫难,李俶抢先下马,拜在回纥叶护的马前向他恳求,说如果此时进城抢劫,东京洛阳的百姓知道以后肯定要帮着叛军拼死守城,到时将对官军不利,希望叶护能到了东京之后再履行承诺。叶护见了李俶的举动也大吃一惊,连忙跳下马回拜,答应不再进城,直接去攻打东京,随后便和仆固怀恩带领回纥和西域联军绕道城南,扎营在浐水之东,李俶带领官军整队入城。李俶的举动挽救了城中的百姓,也使在场的所有人心悦诚服,城中的男女老幼夹道迎接,欢声雷动。许多人看到李俶下拜时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无论胡人还是唐朝军民都纷纷赞叹说:“广平王真是华夷之主!”事情传到唐肃宗那里,他也很高兴地说:“朕不及也!朕不及也!”李俶在长安停留了三天,安抚百姓,很快就带兵东征。后来收复洛阳,回纥兵仍要掳掠,让李俶很是担心。幸好当地父老凑集了罗锦万匹送给回纥,这才免除了祸患。
    代宗的性格比较宽厚,没有滥杀无辜的纪录,这在他三次剪除掌权宦官势力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唐代宗一向优宠宦官,让他们出去办事,总是默许他们在外面多捞些好处,不至于空手而归,但他也会注意不让宦官的势力坐大,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初登帝位时,李辅国因拥戴之功而由兵部尚书、判元帅行军司马、闲厩使而进号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从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甚至对代宗说:“大家(代宗)只要在宫里待着就行,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我处理着呢。”这当然让代宗很愤怒,但顾念到他诛杀张皇后、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代宗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李辅国治罪,而是派人在夜里悄悄潜入其家将他杀死,然后又追赠他为太傅。



1楼2006-02-15 18:36回复
    • 219.72.199.*
        继李辅国之后出现的是程元振。他的权力超过了李辅国,而且更加专横跋扈,吐蕃军队攻来时他甚至扣住军情不报,导致唐代宗匆忙出逃陕州,长安也被吐蕃军队占领。事后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斩程元振,唐代宗却顾念他往日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只是削去了他的官爵,让他回乡居住。
        在这两个掌权宦官先后被清除之后,取而代之的是鱼朝恩势力。后来鱼朝恩也走起了前两人的老路,朝廷事务件件都要参预,倘若不让,他就非常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这样发展下去,唐代宗对他越来越不满,宰相元载看出了代宗的意思,就找机会上奏鱼朝恩专权不轨,建议皇帝除掉他。代宗知道鱼朝恩的民愤太大,就和元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出高价收买鱼朝恩的党羽,掌握了他所有的阴谋动向,而鱼朝恩本人却还一无所知。唐代宗也毫不动声色,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仍和往常一样对待鱼朝恩,甚至恩宠更加隆厚,使得鱼朝恩完全不疑心。到大历五年(770)二月,元载等人定好了周密的计划,准备一举除掉鱼朝恩。奏明皇帝时,代宗提醒他们说:“一定要小心,谨防反受其害!”
