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词条内容有误。
1.概述中称“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误。按《资治通鉴》,拓跋珪于晋太元十一年正月称代王,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按太元十一年为386年,且按农历,正月当在公历的1月底到2月份,但无论如何,肯定是386年,而不是385年。
2.“东晋时期”部分称“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误。第一,按《资治通鉴》,拓跋什翼犍系被儿子拓跋寔君所杀,非“战死”亦非“被擒”;第二,代国灭亡,并不是亡于前秦第一次“攻代”,而是在拓跋什翼犍被儿子杀死后,前秦第二次“攻代”,才使代国灭亡。
3.“东晋时期”部分称“394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误。按《资治通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是在397年。
4.“北魏时期”部分称北魏“先后在431年灭胡夏,432年灭北燕”,误。按《资治通鉴》,第一,灭胡夏者为吐谷浑,非北魏;第二,北魏灭北燕是在436年,非432年。
5.“北周时期”部分称“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云云,误。按《资治通鉴》,宇文觉称“天王”,非“皇帝”,北周君主改称“皇帝”是在第二代皇帝宇文毓时,宇文毓开始时也是称“天王”的。虽然五胡十六国时期,“天王”也是君主称号的一种,却不能与“皇帝”划等号,这种情况看《资治通鉴》就可以了解了。比如,《资治通鉴》中,某君主称“天王”,则对他的简称是某国“王”,如苻坚称“天王”,则称其为“秦王坚”;某君主称“皇帝”,“皇帝”为天下之“主”,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治通鉴》以两晋、南朝为正统,以十六国、北朝为敌国,则称其“皇帝”为某国“主”,如苻健,351年正月称“天王”,352年正月改称“皇帝”,则《资治通鉴》中于351~352年之间称其为“秦王健”,352年正月后称其为“秦主健”。
6.“北周时期”部分,宇文代魏称“废”,杨坚代周称“禅代”,明显有问题。按《资治通鉴》《周书》《北史》《隋书》等,这两次改朝换代都是通过“禅代”形式,而非强行废黜皇帝的“废”。
7.“北周时期”部分称“583年,隋军攻克营州,北齐彻底灭亡”,误。按诸史书,北齐于577年即已被北周灭亡,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何来“583年······北齐彻底灭亡”之说?难道577年之后,又有高氏皇族称帝复国?
1.概述中称“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误。按《资治通鉴》,拓跋珪于晋太元十一年正月称代王,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按太元十一年为386年,且按农历,正月当在公历的1月底到2月份,但无论如何,肯定是386年,而不是385年。
2.“东晋时期”部分称“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误。第一,按《资治通鉴》,拓跋什翼犍系被儿子拓跋寔君所杀,非“战死”亦非“被擒”;第二,代国灭亡,并不是亡于前秦第一次“攻代”,而是在拓跋什翼犍被儿子杀死后,前秦第二次“攻代”,才使代国灭亡。
3.“东晋时期”部分称“394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误。按《资治通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是在397年。
4.“北魏时期”部分称北魏“先后在431年灭胡夏,432年灭北燕”,误。按《资治通鉴》,第一,灭胡夏者为吐谷浑,非北魏;第二,北魏灭北燕是在436年,非432年。
5.“北周时期”部分称“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云云,误。按《资治通鉴》,宇文觉称“天王”,非“皇帝”,北周君主改称“皇帝”是在第二代皇帝宇文毓时,宇文毓开始时也是称“天王”的。虽然五胡十六国时期,“天王”也是君主称号的一种,却不能与“皇帝”划等号,这种情况看《资治通鉴》就可以了解了。比如,《资治通鉴》中,某君主称“天王”,则对他的简称是某国“王”,如苻坚称“天王”,则称其为“秦王坚”;某君主称“皇帝”,“皇帝”为天下之“主”,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治通鉴》以两晋、南朝为正统,以十六国、北朝为敌国,则称其“皇帝”为某国“主”,如苻健,351年正月称“天王”,352年正月改称“皇帝”,则《资治通鉴》中于351~352年之间称其为“秦王健”,352年正月后称其为“秦主健”。
6.“北周时期”部分,宇文代魏称“废”,杨坚代周称“禅代”,明显有问题。按《资治通鉴》《周书》《北史》《隋书》等,这两次改朝换代都是通过“禅代”形式,而非强行废黜皇帝的“废”。
7.“北周时期”部分称“583年,隋军攻克营州,北齐彻底灭亡”,误。按诸史书,北齐于577年即已被北周灭亡,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了,何来“583年······北齐彻底灭亡”之说?难道577年之后,又有高氏皇族称帝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