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烦,物理难,数学作业做不完。”
提起最令学生头疼的科目,“数理化”绝对榜上有名。以这几门学科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科学学科,因其更高的理解门槛、更多的抽象思维建构,似乎也被天然冠以“只有聪明孩子才能学好”、“须得大量做题才能参透学科本质”等刻板印象,让学生望而却步。
可是,果真如此吗?
在南京威雅,有一支集结了学术背景、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术团队,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有的是著名高校博士、博士后,因而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着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有的从事教育多年,在多年的积累中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能迅速反应、精准判断;他们拥有出色而多元的教育背景,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他们的习惯态度、思维方式、见识和人格,都引领着威雅学子,从而实现他们的学术卓越之路。
乔安娜·莱德
中学部执行校长
英国约克大学化学博士
18年英国教学经验
安东尼·斯塔基
中学部助理校长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学士 15年中英两国教学经验
朱盈
中学部数学主任
英国全球金融管理硕士
7年英国中小学教学经验
李斌
中学部生物教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访问学者
6年大学、中学教学经验
王力
中学部物理教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
目前博士后已出站
既学术又生动
打好学术的地基
虽然早就对数学部主任朱盈的课堂有所耳闻,但真正坐下来感受,仍是一番强烈的触动和震撼。
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并不复杂,需要结合坐标系中的函数图形,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函数。自变量、因变量、斜率、幂次.....15分钟讲完概念,再辅以各类练习题加强巩固,是常规操作。
但朱盈仅用在“热身活动”上的时间,都近半小时了。她让学生通过连点成线、在坐标系中画出中国结、红灯笼、福字窗花等不同图案的方式,对坐标系首先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紧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游戏规则,找寻藏在教室里的24张写有不同线性函数的卡片,玩起了数字“寻宝”的游戏。
> 学生们在玩数字“寻宝”游戏和做有关坐标系的练习题
“其实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10-15分钟左右,让他们站起身来,在跑动的游戏中思考,是调节大脑神经、帮助后续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方式”,朱盈解释说。层层递进的活动之后,课堂难点随之而来——如何准确理解“斜率”这一核心概念?
朱盈老师通过总结学生们对一道例题的三种解法,帮助他们从代数和几何两个层面,彻底吃透了“斜率”的意义。尤其是她精心绘制的一页动画演示,甚至让我这个学过高等数学的“大”学生都茅塞顿开,第一次透彻、形象地理解了斜率的所指。
> 层层递进讲解斜率概念
面对我的反应,朱盈老师并不意外。她本人是数学“大神”,又在中英两国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经验丰富的她深谙问题所在:过去,我们总以为大量做题、反复训练才能夯实基础。其实不然,这种教法,只会让学生考完就忘。
并且,学科知识往往是螺旋上升的,某一知识链环缺失,基础不够坚实,很可能会影响之后很多年的学习。“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没有学懂斜率,我想微积分你多半是学不好的。”
被说中了,我深感汗颜。正因如此,她特别重视低龄段的基础巩固,“现在的学生想法多,获得的知识也多,但若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和方法,知识点就是零散的,就只能死记硬背,远远谈不上夯实基础,更别说更加深入的学术学习。”
朱盈老师讲,这就像盖大楼,要先打地基,地基打得越深,大楼才能盖得又高又稳。
>朱盈老师在给学生讲解题目
物理老师王力对此持相同观点,他总会用各式贴近生活的场景类比,去引导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物理概念,再辅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就像是转着圈儿地学习”。
生物老师李斌在上海交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还曾在上海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强大的学术与科研经历,让他的生物课活脱脱像极了世界顶尖名校的大学课堂:课前发资料,学生们提前阅读;课上他只简单过一遍重难点,全班学生便被分为三个小组,分别用一种方式演绎“物质的跨膜运输”,最后各组需要呈现一张海报、一组幻灯片和一次学术报告。
将这种 “翻转课堂”带进中学课堂,南京威雅的中学生们俨然已经先一步,开始了对知识的讨论、深化和应用,而远非记忆。
李斌老师认为,地基和脚手架的搭建,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和关注,而内部细节则需要给学生空间去探索,因为每个学生都不同。
“而这个空间,就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土壤。”物理老师王力说。
> 王力老师在和学生互动
从全面到深入
实现个性化的精细判断
“其实,你看到的课前小活动,就是一次个性化的摸底。”朱盈老师说,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这个数学知识点,但有的还不知道;有的孩子可能英文能力不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中存在障碍,有的则不会。
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卓越,不是让所有孩子都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模板,而是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朱盈老师会用一张工作表,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不同颜色标注,然后给予个性化教学。
每引进一个新话题,在完成必备基础知识后,朱老师就会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就连这次小小的课前活动,每个学生拿到的任务单都不一样,可见精细程度之高。
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朱盈老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中意识到,每个学生都不同,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也完全不同。如果用一套标准去要求,很容易无视学生的真正问题,甚至形成“差生困境”。
比如,朱盈老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准备了不同的练习题,例如红色是给比较需要帮助的学生,题目会有很多提示,橙色是给中间段的学生,提示较少,绿色则是无提示
她对此有个特别生动的例子:刚开始学习小数时,有学生会认为0.701>0.8。以成年的视角去看,我们一定觉得很奇怪,这么简单的比大小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搞错呢?