        三月寒食节时,唐代宗在宫中设宴,宴后将鱼朝恩留下,责备他平日的作为。鱼朝恩为自己辩解,言语傲慢无礼,唐代宗就下令将其缢杀,对外声称鱼朝恩受诏自缢,赐给其家六百万钱作为安葬费用。
        在这些事例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心翼翼、甚至是有些怯懦的皇帝形象。这当然与他在执政初期感到立足未稳,只想尽快息事宁人,却不愿意将事态扩大有关,但从中也能看出唐代宗并不是一个喜欢走严厉路线的皇帝,他更愿意用宽容的行事风格笼络人心,即使是在清除异己政治势力时也不会作过多株连,而是用抚恤补偿的办法让他们的余党和亲属为之感恩,从而收到稳定政局的效果。这种风格也同样体现在他对待仆固怀恩的态度上。仆固怀恩本是与郭子仪齐名的功臣名将,他曾经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许多重大贡献,却感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一怒之下联络吐蕃、回纥军队发动叛乱,结果却在途中暴病身亡。当仆固怀恩叛乱时,唐代宗心中还一直感到犹豫,其间就此事发下许多敕命,却都不提仆固朝恩是在叛乱。直到听说他病故的消息,代宗还很悯然地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藩镇遗恨
        唐代宗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宝应元年(762)十月,唐代宗以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发兵征讨史朝义。他本打算让郭子仪做副元帅,却受到两个掌权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的阻挠,只好改让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作李适的副手。他们率领的军队在陕州和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军队会合,共同进击叛军。
        在洛阳的史朝义听说官军快要到达,就和将领们商议对策。有部下认为如果只有官军来,倒还可以一战,但如果和回纥军队一起过来,恐怕势头难挡,就建议退守河阳以避开锋芒。但史朝义并不听从,结果官军很快到达洛阳北郊,分兵攻下怀州,随后在洛阳以北的横水与叛军对阵,叛军数万人立栅栏作为屏障,仆固怀恩和回纥部队出兵夹击,大破叛军。史朝义派精兵十万过来救援,官军向他们发起猛攻,杀伤甚多,但叛军的阵形却始终不乱。镇西节度使马璘着急起来,单骑突入叛军阵中,一路所向披靡,官军大部队也跟着冲杀进去,叛军这才大乱,人马相互践踏,死伤无数。这一战官军斩首六万级,俘虏两万人,东京洛阳就此收复。仆固怀恩让回纥可汗在河阳扎营,同时派出步骑兵万余人乘胜追击史朝义,连战连胜。后来官军一直追到今天河北卢龙境内的温泉栅,史朝义走投无路,被迫在林中自缢而死,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就此平息。
        平定安史之乱是唐代宗一个富有标志性意义的功绩,但借助回纥军队一事却使他经常受到后人诟病。他借回纥军队平定叛军,应该说出发点并没有错,回纥军队的助阵也确实为平息叛乱起了很大作用。但后来回纥可汗归国时,所率部众在沿途大肆杀掠勒索,给所到之处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这一事件后来被评为唐代宗的引狼入室之举。平心而论,代宗并非完全漠视百姓,否则在至德二年时他也不会放下皇子的威严,为长安的百姓向回纥首领请命。但他毕竟能力有限,无法制止向回纥借兵出现的后患。事实上,不单是回纥军队,就连正规的朔方、神策军攻下叛军曾经占领过的东京、郑、汴、汝州等地后,也在当地大肆掳掠了三个月,房屋几乎被摧毁殆尽,士民们只能用纸当衣服来蔽体。参加平叛的官兵在破城之后大加掳掠在历朝历代都很常见,许多更有作为的君主都无法制止乱兵之祸,恐怕不能凭这一点对代宗过于苛责。
    


    2楼2006-02-15 18:36
    回复
      • 219.72.199.*
          代宗第二件被人诟病的事情是种下了藩镇割据的祸端。安史之乱平息后,代宗任命史朝义的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其实当时河北诸州都已经归降,薛嵩等人迎接仆固怀恩时诚惶诚恐,甚至拜于马前表明忠心,而仆固怀恩担心叛乱全部平定后,自己的地位也将会日渐下降,所以奏请留下这些人分帅河北,从而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党援。后人认为,如果唐代宗趁此机会将这些人分别调走,就会使他们脱离自己原有的势力范围,不至于出现后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可能是因为代宗缺乏远见,认识不到潜伏的危机;也可能因为他担心将这些人调离后,北方将会成为权力真空地带,无法维持当地的稳定;还可能由于西边的吐蕃势力的强大,让他担心两处边境同时出现危机,所以还需要这些人来帮他镇守,总之是顺水推舟,答应了这一请求。后来有人认为这一不当措施成为藩镇割据的开端,也有人认为藩镇的局面早在肃宗时代就已形成,不能把责任全加给代宗,但这种割据的局面毕竟是形成了,代宗在其中究竟应该承担多大责任,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功盖天下的郭子仪
          代宗执政时期,边境经受到吐蕃势力的侵扰。在此期间,老将郭子仪为朝廷立下了大功。其实从唐初开始,西北边境原本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屯田军戍,保障了边境的安宁,但安史之乱开始以后,精锐的戍边部队都被调入中原平叛,导致边疆守军兵力不足,吐蕃乘虚而入,数年间便蚕食了西北数十州的土地。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军队终于攻进大震关,占领了河西、陇右一带,边将连连告急,程元振却隐瞒不报,等吐蕃军队一直打到奉天、武功境内,逼近京师,朝廷震动,唐代宗才得知此事,连忙诏令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起用赋闲在家的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
