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我由于不会讲普通话,不知道我用四川话,稍微速度慢一点,大家能不能听懂。所以很对不起。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参与这一次的交流。
刚才,唐院长他做了一些介绍。在昨天晚上呢,给广西中医学院的同学也做了一个讲座。那么今天呢,原本也是谈谈业医感悟的一些内容,但是呢,今天讲的内容稍微有一点点变化。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师,已经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刚才同样谈到了郑钦安与卢氏的关系。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呢,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就是在临床用药方面,为什么要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那么我做了一个对用姜桂附的范围的一个统计,我们通过对这个统计,然后再来看,为什么要这样用。
我在临床上用了一年的病例,这一年的病例一共涉及了,就是治疗了2745人,一共接待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了20076张处方。就一年的时间。那么在整个治疗,在治疗这两千多人的病例里面,它涉及的病种有83个,就涉及了各科病种。在整个用药,全年用了42味药。整个的治疗有效率在98%以上。那么这个98%,就是凡是在病历上没有复诊的病人,都算无效。由于没有复诊就不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情况。包括感冒没有复诊,都不算有效。临床治愈率在92%。那么这个临床治愈率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患者的自我临床症状消除。再一个标准,就是通过西医的化验检测结果,最后化验检测结果完全正常,这样才算是治愈。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生姜,一般都谈到用姜桂附,用生姜的处方,这个生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那么整个生姜,就是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用桂枝,包括了用肉桂,官桂,一共是19852张处方,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克到200克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克到90克之间。桂枝的用量15克到75克之间。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克到30克之间。
制附片,制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它都属于制附片。一共用了19423张处方。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制附片的用量在60克到250克之间。
在这里谈到的就是姜桂附,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带着这个问题,我从70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反复考虑。其它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为什么我们能这样用?那么,这样用的姜桂附以及其它的辛温扶阳药物组成的方剂,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就发现了,它还是源于一样——中医基础理论,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可能存在着一些差异。
为什么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凭对附子的这种研究,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有的呢,谈到了,如果是长期的,大剂量的使用附子,可能会耗气,伤血,甚至于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够短暂的使用,不能够长期的服用,并且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非危证不用”。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对附子的广泛性的使用了。因为前人有这个告诫。
但是郑钦安先生,卢铸之先生,卢永定先生,他们,连续行医一百多年以来,他们是大剂量的,长期的在使用附子,使用桂,使用姜。所以,当时都称他为“姜附先生”,称其为“火神”。但是,从钦安的《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对于中医基础理论这方面来讲,为什么要这样用,没有明确的把它说透。因为这个问题,我与任应秋先生,与叶桔泉先生(南京药学院院长),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先生,跟他们都进行了交流,当然他们也提出一些看法,但是,也还是不能把这个问题,能够自圆其说。
我最后得出一个看法,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提出了中医阴阳学说,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大家都公认了机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在先秦的时候,先秦诸子百家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面,也明确的谈到了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很多重要的思想。比如在《周易》,它的论述,在这个著述里面,它明确的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能统天。”坤元呢?在论述坤元的时候,它提出了“乃顺承天”。它强调了什么呢?在这个著述里,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的生命活动当中,它应该居主导地位。“阴”应属于从属地位。并且在《乾凿度》里面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阳气是构成我们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如果没有阳气,也就不能够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在《内经》里面,实际上重阳的思想也是很突出的。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它指出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参与这一次的交流。
刚才,唐院长他做了一些介绍。在昨天晚上呢,给广西中医学院的同学也做了一个讲座。那么今天呢,原本也是谈谈业医感悟的一些内容,但是呢,今天讲的内容稍微有一点点变化。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师,已经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刚才同样谈到了郑钦安与卢氏的关系。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呢,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就是在临床用药方面,为什么要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那么我做了一个对用姜桂附的范围的一个统计,我们通过对这个统计,然后再来看,为什么要这样用。
我在临床上用了一年的病例,这一年的病例一共涉及了,就是治疗了2745人,一共接待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了20076张处方。就一年的时间。那么在整个治疗,在治疗这两千多人的病例里面,它涉及的病种有83个,就涉及了各科病种。在整个用药,全年用了42味药。整个的治疗有效率在98%以上。那么这个98%,就是凡是在病历上没有复诊的病人,都算无效。由于没有复诊就不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情况。包括感冒没有复诊,都不算有效。临床治愈率在92%。那么这个临床治愈率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患者的自我临床症状消除。再一个标准,就是通过西医的化验检测结果,最后化验检测结果完全正常,这样才算是治愈。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生姜,一般都谈到用姜桂附,用生姜的处方,这个生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那么整个生姜,就是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用桂枝,包括了用肉桂,官桂,一共是19852张处方,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克到200克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克到90克之间。桂枝的用量15克到75克之间。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克到30克之间。
制附片,制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它都属于制附片。一共用了19423张处方。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制附片的用量在60克到250克之间。
在这里谈到的就是姜桂附,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带着这个问题,我从70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反复考虑。其它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为什么我们能这样用?那么,这样用的姜桂附以及其它的辛温扶阳药物组成的方剂,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就发现了,它还是源于一样——中医基础理论,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可能存在着一些差异。
为什么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凭对附子的这种研究,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有的呢,谈到了,如果是长期的,大剂量的使用附子,可能会耗气,伤血,甚至于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够短暂的使用,不能够长期的服用,并且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非危证不用”。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对附子的广泛性的使用了。因为前人有这个告诫。
但是郑钦安先生,卢铸之先生,卢永定先生,他们,连续行医一百多年以来,他们是大剂量的,长期的在使用附子,使用桂,使用姜。所以,当时都称他为“姜附先生”,称其为“火神”。但是,从钦安的《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对于中医基础理论这方面来讲,为什么要这样用,没有明确的把它说透。因为这个问题,我与任应秋先生,与叶桔泉先生(南京药学院院长),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先生,跟他们都进行了交流,当然他们也提出一些看法,但是,也还是不能把这个问题,能够自圆其说。
我最后得出一个看法,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提出了中医阴阳学说,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大家都公认了机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在先秦的时候,先秦诸子百家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面,也明确的谈到了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很多重要的思想。比如在《周易》,它的论述,在这个著述里面,它明确的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能统天。”坤元呢?在论述坤元的时候,它提出了“乃顺承天”。它强调了什么呢?在这个著述里,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的生命活动当中,它应该居主导地位。“阴”应属于从属地位。并且在《乾凿度》里面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阳气是构成我们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如果没有阳气,也就不能够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在《内经》里面,实际上重阳的思想也是很突出的。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它指出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