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裘散记之“柳溪毓秀”
前言
在新泰市楼德南泉公园里到处都有“柳溪”的影子,如“柳溪毓秀”、“柳溪戏楼”、“柳溪亭”等 。
那么,“柳溪”与南泉、楼德有什么渊源呢?
360百科:
菟裘,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后世因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
楼德原名菟裘,是夏朝初期(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的封国。《左传》记载,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他提出“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意思是“我已在菟裘建造了房屋,准备在那里度晚年”。
历史沿革
菟裘国(夏朝)→菟裘邑(春秋)→菟裘(战国)→楼底(明朝)→楼德(清朝)→泰宁县驻地(1945年)→徂阳县驻地(1952年)→归新泰管理(1956年)。
菟裘三说
说法一:相传,很早的时候,楼德有一清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卸任时,百姓感其恩,自发为其缝制一件用於菟(虎的别称)皮做成的袄,称“菟裘”,并以此定为地名。
说法二:楼德及周围地区遍地生长一种叫菟丝的植物(俗称“拉拉秧”),喜欢攀附在其它物体上,一片一片的。如果沾在衣服上,想要摘掇它很费劲,像撕皮袄一样,因此叫“菟裘”。
说法三:《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释为:伯夷(秦始皇的老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最大功臣,封地在嬴(现莱芜羊里),他又分封出菟裘等多个小国。那时,百姓均以国为姓,其中就有菟裘氏(西周末年,蜚廉氏(秦始皇的先祖)参与叛乱失败,被周成王贬到了遥远的西陲养马。而菟裘氏后人是定居本地,还是流落他方?在史料典籍中没有发现记载,但据裘姓谱氏溯源,其中之一就来自菟裘)。
在这里,我们还是以正史为准吧!
同步泰山(泰安的来历)
泰山在封禅时期(自三皇五帝及以后至宋真宗,即1008年)虽然风光无限,但它的周围却是一片荒芜。春秋时,它属于鲁国的无盐邑管辖(现徂汶景区徂徕镇官路村),后迁入旧县(现邱家店境内)。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设泰山郡,郡治(驻地)在奉高(今岱岳区范镇岔河村故县)。到北宋太祖赵匡胤(960-975)时下诏,将现在的岱庙附近建成岱岳镇。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六年,当时泰山周围均在金的控制之下)在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从此才有“泰安”之名(《水浒传》描写的是宋徽宗(1100-1126)在位的事件,从时间上推算,燕青到“泰安州”打擂一节实乃谬撰也)。
菟裘遗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物部门在柳溪河西村段砖瓦窑厂附近发现了“菟裘遗址”。暴露的遗迹有灰坑、陶片、红烧土、窑炉等,器物标本有陶豆、简瓦、卷云瓦当、陶扳手等,均系周代(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遗物。在上个世纪初,为防备土匪刘黑七(原名刘桂堂,山东平邑人,1943年被八路军击毙)及部下的袭扰,楼德在四个哨门后修筑了三米多高的厚厚的城墙,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四个哨门后面各设一个寨门,东寨门上(东村建筑公司附近)砌有“菟裘遗址”四个大字的横额石匾(寨墙现已荡然无存,但有迹可循,如现中心小学南边的大湾、菟裘遗址南200米的大凹地(原西村学校的操场),这都是当年修筑寨墙时取土留下的痕迹)。
柳溪毓秀
谈菟裘,柳溪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菟裘邑,作为一国之君(鲁隐公)的隐居地,可以说是钟灵毓秀,山青水碧,是当时周围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它南起云云山,北至徂徕山,东到柳溪门(现龙泉小区),西至柴汶门(苗庄)。