          但郭子仪久不带兵,部下早已散去,匆匆招募,只有二十人和他一起出发。到咸阳以后,郭子仪派人去朝廷催兵支持,程元振却拒不召见。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将领二十多万人,队伍浩浩荡荡数十里一路杀来,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带领两千精兵迎战,打了一个胜仗。但毕竟寡不敌众,最后兵尽被擒。看到吐蕃军队越来越近,唐代宗无计可施,仓猝间离开京城,出逃陕州,军士百官也都作鸟兽散。吐蕃军队杀入长安,拥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承宏为帝,士兵们大肆劫掠,烧毁房屋,士民们纷纷避乱逃入山谷,长安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幸好郭子仪从商州到武关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马,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兵出发,白天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夜晚又燃起许多火堆,一路上作出声势浩大的样子,让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仪究竟带来多少人。当地百姓也虚张声势,都说郭子仪从商州带了不计其数的大军过来,长孙全绪又派人混进城去,悄悄召集了数百少年,半夜里在朱雀街上敲鼓大喊,吐蕃军队不知底细,以为郭子仪的军队已经进城,大惊之下全军撤出长安。
          两年之后,也就是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又谎称唐代宗和郭子仪都已死去,联络回纥、吐蕃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但途中仆固怀恩因急病去世,回纥和吐蕃大军继续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再次震动,唐代宗忙命郭子仪屯兵泾阳防守。
        郭子仪到泾阳后,手下只有一万兵力,看到回纥和吐蕃把泾阳合围起来,便命令将领们加强防御,不许出战。当时仆固怀恩已死,吐蕃和回纥都抢着要做统帅,争执不下,于是就分营驻扎。郭子仪了解到这个情况,决定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退敌。他派将领去见回纥首领,说明要与他们联军攻击吐蕃,回纥人一向很尊敬郭子仪,但由于听了仆固怀恩的话,不相信郭还活着,一定要亲眼见了才肯相信,于是郭子仪只带上几个随从就要去回纥军营,儿子郭晞担心他的安全,拉着马不让他走,郭子仪用马鞭抽过去,趁儿子一缩手的机会就冲了出去。到回纥营前,他卸下盔甲,放下武器走进营去,回纥首领们认出是他,全都下马参拜。郭子仪向回纥大帅药葛罗说明情况,晓以大义,要回纥与唐朝联击吐蕃,药葛罗本来以为郭子仪和代宗都已死去,现在看到这种情况,就一口答应下来,并当场歃血盟誓。吐蕃得知这个消息,害怕受到唐朝与回纥的联手攻击,就连夜撤退了。
      


      3楼2006-02-15 18:36
      回复
        • 219.72.199.*
            代宗的性格比较宽厚,没有滥杀无辜的纪录,这在他三次剪除掌权宦官势力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唐代宗一向优宠宦官,让他们出去办事,总是默许他们在外面多捞些好处,不至于空手而归,但他也会注意不让宦官的势力坐大,以至于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初登帝位时,李辅国因拥戴之功而由兵部尚书、判元帅行军司马、闲厩使而进号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从此居功自傲,狂妄跋扈,甚至对代宗说:“大家(代宗)只要在宫里待着就行,不管什么事情都有我处理着呢。”这当然让代宗很愤怒,但顾念到他诛杀张皇后、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代宗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对李辅国治罪,而是派人在夜里悄悄潜入其家将他杀死,然后又追赠他为太傅。
            继李辅国之后出现的是程元振。他的权力超过了李辅国,而且更加专横跋扈,吐蕃军队攻来时他甚至扣住军情不报,导致唐代宗匆忙出逃陕州,长安也被吐蕃军队占领。事后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请斩程元振,唐代宗却顾念他往日帮助自己即位的功劳,只是削去了他的官爵,让他回乡居住。
            在这两个掌权宦官先后被清除之后,取而代之的是鱼朝恩势力。后来鱼朝恩也走起了前两人的老路,朝廷事务件件都要参预,倘若不让,他就非常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这样发展下去,唐代宗对他越来越不满,宰相元载看出了代宗的意思,就找机会上奏鱼朝恩专权不轨,建议皇帝除掉他。代宗知道鱼朝恩的民愤太大,就和元载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出高价收买鱼朝恩的党羽,掌握了他所有的阴谋动向,而鱼朝恩本人却还一无所知。唐代宗也毫不动声色,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仍和往常一样对待鱼朝恩,甚至恩宠更加隆厚,使得鱼朝恩完全不疑心。到大历五年(770)二月,元载等人定好了周密的计划,准备一举除掉鱼朝恩。奏明皇帝时,代宗提醒他们说:“一定要小心,谨防反受其害!”
