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物质的概念:
叔本华认为,如果把在自然界中被直观为客体的东西或作为表象的世界,不考虑其形式特性(formal properties)(它在特定时间的具体空间位置)和具体特性(specific properties)(例如,是圆的、红的和热的),剩下的就是物质的概念,一些没有特性的“残留物”。他认为,任何特定客体的物质都与任何其他客体的物质相同,因为客体的形式和具体特性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这些特性都不属于物质。由于他还声称,事物的具体特性构成了它们的具体运作或活动方式,他得出结论,纯粹物质的概念是普遍活动的观念,是“纯粹活动的观念”。他说,这一观念与纯粹因果性观念是相同的,即因果性本身的观念——这与一些具体的因果关系的观念相反。(通过把物质和因果性称为“纯粹的”,叔本华强调两者都不是直观的对象)。纯粹物质和纯粹因果性之间的区别在于,纯粹物质所表示的“纯粹活动”的观念是客观地、作为世界的特征而被构思出来的。因此,他认为,物质只是被客观地构思为世界的必要特征的因果性,而纯粹物质是这纯粹活动的观念,作为知性能力的功能而被主观地构思出来。但由于他最终认为,自然世界是由知性产生的,所以物质只是展现在主体之外的因果性,他还说,物质是纯粹知性的客观关联物(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e);它是普遍的因果性而非别的,就像知性是对普遍的(in general)原因和结果的直接认识而非别的那样。最终,纯粹物质和纯粹因果性的观念对他来说成为对作为表象的世界之认识的必要特征,对于这一点,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1章结尾于物质和主体间的对话中进行了生动地表达。他还解释了物质的永恒性,声称一切生成和消亡都是凭借因果性发生的,而因果律并不适用于其本身。他认为,这就意味着生成和消亡的观念并不适用于因果性的客观关联物(对应物)——物质。
(江雪晴翻译自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作者David E. Cartwright.)
更多关于物质的详细阐述,参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论物质”这一章,在这一章里,你会更加神奇地体会到叔本华写作时的严密逻辑。如果你读懂了这一章,那么恭喜你已走进叔本华哲学城堡里的中心地带了!
叔本华认为,如果把在自然界中被直观为客体的东西或作为表象的世界,不考虑其形式特性(formal properties)(它在特定时间的具体空间位置)和具体特性(specific properties)(例如,是圆的、红的和热的),剩下的就是物质的概念,一些没有特性的“残留物”。他认为,任何特定客体的物质都与任何其他客体的物质相同,因为客体的形式和具体特性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这些特性都不属于物质。由于他还声称,事物的具体特性构成了它们的具体运作或活动方式,他得出结论,纯粹物质的概念是普遍活动的观念,是“纯粹活动的观念”。他说,这一观念与纯粹因果性观念是相同的,即因果性本身的观念——这与一些具体的因果关系的观念相反。(通过把物质和因果性称为“纯粹的”,叔本华强调两者都不是直观的对象)。纯粹物质和纯粹因果性之间的区别在于,纯粹物质所表示的“纯粹活动”的观念是客观地、作为世界的特征而被构思出来的。因此,他认为,物质只是被客观地构思为世界的必要特征的因果性,而纯粹物质是这纯粹活动的观念,作为知性能力的功能而被主观地构思出来。但由于他最终认为,自然世界是由知性产生的,所以物质只是展现在主体之外的因果性,他还说,物质是纯粹知性的客观关联物(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e);它是普遍的因果性而非别的,就像知性是对普遍的(in general)原因和结果的直接认识而非别的那样。最终,纯粹物质和纯粹因果性的观念对他来说成为对作为表象的世界之认识的必要特征,对于这一点,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1章结尾于物质和主体间的对话中进行了生动地表达。他还解释了物质的永恒性,声称一切生成和消亡都是凭借因果性发生的,而因果律并不适用于其本身。他认为,这就意味着生成和消亡的观念并不适用于因果性的客观关联物(对应物)——物质。
(江雪晴翻译自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作者David E. Cartwright.)
更多关于物质的详细阐述,参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论物质”这一章,在这一章里,你会更加神奇地体会到叔本华写作时的严密逻辑。如果你读懂了这一章,那么恭喜你已走进叔本华哲学城堡里的中心地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