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再义吧 关注:20贴子:79
  • 0回复贴,共1

【评论】试论柳再义的小随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柳再义的小随笔
作者/东壁逸人
柳再义的作品,我读了二十多年。读着读着,两点感受日渐深刻。其一,越读越群疑满腹,找不到归属;其二,越读越觉得身心通透,醍醐灌顶般的舒服。看似矛盾的两向分离,其大方向是一致的。
那么,为何群疑满腹,而又身心通透呢?这是从不同角度,去评判同一主旨所得到的内心感受。
柳再义的作品,一般都不很长,千字左右。但他笔向所指,可谓芸芸众生、风花雪月、儒释道佛、大千世界无所不含。在这千把字篇章里,要想林林总总去阐释某一主题,不太可能。他所做到的,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反而会打理得朗月高悬、风清气爽般的条理分明。这是他的能耐,也是他的造化,更应该是他多年历练所获得的法宝。
面对法宝,读着法宝,我困惑了。困惑的不是作者的文笔不好,不是作品的内容狭隘;而是在作者好的文笔下,所述写作品的体裁归属。
从小学三年级写作文开始,老师就给我们讲,记叙文呀,说明文呀。随年龄增长,又教我们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词歌赋等等。那么,问题来了,对照老师讲的,柳再义的作品体裁归属是什么呢?我的懵圈,就懵到这里了。
柳再义的作品有故事,有人物。那是小说吧。再读,有议论,有“我”。老师说,小说里面不能有什么都知道的万能的“我”,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也就是说,不能称它为小说。还有,我们成人后知道,散文里还又分出来一个随笔。随笔是个什么东西?通俗地讲,随笔是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拘泥,不造作。这不是日记吗?肯定不是的,随笔是有文采的。通俗说法,和教科书上也有区别的。
其实,这个随笔并不是本土的,和汉赋没远亲,和唐宋散文没血缘,甚至到了明清小品文里,也找不到朋友关系,它是个外来物种,是法国的蒙田所创的文学新品种,叫做随笔(essay)。这种灵性奔流的文体,兼有散文抒情,和议论文思辨二者之长,最大的优势是,风格不拘,语言灵动,婉约讥讽,顺势而为,且所传达出来的文理富有情趣。
中国随笔创作,在近百年时间里,可谓洋洋大观,为丰富这一文体创作,创刊《随笔》杂志,以发表随笔作品。《随笔》所发表作品,动辄数千字,甚至上万字已属常态。对比此种引经据典的长篇大随笔,柳再义的随笔之前,只能加个“小”字了。那么,小随笔也就成了柳再义的精神憩园。
回眸往昔,从没当今社会丰足富饶,也从没如今生活紧迫和忙碌。稍不留神,被物欲挤占了的精神空间,就要长满荒草,让什么去抚慰空虚的心灵?还是读书。我国是个汗牛充栋的书香国度,只可惜快节奏生活,又让人无法驻足洋洋大观的典籍里。柳再义发现了这一短板,适时拿起笔来,把随笔“小”起来。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把生活、当下、热点、思想融会贯通起来,用轻松活泼,挥洒自如的文风,把事理和情趣,以短见长、以简蕴丰、富有睿智,来成就妙手必得的佳作,来补充现代人的心灵营养。
邮票虽小,无它信件何以到达彼岸;芝麻虽小,榨小磨油非它莫属;麻雀虽小,照样五脏俱全;小小道场里,自有大乾坤。小随笔创作,已成趋势,写作者不少,但能够与柳再义比肩者,实在不多。他领风气之先,并能自成一家,是他的造化,也是小随笔界的幸运。
柳再义是个勤奋作家,下班之后,睡觉之前,几乎每天都会凝神遐思,用心体味,写篇小随笔,去抒怀当天所思所感,并发布在自己公众号里。他的公众号,也成了我的精神憩园,每晚进去溜达一圈,品赏风花雪月,通达人情世故,感悟多元人生,分享柳氏妙论,然后,飘飘然进入梦乡,好不快哉。
诚如清朝人毛怀联语所言:“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柳再义的小随笔,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去复来”的绝妙场所。时常光顾的读者,蓦然回首,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
是,我在这里,你在这里,他在这里,大家都在这里。


1楼2022-09-28 09: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