            三月寒食节时,唐代宗在宫中设宴,宴后将鱼朝恩留下,责备他平日的作为。鱼朝恩为自己辩解,言语傲慢无礼,唐代宗就下令将其缢杀,对外声称鱼朝恩受诏自缢,赐给其家六百万钱作为安葬费用。
            在这些事例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心翼翼、甚至是有些怯懦的皇帝形象。这当然与他在执政初期感到立足未稳,只想尽快息事宁人,却不愿意将事态扩大有关,但从中也能看出唐代宗并不是一个喜欢走严厉路线的皇帝,他更愿意用宽容的行事风格笼络人心,即使是在清除异己政治势力时也不会作过多株连,而是用抚恤补偿的办法让他们的余党和亲属为之感恩,从而收到稳定政局的效果。这种风格也同样体现在他对待仆固怀恩的态度上。仆固怀恩本是与郭子仪齐名的功臣名将,他曾经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许多重大贡献,却感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一怒之下联络吐蕃、回纥军队发动叛乱,结果却在途中暴病身亡。当仆固怀恩叛乱时,唐代宗心中还一直感到犹豫,其间就此事发下许多敕命,却都不提仆固朝恩是在叛乱。直到听说他病故的消息,代宗还很悯然地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藩镇遗恨
            唐代宗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平定安史之乱。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宝应元年(762)十月,唐代宗以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发兵征讨史朝义。他本打算让郭子仪做副元帅,却受到两个掌权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的阻挠,只好改让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作李适的副手。他们率领的军队在陕州和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军队会合,共同进击叛军。
            在洛阳的史朝义听说官军快要到达,就和将领们商议对策。有部下认为如果只有官军来,倒还可以一战,但如果和回纥军队一起过来,恐怕势头难挡,就建议退守河阳以避开锋芒。但史朝义并不听从,结果官军很快到达洛阳北郊,分兵攻下怀州,随后在洛阳以北的横水与叛军对阵,叛军数万人立栅栏作为屏障,仆固怀恩和回纥部队出兵夹击,大破叛军。史朝义派精兵十万过来救援,官军向他们发起猛攻,杀伤甚多,但叛军的阵形却始终不乱。镇西节度使马璘着急起来,单骑突入叛军阵中,一路所向披靡,官军大部队也跟着冲杀进去,叛军这才大乱,人马相互践踏,死伤无数。这一战官军斩首六万级,俘虏两万人,东京洛阳就此收复。仆固怀恩让回纥可汗在河阳扎营,同时派出步骑兵万余人乘胜追击史朝义,连战连胜。后来官军一直追到今天河北卢龙境内的温泉栅,史朝义走投无路,被迫在林中自缢而死,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就此平息。
        


        6楼2006-02-15 18:36
        回复
          • 219.72.199.*
              平定安史之乱是唐代宗一个富有标志性意义的功绩,但借助回纥军队一事却使他经常受到后人诟病。他借回纥军队平定叛军,应该说出发点并没有错,回纥军队的助阵也确实为平息叛乱起了很大作用。但后来回纥可汗归国时,所率部众在沿途大肆杀掠勒索,给所到之处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这一事件后来被评为唐代宗的引狼入室之举。平心而论,代宗并非完全漠视百姓,否则在至德二年时他也不会放下皇子的威严,为长安的百姓向回纥首领请命。但他毕竟能力有限,无法制止向回纥借兵出现的后患。事实上,不单是回纥军队,就连正规的朔方、神策军攻下叛军曾经占领过的东京、郑、汴、汝州等地后,也在当地大肆掳掠了三个月,房屋几乎被摧毁殆尽,士民们只能用纸当衣服来蔽体。参加平叛的官兵在破城之后大加掳掠在历朝历代都很常见,许多更有作为的君主都无法制止乱兵之祸,恐怕不能凭这一点对代宗过于苛责。