“其实只需要多问一句。孩子说,因为701>8啊,所以0.701>0.8。”
不急于纠错,朱盈老师的“多此一举”,反而让她得以看到问题的根源:原来是进制的概念没有掌握好。
这不禁让人想起创立了可汗学院的萨尔曼·可汗。最早,他给表妹补数学,正是以类似路径,发现了表妹之所以学不好数学,其实是卡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单位概念——弄清了症结所在,学习困境便迎刃而解。
这种思路贯穿在威雅学子的学术生活中。数学课上,学生询问朱老师“符号”用英文怎么讲,朱老师便自然讲起“加减乘除(+、-)”和“希腊字母(α、β)”两种符号的不同,“前者翻译为sign,后者表述为symbol”——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内容与语言的整合学习) 又举重若轻地贯穿进来。
> 学生正在做化学实验
另一边,身为寄宿导师的李斌,还在校园生活里观察到,一个原本在生物课上有点挣扎的学生,在生活中却非常喜欢观察。
恰巧南京威雅地处汤山,生态环境非常好,学生经常能在校园或学校附近的公园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生物。“超越课堂的教育”,亦是南京威雅的一大学术特色。于是,李斌老师便因材施教,向他推荐相关的书籍、视频等各类学习资料,还鼓励他参加生物社团。
以卓越育卓越
热情、方法与思维的承继
对学科知识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以及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足够尊重,都是威雅学术教师的优势所在。然而,在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后,我发现,这群教师还在对威雅学子产生着一种更为深远的影响:即如何求学、如何为人。
物理老师王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后已出站。在进入教育领域前,他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累计负责和参与了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
因此,在他的物理课上,威雅学子不仅能透过他那种更接近学科本质的眼光去学习、探索,还能提前开始学习学术研究的规范及方法。
如何确定一个研究内容?可以调动哪些方法、资源进行研究?当中又有哪些规范和可探索的空间?都是学问。在之前的课上,王力老师就曾在图表的设计规范上多加提点,让学生提前了解到,学术研究是怎么一回事。
严谨、反思及创新,在王力老师看来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三项重要思维品质,因此他也将这些融入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之上的学科素养建立。
>学生在做物理实验
回忆起自己幼时的学习体验,朱盈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学好数学,遇到一位好老师很关键。“我喜欢问为什么,我的老师也愿意解答我奇奇怪怪的为什么。”
正是这样的良好互动,让她至今仍对学习新知识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热情。而如今成为威雅学术团队的一员,她的学习态度与探索精神,又将继续点亮威雅学子学术之路的火花。
之前,李斌老师曾在大学做过两年讲师,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难免缺乏活力。他期待能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实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 生物课堂
不仅一线教师如此,中学部助理校长安东尼·斯塔基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亦是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目前,他也正在攻读空间科学技术硕士学位,以期更为深入的学术探索。
中学部执行校长乔安妮·莱德拥有英国约克大学化学硕士、博士学位,还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员和期刊编辑。但每每谈及化学、谈及学生,我们感受到的却远远不仅限于高学历背景给她的专业学识,更动人的是那份由内而外的热忱。
正如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教育格言,她希望学生都能够,为未来而学、因热爱而为。
提起最令学生头疼的科目,“数理化”绝对榜上有名。以这几门学科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科学学科,因其更高的理解门槛、更多的抽象思维建构,似乎也被天然冠以“只有聪明孩子才能学好”、“须得大量做题才能参透学科本质”等刻板印象,让学生望而却步。
可是,果真如此吗?
