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文的吧 关注:8贴子:1,103
  • 2回复贴,共1

不同的故事,熟悉的情怀,失落却也安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
《白鱼记》这个系列已经看完了一段时间,刚看完真的是一言难尽,甚至有冲动想给作者私信。我脑海里已经组织了大片大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不满足。
本来,我是想写一篇批判性的文章,大批特批。
但我隐隐觉得也不至于,于是搁置了几天先不动笔。一部小说的好坏与我也没什么关系,何况我也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作品。
我那时候主要气的是,一个作者,时隔十年,居然还能把十年前作品里的套路又用一遍。甚至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可以在之前的书里找到对应的原型。
当然,我现在也想明白了。可能作者也没想到,有这样的资深读者吧。
如果是第一次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他的眼中先看到不同,渐渐只看到同,达到某种境界,心中就不再为小事纠结。
现在,心境已经十分平静了,我想也能以一个较为客观的视角,谈谈这次阅读体验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8-09 23:32回复
    小说情景设置在古代,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首先,风格上很清丽。
    第一部《流水》是围绕古琴展开的,谈品名琴,鉴赏琴技,追逐琴鬼的踪迹,探寻背后的故事。
    第一次,经历巨痛,遍体鳞伤,在天亮之前,以有弦之琴,弹出至情之曲,成就朋友的夙愿。
    第二次,放下牵绊,消解愁怨,在天亮之前,以朽木为琴,弹出无情之曲,了却前世的遗憾。
    题目为什么叫流水,书里没有明确的指示,如果说把主人公比作伯牙和钟子期,流水取自高山流水的意思,但很有意思的是书里他们弹过的有名目的曲子只有渔樵问答。
    他们相识的鹿鸣亭,正好架在一座瀑布旁,在此处奏琴,也许也有流水的意境。
    青山不墨,点染千秋画。流水无弦,成万古琴。
    个人觉得第一部是写的最好的。
    当然,整个系列很多典故也很不错。
    借助着古风的外衣,作者在第二部里再现了“尾生抱柱”的典故,古代的守信之人,即便被山洪吞噬,也要抱着柱子守在桥下约定的地点,令人动容。
    《齐物论》里罔两问景,万物皆有影子,庄子觉得影子还有影子,名曰罔两,作为第三部的标题,是有关光影幻梦的故事。
    此外,还有第四部里“物固相累,二类相召”的黄雀在后,第五部里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的“贻笑大方”。
    当然,还有最后的,庄周梦蝶。
    如果还记得作者十年前作品里的序言,早在那个时候,就可以窥探出作者对先秦时期这位思想家的敬畏。作者这十年间的作品,也不应该各自孤立地看待,它们虽时代背景,世界观迥然不同,但它们又构筑在一起,共同地,完整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怀。
    当然,很多原文我读过之后如今已经找不到了,趁我还没有忘记,现在可以稍微回忆一下。
    《梦蝶》里,非鱼最终被藏进了故事的深处,一连串连环故事的结尾里。让我想起,更早之前作者写的《树叶糕团铺》,主人公也是被藏进了一个永远也不会结尾的故事的尽头。
    《森林里的森森和林林》和《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都是意识流式的写法,真与假影影绰绰地交织,都是现实主义的反思性文字。
    看到白鱼记里的庄周梦蝶,能感受到是《蓝色翠鸟倒计时》那里埋下的种子,在往后的路上生根发芽。
    一个人如果丢弃了自己的名字,将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从《兰花井的咕咚》到乔尼与朱利安的真真假假,再到《无名》里对这个问题的正面直击,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问题很有自己的想法。
    还有时间与轮回,很多作者的故事结尾,都仿佛回到了开头。无法一一列举,如《楞严经》中所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故事传递着这般的无奈,在这无穷无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的世界里,我们不过只是重复地见到相同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回到相同的地点,做出同样的无可挽回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样的无奈中,追寻一丝丝光亮而已。
    还有,几乎所有涉及到现实主义的篇章里,都暗含着作者对过去,对童年深深的眷恋——童年,老房子,随处可见的马齿笕,车前草,成片的青苔如残缺的地图铺在墙角,盛放的蔷薇缀满楼后的围墙——这一切似乎已经是过于久远的过往,但依旧地,静静漂浮在记忆深处一处宁静的角落,不改模样。
    这种情怀是一开始就有的,贯穿于全部的文字里,贯穿于过往和今后的岁月之中。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8-09 23:33
    回复
      写这段话的时候,脑海里想起的是另一位作家的小说,能坚守在纯文学这条路,本就是件很不易的事情。选片段放在这里结尾,我觉得是很合适的。
      “他看到了一大段隽永工整的字,那是他第一次为曲子起笔。那时的他,读者很少,时间很多。他完全是心血来潮地写下这个故事的开头,字里行间充满灵气。
      再往下,是第二次签售会的时候写的小说,承接着第一次发展下文,内容要短些因为那次签售会,人来得比上次多了。他仍然写得很认真,字迹工整,妙趣横生。
      后面的小说,一次比一次更短,字迹也渐渐匆忙潦草起来,留给曲子和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不再有边琢磨边下笔的余裕,但故事仍然进行了下去,只因为写作于他,从最初的兢业业,变成了熟练工种。
      他看到了自己兴趣的改变,开篇时埋下的伏笔,后面弃用了。
      他发现有些地方完全可以写得更好的,当时之所以那么写,只是因为更能赢得市场一一市场,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文字里带上了那样明显的倾向性?那种被称为“服务读者”的企图,甚至开始凌驾于“自我”之上?
      故事越往后,越是呈现出一种潦草与敷衍,也许可以换一个更通俗的词:老油条。
      ト先生看完了所有文字,再返回去看开头。他发现曲子说得一点儿也没有错一一现在的他,不能给这篇小说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迷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ト先生向窗外看去,目光穿过将散未散的人潮,看到十年前的自己,孤零零地坐在一张桌子后,担心着即将开始的签售,没有人来怎么办、应该怎么拖时间……
      ト先生的下一本新书,在一年之后才出版。那是一本与流行趣味大相径庭的所谓“纯文学”。
      有评论家形容卜先生此举有着“回归”的意味,也有出版人称完全不知道这位畅销书作者在想什么,“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怎么不进反退,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别人的意见,市场的反响,卜先生都不去想。他努力向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争取到了一个签售的机会。那天他早早地来到会场,坐在了指定地点,感受着那份宛如涨潮之前的宁静,仿佛回到了第一次签售的日子。
      会有多少人来?卜先生不知道。他摩挲着手中一本书的封面。他最想见到的人,其实只有一个。一个,也是一群。他要在她的注视下,为一个仿徨的故事写下新的篇章,然后双手捧着,郑而重之地送给她。
      这个故事不会出版。有些故事,只属于迷失方向时为你点亮一盏灯的人。”
      -end-
      晚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8-09 2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