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总督署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这样的美誉,到保定,不走走,也算白来一遭。但时间紧,天又飘着几点雾雨,七百年的大慈阁就在门口看了看,古莲花池,不是花开的季节,也索性省略过,径直的奔向直隶总督署。
门前的水泥旗杆,据介绍是全国最高的古旗杆,民国时曹锟所铸,及至见了,才知道文革中也不幸遇难被推,院内仅幸存一个青水泥基座和短短一截,那个疯狂的时代,毁灭多少历史的遗存。
信步走进去,循规蹈矩的导游小姐,用娓娓的声音移步换景,客气的介绍。现在出外,最烦就这个,有导游述说,可节约不少时光,可翻来覆去都是那么些台词,千篇一律,全是官样文章,事后回味,就象吃了一顿全桌,东西不少,竟没有新鲜如意的。
来自南阳看总督署,总有一种对比的心情。内乡的县衙,历史比这个久远,历经元明清三代,我们介绍时总说,“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还有一种说法,“龙头在故宫,龙尾在内乡”,家乡人是有我们别样的骄傲的。况且,为了凑足国、省、府、县完整的官衙文化,南阳又攒足了劲,把知府衙门修缮一新,如今已开门纳客。内乡县衙去过,确实包罗万象,大有洞天,囊括了七品县官为政为民的全部内涵,记忆最深的是那六房三班的行政设置,惊讶于它的博大,一个小县衙,竟是所有政事大全。再鲜明的印象是那些别具特色的匾联大全,每一个都是义正辞严,看起来荡气回肠。大堂上挂的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向忍负之。”这话说得利索。东花厅上“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看得分明,实在别有风味。众多的楹联,构成了一部独具风格的衙门文化。内乡县衙二堂,左边种了一棵天竺竹,右边种了一棵桂花树,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寓意“主贵”,实在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南阳知府衙门去的时候,还没有完全修缮到位,看过就看过,因为只不过保留了些古建筑,大同小异的官衙设计风格,反不如内乡感觉厚重。只靠一些装饰一新的房屋,没有历史文化的点缀,也不过匆匆看过,了无情趣罢了。那次去的时候,正赶上南阳烙画展和古床展,也算是有一点独特,否则,可能收获的仅只是遗憾了。不过,对我这个比较恋旧的人来说,保护,总是好的,但开发,却觉得步人后尘,不能苟同。
总督署看过,也有如府衙一样感觉,除了那一重重一进进代表品级的庭院之外,我的心情如院内古树般浓郁,导游说的是陈词滥调,无非是讲这个楹联什么意思,那个摆设怎么讲究,这个曾是谁谁在时所用,听得是味如嚼腊。这个总督署,被这样的讲解,实在是没有品味。故且不说他是北京屏障,八大总督之首,也且不论署前“辕门”蕴含的文化积淀(家在河北的穆桂英,唱的“辕门外的三声炮,如同雷震”,包含着的辕门史解),就仅止在这里为官的前曾(国藩)后李(鸿章),就有说不尽的历史沧桑可圈可点。大门口的黑底金字抱柱联: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怎么看,都有一种历史的作弄感。这种气壮山河的语句背后,却是不堪重负的历史。曾国藩是汉人在有清一代为官最成功的,他一生静室自问,严于自律,可在那个时代,其实他是落寞的。在保定总督署,他不过一年多时间,这里正展示着他的生平史迹。其实,曾国藩任直隶总督虽短暂,但整顿吏治,与民休息,是有一番作为的。但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他一意求和,激起民愤,不得已调职,他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众人皆醉他独醒,大人物的痛苦,不是我等可以领悟的,据说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也是惶惶不能终日,忧思以致郁结。曾国藩律已甚严,其心煎熬,在《与弟书》中,内忧身体不健,外虑(天津教案)清议,其中痛心,全在字间。每每读此,我总掩卷而叹。他的“八本三致”教育,太苛责了自已,不及一年,他郁郁而终,死后虽然封赏哀荣,但又如向解了他千古一愁?