              代宗第二件被人诟病的事情是种下了藩镇割据的祸端。安史之乱平息后,代宗任命史朝义的降将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怀仙仍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其实当时河北诸州都已经归降,薛嵩等人迎接仆固怀恩时诚惶诚恐,甚至拜于马前表明忠心,而仆固怀恩担心叛乱全部平定后,自己的地位也将会日渐下降,所以奏请留下这些人分帅河北,从而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党援。后人认为,如果唐代宗趁此机会将这些人分别调走,就会使他们脱离自己原有的势力范围,不至于出现后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可能是因为代宗缺乏远见,认识不到潜伏的危机;也可能因为他担心将这些人调离后,北方将会成为权力真空地带,无法维持当地的稳定;还可能由于西边的吐蕃势力的强大,让他担心两处边境同时出现危机,所以还需要这些人来帮他镇守,总之是顺水推舟,答应了这一请求。后来有人认为这一不当措施成为藩镇割据的开端,也有人认为藩镇的局面早在肃宗时代就已形成,不能把责任全加给代宗,但这种割据的局面毕竟是形成了,代宗在其中究竟应该承担多大责任,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功盖天下的郭子仪
              代宗执政时期,边境经受到吐蕃势力的侵扰。在此期间,老将郭子仪为朝廷立下了大功。其实从唐初开始,西北边境原本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屯田军戍,保障了边境的安宁,但安史之乱开始以后,精锐的戍边部队都被调入中原平叛,导致边疆守军兵力不足,吐蕃乘虚而入,数年间便蚕食了西北数十州的土地。广德元年(763)九月,吐蕃军队终于攻进大震关,占领了河西、陇右一带,边将连连告急,程元振却隐瞒不报,等吐蕃军队一直打到奉天、武功境内,逼近京师,朝廷震动,唐代宗才得知此事,连忙诏令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起用赋闲在家的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
              但郭子仪久不带兵,部下早已散去,匆匆招募,只有二十人和他一起出发。到咸阳以后,郭子仪派人去朝廷催兵支持,程元振却拒不召见。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将领二十多万人,队伍浩浩荡荡数十里一路杀来,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带领两千精兵迎战,打了一个胜仗。但毕竟寡不敌众,最后兵尽被擒。看到吐蕃军队越来越近,唐代宗无计可施,仓猝间离开京城,出逃陕州,军士百官也都作鸟兽散。吐蕃军队杀入长安,拥立故邠王守礼之孙广武王承宏为帝,士兵们大肆劫掠,烧毁房屋,士民们纷纷避乱逃入山谷,长安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幸好郭子仪从商州到武关一路收集了四千人马,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率兵出发,白天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夜晚又燃起许多火堆,一路上作出声势浩大的样子,让吐蕃起了疑心,不知道郭子仪究竟带来多少人。当地百姓也虚张声势,都说郭子仪从商州带了不计其数的大军过来,长孙全绪又派人混进城去,悄悄召集了数百少年,半夜里在朱雀街上敲鼓大喊,吐蕃军队不知底细,以为郭子仪的军队已经进城,大惊之下全军撤出长安。
          


          7楼2006-02-15 18:36
          回复
            • 61.153.24.*
            不好看


            9楼2009-03-19 1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