柳溪河发源于黄、淮分界处的柳溪峪(现董梁高速楼德出口西的仁义庄),呈“ 〉”(↑)字形,蜿蜒北去,纵贯全境。在前、后柴城之间(柴城原名柳溪,后改为柴城,即柴县故城)往东越09公路,折而向北,穿五孔桥,汇四泉水(黑虎泉:抗战时期赤柴煤矿的日军曾在此修建车站给水所;神泉:因日夜守护泰山行宫众神而得名;二龙泉:位于南泉大桥东南角“海连泉”以东,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禹村煤矿的供水井,现已被房屋湮灭;娃娃泉:原列众泉之末,在新时代实现了华丽转身)。拜泰山行宫(占地15亩,是当时方圆百里的庙宇之鼎,后建为供销社大院)、拐海眼之角(又名方泉,因泉幽水深而得名,此泉说法颇多。相传,此泉直通东海,在扒蒌山下的南大庙(今田村水库)将麦麸子放进泉口,第二天便从海眼里流出),过“金刚护桥”(隅市口南哨门的大桥,因北桥墩是用八个大石碌柱砌立而得名,铺桥面的石头主要是从泰山行宫拆下来的)、绕山西会馆,经天桥斗渠、别菟裘遗址,继续西下,在苗庄继泥沟河、禹村河后汇入柴汶河(“三水汇汶”),从而形成了楼德的一道亮丽的“柳溪毓秀”风景线。
著名诗人冯清宇在《菟裘田宅》中赞曰:“菟裘泉注柳溪斜,可惜香山闻见差”(意思是:菟裘泉群(相传为72泉)的水都注入了柳溪河里(此河的流向是先东北、再西北,非正南正北,故称为“斜”xia),丝毫不比北京香山的美景差)。
南泉原名菟裘泉,不揣浅陋,菟裘泉公园是否更显楼德之文蕴。
七绝·柳溪毓秀
鲁公归隐菟裘城,
柳溪毓秀画中行。
天母浴沸百祥汇,
千年古溪绽新容。
后记
泰山行宫: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占地15亩,有三院四门,供奉的主要是碧霞元君(泰山奶奶)、观音菩萨、水母和火帝真君,是当时方圆百里的庙宇之鼎(后建为楼德供销社大院)。每逢“四月八”、“九月九”庙会,宫里的道士便将木雕的泰山奶奶背到神泉里洗浴,然后供民众膜拜,称为“浴佛会”,建国后改称物资交流大会。
每当庙会来临之际,通往楼德的各条大道小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会上,摆摊的鳞次栉比,赶会的摩肩接踵。农贸产品,琳琅满目;小吃玩具,应有尽有;打拳的、说书的、耍猴的、玩故事的争相献艺。那虎关虎脑的小洋狗、五彩斑斓的樊梨花、银光闪闪的木头刀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重头节目是唱大戏的,主要有山东梆子和河南豫剧。后来,新泰县的梆子剧团成为了主角。赶会的多半是“逛会”,买东西的不多,大部分是来感受庙会的气氛……快到下半夜了,当地人陆续回家了,外乡人有亲戚的也住下了,没有亲戚的则直接找个大门洞就睡下了,梦里满满的全是会上心仪东西……
楼德会经数百年不衰,九衢三市、软红十丈,可谓是地上天宫。
前言
在新泰市楼德南泉公园里到处都有“柳溪”的影子,如“柳溪毓秀”、“柳溪戏楼”、“柳溪亭”等 。
那么,“柳溪”与南泉、楼德有什么渊源呢?
360百科:
菟裘,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后世因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
楼德原名菟裘,是夏朝初期(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的封国。《左传》记载,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他提出“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意思是“我已在菟裘建造了房屋,准备在那里度晚年”。
历史沿革
菟裘国(夏朝)→菟裘邑(春秋)→菟裘(战国)→楼底(明朝)→楼德(清朝)→泰宁县驻地(1945年)→徂阳县驻地(1952年)→归新泰管理(1956年)。
菟裘三说
说法一:相传,很早的时候,楼德有一清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他卸任时,百姓感其恩,自发为其缝制一件用於菟(虎的别称)皮做成的袄,称“菟裘”,并以此定为地名。
说法二:楼德及周围地区遍地生长一种叫菟丝的植物(俗称“拉拉秧”),喜欢攀附在其它物体上,一片一片的。如果沾在衣服上,想要摘掇它很费劲,像撕皮袄一样,因此叫“菟裘”。
说法三:《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释为:伯夷(秦始皇的老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最大功臣,封地在嬴(现莱芜羊里),他又分封出菟裘等多个小国。那时,百姓均以国为姓,其中就有菟裘氏(西周末年,蜚廉氏(秦始皇的先祖)参与叛乱失败,被周成王贬到了遥远的西陲养马。而菟裘氏后人是定居本地,还是流落他方?在史料典籍中没有发现记载,但据裘姓谱氏溯源,其中之一就来自菟裘)。
在这里,我们还是以正史为准吧!
