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方式有三种,即胸式、腹式(亦称横膈膜式)和胸腹式(亦称混合式)三种。胸式:这种呼吸方法的特点是,呼吸主要在胸部进行。由于靠强有力的呼吸肌的作用,因此在不过量的吸气的情况下,是比较轻松的,吸气也比较迅速。幼儿园的小朋友吹奏陶笛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吸气时由于横膈膜没积极参加,有时横膈膜还向上提,也就大大缩小了胸腔的容积,使肺的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吹奏者往往会感到疲劳,“呵气”连连,这是因为大脑缺氧的缘故引起的,因此为了吸入足够多的空气,采用胸式呼吸方法的人,这时就常常会靠耸起双肩来增加肺的容气量。这样,不仅影响了吹奏者的姿势和形象美,而且也增强了颈部、胸部肌肉的紧张度,容易使人感到不适。因此,这种呼吸方式,多数情况下已不为管乐演奏者所采用。腹式:腹式又称横膈膜式。这种方法吸气时横膈肌收缩,横膈膜下沉,使肺的下部迅速充气,这时肺就向下扩张。据测定,成人横膈膜可下降三到四厘米,而每下降一厘米,肺容量就增加二百五十至三百亳升。这种呼吸方式的优点是,由于横膈膜及胸廓的下部富于弹性,腹部的肌肉又很坚扨,因此呼吸轻松。人们在自由呼吸,或是睡眠中,都是腹式呼吸,就是这个道理。腹式呼吸虽然有横膈膜的积极参加,但上肺没有积极地发挥作用,这就明显地表示,运用腹式呼吸,呼吸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胸腹式:胸腹式呼吸正是综合了胸式和腹式的呼吸优点的。由于呼吸肌肉全部积极参加工作,所以各部分呼吸肌的负荷比较均衡,肺的容量也就达到了最大值。通过比较,呼吸量最大的当然是胸腹式,这是亳无疑问的;演奏长乐句应该采用胸腹式,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是否演奏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必须采用胸腹式呢?当然不是。这是必须弄清楚一点,吹奏短而弱的乐句也采用胸腹式,不仅不必要,而且是有害的。这是由于胸腹式吸入的空气量虽然最大,参与呼吸过程的肌肉也最多,因此体力消耗也最大;另一方面,吸入过多的空气,而呼出的空气量过小,滞留在肺中的空气量过多,这就影响了肺中氧气的交换,造成人体的慢性缺氧;更有甚者,长此以往会使肺泡丧失原有的弹性机能,引起肺气肿。吹奏过程中,遇到不太长,音量不太响的乐句,还是运用腹式比较好,因为在遇到长乐句时很容易由腹式呼吸转为胸腹式呼吸。吹奏过程中不仅吸气不宜过饱,同时也要避免吐气过净,这是因为吐气过净就必然引起因呼吸有关的肌肉的过分紧张。要想吸气,首先得让这些肌肉放松,这无疑地延缓了吸气的速度;若不放松就立即吸气,吸气必然过猛,这猛烈的吸气很容易导致肺泡的损害,有时会引起支气管的破裂。为此,根据乐曲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呼吸深度是充分发挥表现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呼吸方法,在时间上基本是均衡的,但在吹奏时则要求气息在短时间内吸得多而深,呼气时,尽量控制并延长,这样才能较自如完美地表达乐句和乐曲。呼吸方法有前面讲过的胸式、腹式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混合式)等三种,而混合式则为大家所公认和首推。赵松庭先生对掌握呼吸方法的要领如是说:双肩不可上下动,胸腹同时来扩张缓吸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自忙,急吸超吹劲往下,丹田鼓气力度强,口鼻兼用看需要,切记呼吸有声响,莫到无气才吸气,均匀呼气流水长。这段文字谈到了吸气的方法之一是“胸腹同时来扩张”(也即混合式),这样气才能吸得多,相对来说也更科学和合理。胸式、腹式呼吸都为自然呼吸,而胸腹式呼吸则是一种人为的有控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