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薛安都到薛仁贵之间,再没有出过同样多姿多彩的人物。《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有薛仁贵祖家的详细资料:前述的六祖安都,是后魏镇南将军河东康王,五祖道龙无官,四祖荣是后魏新野、武关二郡太守、都督,澄城县公,曾祖仲孙无官,祖父衍是后周乡(原文作御,当误)伯中大夫,父亲轨是隋襄城郡赞治。薛仁贵曾祖虽然似乎未曾入仕,原因不明,可能史籍失载,也有可能青年早逝,但父祖两代又再任官,可见薛仁贵纵然不是出身高官贵族之家,亦应该不是近年一些为他作简传的人所谓,属于贫农,又甚至在地主家当雇工。[7]
在地主家当雇工的说法,不知有何根据。但薛仁贵出身贫农的说法,相信是本于欧阳修撰《新唐书·薛仁贵传》中的一句话:“少贫贱,以田为业”;估计欧阳修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一样,曾见过现在失存的薛仁贵碑,但后者似乎采纳了碑中说法,以薛仁贵名礼,以字行。欧阳修却在他著的《集古录跋尾》卷六中云:“薛仁贵本田家子,奋身行阵,其仅知姓名尔。其名曰礼字仁贵者,疑后世文士或其子孙为增之也。”这两位宋代史家对薛仁贵的不同看法,其实部分反映了他们的史学修养。欧阳修和司马光相信都同时见到一些《旧唐书》编者未见的材料,前者更看到有关薛仁贵年少务农的记载。但他大概由于不像司马光那样,有编修通史的经验,对隋唐以前的历史有较深的认识,故此未能注意到薛安都在南北朝时曾经活跃一时。他似乎未能注意到隋唐之际不少人物都是以字行,而名和字往往不易辨别,故薛礼名不见史传亦非个别例子。宋代的另一位金石学家赵明诚便曾以同是河东汾阴出身的薛元超为例,指出他在唐史及父碑中皆名为元超,在杨炯所写的行状中却以振为名,因此以为“唐初人多以字为名”。近年所发现的薛元超碑,亦印证了这个事实。[8]其余唐初人以字行者,论者便曾指出,如尉迟敬德名恭、殷开山名峤、姚思廉名简、苏定方名烈、武平名甄、高季辅名冯;以字显者,如秦琼字叔宝、姜确字行本、高俭字士廉、王字方庆,都是较为著名的例子。[9]看来欧阳修在新传所谓薛仁贵“少贫贱,以田为业”,实有点看不起薛仁贵的出身的意思。但唐代武将以仁字入名不少,最有名的莫过于后来先后出兵百济的刘仁愿、刘仁轨和孙仁师,其中刘仁愿更可能是混血的胡族后人。[10]玄宗朝也有张仁愿。而用仁字入名的亦不限武将,文臣中如唐初的崔仁师、傅仁均、赵仁本、狄仁杰等,都可为例。欧阳修未察觉到这点,因此怀疑薛仁贵的名字是后世文士或其子孙所加,似乎近于过犹不及了。