同步泰山(泰安的来历)
泰山在封禅时期(自三皇五帝及以后至宋真宗,即1008年)虽然风光无限,但它的周围却是一片荒芜。春秋时,它属于鲁国的无盐邑管辖(现徂汶景区徂徕镇官路村),后迁入旧县(现邱家店境内)。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设泰山郡,郡治(驻地)在奉高(今岱岳区范镇岔河村故县)。到北宋太祖赵匡胤(960-975)时下诏,将现在的岱庙附近建成岱岳镇。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也就是南宋绍兴六年,当时泰山周围均在金的控制之下)在泰山郡腹地置泰安军,从此才有“泰安”之名(《水浒传》描写的是宋徽宗(1100-1126)在位的事件,从时间上推算,燕青到“泰安州”打擂一节实乃谬撰也)。
菟裘遗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物部门在柳溪河西村段砖瓦窑厂附近发现了“菟裘遗址”。暴露的遗迹有灰坑、陶片、红烧土、窑炉等,器物标本有陶豆、简瓦、卷云瓦当、陶扳手等,均系周代(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遗物。在上个世纪初,为防备土匪刘黑七(原名刘桂堂,山东平邑人,1943年被八路军击毙)及部下的袭扰,楼德在四个哨门后修筑了三米多高的厚厚的城墙,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四个哨门后面各设一个寨门,东寨门上(东村建筑公司附近)砌有“菟裘遗址”四个大字的横额石匾(寨墙现已荡然无存,但有迹可循,如现中心小学南边的大湾、菟裘遗址南200米的大凹地(原西村学校的操场),这都是当年修筑寨墙时取土留下的痕迹)。
柳溪毓秀
谈菟裘,柳溪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菟裘邑,作为一国之君(鲁隐公)的隐居地,可以说是钟灵毓秀,山青水碧,是当时周围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它南起云云山,北至徂徕山,东到柳溪门(现龙泉小区),西至柴汶门(苗庄)。
柳溪河发源于黄、淮分界处的柳溪峪(现董梁高速楼德出口西的仁义庄),呈“ 〉”(↑)字形,蜿蜒北去,纵贯全境。在前、后柴城之间(柴城原名柳溪,后改为柴城,即柴县故城)往东越09公路,折而向北,穿五孔桥,汇四泉水(黑虎泉:抗战时期赤柴煤矿的日军曾在此修建车站给水所;神泉:因日夜守护泰山行宫众神而得名;二龙泉:位于南泉大桥东南角“海连泉”以东,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禹村煤矿的供水井,现已被房屋湮灭;娃娃泉:原列众泉之末,在新时代实现了华丽转身)。拜泰山行宫(占地15亩,是当时方圆百里的庙宇之鼎,后建为供销社大院)、拐海眼之角(又名方泉,因泉幽水深而得名,此泉说法颇多。相传,此泉直通东海,在扒蒌山下的南大庙(今田村水库)将麦麸子放进泉口,第二天便从海眼里流出),过“金刚护桥”(隅市口南哨门的大桥,因北桥墩是用八个大石碌柱砌立而得名,铺桥面的石头主要是从泰山行宫拆下来的)、绕山西会馆,经天桥斗渠、别菟裘遗址,继续西下,在苗庄继泥沟河、禹村河后汇入柴汶河(“三水汇汶”),从而形成了楼德的一道亮丽的“柳溪毓秀”风景线。
著名诗人冯清宇在《菟裘田宅》中赞曰:“菟裘泉注柳溪斜,可惜香山闻见差”(意思是:菟裘泉群(相传为72泉)的水都注入了柳溪河里(此河的流向是先东北、再西北,非正南正北,故称为“斜”xia),丝毫不比北京香山的美景差)。
南泉原名菟裘泉,不揣浅陋,菟裘泉公园是否更显楼德之文蕴。
七绝·柳溪毓秀
鲁公归隐菟裘城,
柳溪毓秀画中行。
天母浴沸百祥汇,
千年古溪绽新容。
后记
泰山行宫: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占地15亩,有三院四门,供奉的主要是碧霞元君(泰山奶奶)、观音菩萨、水母和火帝真君,是当时方圆百里的庙宇之鼎(后建为楼德供销社大院)。每逢“四月八”、“九月九”庙会,宫里的道士便将木雕的泰山奶奶背到神泉里洗浴,然后供民众膜拜,称为“浴佛会”,建国后改称物资交流大会。
每当庙会来临之际,通往楼德的各条大道小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会上,摆摊的鳞次栉比,赶会的摩肩接踵。农贸产品,琳琅满目;小吃玩具,应有尽有;打拳的、说书的、耍猴的、玩故事的争相献艺。那虎关虎脑的小洋狗、五彩斑斓的樊梨花、银光闪闪的木头刀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重头节目是唱大戏的,主要有山东梆子和河南豫剧。后来,新泰县的梆子剧团成为了主角。赶会的多半是“逛会”,买东西的不多,大部分是来感受庙会的气氛……快到下半夜了,当地人陆续回家了,外乡人有亲戚的也住下了,没有亲戚的则直接找个大门洞就睡下了,梦里满满的全是会上心仪东西……
楼德会经数百年不衰,九衢三市、软红十丈,可谓是地上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