在南京威雅,有一支集结了学术背景、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术团队,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有的是著名高校博士、博士后,因而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着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有的从事教育多年,在多年的积累中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能迅速反应、精准判断;他们拥有出色而多元的教育背景,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他们的习惯态度、思维方式、见识和人格,都引领着威雅学子,从而实现他们的学术卓越之路。
乔安娜·莱德
中学部执行校长
英国约克大学化学博士
18年英国教学经验
安东尼·斯塔基
中学部助理校长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学士 15年中英两国教学经验
朱盈
中学部数学主任
英国全球金融管理硕士
7年英国中小学教学经验
李斌
中学部生物教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访问学者
6年大学、中学教学经验
王力
中学部物理教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
目前博士后已出站
既学术又生动
打好学术的地基
虽然早就对数学部主任朱盈的课堂有所耳闻,但真正坐下来感受,仍是一番强烈的触动和震撼。
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并不复杂,需要结合坐标系中的函数图形,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函数。自变量、因变量、斜率、幂次.....15分钟讲完概念,再辅以各类练习题加强巩固,是常规操作。
但朱盈仅用在“热身活动”上的时间,都近半小时了。她让学生通过连点成线、在坐标系中画出中国结、红灯笼、福字窗花等不同图案的方式,对坐标系首先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紧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游戏规则,找寻藏在教室里的24张写有不同线性函数的卡片,玩起了数字“寻宝”的游戏。
> 学生们在玩数字“寻宝”游戏和做有关坐标系的练习题
“其实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10-15分钟左右,让他们站起身来,在跑动的游戏中思考,是调节大脑神经、帮助后续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方式”,朱盈解释说。层层递进的活动之后,课堂难点随之而来——如何准确理解“斜率”这一核心概念?
朱盈老师通过总结学生们对一道例题的三种解法,帮助他们从代数和几何两个层面,彻底吃透了“斜率”的意义。尤其是她精心绘制的一页动画演示,甚至让我这个学过高等数学的“大”学生都茅塞顿开,第一次透彻、形象地理解了斜率的所指。
> 层层递进讲解斜率概念
面对我的反应,朱盈老师并不意外。她本人是数学“大神”,又在中英两国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经验丰富的她深谙问题所在:过去,我们总以为大量做题、反复训练才能夯实基础。其实不然,这种教法,只会让学生考完就忘。
并且,学科知识往往是螺旋上升的,某一知识链环缺失,基础不够坚实,很可能会影响之后很多年的学习。“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没有学懂斜率,我想微积分你多半是学不好的。”
被说中了,我深感汗颜。正因如此,她特别重视低龄段的基础巩固,“现在的学生想法多,获得的知识也多,但若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和方法,知识点就是零散的,就只能死记硬背,远远谈不上夯实基础,更别说更加深入的学术学习。”
朱盈老师讲,这就像盖大楼,要先打地基,地基打得越深,大楼才能盖得又高又稳。
>朱盈老师在给学生讲解题目
物理老师王力对此持相同观点,他总会用各式贴近生活的场景类比,去引导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物理概念,再辅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就像是转着圈儿地学习”。
生物老师李斌在上海交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还曾在上海科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强大的学术与科研经历,让他的生物课活脱脱像极了世界顶尖名校的大学课堂:课前发资料,学生们提前阅读;课上他只简单过一遍重难点,全班学生便被分为三个小组,分别用一种方式演绎“物质的跨膜运输”,最后各组需要呈现一张海报、一组幻灯片和一次学术报告。
将这种 “翻转课堂”带进中学课堂,南京威雅的中学生们俨然已经先一步,开始了对知识的讨论、深化和应用,而远非记忆。
李斌老师认为,地基和脚手架的搭建,需要教师重点引导和关注,而内部细节则需要给学生空间去探索,因为每个学生都不同。
“而这个空间,就是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土壤。”物理老师王力说。
> 王力老师在和学生互动
从全面到深入
实现个性化的精细判断
“其实,你看到的课前小活动,就是一次个性化的摸底。”朱盈老师说,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这个数学知识点,但有的还不知道;有的孩子可能英文能力不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中存在障碍,有的则不会。
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卓越,不是让所有孩子都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模板,而是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朱盈老师会用一张工作表,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不同颜色标注,然后给予个性化教学。
每引进一个新话题,在完成必备基础知识后,朱老师就会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就连这次小小的课前活动,每个学生拿到的任务单都不一样,可见精细程度之高。
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朱盈老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中意识到,每个学生都不同,他们遇到的学习问题也完全不同。如果用一套标准去要求,很容易无视学生的真正问题,甚至形成“差生困境”。
比如,朱盈老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准备了不同的练习题,例如红色是给比较需要帮助的学生,题目会有很多提示,橙色是给中间段的学生,提示较少,绿色则是无提示
她对此有个特别生动的例子:刚开始学习小数时,有学生会认为0.701>0.8。以成年的视角去看,我们一定觉得很奇怪,这么简单的比大小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搞错呢?