匆匆看过,历史的悲凉涌上来,久久不能释怀。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这样的美誉,到保定,不走走,也算白来一遭。但时间紧,天又飘着几点雾雨,七百年的大慈阁就在门口看了看,古莲花池,不是花开的季节,也索性省略过,径直的奔向直隶总督署。
门前的水泥旗杆,据介绍是全国最高的古旗杆,民国时曹锟所铸,及至见了,才知道文革中也不幸遇难被推,院内仅幸存一个青水泥基座和短短一截,那个疯狂的时代,毁灭多少历史的遗存。
信步走进去,循规蹈矩的导游小姐,用娓娓的声音移步换景,客气的介绍。现在出外,最烦就这个,有导游述说,可节约不少时光,可翻来覆去都是那么些台词,千篇一律,全是官样文章,事后回味,就象吃了一顿全桌,东西不少,竟没有新鲜如意的。
来自南阳看总督署,总有一种对比的心情。内乡的县衙,历史比这个久远,历经元明清三代,我们介绍时总说,“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还有一种说法,“龙头在故宫,龙尾在内乡”,家乡人是有我们别样的骄傲的。况且,为了凑足国、省、府、县完整的官衙文化,南阳又攒足了劲,把知府衙门修缮一新,如今已开门纳客。内乡县衙去过,确实包罗万象,大有洞天,囊括了七品县官为政为民的全部内涵,记忆最深的是那六房三班的行政设置,惊讶于它的博大,一个小县衙,竟是所有政事大全。再鲜明的印象是那些别具特色的匾联大全,每一个都是义正辞严,看起来荡气回肠。大堂上挂的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向忍负之。”这话说得利索。东花厅上“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看得分明,实在别有风味。众多的楹联,构成了一部独具风格的衙门文化。内乡县衙二堂,左边种了一棵天竺竹,右边种了一棵桂花树,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寓意“主贵”,实在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南阳知府衙门去的时候,还没有完全修缮到位,看过就看过,因为只不过保留了些古建筑,大同小异的官衙设计风格,反不如内乡感觉厚重。只靠一些装饰一新的房屋,没有历史文化的点缀,也不过匆匆看过,了无情趣罢了。那次去的时候,正赶上南阳烙画展和古床展,也算是有一点独特,否则,可能收获的仅只是遗憾了。不过,对我这个比较恋旧的人来说,保护,总是好的,但开发,却觉得步人后尘,不能苟同。
总督署看过,也有如府衙一样感觉,除了那一重重一进进代表品级的庭院之外,我的心情如院内古树般浓郁,导游说的是陈词滥调,无非是讲这个楹联什么意思,那个摆设怎么讲究,这个曾是谁谁在时所用,听得是味如嚼腊。这个总督署,被这样的讲解,实在是没有品味。故且不说他是北京屏障,八大总督之首,也且不论署前“辕门”蕴含的文化积淀(家在河北的穆桂英,唱的“辕门外的三声炮,如同雷震”,包含着的辕门史解),就仅止在这里为官的前曾(国藩)后李(鸿章),就有说不尽的历史沧桑可圈可点。大门口的黑底金字抱柱联: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怎么看,都有一种历史的作弄感。这种气壮山河的语句背后,却是不堪重负的历史。曾国藩是汉人在有清一代为官最成功的,他一生静室自问,严于自律,可在那个时代,其实他是落寞的。在保定总督署,他不过一年多时间,这里正展示着他的生平史迹。其实,曾国藩任直隶总督虽短暂,但整顿吏治,与民休息,是有一番作为的。但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他一意求和,激起民愤,不得已调职,他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众人皆醉他独醒,大人物的痛苦,不是我等可以领悟的,据说李鸿章签了《马关条约》,也是惶惶不能终日,忧思以致郁结。曾国藩律已甚严,其心煎熬,在《与弟书》中,内忧身体不健,外虑(天津教案)清议,其中痛心,全在字间。每每读此,我总掩卷而叹。他的“八本三致”教育,太苛责了自已,不及一年,他郁郁而终,死后虽然封赏哀荣,但又如向解了他千古一愁?
匆匆看过,历史的悲凉涌上来,久久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