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当时对铜矿的认识还十分困难,认识和发现了也不易开采。加以炼铜时所需温度较高,纯铜熔点为1084℃,在当时并不是很容易达到的。
从距今6600年至距今4600年,在中国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彩陶为重要内涵的原始文化中,开始出现零星的铜器和冶铸铜器遗物,包括仰韶文化的黄铜片、铜笄和红铜炼渣,红山文化的钩形饰物的陶质双合范,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大汶口文化的一件骨凿上附着有铜绿。到距今约4500~3900年的龙山时代 ,冶铜业明显进步。在黄河流域的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中,有至少20处以上的遗址,出土了铜器或炼铜遗物。铜器的质料可分3类:以红铜器最多,是采用天然铜加工制成的;其次是青铜器,分为锡青铜和铅青铜,或兼有锡、铅和其他杂质;还有少量是黄铜,为铜锌合金,含有多种杂质。
从上面图表看出,大汶口文化高温点1200℃,居于领先,稍超过纯铜熔点为1084℃,是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铜石时代的重要阶段。
大汶口文化晚期已出现了大量蛋壳黑陶。龙山文化是直接承袭大汶口文化发展起来的黑陶文化,普遍采用大汶口文化快轮制陶技术,用陶轮加工并在窑中高温(1000~1200℃)烧造,蛋壳陶堪称奇迹,为商朝青铜文明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