“其实只需要多问一句。孩子说,因为701>8啊,所以0.701>0.8。”
不急于纠错,朱盈老师的“多此一举”,反而让她得以看到问题的根源:原来是进制的概念没有掌握好。
这不禁让人想起创立了可汗学院的萨尔曼·可汗。最早,他给表妹补数学,正是以类似路径,发现了表妹之所以学不好数学,其实是卡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单位概念——弄清了症结所在,学习困境便迎刃而解。
这种思路贯穿在威雅学子的学术生活中。数学课上,学生询问朱老师“符号”用英文怎么讲,朱老师便自然讲起“加减乘除(+、-)”和“希腊字母(α、β)”两种符号的不同,“前者翻译为sign,后者表述为symbol”——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内容与语言的整合学习) 又举重若轻地贯穿进来。
> 学生正在做化学实验
另一边,身为寄宿导师的李斌,还在校园生活里观察到,一个原本在生物课上有点挣扎的学生,在生活中却非常喜欢观察。
恰巧南京威雅地处汤山,生态环境非常好,学生经常能在校园或学校附近的公园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生物。“超越课堂的教育”,亦是南京威雅的一大学术特色。于是,李斌老师便因材施教,向他推荐相关的书籍、视频等各类学习资料,还鼓励他参加生物社团。
以卓越育卓越
热情、方法与思维的承继
对学科知识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以及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足够尊重,都是威雅学术教师的优势所在。然而,在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后,我发现,这群教师还在对威雅学子产生着一种更为深远的影响:即如何求学、如何为人。
物理老师王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后已出站。在进入教育领域前,他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累计负责和参与了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
因此,在他的物理课上,威雅学子不仅能透过他那种更接近学科本质的眼光去学习、探索,还能提前开始学习学术研究的规范及方法。
如何确定一个研究内容?可以调动哪些方法、资源进行研究?当中又有哪些规范和可探索的空间?都是学问。在之前的课上,王力老师就曾在图表的设计规范上多加提点,让学生提前了解到,学术研究是怎么一回事。
严谨、反思及创新,在王力老师看来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三项重要思维品质,因此他也将这些融入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之上的学科素养建立。
>学生在做物理实验
回忆起自己幼时的学习体验,朱盈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学好数学,遇到一位好老师很关键。“我喜欢问为什么,我的老师也愿意解答我奇奇怪怪的为什么。”
正是这样的良好互动,让她至今仍对学习新知识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热情。而如今成为威雅学术团队的一员,她的学习态度与探索精神,又将继续点亮威雅学子学术之路的火花。
之前,李斌老师曾在大学做过两年讲师,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难免缺乏活力。他期待能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实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 生物课堂
不仅一线教师如此,中学部助理校长安东尼·斯塔基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亦是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目前,他也正在攻读空间科学技术硕士学位,以期更为深入的学术探索。
中学部执行校长乔安妮·莱德拥有英国约克大学化学硕士、博士学位,还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成员和期刊编辑。但每每谈及化学、谈及学生,我们感受到的却远远不仅限于高学历背景给她的专业学识,更动人的是那份由内而外的热忱。
正如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教育格言,她希望学生都能够,为未来而学、因热爱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